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焦慮的互聯網和被誤讀的知乎

作者/賴著鐘

比起一般的內容App, 知乎似乎逼格高一點。 在媒體的報導裡, “知乎上的一個高票回答說”已經成了一個經典的引用句式。 象徵著比其他平臺更高權威性和可信度的觀點。

這個聚集著高品質用戶的App打著“最專業的問答社區”的口號於2010年殺入市場, 2013年開放註冊後用戶量激增, 逐漸成為了不少上班族、學生党和年輕人群的的“每日必讀”。

Slogan從“最專業的問答社區”變為“發現更大的世界”。 這透露出知乎發展方向上的變化。

“現在你依然能從知乎上找到各種各樣的人回答, 但好像情感、生活類的話題越來越多了……”最近提起知乎, 不少用戶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2017年底, 知乎就對外宣佈註冊人數已超1.2億, 日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 月流覽量達到180億。 在擁有海量的用戶背後, 討論日趨大眾化。 甚至還有人在網上留言稱, 知乎是為了流量而妥協了內容。

不得不說,

做為一個目前擁有1.4億註冊使用者的平臺, 內容大眾化是客觀存在的, 知乎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 遭遇的質疑, 很大的程度上, 是種子使用者和種子內容的高品質所建立的人設過於高處不勝寒, 高到讓人們忽略了知乎也只是中國互聯網一家普通的創業公司, 依然是一家商業公司。

只是浮躁和販賣焦慮成癮的中文互聯網, 卻對知乎的要求越來越苛刻。 另一方面, 人們也忽略了知乎的大眾化更多體現在話題而非回答問題的品質上。

“任何一個內容平臺在爆發性增長之後, 大眾化內容的絕對數量必定會出現井噴, 例如生活、娛樂、情感, 但我們不認為大眾化等於低品質。 ”一位知乎內部人士這麼認為。

當高端調性遇到大眾用戶的湧入,

知乎該如何保持天平的平衡?

知乎喪失高端調性了?

但是, 她覺得現在的知乎跟以前有點不太一樣了。 “以前我會被一些專業性的內容所吸引, 能學到不少知識, 現在有不少情感問題在上面。 ”

剁主(ID:ylwanjia)打開知乎, 大約半小時內, 幾次打開知乎, 在未選擇任何“標籤”的情況下, 推薦頁的內容如下所示:

“和前任最好的相處是怎樣的?”就是A所提到的感情類問題, 不少用戶也和她一樣, 對感情類問題格外感興趣, 雖然僅有1個評論, 卻有35,540個用戶表示贊同。

更多貼近普通大眾的話題也成為熱門:“坐月子到底科不科學?”的問題有313萬的流覽, 高票回答下面有近5000條評論。

有知乎的讀者開始討論, 這些大眾化內容的“入侵”使知乎喪失了高端調性。 但事實上, 就這些問題的回答來看, 大眾化跟高端品質不是對立關係。

討論量子力學是高端, 討論母嬰話題就是低俗?但對大眾來說, 物理話題更好的認識了世界, 母嬰話題解決了生活當中切切實實存在的問題。 “凡有井水處, 皆能歌柳詞”,

宋代人就知道的道理, 卻在一千年後還有爭議。

知乎成立以來, 給中文互聯網輸出了很多耳熟能詳的價值觀, 例如,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從話題來看, 知乎的確走向了大眾, 但從回答的內容來看, 知乎的調性一直沒有改變。

就在4月27日的第十屆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 知乎合夥人、副總裁李大海, 就罕見的就知乎的人工智慧對外發聲。 演講的主題和其他秀演算法肌肉的嘉賓不同, 叫“AI演算法與人文價值”。

知乎合夥人、高級副總裁李大海

簡單的說,知乎是將人工智慧主要運動在“互聯網討論禮儀”的建設上,也就是說,知乎的人工智慧,不是為了無腦地給用戶推薦容易沉溺的低品質內容,成為“資訊孤島”不諳世事,而是讓更多普通人,有一個能暢所欲言發表專業觀點的平臺,不用面對互聯網上普遍存在的戾氣、偏見和爭執,產生更好的內容,看到更多觀點,發現更大的世界。

