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他是我們的親人

題 記:

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進行, 無數黨員幹部深入基層、進村入戶, 設身處地為貧困群眾謀發展、找出路, 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贏得了群眾的讚譽。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扶貧幹部中突出代表, 他把貧困群眾當親人, 貧困群眾也把他當親人。

“金支書, 我們去大山組開一個群眾大會, 把‘五星家庭’的評比搞好, 順帶作個動員, 讓老百姓們塑好家風。 ”

“王主任, 晚上你在家等我, 咱們一起去農戶家轉轉。 經果林種植的事, 我想再聽聽村民的想法, 爭取讓大家早點動起來。 ”

……

交代完一天的工作, 義龍新區木咱鎮牛角山村“第一書記”劉長貴,

騎上摩托車, 向雲遮霧繞的大山組疾馳而去。

這是他的一天, 也是他的工作常態。

我去扶貧最適合

劉長貴是義龍新區國稅局正科級幹部, 現年五十歲。 正常情況下, 這個年齡正是等著退休、享清福的日子。 然而, 他卻選擇了一條更艱辛的路。

數月前, 脫貧攻堅決戰正酣, 牛角山村“第一書記”因工作調整離職了, 失去了主心骨的牛角山村, 脫貧攻堅的步伐慢了下來。 領導要求, 由區國稅局選派人員去任第一書記。 劉長貴因辦事認真負責、細心周到、樂於助人, 局黨組的一致推舉。 但考慮到他年紀大了, 不忍心讓他再挑扶貧重擔。 劉長貴得知後, 主動找局黨組書記鐘琪, 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是農村出來的,

吃苦對我來說不算什麼, 我對農業和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去扶貧最適合,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 幫助老鄉們早日脫貧!”

就這樣, 劉長貴從機關單位輾轉數十公里, 來到木咱鎮牛角山村, 任“第一書記”。

不能讓老鄉們再窮下去了

雖然勇敢挑下重擔, 表面鎮靜的劉長貴心裡卻很忐忑。 他一直在想, “牛角山”, 光聽這名字, 不是天高地遠, 就是窮鄉僻壤, 或者至少是語言不通、又髒又亂的小山村。 不落後, 不貧困, 派我來幹嘛?

然而, 當他第一次看到牛角山村的時候, 卻大感意外, 這個村距離鎮上不過兩公里, 通村路寬敞明亮, 通組串戶路彎彎曲曲, 延伸至綠樹叢中的家家戶戶;村民的房屋也早已亮化、美化、修繕一新。 這哪裡是一個貧困村,

這分明是一個“美麗鄉村”的範本呀!

這樣的村子是窮村嗎?村支書老金告訴他, 牛角山村229戶, 1142人, 其中貧困戶33戶, 116人。 村裡的基礎設施是幾年前寧波市援建的, 所以村民的居住環境很不錯。 不過, 話又說回來, 不是說親戚朋友給你買了一件新衣服、送了一套新房子, 你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好生活, 就能從此發家致富了。 不是, 絕對不是!村裡沒有產業, 老百姓沒有就業門路, 比較來看, 以前怎麼樣, 現在還是怎麼樣, 存在各種困難的人家還真不少。 更何況, 牛角山還有一個特殊情況, 大山和花棚子兩個組距離村委會較遠, 差不多有八公里, 早幾年不通路, 經過多方努力, 現在才修通通組路, 要修通串戶路還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組裡由於山勢太高,

距鎮上的水源點太遠, 至今沒有通自來水, 老百姓飲水大多靠水窖和平房上蓄的雨水;組裡沒有通信基站, 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路;受地理條件限制, 村裡沒有水田, 只有不多的石旮旯山地, 收成微薄, 老百姓日子很苦……

村支書一席話, 說得劉長貴心裡沉甸甸的。 他鄭重地寫下第一篇扶貧日記:“不能再讓老鄉們窮下去了, 一定要打贏這場硬仗!”

