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投入不等於安全感,中國式教育痛點何在?

你的孩子開始上培訓班了嗎?英語、奧數?還是音樂、畫畫?家長們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理念感到一頭霧水, 面對琳琅滿目的各種培訓班又感到壓力山大,

儘管如此,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家長們還是在變著法兒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 教育也出現了新趨勢。 4月20日, 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共同舉辦了《美好生活思想匯——透視教育市場新風口》的座談會。 數字100研究院院長鄭直介紹了《學前教育:中國家長的痛與行》的調查報告, 調查發現, 無論家庭收入高低, 中國家庭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絕對支出都在每年30-50萬, 這相當於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6倍。 如此不成比例的高額教育投入, 催生了教育培訓市場的繁榮, 但卻沒有解決家長的焦慮, 也幾乎沒有滿足家長對於孩子人格培養的需求。

對於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 以及互聯網技術如何解決教育的痛點, 教育研究者、教育投資人、互聯網從業者、資深媒體人等進行了討論。

以下是嘉賓觀點:

鄭直數字100研究院院長

“家長最在意是否為孩子提供了足夠的經濟支持”

我們針對全國3000多個樣本進行調查,

訪問的對象為75後到90後的家長。

一個家庭賺多少錢才能夠安全?對於這個問題, 調查顯示的中位數為100萬到300萬, 即使是認為年收入應為5000萬的家庭, 也有5.9%的比例。 可見現在的家庭在買房、還貸、進行教育等方面對金錢的需求提高了, 隨之而來的是家長們達到安全感的難度也提升了。

把這些錢用在什麼地方?近60%的家長選擇孩子教育, 可見家長們已經視教育為剛性支出, 對其重視程度要遠遠高於日常生活和物質消費。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 收入和教育投入並不成正比, 或者說正相關的趨勢不明顯。 我們發現無論收入高低, 給孩子的教育支出差別不大。 家庭年收入在50-100萬, 20-30萬, 8-12萬, 5萬的人群他們投資在教育中的資金都在30-50萬這個範圍, 教育基金的差距遠不如收入的差距大, 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高達年收入的6倍。

我們的調查顯示將近58%的家長認為自己不合格。 那麼在什麼地方不合格呢?排在第一位的是, 沒有給孩子更多的耐心與陪伴, 排在第二、三、四位的分別是, 沒有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地位, 沒能給孩子的未來發展助力, 沒能給孩子更豐富的物質條件。

這三個可以說都是關於物質基礎的,所以家長一邊無奈不能陪孩子,一邊又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賺錢中,這顯然是很矛盾的。

調查顯示,家長們特別在乎自己對孩子的經濟支持,家長憂慮排第一位的是別的同學的家長比自己優越。

但是當問到他們最希望培養孩子什麼的時候,他們往往回答,希望孩子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價值觀,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和勇氣,孩子的善良性格以及會感恩。家長他們心裡所看重的和他所焦慮的完全不一樣。

家長常常說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其中只有不到30%的家長表示,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真的在為孩子考慮,而不是在焦慮其他或者抱怨自己的犧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壓力,一方面擔心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另一方面又覺得因為關注孩子或者說為了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或是事業、夢想。

我們的調查並不能反映所有的問題,但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些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實際存在的矛盾。市場真正的痛點是人格教育,但是究竟如何能獲得這樣的教育?必須要很高的投入嗎?我想這是我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除了成績和技能,也需要一些機構或者組織專注于説明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

張麗君創新工廠執行董事、教育投資人

“教育的核心是家長自己的成長”

我是投資人,也是一個媽媽。2012年我生完孩子就不停地研究教育,作為一個從山東偏遠小城來北漂的年輕人,我當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焦慮,然後我努力思考並尋求解決方案,一直到現在。

實際上本質問題可能就是,社會發展得太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優質供給。我們的收入增長了,我們的認識也增長了,我們也不想再遵守我們父母對我們的那套教育方式,我們開始思考10年、20年或者更遠的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我是做教育投資的,因為這件事可以讓我花更多的時間研究如何去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家長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如何培養和訓練孩子。但是家長如何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又怎麼能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以外做到?這本身就很難。