在熱點事件討論上,知乎提出和互聯網其他平臺不一樣的視角和回答,另一方面,知乎將大眾內容專業化的同時也在將專業內容大眾化。

在江歌案中,互聯網上一片喊殺之聲,知乎的網友則在直播日本法庭庭審的實況,律師和法學學生在分析日本法律,指出在日本此類案件很難判決死刑,心理醫生則在分析江歌母親的心理狀態,希望能有專業心理援助介入。

而在霍金逝世的時候,知乎的網友不是在點蠟燭祭奠,而是通過回答讓大眾知道霍金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意味著什麼,他為世界所記住更多是通過科普讓更多普通人瞭解了物理學和認識了我們的世界。

知乎的故事,都是編的嗎?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見解,是知乎所宣導的。而“經驗”,很多就是個人經歷,是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

客觀上,這和知乎2013年開始開放註冊有一定的關係。用戶量暴增後,知乎的流量也開始變大,成為不可忽視的內容平臺。此時便開始出現想在知乎“吸粉”的用戶,這也就是編故事的原始動機。

開放註冊前的40萬用戶,到今天1.4億,知乎的內容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周源曾經說,知乎一直在“努力地消滅內容”,對一些低品質、無説明和虛假內容毫不留情,但在客觀上,也造成了內容審核和管理成本劇增。一個1.4億人口的城市,再好的治安也不可能做到零犯罪率。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

但在輿論抨擊知乎編故事的時候,卻忽視了幾點:

個體取代整體,一葉蔽目。凡事講求客觀理性,不能用個體案例指代整體,必須用資料和調研說話。這是知乎一直堅持的價值觀。但並不是整體互聯網的普遍認知。

編故事、謠言,在每個社交平臺上都屢見不鮮,但只有在知乎上成了新聞事件——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公眾和輿論對知乎的要求之高:你不能犯錯。

另一方面,也說明知乎一直以來的乾淨人設:就像《芳華》裡的劉峰,中國版《深夜食堂》的黃磊:完美的形象,一點污漬都異常顯眼。

同樣死亡人數的恐怖襲擊,在中東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發生在英國、瑞士,就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仿佛西歐已經成了恐怖中心。

雙重標準。某種程度上,輿論在用神學標準要求知乎,但用法律標準要求其他內容平臺。不管是兒童邪典,還是低俗內容,互聯網內容的醜聞、封殺,從來沒有知乎的身影,因為用戶和輿論默認:知乎上本就不該有這些違規內容。

輿論對知乎的要求更高:道德模範。某種程式上,一直以來輿論和大眾對知乎極高的認可度和信任度造成了這種高要求。

自我糾錯能力。知乎的用戶構成和社區氛圍具備自我糾錯能力。崇尚獨立思考、懷疑精神,是知乎社區和用戶的核心精神之一。知乎本身是一個有社交屬性的內容平臺,一方面,只有極高欺騙度的編造才能在知乎存在——被識破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知乎聚集了各行業具有探究精神的專業用戶,對一件事情的觀察和實操,都有大量的經驗。

更不用說極其嚴格的管理規定,不僅人身攻擊、編造故事會被處理,連不友善、沒有幫助的回答,和個人化對大眾沒有借鑒的問題,都會被處理或不被鼓勵。這樣的氛圍和機制下,實際上產生不實內容的幾率極小,即使發生也能得到妥善處理。

但這些並不是情緒化的輿論所能關注到的。

高速增長說明,

這裡的內容依然最可信

“我從去年開始用知乎,現在習慣有問題上知乎先搜一下問題,而不是在搜尋引擎,它提供的答案要靠譜的多。”

另一個用戶小Z的回答大概能代表不少新用戶。“我今年准備考研,知乎有不少在讀的師兄師姐分享了考研的經歷,還有注意點,這些有針對性的回答幫助很大。”

