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場監管總局就一季度市場環境形勢答記者問

1.商事制度改革以來, 市場主體數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3月中旬, 全國市場主體正式過億。 請問, 下一步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 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入開展, 人民群眾投資創業熱情得到極大激發, 市場主體數量呈現了“井噴式”增長。 3月16日, 全國市場主體突破一億大關, 這是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的又一力證。 下一步, 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堅持新發展理念, 縱深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 著力推動“照後減證”, 各類審批事項能減則減、能合則合。 進一步理清“證”“照”關係, 區分“證”“照”功能。 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間。 對標國際營商環境先進水準, 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率先實現企業開辦時間達到8.5天。 持續推進市場主體從准入到退出的全流程便利化。 繼續全面規範“多證合一”改革, 深入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 強化電子營業執照的管理和應用, 加快推進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改革, 穩妥推進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

2.“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在上海浦東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7年國務院決定在更大範圍內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 請問總局對這項工作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答:今年以來, 總局繼續堅持簡政便民, 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 積極指導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在更大範圍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7〕45號), 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 今年3月份, 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了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證照分離”改革重點地區經驗交流會, 交流了各地“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的典型經驗、存在問題和政策建議。 4月初, 開展了“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情況評估工作。 同時, 會同司法部研究梳理改革後需修改的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審批依據, 研究起草了《關於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政策建議》。 下一步, 總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

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 一是在全國範圍內推開“證照分離”改革。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 下半年將企業普遍關心的、審批頻率比較高、上海等地試點比較成熟的116項行政審批事項和分類改革方式全面覆蓋所有地區和所有市場主體。 同時, 及時啟動116項行政審批事項涉及的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檔修訂程式, 為在全國範圍推開這項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推動各地人民政府加快建設完善升級資訊共用平臺, 實現改革涉及的地方各有關部門資訊的即時共用, 建立與改革工作相適應的監管實施方案。 三是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 大力推進“照後減證”。 支持上海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事項,
進一步在浦東新區對醫療、投資、建設工程等10個領域的47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改革試點, 探索形成可複製經驗。 四是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 積極構建長效機制。 鞏固擴大“證照分離”改革成果, 將這一改革模式制度化、常態化, 做到“成熟一批、推廣一批”。

3.據瞭解, 目前中國市場主體數量過億, 請簡單介紹下情況。

答:近年來,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化, 特別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實施, 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逐步降低, 社會創業熱情得到激發, 市場主體增長快速。 截至2018年3月16日, 我國登記在冊的存續市場主體正式突破1億戶。 其中, 從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到2018年1月底的47個月, 我國日均新增市場主體4.44萬戶, 較改革前的2013年增長了43.1%, 我國每千人企業數達到了22.23戶,

較2013年增長了98.0%。 2017年我國營商便利度排在全球78位, 比2013年提高了18位, 其中, 開辦企業便利度比2016年提升34位, 較2013年上升65位, 特別是“優化註冊流程”改革舉措得到世界銀行的高度讚賞。 在便利准入的同時, 通過註銷(包括簡易登出)、吊銷等方式著力構建便捷有序的市場退出機制, 努力實現市場准入和退出雙向便利。 2014年以來, 年均吊銷企業達31.43萬戶、年均註銷企業達86.46萬戶, 特別是2017年3月1日起全面實施企業簡易註銷登記改革推進了市場主體退出市場便利化,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38.89萬戶企業進行了簡易註銷公告, 21.75萬戶企業通過簡易登出登記程式退出市場。

新增市場主體活躍度持續提升, 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 對擴大就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據新設小微企業開業一周年活躍度調查,2016年新設小微企業表現活躍,周年開業率保持在70%左右。經營狀況基本穩定,開業企業中,近八成開展了生產經營活動。帶動就業作用突出,戶均從業人員由開業時6.1人增加到7.3人,增長19.7%。201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預期目標,新設企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同時,新增企業擴大了納稅基數,為稅收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總局將繼續深化、完善、拓展、提高商事制度改革各項工作舉措,進一步推進市場主體准入的便利化,釋放改革紅利,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服務市場主體又好又快發展。

4.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工作任務,目前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市場監管總局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單位,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積極發揮牽頭單位和市場監管主力軍作用,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截至第一季度,原工商總局制定了第二版隨機抽查事項清單,發佈了隨機抽查工作指引,進一步規範了隨機抽查工作,各省級工商、市場監管部門也制定了本省的年度隨機抽查工作計畫,累計抽查企業比例達到5%以上。原質檢總局印發了隨機抽查事項清單(2018年版),分四次組織開展了產品品質國家監督抽查,累計抽查7206家企業的8501批次產品,檢出910家企業的928批次產品不合格,對抽查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企業依法進行了處理,同時,發現並依法處理涉嫌假冒、無CCC證書產品23批次。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這次機構職能整合和綜合執法改革為契機,在市場監管部門內部,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通過整合規範監管平臺、抽查事項清單、執法文書、檢查流程等,加快實現原有各部門、各條線的“化學融合”,依規依單公正執法,同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牽頭推進市場監管各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切實減少重複執法、多頭執法和任性執法,努力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5.今年的企業年報工作有什麼新特點,市場監管總局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企業年報公示制度已經實施4年多,為鞏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應年報企業中,商事制度改革後新設企業超過了改革前設立企業,給年報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的要求,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早動員、早部署,特別是加強對新設企業的年報宣傳培訓和督促指導,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年報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3月底,全國已年報企業802.6萬戶,年報公示率26.63%,比上年同期高3.35個百分點。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放管服”改革部署和簡政放權工作要求,市場監管總局在去年年報整合社保、統計事項的基礎上,今年3月底會同海關總署下發通知,決定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海關管理企業“多報合一”改革。海關管理企業不再通過海關相關業務平臺報送海關年報,改為統一通過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年報,報送的海關事項也由126項壓減為40項,這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6.中國市場主體邁入“億戶時代”,其中個體工商戶占比近七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也達到了2%。市場監管部門如何有效推進對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管創新?

