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致敬」23歲你在幹嗎?那年,他成了“蛟龍號”主任設計師,如今被譽為“中國深潛第一人”!

2012年6月24日,

這註定將是個特殊的日子:

中國同時誕生了

載人航太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9時7分,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

馬里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

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12時55分,

太空人成功“駕駛”神舟九號

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

再次形成組合體,

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彼時,

“蛟龍號”潛航員剛在海底

送上了對“神九”的祝福,

待他們回到甲板後,

就收到了來自“神九”的祝賀

上演了一出完美的“海天對話”!

回想起這段往事,

來自載人深潛團隊的葉聰

依然掩飾不住那份激動:

“那天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

就是自己深度參與到了國家科技進步的進程中,

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

那天, 他是 “蛟龍號”的首席潛航員!

葉聰

1980年出生于湖北黃陂,

1997年, 他以高出重點線十多分的成績,

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

2001年進入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工作。

就在第二年,

“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

葉聰進入這個項目組工作。

但在那時, 深潛在國內可謂是一片空白。

“這個技術當時在國外也是封鎖的,

我們只有從一些外國的影視資料中學習。

包括《泰坦尼克號》等國外電影,

成了他們最直接的學習材料。

2003年, 剛剛工作兩年、

年僅23歲的葉聰被任命為

“蛟龍號”總佈置主任設計師,

他成為該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

不僅親身參與研製,

還在海試時首次駕駛“蛟龍號”

下潛突破7000米深度。

葉聰(中)

2007年9月,

“蛟龍號”從圖紙變為了現實。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的各項性能指標都需要

進行海上試驗來進行驗證。

7000米的海底,

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世界。

巨大的壓力, 漆黑的環境,

甚至鮮有生物能夠生存。

 “海底世界並不是

想像中那麼五光十色,

差不多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

當我們到達3000多米的深海時,

只有零星的生物, 偶爾能看到海葵和魚,

還沒看到過大型海底生物。 ”葉聰說,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兩眼一抹黑”,

事實上, 他們有很多雙眼睛。

“我們有聲納, 勘測距離超過200米,

可以傳回勘測資料,

告訴我們哪裡有洞、哪裡是坑、

哪裡有障礙物需要避開。

我們還有更直觀的觀察方法,

‘蛟龍號’配有很強的照明系統

和先進的攝影、攝像儀器, 拍下圖像回傳。 ”

在“蛟龍號”的前端,

有3個觀察窗, 這是潛航員們

觀察海底最方便的“眼睛”。

為了對抗深海的壓強,

觀察窗非常厚, 有點像“貓眼”,

外直徑大內直徑小。

葉聰的觀察窗最大, 直徑有20釐米,

觀察窗保證了潛航員在強光照明下

可觀察到前方20米範圍內的海底壞境。

葉聰第一次駕駛“蛟龍號”

做水面測試就被給了“當頭一棒”。

當時,為了檢驗通訊能力,

首次將“蛟龍號”與母船連接的纜繩解開。

不料,通訊信號接收不穩,對講機瞬間“失聲”。

一貫沉著冷靜的葉聰

心裡也咯噔了一下,但隨即靜下心,

一絲不苟地完成相關檢測項目,

兩小時後,通訊恢復,

“蛟龍號”順利返航。

這種驚心動魄的時刻並不少見,

其中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是:

在“蛟龍號”3000米級海試期間,

潛水器一到2000米就出現報警,

如果按照安全手冊操作就應該立即上浮,

但這樣就無法拿到足夠的故障參數。

於是他們商量後決定,

在甲板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水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

可以適當延長一些實驗時間,

努力關注每一個現場的資料。

正是通過爭取的這段時間,

她們最終如願解決了故障,

並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

7000米的路程,

如果步行大概是一個半小時,

汽車行駛約10分鐘。

但對於中國載人深潛的科研人員來說,

讓中國人邁向7000米的深海,

他們走過了二十年的奮鬥歷程。

目前,

我國自主研製的無人潛水器

最大潛深已經突破萬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下潛深度也已突破7000米,

“在開展‘蛟龍號’研製的同時,

從2009年到2017年,

歷經八年持續艱苦攻關,

我們又完成了‘深海勇士號’的研製。”

葉聰介紹說,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使命:

擔任總設計師研製萬米級載人潛水器。

目前,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正在總裝聯調,

萬米級全海深載人作業型潛水器已經開始研製。

“按照計畫,將在2020年完成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製,

未來科學家將隨著它深潛萬米海底進行科考,

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葉聰說。

他們用過去二十年堅守和奮鬥

換來了中國載人深潛的世界領先地位。

也即將用更多的二十年,

去征服更遙遠的星辰和大海!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參考資料:

① 央視網《中國載人深潛走向極限深海的20年》

② 新華社《專訪總設計師葉聰:我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取得新突破》(作者:劉詩平)

③ 武漢晚報《“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潛深海好比走鋼絲》(作者:翁曉波 謝東波 劉斌)

葉聰第一次駕駛“蛟龍號”

做水面測試就被給了“當頭一棒”。

當時,為了檢驗通訊能力,

首次將“蛟龍號”與母船連接的纜繩解開。

不料,通訊信號接收不穩,對講機瞬間“失聲”。

一貫沉著冷靜的葉聰

心裡也咯噔了一下,但隨即靜下心,

一絲不苟地完成相關檢測項目,

兩小時後,通訊恢復,

“蛟龍號”順利返航。

這種驚心動魄的時刻並不少見,

其中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是:

在“蛟龍號”3000米級海試期間,

潛水器一到2000米就出現報警,

如果按照安全手冊操作就應該立即上浮,

但這樣就無法拿到足夠的故障參數。

於是他們商量後決定,

在甲板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水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

可以適當延長一些實驗時間,

努力關注每一個現場的資料。

正是通過爭取的這段時間,

她們最終如願解決了故障,

並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

7000米的路程,

如果步行大概是一個半小時,

汽車行駛約10分鐘。

但對於中國載人深潛的科研人員來說,

讓中國人邁向7000米的深海,

他們走過了二十年的奮鬥歷程。

目前,

我國自主研製的無人潛水器

最大潛深已經突破萬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下潛深度也已突破7000米,

“在開展‘蛟龍號’研製的同時,

從2009年到2017年,

歷經八年持續艱苦攻關,

我們又完成了‘深海勇士號’的研製。”

葉聰介紹說,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使命:

擔任總設計師研製萬米級載人潛水器。

目前,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正在總裝聯調,

萬米級全海深載人作業型潛水器已經開始研製。

“按照計畫,將在2020年完成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製,

未來科學家將隨著它深潛萬米海底進行科考,

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葉聰說。

他們用過去二十年堅守和奮鬥

換來了中國載人深潛的世界領先地位。

也即將用更多的二十年,

去征服更遙遠的星辰和大海!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參考資料:

① 央視網《中國載人深潛走向極限深海的20年》

② 新華社《專訪總設計師葉聰:我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取得新突破》(作者:劉詩平)

③ 武漢晚報《“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潛深海好比走鋼絲》(作者:翁曉波 謝東波 劉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