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千個不同的真實面|交談與拍攝

“不同的攝影師會有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態度。 有時他們主動和我交談一兩個鐘頭, 並不全是為了訪問。 我則既不筆記也不錄音,

完全是攀談方式。 我在這段時間裡認識了另一個人的一些片段, 在自己的意識中印入這個人的印象。 這點非常重要, 也是後來為他們拍攝時的基礎。 我在攀談時所認識的不僅僅是他們的一張面孔。 ”

——羅雄劍(Kean Millar)

羅雄劍, 出生於香港, 畢業於巴黎美術設計學院廣告設計及攝影專業。 曾在巴黎及紐約廣告公司任美術指導, 後轉為職業攝影師。 擅長拍攝人像、時裝及與人相關的廣告影像。 其個人拍攝風格深受歐洲電影故事影響, 喜歡在平面攝影中加入情節元素。

這次作品拍攝的目的是百幅人像, 現在已拍攝了一半, 之後會在巴黎展出。

Claus & Zoe Wickrath (父女, 德國人。 攝於巴黎)

“這個像頭獅子一般的德國人在攝影界有bad boy 之稱。 他對傳統教育很反感, 他自己中學時已輟學, 一事一物全憑自己的眼光和觸覺。 由於沒有傳統教育的所謂按步就班的束縛, 他的野性加上日爾曼人的膽色令他創出獨有的視覺美學風格。 他的衣著配搭極俱創意 :他去倫敦雜架攤買了一幅18世紀的宮廷圍幔, 用來造了一套18世紀風格的服裝,

襯上同一布料所造的鞋, 窄筒褲, 一把金色松卷髮, 本身就是維也納時代的莫札特金童子。 在巴黎鬧市或慕尼克廣場拿著照相機在拍攝模特兒, 你很難想像這像超現實畫的情景。 這個就是 Claus Wickrath。 ”

Dominique Isserman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這個一如時裝雜誌裡的漂亮模特兒面孔 , 誰會想到她竟然是攝影師 ! 而且是知名的攝影師。

這個已過40歲的女人擁有一張青春秀麗的臉和嬌美瘦削的身段 , 但她用的卻是沉重的120片幅到 4 X 5 中型相機 。 她的風格一如其人 , 十分柔美。

約她拍照 , 有如愛情長跑 , 耗時兩年另九個月 ! 巴黎市內電話費是每次計算的。 算下來, 耐性、時間加電話費也是一筆非常不小的投資。 ”

ddy Kohli ( 瑞士人, 攝於巴黎 )

“Eddy Kohli 是瑞士人 , 有著瑞士人一貫的專注和堅毅不撥之志。 他說他一生只懂得攝影 , 別無他長 , 所以他只有把攝影做好和在裡面找生活。 這個堅毅的信念令他在巴黎時裝攝影界裡佔有重要地位。 ”

François DeConnick (比利時人, 攝於巴黎 )

“這個比利時人,無所事事,跑到巴黎混,反正語言通行。他直接拿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去見雜誌社和廣告公司,他坦白說有誰在攝影開始便有動人的作品?雜誌、廣告公司給我機會,我拍攝得不會比他們差!歐洲人的坦白,將鼠摸狗盜,成為一種坦率甚至無損自尊。你莫說,真的給他矇騙的客戶不少,但他也真的拍攝得出色。”

Frank Horvat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Frank Horvat是時裝攝影界的殿堂級人物 , 50-60年代的蒙太奇式內涵和深度凝結在他的二度平面空間的時裝攝影裡。 那個時代 , 知識被知識份子, 音樂家 , 藝術家等廣泛地運用 , 豐富了整個50年代到70年代。

在Satie的印象派鋼琴娓娓餘音, 冒出了一個寫‘蒼蠅’ 的Sartre(沙特, 存在主義鼻祖), 探索每一個存在的價值。攝影師透過定焦距鏡頭 , 追求超過畫面的變焦距電影元素(代表人物是義大利人Frank Horvat 和美國人William Klein, 同是在巴黎生活的 )。也啟發了後來一代新進導演如義大利的費利尼(Fellini), 瑞士的高達(Godard), 法國的杜魯福(Truffaut)..等的新視覺。”

Gian Paolo Barbier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怎樣去形容這個有著沉靜乾淨美麗貴族的面孔? 衣著隨意而優雅,舉止溫文儒氣,結著領帶 (助手Alexandre也結著領帶)去拍攝,一切舉動不慌不亂,但總也帶憂鬱的微笑。這個時裝攝影大師,不經常露臉而紅透整個歐洲1970-2000年代。他害羞,總躲在他在Madagascar(法屬馬達加斯卡群島,非洲岸邊 )的別墅看書。 溫文雅爾像個書生多過像個攝影師, 靜靜地散發貴族的儒氣。”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的攝影以一派明亮的光線 , 簡潔悅目的構圖和漂亮健康的模特見稱。從80年代至今深受各國時裝攝影師及設計師的喜愛。