答:市場監管部門把提高監管效率作為市場監管的基本要求,改變傳統的無限監管理念,推動市場監管的改革創新。一是推進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總局指導各地按照《工商總局關於新形勢下推進監管方式改革創新的意見》(工商企監字〔2016〕185號)要求,全面實施對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3月14日,向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抄送了《工商總局關於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監管方式的答覆意見》(工商個字〔2018〕37號),明確要求各地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方式,強調定期回訪、日常巡查等監管方式並不符合目前要求推進的“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原則和要求,並及時廢止相關檔。二是加強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事中事後監管。做好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年報工作,指導各地積極構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信用監管體系。1月3日,印發《工商總局關於做好2017年度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報工作的通知》(工商個字〔2018〕1號),指導各地扎實推進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年報錄入抽查工作,並將有關資訊依法進行公示。計畫結合年底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信用監管體系建設綜治考評,組織開展對各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的督查。三是按照《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新要求做好查處無證無照經營工作。2017年8月6日,國務院公佈了《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自 10月1日起施行。《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對各地查處無證無照經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進一步放寬了不作為無照經營查處的範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積極指定場所和時間,方便人民群眾從事相關不需要辦理證照的經營活動;二是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體制;三是加強督促引導,對具備辦理證照的法定條件、經營者有繼續經營意願的,應當引導其辦理相應證照;四是強化信用監管,查處部門要將查處到的無證無照經營行為要記入信用記錄,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公示。

7.請您介紹一下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和聯合懲戒工作。

答: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經營異常名錄實有市場主體469萬戶,其中企業424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5萬戶,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實有3.17萬戶,並通過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和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推送至各部門,各部門按照《關於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發改財金〔2015〕2045號)的要求實施聯合懲戒。已簽署了34個聯合懲戒備忘錄,在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聯合懲戒黑名單”公告欄,發佈統計上嚴重失信企業、安全生產失信聯合懲戒“黑名單”單位及其人員名單公告資訊。累計限制法院系統“老賴”董監高任職總計25.68萬人次。

為了進一步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工作,2018年3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的通知》《關於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任職資格限制的通知》,指導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工作和相關人員的任職資格限制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化升級協同監管平臺的功能,開展協同監管平臺使用的培訓,充分發揮協同監管平臺資訊歸集共用聯合懲戒的功能。構建完善聯合懲戒應用回饋機制,促進聯合懲戒措施落地落實。依法有序向平臺型企業、行業協會等開放涉企資訊,推進多元共治。

8.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二期今年3月15日上線運行,在消費維權工作中發揮了哪些實質性的作用?市場監管總局2018年將有哪些具體舉措進一步維護廣大網購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答: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二期3月15日上線運行,開發了線上消費糾紛處理、電子地圖、大資料分析利用、智慧協助工具等多項功能,進一步充實、豐富、完善平臺應用體系,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社會共治的理念,對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進消費維權社會共治具有重要意義。平臺支援網頁、手機APP、微信小程式及城市服務、支付寶小程式及城市服務等多種途徑登錄,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進行投訴舉報,進一步暢通了消費者訴求管道。2018年一季度平臺共接收消費者投訴48.27萬件、舉報5.01萬件,共53.28萬件。僅3月15日上線當日即接收消費訴求16929件,同比增長22.4%,有力地保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9.2017年12月29日,消費者權益保護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列席單位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 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指導意見》,推動在全國範圍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請問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麼?

答: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營造是一個經年累積、久久為功的過程。下一步,從主體責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消費環境社會共治。一是在建立責任清晰的主體責任機制方面,推動建立“誰生產誰負責、誰銷售誰負責、誰提供服務誰負責”的責任制,引導和督促經營者加強自律誠信經營。二是在建立自我管理的行業自律機制方面,充分發揮行業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規範、自我淨化的作用,推動行業組織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範、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範會員行為。三是在建立多方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方面,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範作用、職能部門的監管作用、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消費者協會(委員會)和社會公眾、媒體的監督作用,實現社會共同治理。四是在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府監管機制方面,進一步暢通消費者訴求表達、矛盾化解和權益維護管道,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在消費維權工作上的配合,強化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和消費維權資訊共用。

10.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了消費者滿意度測評情況。請問滿意度的測評結果反映出什麼問題?下一步有什麼具體考慮?

答:根據測評結果,百分制下,50個城市的消費者滿意度綜合得分為71.75分,總體處於良好水準。測評結果反映出,近年來,各地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促進消費環境的持續改善,實現了消費者滿意度的不斷提升。

在2017年的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工作的基礎上,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總結經驗,繼續開展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工作,形成常態化的消費者滿意度測評機制。完善指標體系,擴大測評城市數量,增加測評樣本量,並適當考慮納入有關部門掌握的消費者權益和消費環境的大資料,讓測評工作具有更強的合理性、針對性、科學性。加強對測評結果的利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消費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各地、各部門更加重視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營造。

11.請簡要介紹一下一季度分行業、分地區的製造業產品品質的總體情況?

