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機構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進入新時代,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 也日益增長。 完善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 就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指向, 就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機構改革必須積極回應人民期待、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借鑒吸納基層有益探索。

黨中央多次強調, 一切為了人民, 一切來自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機構改革要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 為實現全民醫療保險奠定基礎

以往的機構改革往往都強調精簡機構, 而這次機構改革雖然也有很多機構被精簡, 但並不以精簡機構作為改革的唯一目標, 而是更強調理順體制機制, 完善機構職能, 還新增了一些機構, 其中最令人驚喜的也許是組建了國家醫療保障局。

這次改革, 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

民政部的醫療救助職責, 整合在一起, 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 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所謂“直屬”, 意味著它不是從屬於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機構, 而是國務院的副部級直屬機構, 此中大有深意。

國家醫療保障局主要職責, 是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政策、規劃、標準並組織實施, 監督管理相關醫療保障基金, 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 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和收費標準, 制定藥品和醫用耗材的招標採購政策並監督實施, 監督管理納入醫保範圍內的醫療機構相關服務行為和醫療費用等。 同時, 為提高醫保資金的征管效率, 將基本醫療保險費、生育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我國的公立醫療機構是擁有行政級別的官辦機構, 而醫保中心則是類似於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機構。 面對擁有行政壟斷權的公立醫院, 沒有行政權力的社會化醫保經辦機構, 對前者毫無制衡能力。 這就導致了所謂的社會醫療保險在很大程度上有名無實, 變成了一個擁有專項籌資並且專項劃撥給公立醫院作為運營經費的“第二財政”。

國家醫療保障局歸併了兩大職能:首先是將三大政府醫療保險管理職能和醫療救助職能整合到一個部門, 實現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工作的相互銜接, 為三大醫療保險加醫療救助形成合力, 有效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奠定了基礎,

也為未來建立統一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奠定了基礎。

其次, 是整合了此前分別歸屬發改委的醫療醫藥定價職能和歸屬于衛計委的藥品集中招標職能以及醫保自己擁有的確定醫保支付方式(標準)的職能, 統一為一個職能: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和收費標準。

此前, 這三個業務高度重疊的職能分散在三個部委, 不可避免地導致扯皮和衝突, 也導致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的嚴重行為扭曲。 隨著全民醫保體制的建立, 醫保支付成為醫療服務和藥品及耗材的主要收入來源, 醫保支付方式事實上已經成為醫療醫藥定價機制, 將此前日益重疊的定價職能合併到醫保支付方式的確定中來,

是大勢所趨。 由新成立的醫療保障局統一了這一事權, 體現的正是這一趨勢, 體現的正是“優化協同高效”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而老百姓最嚮往的事, 當然包括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看病難, 看病貴, 小病花錢多, 大病看不起, 一直是人民群眾心中長久的痛。 這次新成立的國家醫療保障局直屬國務院, 是一家和衛生健康委、財政部等部委平行的政府機構, 徹底改變了過去醫療服務管辦不分開的弊端, 衛生部門再也不能管醫保, 無疑為最終實現“社會醫療保險社會經辦和治理”奠定了基礎, 也向“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靠近了一步, 為最終建立完備的全民醫保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解決軍人的後顧之憂

習近平多次說過,“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讓軍人成為社會最尊崇的職業”。這次機構改革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為實現這兩個目標奠定了制度基礎。

退役軍人事務部的主要職責包括:擬訂退役軍人思想政治、管理保障等工作政策法規並組織實施,褒揚彰顯退役軍人為黨、國家和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風範和價值導向,負責軍隊轉業幹部、復員幹部、退休幹部、退役士兵的移交安置工作和自主擇業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待遇保障工作,組織開展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優待撫恤等,指導全國擁軍優屬工作,負責烈士及退役軍人榮譽獎勵、軍人公墓維護以及紀念活動等。

過去安置退伍軍人,都是根據軍官和士兵的身份不同,將安置人物分散到民政、人社等不同部門。而在部隊內部,也根據具體銜接任務的差異,將相關職能分散到政工、後勤等多個部門。這樣橫向跨越數個機構、縱向跨越軍地兩方的架構,其協調之複雜艱難可想而知。而大量的轉業安置退役軍官,必然會擠佔地方政府和其他機關的編制,而市場化的企業在接收指令性安置的退役士兵時,也經常叫苦不迭。

