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求子十大寺廟,你知道哪個?

1、紅螺寺

紅螺山紅螺寺景區位於懷柔區城北5公里的紅螺山南麓, 距北京市區55公里, 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浸潤, 奇妙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

成就了紅螺山紅螺寺為一方完美殊勝、絕塵脫俗的“淨土佛國”。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 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園林, 千年來一直是佛教聖地, 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家命派, 高僧頻出, 佛法超凡, 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 元代有雲山禪師, 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 創建紅螺淨土道場, 佛教更為盛光緒年間, 印光僧人來紅螺寺修學淨土法門, 後去普陀創建淨土道場, 所以世有"南有普陀, 北有紅螺"之說。

2、廈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面臨碧澄海港, 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 始建於唐朝末年, 稱為泗洲寺, 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 明朝初年, 寺院荒蕪,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 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 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 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3、普濟寺(普陀山)

普濟寺, 俗稱前寺, 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 創建於後樑貞明二年(916年), 後屢興屢毀,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 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 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動在此舉行。 普濟禪寺始建於宋朝, 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 普濟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在規劃佈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 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 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4、大昭寺

大昭寺, 又名“祖拉康”、“覺康”, 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 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 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 寺廟最初稱“惹薩”, 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 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 大昭寺建成後, 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 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 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 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5、五臺山殊像寺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穀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該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寺內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簷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6、普照寺(四川省成都市)

普照寺是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寺廟,供奉的是心蓮和尚鎣華祖師,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單縣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大寺,位於縣城西北城角內,牌坊西街路北,為單縣八大寺廟之首。因其廟大、佛高,歷史久遠而名傳遐邇。特別“大佛寺"一名,全縣婦孺盡知。

7、普陀山慧濟禪寺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坐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佈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8、北京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雲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寺院占地面積0.07平方公里,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20世紀40年代毀於日軍炮火中。解放後,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雲居寺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靈山寺(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建築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後樓及左右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雄殿內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磚牆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有七級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簷歇山頂,斗拱梁枋,保留著金代建築的遺風。

10、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在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穀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該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寺內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簷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6、普照寺(四川省成都市)

普照寺是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寺廟,供奉的是心蓮和尚鎣華祖師,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單縣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大寺,位於縣城西北城角內,牌坊西街路北,為單縣八大寺廟之首。因其廟大、佛高,歷史久遠而名傳遐邇。特別“大佛寺"一名,全縣婦孺盡知。

7、普陀山慧濟禪寺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坐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佈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8、北京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雲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寺院占地面積0.07平方公里,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20世紀40年代毀於日軍炮火中。解放後,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雲居寺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靈山寺(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建築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後樓及左右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雄殿內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磚牆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有七級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簷歇山頂,斗拱梁枋,保留著金代建築的遺風。

10、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在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