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遇見|王凡: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圖 | 大美鳳翔攝影團隊

王凡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 長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線, 善於觀察, 思考, 感悟生活。 作品《家鄉趣事》《淺談美術課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先後見於《寶雞教育》《陝西教育》等刊物。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回到家鄉,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片片新綠, 朵朵芳菲, 一陣清風撲面而來, 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最惹眼的是路兩旁的白楊, 樹幹生出了濃密的枝條, 田田的葉子青綠閃亮。 她們在微風中, 氾濫著一副綠色的錦緞, 送入你的眼簾!恰似新浴後的少女, 梳著蓬鬆的頭髮, 或溫情, 或含笑, 或嬌嗔, 或讚歎, 兩廂排列, 笑著、吟唱著。

走了一會兒, 柳樹和我撞了個滿懷。 風兒吹過, 盡顯婀娜多姿, 輕歌曼舞, 只要提到柳樹這兩個詞, 不由得人就會沉醉在她纖細, 清榮的風情之中。 大自然的造化與人工的培育讓她風韻闊綽, 盡占風流。 你看:她纖弱, 條條新枝宛如遊絲, 不勝嬌力;她光豔, 螢光閃閃, 流光溢彩;她靈動, 蛋黃色的新芽, 翹首而望, 力爭上游;她蓬勃, 密密匝匝, 微風中, 陽光下, 翠鈿綠珠;她華麗,

珠光寶氣, 長衣廣袖, 飄飄欲仙, 好像宮娥飛天;她嬌媚, 孱弱軟語, 酥嫩無力。 讓人情不自禁, 生髮萬般的愛戀, 她流動的美恬靜自然, 自由活潑, 與四周的曠野渾然一體, 樹樹風情, 片片清韻。

不久前一場春雨, 將鄉村的草木萬物洗刷得煥然一新, 連藍天和白雲都高興地穿上了鮮豔的新裝,

桃李爭妍, 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芬芳。 田徑兩旁, 一簇簇粉白的無名小花花, 在綠叢中像點點繁星, 樸素淡雅, 浮動暗香。

漫步在小路上, 看見正在田間勞作的叔伯, 我趕緊走上前去問候“伯——”“噢!我娃回來咧——”, 長時間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城市, 猛然間聽到秦音秦句感覺是那樣的親切, 和伯那粗糙有力的手握在一起, 隱隱作痛。 鄉親們人老幾輩用汗水澆灌著土地, 面朝黃土背朝天, 在土中刨食, 付出勤勞與智慧, 得到土地的回報。 他們知足常樂, 心地坦蕩, 民風像泥土一樣淳樸。 城裡人就不同了, 整日奔波在車水馬龍之中, 交身心於案牘之上, 參與激烈競爭, 未免會有些市儈、患得患失。

地頭矗立著一棵大樹,足有一摟多粗,樹幹筆直,聳入藍天,樹冠與白雲擁抱。樹皮色澤華潤光亮,展示出健康強壯的生命力。我正在專心的品味著大樹的神韻,一位老者走了過來打斷了我的思路。老者年逾古稀,頭戴草帽,聲如洪鐘。他放下鋤頭,彎著腰,真誠地向我問好。我從沉思中喚醒,和老人握了下手,坐在樹下交談起來。

老人十分健談,而且嗓門大,他指著大樹邊的一塊番茄地說:“這塊地春季收了一茬紅蘿蔔,又栽上了番茄,還可種一茬秋菜,一畝地一年可收五六千元。現在正在栽辣椒,相鄰們自發的來幫忙。”正和老人侃侃而談,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一手提著鋼精鍋,一手挽一個布包走到樹下,身邊還跟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老人說,兒媳婦送飯來咧。婦人放下鋼精鍋,打開布包攤在地上,罐中揪面片的酸辣臊子香撲鼻而來,布包上的韭餅摞得像一座小塔。老人向田間喊了一聲,來了三四個人,大家席地而坐,禮貌地謙讓著開始用餐。老人說這些人是他的親戚和鄰居,平時誰家有活,大家就相互幫忙。觸景生情,忽然想起白居易的《觀刈麥》“.....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在這裡我又目睹田間送飯這一古樸的民風。

老人見我對地邊的大樹好奇,他就打開了話匣子。對我說這棵樹叫鐵白洋,是最古老的樹種,現在已經沒幾棵了。他說他曾建議村長,把這樹保護起來,把樹種傳下去。老人又說起現在農村的現狀,年輕人都打工去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村裡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在外打拼的娃們也是身不由己啊,但他(她)們也離不開父母孩子,離不開家鄉......

