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扶貧為甘肅貧困鄉村“拔窮根”

新華社蘭州4月30日電青龍山腳下, 大山村村委會一間3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裡擠滿了60多位村民, 他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城裡專家帶來的最新資訊。 這些種植領域的新技術將幫助他們壯大種植產業, 進而拔掉“窮根”。

大山村地處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 這裡氣候溫潤, 景色秀麗。 儘管如此,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 大山村被群山環繞, 村民被貧困束縛。

“山溝裡沒脫貧的抓手, 只能看天吃飯。 ”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嚴斌說, 村裡青山綠水, 但老百姓守著“聚寶盆”卻發展不起來。

變化發生在2017年。 國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與甘肅省科技廳成立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甘肅),

依託大量專家學者資源, 為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 解決重點技術需求, 同時, 針對地方政府科技型龍頭企業和貧困鄉村實際情況, 精准施策, 幫扶脫貧。

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人才管理部副主任王燁說:“只要地方政府有技術需求, 我們就和專家學者積極對接, 為他們送服務、撒種子。 ”

大山村向甘肅省科技廳發出了“呼喚”:邀請專家學者為其“會診把脈”, 尋找適合當地的脫貧產業, 開出良方, 告別貧困。

“這裡有山有水, 可以把農業種植和觀光旅遊結合起來, 打造生態觀光旅遊產業, 遊客被青山綠水吸引來後, 既有看的, 又有吃的和玩的。 ”甘肅省大櫻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呼麗萍研究員介紹,

專家們綜合分析了當地氣候、土壤和市場前景等因素, 又對相同氣候地區普遍種植的大櫻桃、獼猴桃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進行調研, 最終確定發展大櫻桃種植業。

去年底, 在康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支援下, 3.5萬株大櫻桃樹苗被免費送到了全村250多戶村民手中。 在解決了“種什麼”問題後, “如何種”又讓村民犯了難。

“這是個稀罕物, 以前整個縣城種的人都很少。 ”貧困戶許志文種了近200株, 但他並不知道如何才能保障高成活率和高品質。

許志文的顧慮, 村民們都有。 今年4月底, 在甘肅省科技廳邀請下, 呼麗萍等專家來到大山村, 為村民們現場“支招”, 給他們提供標準的種植規範和技術, 解決樹種“保成活、快長大、早結果”的難題,

打消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呼麗萍和大山村村民交流互動, 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知識 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幼苗時期的大櫻桃, 施肥時一定要‘少量多餐’, 間隔十天到半個月, 這樣能夠保障其有效吸收養分, 讓‘個子’儘快長起來。

”借助通俗的語言, 呼麗萍詳細解答了村民的疑惑。

“專家的講解為我們掃除了盲點。 ”許志文直言自己受益匪淺, “大櫻桃市場價每公斤達40元, 比種糧食收益大多了。 ”對於脫貧, 他信心滿滿。

和呼麗萍一樣,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主任張桂香也專門從省城蘭州趕到康縣, 為岸門口鎮的一家從事食用菌產業的龍頭企業“號脈”。 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滿輝透露, 他們在培養菌棒時容易遭到雜菌污染, 影響產量。

張桂香的一番解釋使楊滿輝茅塞頓開。 “要加強環境衛生的清潔消毒, 菌袋滅菌要徹底, 在100攝氏度的溫度下, 維持16-18小時。 ”

張桂香為企業負責人支招解決技術難題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 攝

除了輸送高端人才為貧困鄉村“拔窮根”外, 甘肅省科技廳還拿出專項經費支持貧困縣區發展。 2017年, 甘肅省科技廳投入345萬元科技經費在康縣實施了太平雞資源保護及生態放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天麻產業提升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等4項科研項目, 有力促進了當地相關產業發展,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增收途徑。

記者從甘肅省科技廳瞭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已選派1萬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戶結對幫扶,鼓勵他們帶技術和專案進村入戶,以達到“實用技術致富一方百姓”的科技扶貧的目的,從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有力促進了當地相關產業發展,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增收途徑。

記者從甘肅省科技廳瞭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已選派1萬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戶結對幫扶,鼓勵他們帶技術和專案進村入戶,以達到“實用技術致富一方百姓”的科技扶貧的目的,從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