栽下經果林種下致富樹

只有摸清村裡的實際情況, 才能找對路子。 劉長貴進村的第一件事, 就是摸清村民的生產生活及土地林地資源狀況。 他想方設法邀請到知名農藝師黃躍, 深入田間地頭對土壤取樣進行化驗。 經過多次化驗、比對, 發現村裡連片閒置的一大片變埂土樣屬中性,

適合各類水果生長, 可以流轉搞經果林種植。

找到出路的劉長貴, 爭取到兩委同意後, 當即召開群眾大會, 動員大家發展經果林。

在群眾大會上, 爭論比較激烈。 老百姓們都盼著早點脫貧, 但是又非常害怕。 怕什麼?一怕土地流轉收益不能裝進自己的腰包——幾年前村裡流轉土地搞野生玫瑰種植, 很多費用沒有兌現;二怕時間太長見效難——經果林種植持續時間較長, 能不能產生效益?虧損了怎麼辦?三怕啟動資金收不回來——老百姓都喜歡“吹糠見米”, 幾年後的事, 他們覺得變數太大, 不可靠。

劉長貴是退伍軍人出生, 身上有股子血性, 他當即站出來, 動情地說:“大家的擔憂我都能理解, 做事情嘛, 總有成功失敗, 不走出第一步,我們就什麼都做不成。村裡的土地就閒置在那兒,大家就用來種點瓜瓜菜菜,能值幾個錢?搞經果林種植,一旦成功,一年就是幾百萬元的收成。而且,我已經向州農委打了報告,爭取到了3萬元的啟動資金。只要我們肯流汗,果樹種下去了哪能沒收成?!”

在他多次苦口婆心的動員下,各種雜音漸漸消失,發展經果林的事順利推進。

劉長貴是一個扎實認真的人,沒有把握的事,他不幹。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幾乎天天在村裡開展工作,白天時間不夠,晚上行動。先後數十次到距離村委會七八公里的大山組、花棚子組搞調研,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各家各戶的資訊、意見。通組串戶路、“三改”情況、發展產業的建議、飲水工程等等,這些事,都需要他一件件落實,一件件做好、做實。他特別注意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對有條件的農戶,就幫助發展養牛、養羊;勞動力不足的貧困戶,他協調養殖企業,免費提供雞苗鵝苗。

“心系眾鄉親的好書記”

劉長貴是一個熱心人。他看到部分貧困戶日子太清苦,就動員單位同事、親朋好友捐錢捐物,資助貧困學生。寒冬未到,他已多次跑民政部門,爭取到36份棉被、棉衣、大米,送到貧困戶家裡。劉長貴說,他不是大羅神仙,沒有點石成金的能力,但是,能夠憑自己的努力,為村裡的貧困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他們送去一些溫暖,在他來說,這個村“第一書記”,就算沒白當。

天氣越來越冷,未硬化的串戶路泥濘難行,遇到老人過路,他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扶一把;看到一路飛奔的學生,他一再叮囑“慢慢走,注意安全”;誰家有什麼難事,他第一個上門幫忙。

冬至來臨,天氣更冷了,劉長貴的妻子因重感冒已臥床三日不起。他把妻子託付給親戚,自己則天天跑村裡盯著經果林種植的事,在小家面前,他更牽掛那個貧困的大家。他算了一筆賬:100畝經果林種下去,未掛果前套種矮種植物,幾年後掛果了,豐產期可實現產值610萬元,可帶動101戶貧困戶、317人脫貧。

村裡的貧困戶楊華美,因急用錢貸了高利貸,劉長貴和村兩委班子聞訊,幫她爭取到了5萬元“特惠貸”,還了高利貸,還指導她申請了改廁、改灶、改圈專案,家裡的面目煥然一新。楊華美動情地說:“如果不是劉書記和村裡的幹部幫我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只有賣房子還高利貸了。我從心裡感激他們!他們是親人,是政府派來的好幹部!”