背後還有一層更深刻的社會原因,那就是該如何定義成功。成功相對單一化是今天的一大問題。

我記得看過一個節目,裡面一個外國人被主持人問理想是什麼,他回答“當服務員”。這個回答讓我很驚詫,同時我也詫異於自己的這種驚訝。實際上,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

中國還處於一個階層流動非常快的社會,並不像美國那樣階層相對固定。所以大家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這並不奇怪,因為孩子的發展確實會影響家庭未來的生活。於是大家都想尋找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好的教育資源只能慢慢培養和積累,尤其是老師,硬體的提高可能很快,但人的培養是最難的,不可能立竿見影。

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它助力教師和提升教育資源的能力,比如通過互聯網授課,放大一個好老師的作用,讓更多學生受益;比如改善教學工具,提高老師的能力,把只能教出60分的,提高到能教出70分、80分。這就需要讓互聯網人、懂技術的人與真正能做好教學和教育的人充分交流、合作,才能夠產生新的教育觀念和好的教育方式。

老師的角色和功能有很多種,他可以傳遞資訊、引導討論和溝通、個性化答疑以及課程設計等等;學生也有很多種,有自學能力強的、有喜歡互動的;科目的種類就更多。針對不同的老師、學生和科目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技術,整合資源、差異化地設計不同的學習場景。我們的評價機制也能幫助老師和課程設計快速反覆運算。

過去,我們都覺得家長只認成績,現在技術在進步,觀念也已經變化了,家長也很重視孩子的素質和綜合能力,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要求更高了,壓力更大了,孩子和家長要付出的也會更多。這首先需要家長自身的成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陳紅兵央視財經頻道總監助理

“教育孩子,不僅需要‘術’還需要‘道’”

我們常聽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都傾盡自己的資源培養孩子,希望孩子優秀,但是這個尺度該如何把握?究竟孩子能承受多少?這樣把週末和課外的時間都花費在各種培訓班上又能有多大的意義?這個就是我們進行這個調查的目的。

我們發現周圍存在著很多焦慮情緒,大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很多擔心。因為都希望孩子成長,但是如何培養?家長、老師、校長以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今天不僅談論培訓英語、美術、音樂這些“術”,也要談論“道”,就是如何培養出健全人格的孩子,我想這需要我們教育屆的校長、老師,以及培訓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努力。

王曉冰騰訊互聯網研究中心總監

“我們不應該用思維定勢限制下一代人的發展”

我們一直在關注青少年教育領域,並且在進行兒童網路素養方面的研究。我們看到現在家庭中青少年打遊戲、上網已經非常普遍,並且引起很多家長的不安情緒。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玩遊戲、孩子上網?如何與孩子進行更好地溝通?如何利用好網路説明孩子健康成長?這些都是我們在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我們希望把已有的成果轉化成課程,或者其他形式,給家長一些指引,幫助一些家庭解決他們的問題。未來我們也會和更多教育機構和商業機構交流與合作,大家一起探討教育的新發展。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互聯網的世界裡,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他們經歷了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出生、成長到長大的過程,我們不應該用思維定勢去限制下一代人的發展。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共同思考,如何成為互聯網與科技的主人。

魏翔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研究所

“訓練技能本身就是培養性格的過程”

如果不知道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性格,也沒有一個成熟的體系培養人格和價值觀,那麼就應該好好學習英語、數學、小提琴……我們都知道這些是認知的“術”,沒有達到“道”,但是依然重要,為什麼呢?因為訓練技能本身就是培養性格的過程。

大家可以看到為什麼體育在美國盛行,在美國的中小學,體育受到特別的重視,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體育能訓練人的性格,比如自控力和積極性,這些性格在孩子未來的學習、工作、成長中都會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美國和歐洲進行過性格技能培養的專案,其中一個是三個圈,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裡面也有不同的文字,孩子們自由選擇進入某一個圈和同伴共處和溝通。這就是我們的社交圈的一個縮影,從這個項目我們能看到大部分孩子選擇大圈子,和人保持距離但可以溝通,但也有性格能力特別強、能處理親密關係的孩子在小圈子裡也能很自如。

