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江東:創新不拘一格,中專生潛心成大國工匠

都說360行, 行行出狀元, 今天東哥也要帶大家認識一位元狀元, 他是一名“醫生”, 只是不是給人看病, 而是給數控機床看病。 他有多厲害?聽聲音就能知道機器有沒有“病”, 看一看, 就知道機器“病”在哪兒, 而“治病”也有自己獨到的“藥方”。

一台價值數百萬元的進口數控機床出了問題怎麼辦?維修人員從國外過來太慢, 企業生產耽誤不起怎麼辦?別急, 劉雲清有辦法。

劉雲清是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設備名醫”, 專修各種數控設備的“疑難雜症”, 自主設計的數控珩磨機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而剛進廠時,

他還只是一名機修鉗工, 如今, 他已是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 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 帶隊研發了200餘套設備的“技改大王”。

行行出狀元, 今天東哥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位元數控機床達人。

中專畢業的機修鉗工修好進口設備

1996年, 劉雲清中專畢業, 進入戚墅堰機車所, 幹機修鉗工的活兒。

機修鉗工是幹嘛的?用螺絲刀、扳手修機器的?錯了, 那是以前, 現在的機床都是數控機床, 一旦壞了, 只用螺絲刀扳手可修不好。 “你不懂數控機床裡的代碼、運行原理可不行。 ”劉雲清說。

修機器還要懂代碼, 這技術活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 所以說劉雲清不是一般人。 東哥說個故事給大家聽。

“小劉, 你趕快到機加工車間來一趟, 出大事了!”2010年9月的一天,

睡夢中的劉雲清被一通緊急電話叫到了車間現場, 十幾個維修人員圍著一台日本進口臥式加工中心一籌莫展。

“正在生產, 設備就出現故障, 無法開機。 沒有報警提示, 廠家也不知道原因。 ”中車戚墅堰所汽車零部件公司副總經理汪向眾焦急地說道, “如果不按時出樣品, 我們就會丟了這筆單子, 每年2000萬美元呢, 而且公司在國際市場也會抬不起頭。 ”

這時候, 距離交貨時間已經不足15個小時。 劉雲清一步步地排查, 用了兩個多小時, 才發現是線路板故障。 廠家給了解決方案——更換配件, 最快一個月完成。

5塊線路板, 涉及300餘條線路, 3萬多個元器件, 而廠家為了保護技術, 還對線路進行了密封。 如果自己修, 一根線接錯了,

就可能導致整個電氣系統報廢, 這可是380萬元的進口設備;可不修, 公司又會丟單子。

時間不等人, 劉雲清決定放手一搏, “改造線路板, 用跳線的方法, 遮罩故障。 ”

用了兩個半小時, 劉雲清終於改造完線路板。

開機, 一切正常。

治好了這起“病例”, 劉雲清有了新名頭——“設備名醫”, 這一叫, 不僅在廠裡出了名, 外面的人也慕名求醫。

劉雲清在車間指導工人操作 楊登峰攝

2013年, 常州一家德資企業的進口科堡龍門刨床“病”了, 生產了50多年的老機器, 就連廠家都說沒法修, 讓他們買新設備, 可買一台要800多萬元, 公司又覺得太貴。 這家企業的設備經理親自上門, 找劉雲清出手。

一台比自己還老的機器怎麼修, 劉雲清也沒有把握, 不過, 他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一番“望聞問切”, 回去又查了大量資料, 劉雲清開出了“藥方”——定制改造。

耗時3個月的改造, 這台老設備不僅“起死回生”, 在操作方式上, 也從人工操控改成了智慧控制。

聽聲音就知道哪台機器“病”了

劉雲清在車間帶徒傳藝 楊登峰攝

都說行行出狀元, 但狀元的練成可沒少下功夫。

劉雲清就在單位職工宿舍住了21年, 當然, 不是說住單位宿舍就能練成“狀元”, 而是他的生活都圍著工作轉——不是在車間修設備, 就是在學技術、強本領的路上, 才能成為狀元。

