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時尚周丨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時尚就是美麗健康生態及由此而來的幸福感

最近剛剛圓滿落幕的“2018時尚上海”的秀場裡, 那些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國際交流生的設計展示, 中國苗繡與牛仔服飾的混搭碰撞, 最新發佈的海派時尚校服……一幕幕都精彩紛呈, 令人回味。

為了回應上海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的號召, 同時也作為落實上海文創“50條”政策的重要舉措之一, 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全力打造的“時尚上海­­”品牌活動, 致力於搭建國際化的文化展示交流平臺,

促進海派文化的中外交融, 樹立國內時尚流行標杆, 推動時尚產業繁榮與發展, 成為上海一張閃亮的“時尚名片”。

借此機會, 周到君也採訪到了本次“2018時尚上海”的重要承辦單位、多年來為上海打造時尚之都源源不斷提供人才輸出的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先生,

談談東華大學與服裝時尚的前世今生, 也談談蔣校長本人對時尚上海的理解和闡釋。

我們都知道, 時尚上海的前身是“環東華時尚周”, 其發源地就是我們的東華校園。 那麼, 您對東華大學在時尚界的定位什麼?

蔣昌俊:東華大學的學科起點就是與“衣食住行”裡面的“穿衣”有關, 是生活方式的一種。 同時, 生活方式也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思維和心態。 時尚, 正是我們宣導的積極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態度, 也是東華人追求卓越的必備素質。 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下, 我期待培養一些真正具有東華氣息的人才, 他們應該具有中國的烙印, 具有國際的視野, 還有科技的能力。 時尚應該是個綜合體, 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態度。

不僅是東華大學, 整個社會都需要一代代積極向上的、文明的、科技的、生態的, 這樣一種後繼人才去接力創新、接力推進。

您剛剛說希望培養“具有東華氣息的人才”, 所謂的“東華氣息”指的是什麼?

蔣昌俊:首先是文化底蘊, 這個跟我們的學科設置有關,

我們相當一部分學科與文化藝術所相關的。 但還不夠, 我們還需要融入科學的精神、科技的能力。 當然, 一切的前提是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在態度的引領下, 又具有一些這樣的特點的話, 我相信這些同學以後社會上也應該是受歡迎的。

在“時尚上海”這個主題中, 東華大學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蔣昌俊:就我本人而言, 我希望把東華作為時尚上海的源發地、集聚地, 對此我們東華大學也在進行自己由內而外的改造和努力。

首先, 我們對目前的校園從三個方面做了時尚的處理:大門口通透的綠色展覽外牆取代鬧哄哄的小商小販;將多棟舊樓進行改造, 作為時尚創意的科創中心投入使用;將東華原來的舊工廠等, 作為文化創意的開放區域重新利用。由此,在整個校園內形成一個自身的時尚規劃。

從軟環境的角度,我們注重學生的國際交流,經常與國際上時尚界、藝術界比較領先的國家(如美、英、意、法等)進行溝通交流,培養中國未來的時尚設計師。

在東華大學的校友裡面,斬獲國際時尚大獎的就有多位。他們現在是新銳設計師,隨著時間的沉澱,未來他們中間會出世界級的藝術大師。

同時蔣校長還表示,放眼整個時尚界裡,中華文明時尚的服裝服飾的品牌還太少,打造中國的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將其展示給世界,是現階段急需我們去做的一件事。

時尚的定義有很多,有人認為獨特是時尚,有人覺得流行就是時尚,那您個人對時尚的理解又是什麼?

蔣昌俊:美麗、健康、生態,還有就是大家由此產生的幸福感、滿意感。這就是我對時尚的理解。

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我希望同學們能從這裡面受益、得到薰陶,同時能夠在這樣的文明裡大膽創新。我發現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做事,都沒有什麼條條框框,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下,歷史給予的養分、學校培養的正直三觀,再加上科技創新的能力,相信他們一定能創造出優秀的設計作品。

以您多年的教育經驗,什麼樣的學生更容易在時尚方面學有建樹?