答: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品質工作,一系列政策效應積極釋放,中國產品品質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品質水準穩步提升。

分行業來看,一季度全國有16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高於全國總體水準(93.87%)。較上一年相比,食品製造、專用設備、醫藥製造、印刷業、石油煉焦、有色金屬、化學製品、儀器儀錶、其他運輸設備、飲料製造、汽車製造、化學纖維、煙草製品等13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均有上升;服裝製造、傢俱製造、電氣機械、金屬製品、通用設備、木材加工、橡膠塑膠、非金屬礦物、黑色金屬、皮革製品、紡織業、食品加工、電子通信、文體製造、紙製品業、其他製造業等16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有所下降。合格率較上年上升的行業中,印刷業、石油煉焦、專用設備行業升幅超過0.5%,合格率分別為96.87%、96.06%、95.53%。合格率較上年下降的行業中,金屬製品、傢俱製造、通用設備行業降幅超過0.5%,合格率分別為91.03%、87.48%、86.63%。

分地區來看,一季度全國有18個地區的產品品質合格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93.87%,其中北京、天津、重慶、甘肅、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寧夏等8個地區的產品品質合格率超過96%,引領全國品質發展。但是仍然有13個省(區、市)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這裡的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是指以產品品質檢驗為手段,按照規定的方法、程式和標準實施品質抽樣檢測,判定品質合格的樣品數占全部抽樣樣品數的百分比,統計調查樣本覆蓋製造業的29個行業。目前,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作為“發展品質效益改善”指標,已經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落實情況如何?

答:新修訂的《標準化法》第二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企業標準管理由原來的備案制改為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截至2018年一季度,已有1357家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資訊平臺上註冊,發佈了2822項團體標準資訊。有近15萬家企業在企業標準資訊公共服務平臺上公開了62萬多項標準,涉及近105萬種產品。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的施行,使得企業可以隨時隨地公開所執行的標準,企業公開標準實現便利化、資訊化,不僅降低了企業成本、為企業鬆綁減負,還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標準的發展活力。

13.在對標國際先進標準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積極履行ISO常任理事國義務。組織參加了2018年第一季度召開的ISO理事會和ISO技術管理局會議。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ISO/IEC國際標準投票3147張,派出參加ISO/IEC技術會議代表團43個。

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取得新進展。2018年我國新承擔了ISO太陽能技術委員會/系統熱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分委員會(ISO/TC180/SC4)技術機構秘書處工作,與德國聯合承擔ISO核能、核技術、輻射防護技術委員會反應堆分委員會(ISO/TC85/SC6)秘書處工作。新承擔ISO紡織品技術委員會/有色紡織品及燃料試驗分委員會(ISO/TC38/SC1)、ISOTC180SC4兩個ISO技術機構主席職務;向ISO/IEC新提出航空航太、核能、中醫藥、冶金、物聯網等領域國際標準專案44項;承辦國際會議18個,新註冊國際標準制修訂專家286人次。截至目前,我國主導制定ISO和IEC國際標準452項,承擔ISO/IEC技術機構主席職位67個,承擔ISO/IEC技術機構87個秘書處有關工作。我國有色金屬領域專家榮獲“ISO卓越貢獻獎”。

印發《消費品標準一致性程度評估工作方案》,在家用電器、家居裝飾裝修產品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消費品標準一致性程度評估與提高工作,提升消費品標準和國際標準一致性水準。

近年來,國家標準委持續深化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合作交流,發揮地方優勢,持續開展對國外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的跟蹤及國內外技術標準比對分析研究,旨在推進國內外標準接軌,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程度,增強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14.實施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如何辦理“一企一證”?

答:實施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的目的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減證”要求,進一步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徹底解決“企業跑腿多,機構審查多,機關發證多”的頑疾,對企業多個類別產品實行一併核查,使企業的申請材料大幅減少,審查內容高度歸併,審查頻次有效合一,工作流程顯著精簡,企業無須再為不同類別產品逐一辦理生產許可,加快了企業對市場的回應速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生產許可審批的行政服務效能。

對於有營業執照的同一個企業主體,申請不同類別產品生產許可證,在辦理新發證、延續、許可範圍變更、遷址、名稱變更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受理後,需要進行實地核查的,一併安排實地核查,頒發一張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在副本中注明許可的產品名稱,證書編號由企業根據主導產品編號自主選擇。對新發證企業直接按照“一企一證”“一證一號”的原則辦理;已獲證企業在辦理延續、許可範圍變更、遷址、名稱變更時“一企一證”換發新證書,逐步換發完畢。

15.缺陷產品召回工作的基本情況是什麼?

答:缺陷產品召回,是通過企業對已進入流通使用環節存在缺陷的產品實施召回,消除產品安全隱患,是一項國際通行的產品安全監管制度。既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又促進企業技術改進和品質提升,同時符合國務院關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有關要求。缺陷產品召回監管的基本程式是:政府主管部門根據消費者投訴、製造商資訊備案、輿情監測等多個管道收集到的資訊,組織資訊分析和技術會商,發現產品可能存在缺陷的,開展缺陷調查,經調查分析認為存在缺陷的,通知或者責令企業實施召回。企業認為其產品存在缺陷的,可以主動實施召回。

一季度共開展缺陷汽車召回活動51次,涉及汽車產品3196093輛;共實施消費品召回活動115次,涉及消費品4635897件,其中兒童用品召回40次,涉及數量252299件,電子電器產品召回24次,涉及數量1148298件,其他消費品召回51次,涉及數量3235300件。

16.在強化對電梯、鍋爐等特種設備監管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電梯安全監管改革創新。印發《關於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電梯品質安全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加強電梯等重點領域監管改革。二是以資訊化手段推進電梯品質安全水準提高。以電梯型式試驗報告公示平臺和地方“96333”電梯應急救援平臺資料彙集系統為基礎,推進電梯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技術要求和服務措施研究,落實國務院要求;探索檢驗情況及事故情況的公示機制,引導輿論和社會大眾瞭解安全常識,正確選擇和使用電梯。三是結合相關事故情況,深入研究電站鍋爐範圍內管道和鍋爐改造安全風險,研究提出進一步強化安全監管的措施;加快制定《鍋爐節能環保監督管理辦法》,推動構建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17.如何理解一季度的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的判斷?