從1998年開始, 廠裡的進口設備越來越多, 原來的機械設備漸漸下崗。 引進設備是好事,可對維修工來說,卻是個大麻煩,“進口設備我們不會修,只有讓廠家派人修。這些廠家也‘壞’,知道我們停不起工,讓他們加急,還要收加急費,有時候,修一下,十幾萬都打不住。”

劉雲清動起了腦筋,自己會了,就不會受制於人。每當廠商安裝設備時,劉雲清都給他們搭把手,他們修機器時,劉雲清就給他們“打下手”。看多了,學多了,劉雲清也漸漸摸透了設備的“脾性”,修數控設備也沒有那麼難嘛!

2000年,廠裡一台臺灣產的大型數控機床“趴窩”了,走廠家維修流程,至少3個月,可耽誤了交貨,又要被罰數百萬元的違約金。

關鍵時候,劉雲清出馬了——“自己修”。“沒配件怎麼修?”工人們都疑惑了。“自己造配件。”劉雲清開出了“土洋結合”的“藥方”——把壞的金屬門換成木門。數控機床換木門,方法確實土,可簡單易行,精確度上有保證。兩天后,劉雲清親自測量、製作的木門就裝上數控機床,設備正常生產。

從這一年開始,在修設備上,劉雲清感覺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設備“病”了,“治病藥方”也不只有一張。開的“藥方”多了,如今的劉雲清走在車間裡,只要聽聲音,就知道哪台機器“病了”,去看一看,就知道“病因”。

不讓關鍵技術“卡脖子”

維修手到擒來,但有些進口設備卻始終讓劉雲清如鯁在喉。都說進口設備又好又全,可這些花大價錢買的設備,安裝後就是要挪個窩,都要廠家派人幫忙,更不要說讓廠家定制產品了。數控珩磨機就是這樣一台讓人尷尬的機器,零件高精密度的加工離不開它,但供貨廠家一度都把握在外國人手裡。

“關鍵技術不能都掌握在老外手裡”,劉雲清的倔脾氣上來了,2013年,他一頭紮進了新型數控珩磨機的研究中。

找資料、測資料,改造閒置廢棄設備……僅為測試掌握珩磨的相關工藝,他就嘗試了100多種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質。

週末在家,他也滿腦子都是珩磨機,妻子黃燕君說,有時候叫他吃飯也不答應,非得站到他身邊推推他,他才回過神來。

試驗了上千次,劉雲清帶隊研發的新型龍門式全浮動數控珩磨機誕生了,論性能,遠超國外同類設備,比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這一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在公司應用了10多套,僅採購成本就省了1500萬元。

劉雲清在調試新研製的數控珩磨機 楊登峰攝

有了開頭,劉雲清不斷推成出新,研製新型節能免維護液壓系統,比老產品節能30%;主持研製斷刀保護裝置,省了130多萬元……劉雲清也從“設備名醫”成為了公認的“技改大王”。

2015年,中車戚墅堰所成立劉雲清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佈置簡單,但它卻有“大本事”。3年來,累計取得專利17項,完成科技攻關項目35項,自主研發設備200餘套,節約採購經費4200萬元,累計創造價值1.5億元……

如今,結合工作室的成果,中車戚墅堰所上馬了7條機器人自動化產線,每條生產線能省4人。不過,劉雲清還有更大夢想,“希望能為‘中國智造’做更多貢獻。”

劉雲清在機器人智慧類比線路做培訓 楊登峰攝

在中車戚墅堰所董事長王洪年眼裡,劉雲清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他的工作不是重複性勞動,他執著付出,但更有開拓創新,“我們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一路走過來,正在向自主創新邁進,而劉雲清正是這種轉型所需要的產業工人,更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工匠”。而在中車戚墅堰所,不僅有“技改大王”劉雲清,還有“中車首席技能專家”陳士華,“數控高人”張學斌等眾多工匠,他們在基層崗位,默默付出,讓中國高鐵跑地又快又穩,讓“中國智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王偉健)