他的好友Regis特地和他進軍美國市場,創立一本美國版的ELLE風行北美洲,打破了Conde Nast一直以來的壟斷地位。Conde Nast 機構曾暗地裡出10倍的薪金,希望將Gilles Bensimon從ELLE挖過來,但遭他婉拒。在Gilles看來,與Regis的愉快合作及知遇之恩比金錢更為重要。

80年代的風采 : Gilles Bensimon 娶了名叫 Elle的女人。Gilles為ELLE雜誌拍攝 editorials時喜歡用上來自澳大利亞身段超級豐滿 , 無巧不成書 , 也叫 Elle的模特 Elle Macpherson。結婚當日 Elle的 1.85米身高靠在1.76的 Gilles, 成為頗有趣的畫面,最精彩是Gilles一直不會說英語(可能也不願意吧 ), 離婚時Elle的法語己是順口流暢,而Gilles 仍然停留在法語和希伯萊文 (Gilles Bensimon 是法國猶太人)。

Gilles Tapi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Tapi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Tapie ,都說照片不說謊,這個男人深愛著這個女人 , 炯炯有神的淩曆眼睛卻露不出半點喜悅。因為這個他深愛著的女人要離開他。她也不忍 , 愛怨交織 , 構成這個千言萬語也說不盡也解決不了的情愛。說不定 , 她的離去 , 可能如 “祖與占”, 是愛上他的好朋友。

Gilles Tapie 是一個出色的時裝攝影師 , 身材高大 , 時常一身黑衣服。他愛上和他一起工作有著東方血統的化妝師。

我恰巧闖進那動盪的感情風雨, 這125分之1秒將愛怨成為傷痕的見證。”

Jean Larivièr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噢 Jean , Jean Larivière, 在法國我們叫他 Maitre de la lumière (燈光大師)。他會用一整天甚至兩三天時間來安排燈光 , 一切妥當 , 拍攝時間只需要一二十分鐘。1940年出生於巴黎市 , 畢業於離巴黎不遠的城市Anger , 電影系。23歲開始跟隨電影大師當助手 , 一直都在短片領域中拍攝。後來喜愛上將電影大滂薄氣勢凝固在定格 , 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法國大牌子廣告 : 當中有鞋 , 有香檳 , 名牌手袋 , 珠寶…. 因自1978年來為 Louis Vuitton名牌產品拍攝高檔次廣告影像而聞名。那些氣勢滂薄 , 異域風情的藝術廣告巨型影像 , 永遠有一行小字 photo Jean Larivière。

Jean Loup Sieff (法國人, 攝於巴黎)

“這位已去世的攝影大師是攝影界的一大損失。 我有幸在法國的日子時常接觸到他本人及其作品。 Sieff 以黑白作品著名, 善用廣角鏡頭拍攝時裝。他的性感作品包涵著深奧及豐富的人生哲學,他的文筆非常好, 在歐洲及世界享有盛譽,一生出版攝影畫集無數 , 美術館更是鍾情他的作品展覽。”

Marc Hispard ( 法國人, 攝於巴黎 )

“這麼帥的一個男人 , 人如其工作 , 拍攝的影像都是非常優美悅目的。Marc Hispard 生活很簡單 , 愛妻子愛女兒 , 拍漂亮圖片。一身都是經典 : 用Hermes 記事簿Billingham550號相機袋用作日常出入袋 , Paraboot皮鞋 , Persol眼鏡 , Trussardi大褸 , Armani襯衣…Bottega皮帶, Paco Rabanne古龍水…說話溫文 , 淡定自若 , 一把捲曲金髮 , 電影中法國貴族氣派。他就是地地道法國貴族。 Hispard這一姓氏在 ‘Bourbon波旁皇朝 ’己出任官員, 遠祖們曾任首相 , 後一支遠親為拿破崙幕僚長 , 封爵封邑。 幾百年的超乎平民百姓家的生活模式 , 使我見識到法國貴族的氣派。”

Pamela Hanso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Pamela Hanson 在英國倫敦出生 , 在瑞士日內瓦長大。在瑞士義大利語區 Lugano 的美國學校讀中學,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畢業。這個出生和成長的國際化, 註定她多姿多彩的大無畏。她曾毛遂自薦去紐約敲著名攝影師 Arthur Elgort 攝影棚大門 , 說要當他助手。在歐美攝影界 , 女性攝影師不少 , 就是不曾多見女性攝影助手。她一干就是三年 , 之後行走江湖的風格也很像恩師Arthur Elgort的自然隨意。我在她的貴族住宅巴黎第 7區(她丈夫是歌萊雅英國總部總裁 )拍攝她的時候 , 她首次懷孕, 而且也 9個多月之期。在興高采烈 , 談得正濃之際 , 她肚子突然異動 , 我馬上抓緊時間 , 僅僅拍了 7分鐘 , Pamela Hanson叫痛 , 便得送她到醫院。後來得知她誕下男嬰。這次拍攝的影像成為她兒子的前傳,世事真稀奇。”