我聽了,心想:波瀾壯闊的現代文明,也離不開民族的傳承,她的根就在鄉村,鄉村的振興需要我輩去開啟並為之奮鬥。我一路走,陣陣清風撞進心懷。

邂逅最美鳳翔 遇見最美時光!

《鳳翔微報》微信公眾平臺《遇見》文藝專欄所刊登的文章,將與《鳳翔視窗》頭條號、《鳳翔視窗》企鵝號同時刊登發表,一個稿件,多個平臺同步呈現,讓各位作者的文章傳播範圍更廣,讓鳳翔文藝的聲音傳播更遠。同時,《鳳翔視窗》報紙4版副刊將繼續每週刊發副刊稿件。特別優秀的稿件,我們將選取在《大美鳳翔》雜誌上以更加精美的的方式呈現。基於此,特要求:作品需原創首發,另附作者簡介及近期照片一張(電子版)。歡迎大家投稿,投稿郵箱:fxscbjb@126.com。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地頭矗立著一棵大樹,足有一摟多粗,樹幹筆直,聳入藍天,樹冠與白雲擁抱。樹皮色澤華潤光亮,展示出健康強壯的生命力。我正在專心的品味著大樹的神韻,一位老者走了過來打斷了我的思路。老者年逾古稀,頭戴草帽,聲如洪鐘。他放下鋤頭,彎著腰,真誠地向我問好。我從沉思中喚醒,和老人握了下手,坐在樹下交談起來。

老人十分健談,而且嗓門大,他指著大樹邊的一塊番茄地說:“這塊地春季收了一茬紅蘿蔔,又栽上了番茄,還可種一茬秋菜,一畝地一年可收五六千元。現在正在栽辣椒,相鄰們自發的來幫忙。”正和老人侃侃而談,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一手提著鋼精鍋,一手挽一個布包走到樹下,身邊還跟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老人說,兒媳婦送飯來咧。婦人放下鋼精鍋,打開布包攤在地上,罐中揪面片的酸辣臊子香撲鼻而來,布包上的韭餅摞得像一座小塔。老人向田間喊了一聲,來了三四個人,大家席地而坐,禮貌地謙讓著開始用餐。老人說這些人是他的親戚和鄰居,平時誰家有活,大家就相互幫忙。觸景生情,忽然想起白居易的《觀刈麥》“.....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在這裡我又目睹田間送飯這一古樸的民風。

老人見我對地邊的大樹好奇,他就打開了話匣子。對我說這棵樹叫鐵白洋,是最古老的樹種,現在已經沒幾棵了。他說他曾建議村長,把這樹保護起來,把樹種傳下去。老人又說起現在農村的現狀,年輕人都打工去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村裡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在外打拼的娃們也是身不由己啊,但他(她)們也離不開父母孩子,離不開家鄉......

我聽了,心想:波瀾壯闊的現代文明,也離不開民族的傳承,她的根就在鄉村,鄉村的振興需要我輩去開啟並為之奮鬥。我一路走,陣陣清風撞進心懷。

邂逅最美鳳翔 遇見最美時光!

《鳳翔微報》微信公眾平臺《遇見》文藝專欄所刊登的文章,將與《鳳翔視窗》頭條號、《鳳翔視窗》企鵝號同時刊登發表,一個稿件,多個平臺同步呈現,讓各位作者的文章傳播範圍更廣,讓鳳翔文藝的聲音傳播更遠。同時,《鳳翔視窗》報紙4版副刊將繼續每週刊發副刊稿件。特別優秀的稿件,我們將選取在《大美鳳翔》雜誌上以更加精美的的方式呈現。基於此,特要求:作品需原創首發,另附作者簡介及近期照片一張(電子版)。歡迎大家投稿,投稿郵箱:fxscbjb@126.com。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