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春季旅行必須要去一次威海赤山

遇見赤山

去旅行吧, 逃出城市的喧囂, 讓心靈放空, 選擇悠閒的自駕, 遇見沿途的故事。 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吧, 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海濱小島—赤山。

這兒山風清新, 吞吐之間, 蘊藏文化;這兒的海波光粼粼, 農耕漁獵, 歲月靜好;這兒禪院幽靜肅穆, 傾吐千年文脈;這兒海鮮肥美多汁, 有海的純真味道;甚至連這兒的房子, 都面朝大海, 可以坐看日出日落、雲卷雲舒。

山裡藏著個仙境

古人雲: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 赤山雖然只要369米, 但是赤峰山上有明神, 也有佛像, 給了這座山極多的靈氣。 山峰蜿蜒有序, 站在山頂你會望見什麼?是那極似佛像的抽象巨石, 還是那形態迥異的山巒疊嶂。 去赤山爬一次山吧, 慢慢走近赤山, 與山之靈來一場神交,

也許你還會遇見有故事的人!

赤山, 于威海東南一隅, 毗鄰石島港, 山海相連, 景色秀麗, 海壯山勢, 山借海威, 連綿於海之上。 愛爬山的你一定會想要征服它, 因為隔著山就能聽到海潮聲。

清晨, 身披濛濛霞光, 登赤山之巔, 攬盡赤山層巒, 高低起伏, 江山錯落, 漁家星火, 觀日出東山。 登上赤山你就會不忍離開, 直到太陽高高升起, 籠罩住整個景區, 樹木、建築、像是在訴說著周而復始的天道, 還有那明神像, 靜靜庇佑著這個小島的一切。

比起城市的喧囂, 我更愛這座充滿無限霞光與想像的小島。 不論何時, 只要你抬頭望向天空, 空曠的視野下, 總會看到雲卷雲舒, 隨風而動, 每一朵雲都是一個夢, 都該得到祝福。

赤山景區一隅,榮成民俗館觀盡石島風雲變幻、記錄了赤山的歷史滄桑。赤山有舶來文化,也有鄉土文化,有激蕩出海的歲月,也有辛勤耕織的時光。這些文化淵源都在榮成民俗館中一一被展現。從民間收集來的3000多件文物、照片、蠟像,仿佛在親自向我們講述著北方漁業和膠東歷史的變遷,帶我們夢回百年前膠東鮮活的民風民情。如果你有心訪古,絕對可以在榮成民俗館消磨許久。

佛說一切皆是緣

赤山景區是一方充滿靈性的聖地,佛家與儒家在此共同繁衍,相安無事;中日韓三國文化水乳交融,同宗同源。

沒瞻仰過明神就不算過赤山。巨大的明神像,就算站在遠遠的山腳下都可以一眼望到,它右手掌心向下,象徵著撫平一切風浪,保佑著一方百姓,護佑漁民魚米盈倉,成為赤山人的精神支柱和守護神。這麼多的象徵意義,我只略記得一二,卻被威嚴的明神殿和鍛銅神像震撼。海洋文化和現代家國情懷在這裡交融,我仿佛感受到了鎮海將軍的洪荒之力。

張保皋是赤山的鎮山之寶,正因有他才有了赤山法華院,法華院曾一度是新羅人(今韓國人)往返大唐的驛站和文化活動中心,依稀能想像彼時多國海洋文化的交流盛狀。從張保皋大唐追夢、武甯從軍,到緣定赤山、清海浮沉的人生歷程,歷史如跑馬燈般重播。這些都在張保皋傳記館中一一呈現。

蜿蜒山路的盡頭就是佛教文化濃厚的赤山法華院了。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來中國求經的經歷為法華寺平添一份傳奇色彩。而正殿、觀音殿、地藏殿、三佛殿構造的玄機,更是會讓你悟到佛教的根源與傳承。帶著虔誠的心拜謁吧,感受這個帶有佛教文化的小島,內心都會變得清澈空明起來。

如果說法華寺是古老神秘的謎面,那麼赤山禪院就是寫滿答案的謎底。圓仁高僧是如何進入到石島這個區域,進行佈道佛法的,又是如何將佛教文化帶入到日本?走進赤山禪院,你會知道前因後果。登臨高聳的赤山閣,攬盡赤山風景,許一世情緣,記掛于高處,待願望實現之日,盼歸來!