我們尊重市場,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機構和企業交流合作,繼續關注教育,做更多的嘗試,挖掘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晉峰《第九區》主編兼木果書架聯合創始人、《寫給家長的遊戲指南》編纂者

“面對遊戲和互聯網上其他誘惑,家長應該採取預防的方式”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你會讓他獨自過馬路嗎?大多數人搖頭,但是我知道,孩子六七歲時可能已經收到了一個iPad作為禮物。但是電子設備和互聯網,其實需要我們所有人都要認真瞭解,並且指引孩子去使用的。

現在的孩子已經在虛擬世界裡生存了,他們更習慣在虛擬世界裡遊蕩,我們應該能夠幫助這些孩子面對挑戰,而且應該採取預防的方式,而不是在問題出現之後,我們再去解決。

實際上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遊戲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衝突。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和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一起做了一個青少年網路素養專案,叫做“小數點”(小朋友數位素養點滴養成計畫)。所以,我們通過製作一些指南手冊、繪本、書等形式的產品,來解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孩子在網路中的安全問題。

提到網路安全我想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提升他的判斷力、鑒賞力,幫助他學會怎麼樣溝通和協作。培養孩子的網路素養,學校很少涉及,很多家庭也都沒有頭緒,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

本文轉自騰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這三個可以說都是關於物質基礎的,所以家長一邊無奈不能陪孩子,一邊又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賺錢中,這顯然是很矛盾的。

調查顯示,家長們特別在乎自己對孩子的經濟支持,家長憂慮排第一位的是別的同學的家長比自己優越。

但是當問到他們最希望培養孩子什麼的時候,他們往往回答,希望孩子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價值觀,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和勇氣,孩子的善良性格以及會感恩。家長他們心裡所看重的和他所焦慮的完全不一樣。

家長常常說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其中只有不到30%的家長表示,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真的在為孩子考慮,而不是在焦慮其他或者抱怨自己的犧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壓力,一方面擔心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另一方面又覺得因為關注孩子或者說為了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或是事業、夢想。

我們的調查並不能反映所有的問題,但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些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實際存在的矛盾。市場真正的痛點是人格教育,但是究竟如何能獲得這樣的教育?必須要很高的投入嗎?我想這是我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除了成績和技能,也需要一些機構或者組織專注于説明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

張麗君創新工廠執行董事、教育投資人

“教育的核心是家長自己的成長”

我是投資人,也是一個媽媽。2012年我生完孩子就不停地研究教育,作為一個從山東偏遠小城來北漂的年輕人,我當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焦慮,然後我努力思考並尋求解決方案,一直到現在。

實際上本質問題可能就是,社會發展得太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優質供給。我們的收入增長了,我們的認識也增長了,我們也不想再遵守我們父母對我們的那套教育方式,我們開始思考10年、20年或者更遠的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我是做教育投資的,因為這件事可以讓我花更多的時間研究如何去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家長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如何培養和訓練孩子。但是家長如何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又怎麼能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以外做到?這本身就很難。

背後還有一層更深刻的社會原因,那就是該如何定義成功。成功相對單一化是今天的一大問題。

我記得看過一個節目,裡面一個外國人被主持人問理想是什麼,他回答“當服務員”。這個回答讓我很驚詫,同時我也詫異於自己的這種驚訝。實際上,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

中國還處於一個階層流動非常快的社會,並不像美國那樣階層相對固定。所以大家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這並不奇怪,因為孩子的發展確實會影響家庭未來的生活。於是大家都想尋找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好的教育資源只能慢慢培養和積累,尤其是老師,硬體的提高可能很快,但人的培養是最難的,不可能立竿見影。

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它助力教師和提升教育資源的能力,比如通過互聯網授課,放大一個好老師的作用,讓更多學生受益;比如改善教學工具,提高老師的能力,把只能教出60分的,提高到能教出70分、80分。這就需要讓互聯網人、懂技術的人與真正能做好教學和教育的人充分交流、合作,才能夠產生新的教育觀念和好的教育方式。

老師的角色和功能有很多種,他可以傳遞資訊、引導討論和溝通、個性化答疑以及課程設計等等;學生也有很多種,有自學能力強的、有喜歡互動的;科目的種類就更多。針對不同的老師、學生和科目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技術,整合資源、差異化地設計不同的學習場景。我們的評價機制也能幫助老師和課程設計快速反覆運算。

