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的脫貧故事(二十八):婦女能頂半邊天——養豬能手周成燕的致富路

本期故事

婦女能頂半邊天——養豬能手周成燕的致富路

“路是人走出來, 再苦再難, 能怎麼辦?咬著牙堅持堅持唄。 ”家住修齊鎮家園村的周成燕, 在10年前, 她家年收入不過10000餘元;如今, 她通過在家養殖生豬, 漸漸的走上了致富路。

修建新房, 無奈欠下十余萬

周成燕正在餵養生豬。 記者 王雪梅 攝

周成燕, 女, 家住修齊鎮家園村一社, 現在是村裡有名的養豬能手, 她家養殖的生豬, 往往在出欄那一刻就被周圍村鎮的居民買走, 一年到頭, 有時連自己家的過年豬都留不下。

早年的周成燕夫婦在服裝紡織廠和鋼材打磨廠務工, 除開生活開支, 一個月收入不過1000餘元, 年收入不過10000元出頭。

2006年, 周成燕夫婦結婚, 用數年積蓄蓋了新房, 還欠下了10萬餘元債務。 時至2007年, 新房修好時周成燕卻擁有了第一個孩子。 原本夫妻二人一起外出務工還債的計畫被打破。 無奈之下, 周成燕只好獨自在家照顧孩子,

其丈夫獨自外出務工。

“他一個人賺錢, 又要養家, 還要自己的生活支出, 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幾塊錢, 10萬多塊錢就像是座大山, 壓在我們頭上搬不開, 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給娃兒買點衣服都要猶豫半天。 ”周成燕回憶著那段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日子, 分外感慨。

這樣緊巴巴的日子, 一過就是四年。

突發奇想, 毅然走上創業路

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 開支一天天增多, 周成燕急了, 家裡今後該怎麼辦?

此時, 周成燕的公公提議, 不如在家裡建個小酒廠, 收購包穀烤酒, 酒糟還能用來喂豬。 公公的話如醍醐灌頂, 點醒了周成燕。 2011年, 周成燕與丈夫東挪西借了一筆錢, 毅然走上了創業路。

然而, 迎接她的卻是無盡坎坷。 2011年6月, 周成燕買來8只豬仔, 因缺乏技術與經驗, 不足一月, 8只豬仔就生病死亡了一半, 這一悶棍打得周成燕抬不起頭來。

“那時候心裡是真的難受, 想著這麼大的豬, 還是借錢買的, 很灰心。 但幸運地是兩三個月後, 我們家的母豬生了28只小豬, 讓我又燃起了希望。

”周成燕道。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1年9月, 28只小豬又因技術不足, 全部死亡。 慘重的損失, 旁人的冷嘲熱諷, 令她痛不欲生。

事在人為, 皇天不負有心人

有人說, 大部分失敗者倒在了離成功僅一米之處。 在困難面前, 周成燕拿出了比男人更大的韌勁。

慘敗的經歷, 讓周成燕認識到幹一番事業, 光有激情和勇氣是不夠的。 不懂技術, 沒有經驗, 想一瓢水、一把糠地養好豬, 看似容易, 實則困難。

此後, 周成燕開始成堆成堆的往家裡買書, 跟村上的獸醫學習, 向專業人員求教, 從生豬的疾病防治、注射針劑、飼料配比到飼養方法, 她都摸得一清二楚, 儼然成了半個醫生。

2012年底, 周成燕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養的60餘頭生豬都健健康康, 年底純收入就有2元餘元。 2013年, 憑藉烤酒、賣豬賺的錢, 周成燕還完了所有債務。

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 時至今日, 周成燕的養豬場發展得越來越好, 養殖生豬最多的時候有百餘頭, 每年純收入可達10萬餘元。 談起未來的打算, 周成燕說:“我今後想修一個現代化的養豬場, 把我的豬場做大,還想修一個炕房,再炕點香腸,臘肉自產自賣,形成產業鏈,帶動父老鄉親一起發家致富。”

記者:王雪梅

本期編輯:鄧丹丹

識別二維碼

把我的豬場做大,還想修一個炕房,再炕點香腸,臘肉自產自賣,形成產業鏈,帶動父老鄉親一起發家致富。”

記者:王雪梅

本期編輯:鄧丹丹

識別二維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