引進設備是好事,可對維修工來說,卻是個大麻煩,“進口設備我們不會修,只有讓廠家派人修。這些廠家也‘壞’,知道我們停不起工,讓他們加急,還要收加急費,有時候,修一下,十幾萬都打不住。”

劉雲清動起了腦筋,自己會了,就不會受制於人。每當廠商安裝設備時,劉雲清都給他們搭把手,他們修機器時,劉雲清就給他們“打下手”。看多了,學多了,劉雲清也漸漸摸透了設備的“脾性”,修數控設備也沒有那麼難嘛!

2000年,廠裡一台臺灣產的大型數控機床“趴窩”了,走廠家維修流程,至少3個月,可耽誤了交貨,又要被罰數百萬元的違約金。

關鍵時候,劉雲清出馬了——“自己修”。“沒配件怎麼修?”工人們都疑惑了。“自己造配件。”劉雲清開出了“土洋結合”的“藥方”——把壞的金屬門換成木門。數控機床換木門,方法確實土,可簡單易行,精確度上有保證。兩天后,劉雲清親自測量、製作的木門就裝上數控機床,設備正常生產。

從這一年開始,在修設備上,劉雲清感覺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設備“病”了,“治病藥方”也不只有一張。開的“藥方”多了,如今的劉雲清走在車間裡,只要聽聲音,就知道哪台機器“病了”,去看一看,就知道“病因”。

不讓關鍵技術“卡脖子”

維修手到擒來,但有些進口設備卻始終讓劉雲清如鯁在喉。都說進口設備又好又全,可這些花大價錢買的設備,安裝後就是要挪個窩,都要廠家派人幫忙,更不要說讓廠家定制產品了。數控珩磨機就是這樣一台讓人尷尬的機器,零件高精密度的加工離不開它,但供貨廠家一度都把握在外國人手裡。

“關鍵技術不能都掌握在老外手裡”,劉雲清的倔脾氣上來了,2013年,他一頭紮進了新型數控珩磨機的研究中。

找資料、測資料,改造閒置廢棄設備……僅為測試掌握珩磨的相關工藝,他就嘗試了100多種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質。

週末在家,他也滿腦子都是珩磨機,妻子黃燕君說,有時候叫他吃飯也不答應,非得站到他身邊推推他,他才回過神來。

試驗了上千次,劉雲清帶隊研發的新型龍門式全浮動數控珩磨機誕生了,論性能,遠超國外同類設備,比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這一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在公司應用了10多套,僅採購成本就省了1500萬元。

劉雲清在調試新研製的數控珩磨機 楊登峰攝

有了開頭,劉雲清不斷推成出新,研製新型節能免維護液壓系統,比老產品節能30%;主持研製斷刀保護裝置,省了130多萬元……劉雲清也從“設備名醫”成為了公認的“技改大王”。

2015年,中車戚墅堰所成立劉雲清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佈置簡單,但它卻有“大本事”。3年來,累計取得專利17項,完成科技攻關項目35項,自主研發設備200餘套,節約採購經費4200萬元,累計創造價值1.5億元……

如今,結合工作室的成果,中車戚墅堰所上馬了7條機器人自動化產線,每條生產線能省4人。不過,劉雲清還有更大夢想,“希望能為‘中國智造’做更多貢獻。”

劉雲清在機器人智慧類比線路做培訓 楊登峰攝

在中車戚墅堰所董事長王洪年眼裡,劉雲清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他的工作不是重複性勞動,他執著付出,但更有開拓創新,“我們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一路走過來,正在向自主創新邁進,而劉雲清正是這種轉型所需要的產業工人,更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工匠”。而在中車戚墅堰所,不僅有“技改大王”劉雲清,還有“中車首席技能專家”陳士華,“數控高人”張學斌等眾多工匠,他們在基層崗位,默默付出,讓中國高鐵跑地又快又穩,讓“中國智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王偉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