部門之間不可避免的扯皮、政策性檔前後銜接不一致甚至部分腐敗分子利用機會刻意黑箱操作、牟取私利等,使得許多退伍軍人對於安置現狀不滿。這種不滿若經年累積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利於在社會上形成尊崇軍人、尊崇英模的風氣,也很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這是很現實的挑戰。

退伍軍人安置難,不僅影響退伍軍人群體,也會給現役官兵帶來種種困擾。在當今之世,軍事鬥爭更加激烈,其勝負結果,對於每個國民都會有直接而且嚴重的影響。中華民族要想實現復興夢想,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作為保障。強大的軍隊,不可能只依靠堆砌先進武器裝備,更關鍵的是組成這支軍隊的人是否職業化、知識化和有創造力。

顯而易見,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仍然不會脫離改革開放以來確定的方向,只會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市場化日益成熟的社會中,如果採取計劃經濟時期的思路繼續安置退伍軍人,顯然無法適應社會形勢,因此,必須有全新的部門來專門負責這一事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還是此次明確建立“退役軍人事務部”,都可謂恰逢其時。

賦予省級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次機構改革,既確保集中統一領導,又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規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上級機關要優化對基層的領導方式,既允許“一對多”,由一個基層機構承接多個上級機構的任務;也允許“多對一”,由基層不同機構向同一個上級機構請示彙報。

事實上,長期以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是基層事務處置的根本原則。其中的關鍵,就是發揮基層政權網路的優勢。基層政權是一個有機體系,包括黨委、政府、“七站八所”及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當前,人們普遍忽視“七站八所”及群眾性組織的功能地位,導致這些組織有異化趨勢。比如,七站八所隨意撤銷,村級組織行政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基層政權聯繫群眾的天然紐帶被切斷。一些純農業型農村地區,也仿照發達地區在村委會建立行政服務大廳,推行村幹部坐班制,表面上是提高村幹部待遇,方便群眾辦事,實質上卻是人為地將村幹部脫離于群眾,將村幹部塑造成一個獨立的利益群體,強化了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官僚化程度,勞民傷財,效果極差。一些地區甚至為了形式上完成所謂的“正規化”建設,罔顧農村實情和群眾需要,強行合村並組,這都與基層事務特點背道而馳。

基層政權機構是國家與群眾關係的連接紐帶,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基層政權機構改革必須面向人民群眾、符合基層事務特點,應該堅決防止基層工作形式主義、文牘主義傾向。這一是需要合理設計基層政權機構的職能,讓其工作重心轉移到與群眾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事務上來;二是改變考核體系,基層幹部的工作地點不應在辦公室,而是在群眾家裡、田間地頭、工地上。

基層政權是國家權力的末梢,除了常規性的、程式化的工作外,更多的是要承擔群眾工作。或者說,哪怕是那些專業性極強的行政工作,前提也在於扎實的群眾工作。群眾工作做好了,基層行政工作自然就有效率。基層工作本質上是任務導向型的,基層機構改革不應簡單照搬上級機關設置模式。機構改革決定明確指出:“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有待完善,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基層穩,則國家穩;基層活,則社會活。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精神,強調地方機構設置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彈性,是非常切合實際的,也是此次基層機構改革應充分重視的。各地改革和設置的科學程度,最終也還是要靠實踐、靠群眾去檢驗的。

這次機構改革,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新需要,在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應急管理等領域加大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組建一批新機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眼于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針對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在市場監管、生態環保、交通運輸、農業等領域整合組建執法隊伍,加快建立責權統一的執法體系;著眼於更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著眼於努力實現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為“發動機”,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各項任務,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解決軍人的後顧之憂

習近平多次說過,“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讓軍人成為社會最尊崇的職業”。這次機構改革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為實現這兩個目標奠定了制度基礎。

退役軍人事務部的主要職責包括:擬訂退役軍人思想政治、管理保障等工作政策法規並組織實施,褒揚彰顯退役軍人為黨、國家和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風範和價值導向,負責軍隊轉業幹部、復員幹部、退休幹部、退役士兵的移交安置工作和自主擇業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待遇保障工作,組織開展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優待撫恤等,指導全國擁軍優屬工作,負責烈士及退役軍人榮譽獎勵、軍人公墓維護以及紀念活動等。