過去的一年,知乎的註冊用戶從7000萬增長到了1.4億,而從披露的資料看,使用者大眾化並沒有帶來單用戶貢獻的下降:用戶時長也一直在增長。

大眾大量湧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

知乎的意見領袖有一個特點:原生率很高。並不是一個名人來到新的社交平臺就能得到大量關注。在知乎上,分享內容的品質,是使用者是否跟隨的核心標準。

即使名氣再大,言之無物也會被拋棄。知乎的意見領袖,幾乎都是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員,依靠長期高品質的內容,獲取大量粉絲,而他們幾乎在此之前都並非互聯網名人。

知乎的分享氛圍加上各領域的專業人員,構成了知乎內容的高價值和可信度。帶著孩子的母親,邊遠地區的鄉村教師,緝毒一線的員警,當然還有大量互聯網從業者、律師、AI工程師等等,保證了知乎內容依然是中文互聯網上最具價值的一部分。

由於一直以來的專業,知乎被大眾輿論過度標籤化:高端。但也正因為一直以來堅持的專業,知乎的內容被使用者所信賴。

人們在沉迷互聯網上的段子的時候,很難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麼。在浮躁的大環境下,販賣焦慮的內容流行,閱讀流於形式而不深究。

就像2017年“知乎大V出走”的新聞,沒有人深究披露的名單遠遠沒有上百人,沒有人質疑這是一場行銷事件,更沒多少人知道這些回答者並沒有離開知乎依然在活躍回答問題,更別說其中還有因為極端情緒表達而被封號的用戶。人們只是像阿Q一樣津津樂道“你也有今天!”

在互聯網上,情緒化的內容依然具有煽動性,這樣的內容,在知乎要麼被處理,要麼也很難得到用戶的贊同,不能形成影響。知乎曾經給互聯網輸出了眾多正向的價值觀,而現在更在積極影響更多的人。

作為商業公司知乎的大眾化是必經之路,一些誤讀和陣痛難免,但在中文互聯網上,知乎所能提供的價值,不是能簡單用估值和資料能體現的。

知乎合夥人、高級副總裁李大海

簡單的說,知乎是將人工智慧主要運動在“互聯網討論禮儀”的建設上,也就是說,知乎的人工智慧,不是為了無腦地給用戶推薦容易沉溺的低品質內容,成為“資訊孤島”不諳世事,而是讓更多普通人,有一個能暢所欲言發表專業觀點的平臺,不用面對互聯網上普遍存在的戾氣、偏見和爭執,產生更好的內容,看到更多觀點,發現更大的世界。

在熱點事件討論上,知乎提出和互聯網其他平臺不一樣的視角和回答,另一方面,知乎將大眾內容專業化的同時也在將專業內容大眾化。

在江歌案中,互聯網上一片喊殺之聲,知乎的網友則在直播日本法庭庭審的實況,律師和法學學生在分析日本法律,指出在日本此類案件很難判決死刑,心理醫生則在分析江歌母親的心理狀態,希望能有專業心理援助介入。

而在霍金逝世的時候,知乎的網友不是在點蠟燭祭奠,而是通過回答讓大眾知道霍金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意味著什麼,他為世界所記住更多是通過科普讓更多普通人瞭解了物理學和認識了我們的世界。

知乎的故事,都是編的嗎?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見解,是知乎所宣導的。而“經驗”,很多就是個人經歷,是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

客觀上,這和知乎2013年開始開放註冊有一定的關係。用戶量暴增後,知乎的流量也開始變大,成為不可忽視的內容平臺。此時便開始出現想在知乎“吸粉”的用戶,這也就是編故事的原始動機。

開放註冊前的40萬用戶,到今天1.4億,知乎的內容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周源曾經說,知乎一直在“努力地消滅內容”,對一些低品質、無説明和虛假內容毫不留情,但在客觀上,也造成了內容審核和管理成本劇增。一個1.4億人口的城市,再好的治安也不可能做到零犯罪率。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

但在輿論抨擊知乎編故事的時候,卻忽視了幾點:

個體取代整體,一葉蔽目。凡事講求客觀理性,不能用個體案例指代整體,必須用資料和調研說話。這是知乎一直堅持的價值觀。但並不是整體互聯網的普遍認知。

編故事、謠言,在每個社交平臺上都屢見不鮮,但只有在知乎上成了新聞事件——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公眾和輿論對知乎的要求之高:你不能犯錯。