過去,我們都覺得家長只認成績,現在技術在進步,觀念也已經變化了,家長也很重視孩子的素質和綜合能力,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要求更高了,壓力更大了,孩子和家長要付出的也會更多。這首先需要家長自身的成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陳紅兵央視財經頻道總監助理

“教育孩子,不僅需要‘術’還需要‘道’”

我們常聽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都傾盡自己的資源培養孩子,希望孩子優秀,但是這個尺度該如何把握?究竟孩子能承受多少?這樣把週末和課外的時間都花費在各種培訓班上又能有多大的意義?這個就是我們進行這個調查的目的。

我們發現周圍存在著很多焦慮情緒,大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很多擔心。因為都希望孩子成長,但是如何培養?家長、老師、校長以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今天不僅談論培訓英語、美術、音樂這些“術”,也要談論“道”,就是如何培養出健全人格的孩子,我想這需要我們教育屆的校長、老師,以及培訓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努力。

王曉冰騰訊互聯網研究中心總監

“我們不應該用思維定勢限制下一代人的發展”

我們一直在關注青少年教育領域,並且在進行兒童網路素養方面的研究。我們看到現在家庭中青少年打遊戲、上網已經非常普遍,並且引起很多家長的不安情緒。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玩遊戲、孩子上網?如何與孩子進行更好地溝通?如何利用好網路説明孩子健康成長?這些都是我們在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我們希望把已有的成果轉化成課程,或者其他形式,給家長一些指引,幫助一些家庭解決他們的問題。未來我們也會和更多教育機構和商業機構交流與合作,大家一起探討教育的新發展。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互聯網的世界裡,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他們經歷了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出生、成長到長大的過程,我們不應該用思維定勢去限制下一代人的發展。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共同思考,如何成為互聯網與科技的主人。

魏翔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研究所

“訓練技能本身就是培養性格的過程”

如果不知道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性格,也沒有一個成熟的體系培養人格和價值觀,那麼就應該好好學習英語、數學、小提琴……我們都知道這些是認知的“術”,沒有達到“道”,但是依然重要,為什麼呢?因為訓練技能本身就是培養性格的過程。

大家可以看到為什麼體育在美國盛行,在美國的中小學,體育受到特別的重視,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體育能訓練人的性格,比如自控力和積極性,這些性格在孩子未來的學習、工作、成長中都會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美國和歐洲進行過性格技能培養的專案,其中一個是三個圈,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裡面也有不同的文字,孩子們自由選擇進入某一個圈和同伴共處和溝通。這就是我們的社交圈的一個縮影,從這個項目我們能看到大部分孩子選擇大圈子,和人保持距離但可以溝通,但也有性格能力特別強、能處理親密關係的孩子在小圈子裡也能很自如。

我們尊重市場,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機構和企業交流合作,繼續關注教育,做更多的嘗試,挖掘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晉峰《第九區》主編兼木果書架聯合創始人、《寫給家長的遊戲指南》編纂者

“面對遊戲和互聯網上其他誘惑,家長應該採取預防的方式”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你會讓他獨自過馬路嗎?大多數人搖頭,但是我知道,孩子六七歲時可能已經收到了一個iPad作為禮物。但是電子設備和互聯網,其實需要我們所有人都要認真瞭解,並且指引孩子去使用的。

現在的孩子已經在虛擬世界裡生存了,他們更習慣在虛擬世界裡遊蕩,我們應該能夠幫助這些孩子面對挑戰,而且應該採取預防的方式,而不是在問題出現之後,我們再去解決。

實際上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遊戲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衝突。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和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一起做了一個青少年網路素養專案,叫做“小數點”(小朋友數位素養點滴養成計畫)。所以,我們通過製作一些指南手冊、繪本、書等形式的產品,來解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孩子在網路中的安全問題。

提到網路安全我想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提升他的判斷力、鑒賞力,幫助他學會怎麼樣溝通和協作。培養孩子的網路素養,學校很少涉及,很多家庭也都沒有頭緒,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

本文轉自騰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