答:一季度,全國共完成並公佈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44.3萬批次,樣品合格率為97.4%;完成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監督抽檢1.9萬批次,合格率96.5%,與去年基本持平。開展食品、食用農產品、嬰幼兒配方乳粉、元旦春節兩節食品專項等抽檢監測工作,全國食品藥品市場供應穩定有序,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總體得到保障。

18.在打擊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方面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加強行政執法,聯合公安部印發《關於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執法力度嚴格落實食品藥品違法行為處罰到人的規定》(食藥監法〔2018〕12號),切實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深入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向社會公佈了未經許可生產經營、虛假標識聲稱、非法添加藥物等10起典型案例,鞏固整治成果,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對3•15晚會曝光的“山寨”飲料等問題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指導地方及時查處違法企業,其中涉嫌犯罪的問題已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一季度共查處食品藥品違法案件7.9萬件,罰款8.4億元,吊銷許可證75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48個,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案件1137件,保持了打擊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

19.為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在加強風險管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一季度我們下達了全年監督抽檢計畫,部署對135萬批次食品、162種高風險藥品和64種重點醫療器械的抽檢工作,強化問題導向和核查處置。研究制定食品藥品生產經營環節監督檢查計畫,組織開展含鋁佐劑疫苗和流感疫苗、食用植物油專項檢查,開展校園及周邊“五毛食品”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一季度檢查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545.9萬家次,按照“三年全覆蓋”,累計對96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開展106次體系檢查。發現違法違規主體12.4萬家次,完成整改17.8萬家次,收回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證書20張,撤銷藥品經營品質管制規範證書324張。

20.在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進展?

答:我們認 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深入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14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任務分工方案》(食藥監藥化管〔2018〕24號),組織各部門提出細化方案,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已由高峰時的2.2萬件降至4000件以內,各類藥品註冊申請基本實現按時限審評審批。研究起草《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管理辦法(試行)》,為全面推行相關制度做好準備。深入推進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已有17個品種22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並對外公佈。積極推進藥品注射劑再評價、藥品品種檔案建立等工作。我國提議的“醫療器械臨床評價”項目在國際醫療器械監管論壇(IMDRF)第13次管理委員會會議立項,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佈公告明確我國適用部分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二級指導原則的相關事項,藥品醫療器械監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季度共審議批准66個藥品品種上市,核發國產藥品批准文號96個,進口藥品註冊證48個,港澳臺醫藥產品註冊證8個,進口藥品分包裝批准文號17個;完成醫療器械產品審批448項。

21.食品藥品法規標準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一季度我們印發了2018年立法計畫,加快推進《藥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食鹽生產經營品質安全管理辦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品質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藥品檢查辦法》《藥品醫療器械境外檢查管理規定》等的制修訂,實施《醫療器械網路銷售管理辦法》。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標準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研究食品分類標準草案,發佈2020年版《中國藥典》編制大綱,印發《醫療器械標準規劃(2018—2020年)》。

22.在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什麼探索和成效?

答:我們積極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創新,聯合科技部印發《關於加強和促進食品藥品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促進監管科技研發、建設創新基地、服務產業集群、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等進行系統部署。優化化妝品監管方式,將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試點範圍擴大到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大科普宣傳和資訊公開力度,召開2017年食品安全抽檢資訊新聞發佈會。積極推進“互聯網+”食品藥品安全,推進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建設和食品藥品生產許可電子化證書管理,促進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政府資訊主動公開基本目錄》,將註冊備案、抽檢檢查、產品召回、風險警示等資訊納入主動資訊公開範圍,以資訊公開提升監管效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一季度共發佈食品抽檢資訊通告12期、不合格藥品通告5期、國家醫療器械品質公告2期、不合格化妝品通告9期,公開2017年所有醫療器械境外檢查結果,接收投訴舉報資訊31.2萬件。

23.在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準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成立了14部門組成的餐飲業品質安全水準提升工作協調小組。聯合3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雙安雙創”工作的意見》,召開京津冀地區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協調工作推進會。出臺“放心肉菜示範超市”創建相關檢查細則,以示範創建帶動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整體水準。組織開展省級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督促地方更好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積極推進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工程。強化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工作指導。

24.在加強食品生產事中事後監管方面進行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嚴格落實總書記 “四個最嚴”要求,持續在強化監督檢查上發力用力。一是持續開展體系檢查。今年一季度,已經組織對7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開展食品生產規範體系檢查,累計對96家企業開展106次體系檢查,並及時公佈檢查結果,計畫今年上半年實現“三年全覆蓋”目標。二是部署飛行檢查。正在制定2018年飛行檢查方案,擬對2017年國家監督抽檢不合格的高風險食品,組織開展國家級飛行檢查。三是開展專項檢查。組織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濕粉條專項監督檢查,共檢查濕粉條企業和小作坊344家,抽檢樣品305批次,發現問題企業和小作坊21家,問題樣品32批次,依法取締黑窩點3個。

25.對於今年“3.15”晚會曝光的山寨飲品案件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針對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棗莊市“山寨”飲料問題,專門派出督導組赴山東省棗莊市進行督導調查,指導和幫助地方做好案件查處和應急處置工作,組織對涉案企業開展了突擊檢查和問題調查,並對涉案企業採取產品扣押、頂格罰款、吊銷許可,以及禁業限制等“處罰到人”措施。發佈《關於打擊食品生產銷售違法犯罪的公告》(2018年第35號),目前正在起草關於加強“山寨”食品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總局領導就相關案件情況,約談了山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山東、河南有關地市人民政府負責同志,強化食品安全工作的屬地管理責任。

26.今年在食品生產環節開展了哪些專項行動?

答:針對重點行業和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一是繼續組織開展生產環節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研究制定全面加強保健食品品質安全監管的意見,督促企業建立品質安全追溯體系,指導地方有針對性開展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二是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食用植物油塑化劑專項檢查,重點檢查生產線、灌裝線、包裝材料等直接接觸植物原油、成品油的材料是否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等,切實防範食用植物油塑化劑污染風險。三是加強酒類品質安全監管,指導各地開展酒類專項整治。四是組織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開展進口食品專項整治。五是配合農業農村部,近期將聯合開展液態奶復原乳檢查工作。

27.請介紹一下目前正在開展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的情況?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欺詐和虛假宣傳的問題,總局採取了哪些治理措施?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效果?