現在,牛角山村的不少群眾提到劉書記,總會豎起大拇指說:“劉書記是一個情義滿滿的好幹部,一個心系眾鄉親的好書記”!

面對村民的讚揚,劉長貴卻樸實地說:“組織派我來到村裡,我就要負起責來,但是我目前做的貢獻還很有限。牛角山的村民很質樸、很友善,對我很好,我很感動,在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中,我也將永遠記住他們,因為,他們是我的親人!”

這異口同聲的“他們是親人”,就是新時代黨和人民群眾之間血肉聯繫的最好寫照!相信有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引領,有劉長貴這樣的好幹部在奮鬥,有廣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指日可待。

作者:張學潮 黃 敏

不走出第一步,我們就什麼都做不成。村裡的土地就閒置在那兒,大家就用來種點瓜瓜菜菜,能值幾個錢?搞經果林種植,一旦成功,一年就是幾百萬元的收成。而且,我已經向州農委打了報告,爭取到了3萬元的啟動資金。只要我們肯流汗,果樹種下去了哪能沒收成?!”

在他多次苦口婆心的動員下,各種雜音漸漸消失,發展經果林的事順利推進。

劉長貴是一個扎實認真的人,沒有把握的事,他不幹。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幾乎天天在村裡開展工作,白天時間不夠,晚上行動。先後數十次到距離村委會七八公里的大山組、花棚子組搞調研,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各家各戶的資訊、意見。通組串戶路、“三改”情況、發展產業的建議、飲水工程等等,這些事,都需要他一件件落實,一件件做好、做實。他特別注意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對有條件的農戶,就幫助發展養牛、養羊;勞動力不足的貧困戶,他協調養殖企業,免費提供雞苗鵝苗。

“心系眾鄉親的好書記”

劉長貴是一個熱心人。他看到部分貧困戶日子太清苦,就動員單位同事、親朋好友捐錢捐物,資助貧困學生。寒冬未到,他已多次跑民政部門,爭取到36份棉被、棉衣、大米,送到貧困戶家裡。劉長貴說,他不是大羅神仙,沒有點石成金的能力,但是,能夠憑自己的努力,為村裡的貧困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他們送去一些溫暖,在他來說,這個村“第一書記”,就算沒白當。

天氣越來越冷,未硬化的串戶路泥濘難行,遇到老人過路,他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扶一把;看到一路飛奔的學生,他一再叮囑“慢慢走,注意安全”;誰家有什麼難事,他第一個上門幫忙。

冬至來臨,天氣更冷了,劉長貴的妻子因重感冒已臥床三日不起。他把妻子託付給親戚,自己則天天跑村裡盯著經果林種植的事,在小家面前,他更牽掛那個貧困的大家。他算了一筆賬:100畝經果林種下去,未掛果前套種矮種植物,幾年後掛果了,豐產期可實現產值610萬元,可帶動101戶貧困戶、317人脫貧。

村裡的貧困戶楊華美,因急用錢貸了高利貸,劉長貴和村兩委班子聞訊,幫她爭取到了5萬元“特惠貸”,還了高利貸,還指導她申請了改廁、改灶、改圈專案,家裡的面目煥然一新。楊華美動情地說:“如果不是劉書記和村裡的幹部幫我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只有賣房子還高利貸了。我從心裡感激他們!他們是親人,是政府派來的好幹部!”

現在,牛角山村的不少群眾提到劉書記,總會豎起大拇指說:“劉書記是一個情義滿滿的好幹部,一個心系眾鄉親的好書記”!

面對村民的讚揚,劉長貴卻樸實地說:“組織派我來到村裡,我就要負起責來,但是我目前做的貢獻還很有限。牛角山的村民很質樸、很友善,對我很好,我很感動,在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中,我也將永遠記住他們,因為,他們是我的親人!”

這異口同聲的“他們是親人”,就是新時代黨和人民群眾之間血肉聯繫的最好寫照!相信有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引領,有劉長貴這樣的好幹部在奮鬥,有廣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指日可待。

作者:張學潮 黃 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