另一方面,也說明知乎一直以來的乾淨人設:就像《芳華》裡的劉峰,中國版《深夜食堂》的黃磊:完美的形象,一點污漬都異常顯眼。

同樣死亡人數的恐怖襲擊,在中東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發生在英國、瑞士,就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仿佛西歐已經成了恐怖中心。

雙重標準。某種程度上,輿論在用神學標準要求知乎,但用法律標準要求其他內容平臺。不管是兒童邪典,還是低俗內容,互聯網內容的醜聞、封殺,從來沒有知乎的身影,因為用戶和輿論默認:知乎上本就不該有這些違規內容。

輿論對知乎的要求更高:道德模範。某種程式上,一直以來輿論和大眾對知乎極高的認可度和信任度造成了這種高要求。

自我糾錯能力。知乎的用戶構成和社區氛圍具備自我糾錯能力。崇尚獨立思考、懷疑精神,是知乎社區和用戶的核心精神之一。知乎本身是一個有社交屬性的內容平臺,一方面,只有極高欺騙度的編造才能在知乎存在——被識破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知乎聚集了各行業具有探究精神的專業用戶,對一件事情的觀察和實操,都有大量的經驗。

更不用說極其嚴格的管理規定,不僅人身攻擊、編造故事會被處理,連不友善、沒有幫助的回答,和個人化對大眾沒有借鑒的問題,都會被處理或不被鼓勵。這樣的氛圍和機制下,實際上產生不實內容的幾率極小,即使發生也能得到妥善處理。

但這些並不是情緒化的輿論所能關注到的。

高速增長說明,

這裡的內容依然最可信

“我從去年開始用知乎,現在習慣有問題上知乎先搜一下問題,而不是在搜尋引擎,它提供的答案要靠譜的多。”

另一個用戶小Z的回答大概能代表不少新用戶。“我今年准備考研,知乎有不少在讀的師兄師姐分享了考研的經歷,還有注意點,這些有針對性的回答幫助很大。”

過去的一年,知乎的註冊用戶從7000萬增長到了1.4億,而從披露的資料看,使用者大眾化並沒有帶來單用戶貢獻的下降:用戶時長也一直在增長。

大眾大量湧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

知乎的意見領袖有一個特點:原生率很高。並不是一個名人來到新的社交平臺就能得到大量關注。在知乎上,分享內容的品質,是使用者是否跟隨的核心標準。

即使名氣再大,言之無物也會被拋棄。知乎的意見領袖,幾乎都是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員,依靠長期高品質的內容,獲取大量粉絲,而他們幾乎在此之前都並非互聯網名人。

知乎的分享氛圍加上各領域的專業人員,構成了知乎內容的高價值和可信度。帶著孩子的母親,邊遠地區的鄉村教師,緝毒一線的員警,當然還有大量互聯網從業者、律師、AI工程師等等,保證了知乎內容依然是中文互聯網上最具價值的一部分。

由於一直以來的專業,知乎被大眾輿論過度標籤化:高端。但也正因為一直以來堅持的專業,知乎的內容被使用者所信賴。

人們在沉迷互聯網上的段子的時候,很難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麼。在浮躁的大環境下,販賣焦慮的內容流行,閱讀流於形式而不深究。

就像2017年“知乎大V出走”的新聞,沒有人深究披露的名單遠遠沒有上百人,沒有人質疑這是一場行銷事件,更沒多少人知道這些回答者並沒有離開知乎依然在活躍回答問題,更別說其中還有因為極端情緒表達而被封號的用戶。人們只是像阿Q一樣津津樂道“你也有今天!”

在互聯網上,情緒化的內容依然具有煽動性,這樣的內容,在知乎要麼被處理,要麼也很難得到用戶的贊同,不能形成影響。知乎曾經給互聯網輸出了眾多正向的價值觀,而現在更在積極影響更多的人。

作為商業公司知乎的大眾化是必經之路,一些誤讀和陣痛難免,但在中文互聯網上,知乎所能提供的價值,不是能簡單用估值和資料能體現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