答: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和“四個最嚴”的要求,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原工商總局、原質檢總局、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9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各地認真落實部署要求,突出整治未經許可生產、標籤虛假標識聲稱、利用網路等方式違法行銷宣傳和欺詐銷售、發佈虛假違法廣告等4類違法違規行為。各級成立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協調機制,形成了整治工作合力,開展了全面的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排查和重點產品的抽檢,全面督促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集中力量查辦違法案件,同時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引導,上下聯動,全力推進整治任務的落實。截至2018年3月底,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查處違法案件2.1萬餘件,涉案貨值16.2億元,罰沒金額2.8億元。整治形成了嚴懲重處的高壓態勢,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下一步,將繼續深入推進整治工作,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行為,揭露各種騙術,規範廣告、宣傳、推廣行為,淨化消費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安全”。

28.從一季度的資料看,市場主體在利用智慧財產權制度加強創新創造、實現高品質發展方面有何特點?

答:從一季度統計資料來看,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我國企業在智慧財產權創造中發揮主體作用。我國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中企業所占比例不斷提升,分別達到66.2%和66.8%,企業對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9%。

二是我國企業海外專利佈局能力不斷加強。我國申請人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提交的PCT專利申請達到0.98萬件,同比保持了16.4%的快速增長,企業“走出去”能力不斷增強。

三是市場主體利用智慧財產權融資能力不斷提升。一季度,全國新增專利權質押金額182億元,質押項目873項,同比分別增長12.5%和28.7%。辦理商標權質押登記244筆,涉及擔保債權12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1%和80.9%,解決了一批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據新設小微企業開業一周年活躍度調查,2016年新設小微企業表現活躍,周年開業率保持在70%左右。經營狀況基本穩定,開業企業中,近八成開展了生產經營活動。帶動就業作用突出,戶均從業人員由開業時6.1人增加到7.3人,增長19.7%。201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預期目標,新設企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同時,新增企業擴大了納稅基數,為稅收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總局將繼續深化、完善、拓展、提高商事制度改革各項工作舉措,進一步推進市場主體准入的便利化,釋放改革紅利,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服務市場主體又好又快發展。

4.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工作任務,目前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市場監管總局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單位,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積極發揮牽頭單位和市場監管主力軍作用,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截至第一季度,原工商總局制定了第二版隨機抽查事項清單,發佈了隨機抽查工作指引,進一步規範了隨機抽查工作,各省級工商、市場監管部門也制定了本省的年度隨機抽查工作計畫,累計抽查企業比例達到5%以上。原質檢總局印發了隨機抽查事項清單(2018年版),分四次組織開展了產品品質國家監督抽查,累計抽查7206家企業的8501批次產品,檢出910家企業的928批次產品不合格,對抽查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企業依法進行了處理,同時,發現並依法處理涉嫌假冒、無CCC證書產品23批次。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這次機構職能整合和綜合執法改革為契機,在市場監管部門內部,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通過整合規範監管平臺、抽查事項清單、執法文書、檢查流程等,加快實現原有各部門、各條線的“化學融合”,依規依單公正執法,同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牽頭推進市場監管各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切實減少重複執法、多頭執法和任性執法,努力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5.今年的企業年報工作有什麼新特點,市場監管總局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企業年報公示制度已經實施4年多,為鞏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應年報企業中,商事制度改革後新設企業超過了改革前設立企業,給年報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的要求,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早動員、早部署,特別是加強對新設企業的年報宣傳培訓和督促指導,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年報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3月底,全國已年報企業802.6萬戶,年報公示率26.63%,比上年同期高3.35個百分點。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放管服”改革部署和簡政放權工作要求,市場監管總局在去年年報整合社保、統計事項的基礎上,今年3月底會同海關總署下發通知,決定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海關管理企業“多報合一”改革。海關管理企業不再通過海關相關業務平臺報送海關年報,改為統一通過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年報,報送的海關事項也由126項壓減為40項,這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6.中國市場主體邁入“億戶時代”,其中個體工商戶占比近七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也達到了2%。市場監管部門如何有效推進對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管創新?

答:市場監管部門把提高監管效率作為市場監管的基本要求,改變傳統的無限監管理念,推動市場監管的改革創新。一是推進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總局指導各地按照《工商總局關於新形勢下推進監管方式改革創新的意見》(工商企監字〔2016〕185號)要求,全面實施對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3月14日,向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抄送了《工商總局關於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監管方式的答覆意見》(工商個字〔2018〕37號),明確要求各地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方式,強調定期回訪、日常巡查等監管方式並不符合目前要求推進的“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原則和要求,並及時廢止相關檔。二是加強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事中事後監管。做好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年報工作,指導各地積極構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信用監管體系。1月3日,印發《工商總局關於做好2017年度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報工作的通知》(工商個字〔2018〕1號),指導各地扎實推進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年報錄入抽查工作,並將有關資訊依法進行公示。計畫結合年底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信用監管體系建設綜治考評,組織開展對各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的督查。三是按照《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新要求做好查處無證無照經營工作。2017年8月6日,國務院公佈了《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自 10月1日起施行。《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對各地查處無證無照經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進一步放寬了不作為無照經營查處的範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積極指定場所和時間,方便人民群眾從事相關不需要辦理證照的經營活動;二是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體制;三是加強督促引導,對具備辦理證照的法定條件、經營者有繼續經營意願的,應當引導其辦理相應證照;四是強化信用監管,查處部門要將查處到的無證無照經營行為要記入信用記錄,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公示。

