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湖綠道出現成群夜鷺 專家:原是候鳥,現成留鳥

在東湖綠道上飛翔的夜鷺 市民石一先生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26日訊(記者陳奇雄)“在東湖綠道上散步時, 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夜鷺,

東湖好像已成夜鷺的樂園啊!”4月26日, 市民桂靜撥打本報新聞熱線電話問:這些夜鷺來自哪裡呢, 它們是武漢特意“引進”的鳥類嗎?

桂靜說, 最近一段時間, 他在東湖綠道上健步走時, 多次看到專業拍鳥人員在該綠道上拍夜鷺。 這些拍鳥人告訴他, 生活在東湖一帶的夜鷺體形較大、外表美觀、數量也多, “容易被拍到”。

桂靜稱, 在多次見到夜鷺後, 他產生疑問:東湖的夜鷺為什麼這麼多, 它們是武漢市相關部門從外地引進的野鳥還是土生土長的“武漢居民”呢, 它們靠吃什麼為生?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介紹, 根據他們協會保存的觀鳥檔案記載, 十三四年前, 絕大部分夜鷺在武漢地區都屬夏候鳥, 即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間, 它們在廣東或海南等地棲息;每年3月初,

它們就遷到武漢地區覓食與繁殖, 直到當年10月份, 它們才飛回南方越冬。 不過, 在冬天來臨前, 也有部分夜鷺不再長途跋涉回南方過冬。 因為在寒冷的冬天, 這些夜鷺也能在武漢地區生存下去, 漸漸地, 它們就變成武漢的“留鳥”了。 它們繁殖能力很強, 其數量日益增多, 已成武漢市的常見鳥類。 現在, 武漢市民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它們。

據瞭解, 目前,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僅在東湖九女墩一地觀測到的夜鷺, 就有數千隻;在漢口解放公園一帶觀測到的夜鷺, 也有千餘隻。

東湖飛鳥世界副館長王建祥先生說, 夜鷺、青頭潛鴨等過去的候鳥, 之所以能在武漢慢慢演變成留鳥, 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

首先, 近十幾年來, 武漢地區的冬天都不太冷, 河流湖泊很少長期結冰封凍, “因為河湖塘堰不結冰, 這些水鳥才能在冬天覓到足夠食物”。 其次, 武漢的綠化這幾年也搞得很好, 花草樹木多, 適合鳥類築巢棲息。 第三, 這些鳥類天敵少, 再加上市民愛鳥護鳥意識增強, 特別是非法捕鳥、殺鳥現象比過去減少很多, 它們在武漢的繁衍生息較少受到外界干擾, 生存壓力不大, “所以它們就願意留在武漢。 這也表明, 近年來武漢的環境確實在朝好的方向變化, 越來越有利於野鳥生存。 ”

王建祥表示, 夜鷺是一種中型野鳥, 體長46到60釐米間, 其上體呈灰色, 下體是白色, 主要靠吃河流湖泊中的魚、蝦及水生昆蟲為生。 夜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也屬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 市民在見到夜鷺時, 最好不要去驚動它們, 也不要去捕捉它們。

【編輯:祝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