過去安置退伍軍人,都是根據軍官和士兵的身份不同,將安置人物分散到民政、人社等不同部門。而在部隊內部,也根據具體銜接任務的差異,將相關職能分散到政工、後勤等多個部門。這樣橫向跨越數個機構、縱向跨越軍地兩方的架構,其協調之複雜艱難可想而知。而大量的轉業安置退役軍官,必然會擠佔地方政府和其他機關的編制,而市場化的企業在接收指令性安置的退役士兵時,也經常叫苦不迭。

部門之間不可避免的扯皮、政策性檔前後銜接不一致甚至部分腐敗分子利用機會刻意黑箱操作、牟取私利等,使得許多退伍軍人對於安置現狀不滿。這種不滿若經年累積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利於在社會上形成尊崇軍人、尊崇英模的風氣,也很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這是很現實的挑戰。

退伍軍人安置難,不僅影響退伍軍人群體,也會給現役官兵帶來種種困擾。在當今之世,軍事鬥爭更加激烈,其勝負結果,對於每個國民都會有直接而且嚴重的影響。中華民族要想實現復興夢想,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作為保障。強大的軍隊,不可能只依靠堆砌先進武器裝備,更關鍵的是組成這支軍隊的人是否職業化、知識化和有創造力。

顯而易見,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仍然不會脫離改革開放以來確定的方向,只會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市場化日益成熟的社會中,如果採取計劃經濟時期的思路繼續安置退伍軍人,顯然無法適應社會形勢,因此,必須有全新的部門來專門負責這一事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還是此次明確建立“退役軍人事務部”,都可謂恰逢其時。

賦予省級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次機構改革,既確保集中統一領導,又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規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上級機關要優化對基層的領導方式,既允許“一對多”,由一個基層機構承接多個上級機構的任務;也允許“多對一”,由基層不同機構向同一個上級機構請示彙報。

事實上,長期以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是基層事務處置的根本原則。其中的關鍵,就是發揮基層政權網路的優勢。基層政權是一個有機體系,包括黨委、政府、“七站八所”及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當前,人們普遍忽視“七站八所”及群眾性組織的功能地位,導致這些組織有異化趨勢。比如,七站八所隨意撤銷,村級組織行政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基層政權聯繫群眾的天然紐帶被切斷。一些純農業型農村地區,也仿照發達地區在村委會建立行政服務大廳,推行村幹部坐班制,表面上是提高村幹部待遇,方便群眾辦事,實質上卻是人為地將村幹部脫離于群眾,將村幹部塑造成一個獨立的利益群體,強化了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官僚化程度,勞民傷財,效果極差。一些地區甚至為了形式上完成所謂的“正規化”建設,罔顧農村實情和群眾需要,強行合村並組,這都與基層事務特點背道而馳。

基層政權機構是國家與群眾關係的連接紐帶,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基層政權機構改革必須面向人民群眾、符合基層事務特點,應該堅決防止基層工作形式主義、文牘主義傾向。這一是需要合理設計基層政權機構的職能,讓其工作重心轉移到與群眾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事務上來;二是改變考核體系,基層幹部的工作地點不應在辦公室,而是在群眾家裡、田間地頭、工地上。

基層政權是國家權力的末梢,除了常規性的、程式化的工作外,更多的是要承擔群眾工作。或者說,哪怕是那些專業性極強的行政工作,前提也在於扎實的群眾工作。群眾工作做好了,基層行政工作自然就有效率。基層工作本質上是任務導向型的,基層機構改革不應簡單照搬上級機關設置模式。機構改革決定明確指出:“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有待完善,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基層穩,則國家穩;基層活,則社會活。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精神,強調地方機構設置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彈性,是非常切合實際的,也是此次基層機構改革應充分重視的。各地改革和設置的科學程度,最終也還是要靠實踐、靠群眾去檢驗的。

這次機構改革,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新需要,在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應急管理等領域加大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組建一批新機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眼于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針對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在市場監管、生態環保、交通運輸、農業等領域整合組建執法隊伍,加快建立責權統一的執法體系;著眼於更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著眼於努力實現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為“發動機”,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各項任務,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