7.請您介紹一下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和聯合懲戒工作。

答: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經營異常名錄實有市場主體469萬戶,其中企業424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5萬戶,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實有3.17萬戶,並通過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和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推送至各部門,各部門按照《關於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發改財金〔2015〕2045號)的要求實施聯合懲戒。已簽署了34個聯合懲戒備忘錄,在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聯合懲戒黑名單”公告欄,發佈統計上嚴重失信企業、安全生產失信聯合懲戒“黑名單”單位及其人員名單公告資訊。累計限制法院系統“老賴”董監高任職總計25.68萬人次。

為了進一步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工作,2018年3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的通知》《關於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任職資格限制的通知》,指導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做好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工作和相關人員的任職資格限制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化升級協同監管平臺的功能,開展協同監管平臺使用的培訓,充分發揮協同監管平臺資訊歸集共用聯合懲戒的功能。構建完善聯合懲戒應用回饋機制,促進聯合懲戒措施落地落實。依法有序向平臺型企業、行業協會等開放涉企資訊,推進多元共治。

8.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二期今年3月15日上線運行,在消費維權工作中發揮了哪些實質性的作用?市場監管總局2018年將有哪些具體舉措進一步維護廣大網購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答: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二期3月15日上線運行,開發了線上消費糾紛處理、電子地圖、大資料分析利用、智慧協助工具等多項功能,進一步充實、豐富、完善平臺應用體系,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社會共治的理念,對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進消費維權社會共治具有重要意義。平臺支援網頁、手機APP、微信小程式及城市服務、支付寶小程式及城市服務等多種途徑登錄,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進行投訴舉報,進一步暢通了消費者訴求管道。2018年一季度平臺共接收消費者投訴48.27萬件、舉報5.01萬件,共53.28萬件。僅3月15日上線當日即接收消費訴求16929件,同比增長22.4%,有力地保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9.2017年12月29日,消費者權益保護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列席單位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 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指導意見》,推動在全國範圍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請問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麼?

答: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營造是一個經年累積、久久為功的過程。下一步,從主體責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消費環境社會共治。一是在建立責任清晰的主體責任機制方面,推動建立“誰生產誰負責、誰銷售誰負責、誰提供服務誰負責”的責任制,引導和督促經營者加強自律誠信經營。二是在建立自我管理的行業自律機制方面,充分發揮行業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規範、自我淨化的作用,推動行業組織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範、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範會員行為。三是在建立多方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方面,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範作用、職能部門的監管作用、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消費者協會(委員會)和社會公眾、媒體的監督作用,實現社會共同治理。四是在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府監管機制方面,進一步暢通消費者訴求表達、矛盾化解和權益維護管道,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在消費維權工作上的配合,強化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和消費維權資訊共用。

10.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了消費者滿意度測評情況。請問滿意度的測評結果反映出什麼問題?下一步有什麼具體考慮?

答:根據測評結果,百分制下,50個城市的消費者滿意度綜合得分為71.75分,總體處於良好水準。測評結果反映出,近年來,各地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促進消費環境的持續改善,實現了消費者滿意度的不斷提升。

在2017年的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工作的基礎上,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總結經驗,繼續開展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工作,形成常態化的消費者滿意度測評機制。完善指標體系,擴大測評城市數量,增加測評樣本量,並適當考慮納入有關部門掌握的消費者權益和消費環境的大資料,讓測評工作具有更強的合理性、針對性、科學性。加強對測評結果的利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消費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各地、各部門更加重視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營造。

11.請簡要介紹一下一季度分行業、分地區的製造業產品品質的總體情況?

答: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品質工作,一系列政策效應積極釋放,中國產品品質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品質水準穩步提升。

分行業來看,一季度全國有16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高於全國總體水準(93.87%)。較上一年相比,食品製造、專用設備、醫藥製造、印刷業、石油煉焦、有色金屬、化學製品、儀器儀錶、其他運輸設備、飲料製造、汽車製造、化學纖維、煙草製品等13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均有上升;服裝製造、傢俱製造、電氣機械、金屬製品、通用設備、木材加工、橡膠塑膠、非金屬礦物、黑色金屬、皮革製品、紡織業、食品加工、電子通信、文體製造、紙製品業、其他製造業等16個行業的產品品質合格率有所下降。合格率較上年上升的行業中,印刷業、石油煉焦、專用設備行業升幅超過0.5%,合格率分別為96.87%、96.06%、95.53%。合格率較上年下降的行業中,金屬製品、傢俱製造、通用設備行業降幅超過0.5%,合格率分別為91.03%、87.48%、86.63%。

分地區來看,一季度全國有18個地區的產品品質合格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93.87%,其中北京、天津、重慶、甘肅、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寧夏等8個地區的產品品質合格率超過96%,引領全國品質發展。但是仍然有13個省(區、市)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這裡的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是指以產品品質檢驗為手段,按照規定的方法、程式和標準實施品質抽樣檢測,判定品質合格的樣品數占全部抽樣樣品數的百分比,統計調查樣本覆蓋製造業的29個行業。目前,製造業產品品質合格率作為“發展品質效益改善”指標,已經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落實情況如何?

答:新修訂的《標準化法》第二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企業標準管理由原來的備案制改為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截至2018年一季度,已有1357家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資訊平臺上註冊,發佈了2822項團體標準資訊。有近15萬家企業在企業標準資訊公共服務平臺上公開了62萬多項標準,涉及近105萬種產品。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的施行,使得企業可以隨時隨地公開所執行的標準,企業公開標準實現便利化、資訊化,不僅降低了企業成本、為企業鬆綁減負,還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標準的發展活力。

13.在對標國際先進標準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積極履行ISO常任理事國義務。組織參加了2018年第一季度召開的ISO理事會和ISO技術管理局會議。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ISO/IEC國際標準投票3147張,派出參加ISO/IEC技術會議代表團43個。