蔣昌俊: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思想活躍、敢於創新、國際視野,是這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的一些基本素質。

時尚這類享受類文化,本身就是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後的更高層次的享受。對於這類學科的學習,你認為跟學生的家境關係大嗎?

蔣昌俊:我覺得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的。比方城市的小孩,可能見識多,但我們從農村出來的小孩,雖然沒看過很洋氣的東西,但他對泥土的、對農村、對文化的理解,對生活裡新鮮空氣的理解,可能會有區別於我們的另外一方面的認知。如果那一方面的認知,融入到我們的設計理念裡面,我認為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創作途徑。所以我們要創造這樣一個環境,讓他們去交流、去碰撞,各自都不要太有局部方面的優越感,給他們提供公平的機會,大家都有各自的產出,都有相互學習的需要。

身邊有類似的例子嗎?

蔣昌俊:其實我們學校也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他們之間的生活家庭和生活品質有差距,但這不是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有好的創意、設計、成功需要出去交流,一方面學校會有這些方面的財力支持,另一方面我們跟企業的深度合作,也是為這些學生創造這樣一個機會。

一些大企業的獎學金,也會為這部分同學提供支援。這都是很正常的,你有才華就絕不埋沒。

作為文化創意的開放區域重新利用。由此,在整個校園內形成一個自身的時尚規劃。

從軟環境的角度,我們注重學生的國際交流,經常與國際上時尚界、藝術界比較領先的國家(如美、英、意、法等)進行溝通交流,培養中國未來的時尚設計師。

在東華大學的校友裡面,斬獲國際時尚大獎的就有多位。他們現在是新銳設計師,隨著時間的沉澱,未來他們中間會出世界級的藝術大師。

同時蔣校長還表示,放眼整個時尚界裡,中華文明時尚的服裝服飾的品牌還太少,打造中國的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將其展示給世界,是現階段急需我們去做的一件事。

時尚的定義有很多,有人認為獨特是時尚,有人覺得流行就是時尚,那您個人對時尚的理解又是什麼?

蔣昌俊:美麗、健康、生態,還有就是大家由此產生的幸福感、滿意感。這就是我對時尚的理解。

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我希望同學們能從這裡面受益、得到薰陶,同時能夠在這樣的文明裡大膽創新。我發現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做事,都沒有什麼條條框框,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下,歷史給予的養分、學校培養的正直三觀,再加上科技創新的能力,相信他們一定能創造出優秀的設計作品。

以您多年的教育經驗,什麼樣的學生更容易在時尚方面學有建樹?

蔣昌俊: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思想活躍、敢於創新、國際視野,是這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的一些基本素質。

時尚這類享受類文化,本身就是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後的更高層次的享受。對於這類學科的學習,你認為跟學生的家境關係大嗎?

蔣昌俊:我覺得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的。比方城市的小孩,可能見識多,但我們從農村出來的小孩,雖然沒看過很洋氣的東西,但他對泥土的、對農村、對文化的理解,對生活裡新鮮空氣的理解,可能會有區別於我們的另外一方面的認知。如果那一方面的認知,融入到我們的設計理念裡面,我認為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創作途徑。所以我們要創造這樣一個環境,讓他們去交流、去碰撞,各自都不要太有局部方面的優越感,給他們提供公平的機會,大家都有各自的產出,都有相互學習的需要。

身邊有類似的例子嗎?

蔣昌俊:其實我們學校也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他們之間的生活家庭和生活品質有差距,但這不是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有好的創意、設計、成功需要出去交流,一方面學校會有這些方面的財力支持,另一方面我們跟企業的深度合作,也是為這些學生創造這樣一個機會。

一些大企業的獎學金,也會為這部分同學提供支援。這都是很正常的,你有才華就絕不埋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