景區東方就是震撼人心的觀音動感音樂噴泉廣場——極樂菩薩界,音樂、佛教文化、噴泉、洗禮,藝術原來可以與佛教文化結合得天衣無縫,氣勢雄偉的噴泉滌蕩盡一切凡塵。不過冬季因天氣原因,暫停表演了。

一汪海養一方人

同樣是海洋澆灌的文化果實,石島與青島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海對石島人的影響浸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衣食住行帶有一種漁獵的、野性的神秘魅力。相比之下,青島人吃哈喇、喝啤酒、洗海澡的生活方式太過矜持。

要想把旅行過成度假,就不能滿足於在大海裡撒歡嬉鬧,得駕船出海,搏擊風浪,向大海母親討吃喝,學著做一天真正的赤山人。

買過赤山景區門票的人只需再交十元就能跟著漁民在桃園這片豐饒的海域出海捕魚。你看船老大那瘦高的個子、古銅色的皮膚、精瘦有力的雙手,就知道他是個“浪裡白條”。親眼看到船老大張網、收網,親身經歷船在海中的顛簸,心頭湧起又愛又敬的海洋崇拜。懷著征服的喜悅,將打撈上來的海紅化為大鍋裡沸騰的午餐。現撈現捕的海鮮就是有滋味,飽餐一小時後,嘴邊還有鹹鹹的感覺。

赤山景區一隅,榮成民俗館觀盡石島風雲變幻、記錄了赤山的歷史滄桑。赤山有舶來文化,也有鄉土文化,有激蕩出海的歲月,也有辛勤耕織的時光。這些文化淵源都在榮成民俗館中一一被展現。從民間收集來的3000多件文物、照片、蠟像,仿佛在親自向我們講述著北方漁業和膠東歷史的變遷,帶我們夢回百年前膠東鮮活的民風民情。如果你有心訪古,絕對可以在榮成民俗館消磨許久。

佛說一切皆是緣

赤山景區是一方充滿靈性的聖地,佛家與儒家在此共同繁衍,相安無事;中日韓三國文化水乳交融,同宗同源。

沒瞻仰過明神就不算過赤山。巨大的明神像,就算站在遠遠的山腳下都可以一眼望到,它右手掌心向下,象徵著撫平一切風浪,保佑著一方百姓,護佑漁民魚米盈倉,成為赤山人的精神支柱和守護神。這麼多的象徵意義,我只略記得一二,卻被威嚴的明神殿和鍛銅神像震撼。海洋文化和現代家國情懷在這裡交融,我仿佛感受到了鎮海將軍的洪荒之力。

張保皋是赤山的鎮山之寶,正因有他才有了赤山法華院,法華院曾一度是新羅人(今韓國人)往返大唐的驛站和文化活動中心,依稀能想像彼時多國海洋文化的交流盛狀。從張保皋大唐追夢、武甯從軍,到緣定赤山、清海浮沉的人生歷程,歷史如跑馬燈般重播。這些都在張保皋傳記館中一一呈現。

蜿蜒山路的盡頭就是佛教文化濃厚的赤山法華院了。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來中國求經的經歷為法華寺平添一份傳奇色彩。而正殿、觀音殿、地藏殿、三佛殿構造的玄機,更是會讓你悟到佛教的根源與傳承。帶著虔誠的心拜謁吧,感受這個帶有佛教文化的小島,內心都會變得清澈空明起來。

如果說法華寺是古老神秘的謎面,那麼赤山禪院就是寫滿答案的謎底。圓仁高僧是如何進入到石島這個區域,進行佈道佛法的,又是如何將佛教文化帶入到日本?走進赤山禪院,你會知道前因後果。登臨高聳的赤山閣,攬盡赤山風景,許一世情緣,記掛于高處,待願望實現之日,盼歸來!

景區東方就是震撼人心的觀音動感音樂噴泉廣場——極樂菩薩界,音樂、佛教文化、噴泉、洗禮,藝術原來可以與佛教文化結合得天衣無縫,氣勢雄偉的噴泉滌蕩盡一切凡塵。不過冬季因天氣原因,暫停表演了。

一汪海養一方人

同樣是海洋澆灌的文化果實,石島與青島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海對石島人的影響浸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衣食住行帶有一種漁獵的、野性的神秘魅力。相比之下,青島人吃哈喇、喝啤酒、洗海澡的生活方式太過矜持。

要想把旅行過成度假,就不能滿足於在大海裡撒歡嬉鬧,得駕船出海,搏擊風浪,向大海母親討吃喝,學著做一天真正的赤山人。

買過赤山景區門票的人只需再交十元就能跟著漁民在桃園這片豐饒的海域出海捕魚。你看船老大那瘦高的個子、古銅色的皮膚、精瘦有力的雙手,就知道他是個“浪裡白條”。親眼看到船老大張網、收網,親身經歷船在海中的顛簸,心頭湧起又愛又敬的海洋崇拜。懷著征服的喜悅,將打撈上來的海紅化為大鍋裡沸騰的午餐。現撈現捕的海鮮就是有滋味,飽餐一小時後,嘴邊還有鹹鹹的感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