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取得新進展。2018年我國新承擔了ISO太陽能技術委員會/系統熱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分委員會(ISO/TC180/SC4)技術機構秘書處工作,與德國聯合承擔ISO核能、核技術、輻射防護技術委員會反應堆分委員會(ISO/TC85/SC6)秘書處工作。新承擔ISO紡織品技術委員會/有色紡織品及燃料試驗分委員會(ISO/TC38/SC1)、ISOTC180SC4兩個ISO技術機構主席職務;向ISO/IEC新提出航空航太、核能、中醫藥、冶金、物聯網等領域國際標準專案44項;承辦國際會議18個,新註冊國際標準制修訂專家286人次。截至目前,我國主導制定ISO和IEC國際標準452項,承擔ISO/IEC技術機構主席職位67個,承擔ISO/IEC技術機構87個秘書處有關工作。我國有色金屬領域專家榮獲“ISO卓越貢獻獎”。

印發《消費品標準一致性程度評估工作方案》,在家用電器、家居裝飾裝修產品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消費品標準一致性程度評估與提高工作,提升消費品標準和國際標準一致性水準。

近年來,國家標準委持續深化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合作交流,發揮地方優勢,持續開展對國外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的跟蹤及國內外技術標準比對分析研究,旨在推進國內外標準接軌,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程度,增強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14.實施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如何辦理“一企一證”?

答:實施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的目的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減證”要求,進一步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徹底解決“企業跑腿多,機構審查多,機關發證多”的頑疾,對企業多個類別產品實行一併核查,使企業的申請材料大幅減少,審查內容高度歸併,審查頻次有效合一,工作流程顯著精簡,企業無須再為不同類別產品逐一辦理生產許可,加快了企業對市場的回應速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生產許可審批的行政服務效能。

對於有營業執照的同一個企業主體,申請不同類別產品生產許可證,在辦理新發證、延續、許可範圍變更、遷址、名稱變更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受理後,需要進行實地核查的,一併安排實地核查,頒發一張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在副本中注明許可的產品名稱,證書編號由企業根據主導產品編號自主選擇。對新發證企業直接按照“一企一證”“一證一號”的原則辦理;已獲證企業在辦理延續、許可範圍變更、遷址、名稱變更時“一企一證”換發新證書,逐步換發完畢。

15.缺陷產品召回工作的基本情況是什麼?

答:缺陷產品召回,是通過企業對已進入流通使用環節存在缺陷的產品實施召回,消除產品安全隱患,是一項國際通行的產品安全監管制度。既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又促進企業技術改進和品質提升,同時符合國務院關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有關要求。缺陷產品召回監管的基本程式是:政府主管部門根據消費者投訴、製造商資訊備案、輿情監測等多個管道收集到的資訊,組織資訊分析和技術會商,發現產品可能存在缺陷的,開展缺陷調查,經調查分析認為存在缺陷的,通知或者責令企業實施召回。企業認為其產品存在缺陷的,可以主動實施召回。

一季度共開展缺陷汽車召回活動51次,涉及汽車產品3196093輛;共實施消費品召回活動115次,涉及消費品4635897件,其中兒童用品召回40次,涉及數量252299件,電子電器產品召回24次,涉及數量1148298件,其他消費品召回51次,涉及數量3235300件。

16.在強化對電梯、鍋爐等特種設備監管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電梯安全監管改革創新。印發《關於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電梯品質安全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加強電梯等重點領域監管改革。二是以資訊化手段推進電梯品質安全水準提高。以電梯型式試驗報告公示平臺和地方“96333”電梯應急救援平臺資料彙集系統為基礎,推進電梯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技術要求和服務措施研究,落實國務院要求;探索檢驗情況及事故情況的公示機制,引導輿論和社會大眾瞭解安全常識,正確選擇和使用電梯。三是結合相關事故情況,深入研究電站鍋爐範圍內管道和鍋爐改造安全風險,研究提出進一步強化安全監管的措施;加快制定《鍋爐節能環保監督管理辦法》,推動構建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17.如何理解一季度的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的判斷?

答:一季度,全國共完成並公佈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44.3萬批次,樣品合格率為97.4%;完成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監督抽檢1.9萬批次,合格率96.5%,與去年基本持平。開展食品、食用農產品、嬰幼兒配方乳粉、元旦春節兩節食品專項等抽檢監測工作,全國食品藥品市場供應穩定有序,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總體得到保障。

18.在打擊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方面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加強行政執法,聯合公安部印發《關於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執法力度嚴格落實食品藥品違法行為處罰到人的規定》(食藥監法〔2018〕12號),切實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深入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向社會公佈了未經許可生產經營、虛假標識聲稱、非法添加藥物等10起典型案例,鞏固整治成果,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對3•15晚會曝光的“山寨”飲料等問題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指導地方及時查處違法企業,其中涉嫌犯罪的問題已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一季度共查處食品藥品違法案件7.9萬件,罰款8.4億元,吊銷許可證75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48個,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案件1137件,保持了打擊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

19.為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在加強風險管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一季度我們下達了全年監督抽檢計畫,部署對135萬批次食品、162種高風險藥品和64種重點醫療器械的抽檢工作,強化問題導向和核查處置。研究制定食品藥品生產經營環節監督檢查計畫,組織開展含鋁佐劑疫苗和流感疫苗、食用植物油專項檢查,開展校園及周邊“五毛食品”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一季度檢查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545.9萬家次,按照“三年全覆蓋”,累計對96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開展106次體系檢查。發現違法違規主體12.4萬家次,完成整改17.8萬家次,收回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證書20張,撤銷藥品經營品質管制規範證書324張。

20.在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進展?

答:我們認 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深入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14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任務分工方案》(食藥監藥化管〔2018〕24號),組織各部門提出細化方案,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已由高峰時的2.2萬件降至4000件以內,各類藥品註冊申請基本實現按時限審評審批。研究起草《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管理辦法(試行)》,為全面推行相關制度做好準備。深入推進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已有17個品種22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並對外公佈。積極推進藥品注射劑再評價、藥品品種檔案建立等工作。我國提議的“醫療器械臨床評價”項目在國際醫療器械監管論壇(IMDRF)第13次管理委員會會議立項,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佈公告明確我國適用部分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二級指導原則的相關事項,藥品醫療器械監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季度共審議批准66個藥品品種上市,核發國產藥品批准文號96個,進口藥品註冊證48個,港澳臺醫藥產品註冊證8個,進口藥品分包裝批准文號17個;完成醫療器械產品審批448項。

21.食品藥品法規標準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一季度我們印發了2018年立法計畫,加快推進《藥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食鹽生產經營品質安全管理辦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品質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藥品檢查辦法》《藥品醫療器械境外檢查管理規定》等的制修訂,實施《醫療器械網路銷售管理辦法》。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標準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研究食品分類標準草案,發佈2020年版《中國藥典》編制大綱,印發《醫療器械標準規劃(2018—2020年)》。

22.在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什麼探索和成效?

答:我們積極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創新,聯合科技部印發《關於加強和促進食品藥品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促進監管科技研發、建設創新基地、服務產業集群、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等進行系統部署。優化化妝品監管方式,將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試點範圍擴大到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大科普宣傳和資訊公開力度,召開2017年食品安全抽檢資訊新聞發佈會。積極推進“互聯網+”食品藥品安全,推進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建設和食品藥品生產許可電子化證書管理,促進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政府資訊主動公開基本目錄》,將註冊備案、抽檢檢查、產品召回、風險警示等資訊納入主動資訊公開範圍,以資訊公開提升監管效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一季度共發佈食品抽檢資訊通告12期、不合格藥品通告5期、國家醫療器械品質公告2期、不合格化妝品通告9期,公開2017年所有醫療器械境外檢查結果,接收投訴舉報資訊31.2萬件。

23.在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準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成立了14部門組成的餐飲業品質安全水準提升工作協調小組。聯合3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雙安雙創”工作的意見》,召開京津冀地區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協調工作推進會。出臺“放心肉菜示範超市”創建相關檢查細則,以示範創建帶動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整體水準。組織開展省級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督促地方更好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積極推進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工程。強化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工作指導。

24.在加強食品生產事中事後監管方面進行了哪些工作?

答:我們嚴格落實總書記 “四個最嚴”要求,持續在強化監督檢查上發力用力。一是持續開展體系檢查。今年一季度,已經組織對7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開展食品生產規範體系檢查,累計對96家企業開展106次體系檢查,並及時公佈檢查結果,計畫今年上半年實現“三年全覆蓋”目標。二是部署飛行檢查。正在制定2018年飛行檢查方案,擬對2017年國家監督抽檢不合格的高風險食品,組織開展國家級飛行檢查。三是開展專項檢查。組織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濕粉條專項監督檢查,共檢查濕粉條企業和小作坊344家,抽檢樣品305批次,發現問題企業和小作坊21家,問題樣品32批次,依法取締黑窩點3個。

25.對於今年“3.15”晚會曝光的山寨飲品案件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針對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棗莊市“山寨”飲料問題,專門派出督導組赴山東省棗莊市進行督導調查,指導和幫助地方做好案件查處和應急處置工作,組織對涉案企業開展了突擊檢查和問題調查,並對涉案企業採取產品扣押、頂格罰款、吊銷許可,以及禁業限制等“處罰到人”措施。發佈《關於打擊食品生產銷售違法犯罪的公告》(2018年第35號),目前正在起草關於加強“山寨”食品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總局領導就相關案件情況,約談了山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山東、河南有關地市人民政府負責同志,強化食品安全工作的屬地管理責任。

26.今年在食品生產環節開展了哪些專項行動?

答:針對重點行業和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一是繼續組織開展生產環節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研究制定全面加強保健食品品質安全監管的意見,督促企業建立品質安全追溯體系,指導地方有針對性開展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二是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食用植物油塑化劑專項檢查,重點檢查生產線、灌裝線、包裝材料等直接接觸植物原油、成品油的材料是否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等,切實防範食用植物油塑化劑污染風險。三是加強酒類品質安全監管,指導各地開展酒類專項整治。四是組織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開展進口食品專項整治。五是配合農業農村部,近期將聯合開展液態奶復原乳檢查工作。

27.請介紹一下目前正在開展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的情況?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欺詐和虛假宣傳的問題,總局採取了哪些治理措施?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效果?

答: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和“四個最嚴”的要求,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原工商總局、原質檢總局、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9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各地認真落實部署要求,突出整治未經許可生產、標籤虛假標識聲稱、利用網路等方式違法行銷宣傳和欺詐銷售、發佈虛假違法廣告等4類違法違規行為。各級成立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協調機制,形成了整治工作合力,開展了全面的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排查和重點產品的抽檢,全面督促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集中力量查辦違法案件,同時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引導,上下聯動,全力推進整治任務的落實。截至2018年3月底,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查處違法案件2.1萬餘件,涉案貨值16.2億元,罰沒金額2.8億元。整治形成了嚴懲重處的高壓態勢,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下一步,將繼續深入推進整治工作,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行為,揭露各種騙術,規範廣告、宣傳、推廣行為,淨化消費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安全”。

28.從一季度的資料看,市場主體在利用智慧財產權制度加強創新創造、實現高品質發展方面有何特點?

答:從一季度統計資料來看,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我國企業在智慧財產權創造中發揮主體作用。我國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中企業所占比例不斷提升,分別達到66.2%和66.8%,企業對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9%。

二是我國企業海外專利佈局能力不斷加強。我國申請人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提交的PCT專利申請達到0.98萬件,同比保持了16.4%的快速增長,企業“走出去”能力不斷增強。

三是市場主體利用智慧財產權融資能力不斷提升。一季度,全國新增專利權質押金額182億元,質押項目873項,同比分別增長12.5%和28.7%。辦理商標權質押登記244筆,涉及擔保債權12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1%和80.9%,解決了一批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