Paolo Rovers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Paolo Rovers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怎樣去形容這個風趣生鬼的義大利人呢 ? 他生活及工作在巴黎, 卻時常隱居倫敦,因為躲避過於繁密的攝影工作。詫意吧? 對, 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是這樣朦朧的, 既古典又現代的非常視覺藝術 , 那就是Paolo Roversi。

膠捲時代 , 攝影師拍攝完畢 , 等照片沖出來 , 因個別風格 , 後期放曬及處理一些特別效果 , 這些後期處理通常都交付長期合作夥伴或公司。 但Paolo Roversi 的照片是即時做出特別效果 , 他是集美術指導 , 攝影師及後期處理師一身, 所以每趟拍攝均非常疲憊。

他用的是大型8 X 10寸木制照相機 ,而且一律不用膠捲 , 只用大張 8 X 10寸Polaroid.”

Ralph Gibso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Ralph Gibson 是美國人, 但像電影 An American in Paris一樣出名。跟Ralph Gibson談話像上了一節攝影哲學課 , 每一句都可以筆錄成為教科材料。他專長黑白作品, 是極黑和極白。 原來在他的晶瑩透澈的藍眼睛裡,只能看到黑白。他不是色盲, 只是一切對他來看, 只見黑白。在極黑和極白當中卻產生很協調和諧。他有一套自家沖曬黑白膠捲方式 , 絕不公開。他的作品是以藝先行,而以術次之。 這話怎說? 在他的作品裡尺碼大小不打緊, 效果一樣,也看不出是用什麼樣鏡頭拍攝。不像國內大部分攝影,一看便是廣角鏡頭或遠攝鏡頭效果,術先於藝。

看Ralph Gibson的作品 , 是被整張照片所吸引而非某一部分。 此所謂藝先行, 而術輔之。Ralph Gibson 的作品是從一顆水珠看世界, 將生活的局部成為一個小宇宙, 種種片段成為一個境界。

拍攝Ralph Gibson時值巴黎夏天, 在 Marion Valentine的攝影廊我拍攝這一代宗師。Ralph Gibson很好玩也隨意 , 身材魁梧 , 雙眼像鷹一樣精銳。”

Sacha (Sacha van Dorssan, 荷蘭人, 攝於巴黎)

“Sacha 這名字在歐州由 80年代到現在, 在時裝攝影界應無人不曉。 但看過她真面目的人寥寥可數, 歐州人大部份都喜歡才華被賞識 , 但面孔隱於市。這才保持一份不被認出的自由感。和她一樣才華出眾的攝影師 Paolo Roversi為ELLE雜誌拍攝她穿著品牌的editorials, 在Paolo Roversi按快門那一煞那 , Sacha卻突然轉個面去, 只給他拍攝背部。 盧山真面目只有我拍攝這僅此一次。

Sacha這幅肖像我拍攝在巴黎 9月下旬, 法國人很自然地把手袖拉長來保暖初秋的微寒。 黑圍巾襯著黑布鞋 , 她那永遠的微笑 , 點綴了這從來未被公開過樣貌的攝影師神采。”

Steve Hiett (英國人, 攝於巴黎)

“這個是在法國非常有名氣的英國藉時裝攝影師。1940年出生於英國牛津郡。畢業於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平面設計系。他原來是Rock & Roll樂與怒樂隊吉他手, 喜歡Jimi Hendrix。亦是數本攝影集的平面設計師。工作多元化亦豐富了其時裝攝影。他著名攝影風格 : 其一 , 戶外拍攝。其二 , 永遠在戶外現場加上強力外拍閃燈, 從不用偏振鏡下, 把天色壓得出奇地藍 , 把人物表得額外色彩化 , 那種怪異帶扭曲的構圖, 一望就知道是Steve Hiett拍攝的。Steve Hiett作品風格一如他家居生活——簡單而明快 , 但藏有極富饒趣的耐人尋味。 他從來只用上135片幅相機拍攝。那個深秋 , 在巴黎第六區 Quartier Latin, 面對賽納河的 Pont Neuf, 美麗的北光照著這個異鄉客, 我按下相機一煞那 , 他給我一個敬禮的動作。”

William Klei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這是很早版的An American in Paris(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 也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名字)。 William Klein很早已跑到巴黎生活,一直從事攝影工作。他的攝影起自街頭巷尾,1956年開始使用在日光下加閃光燈的拍攝方法,並利用照相機慢快門製造出移動效果,使二度平面空間裡產生一種強烈的呼之欲出的動力。這種拍攝方式一直被人採用,叫做open flash。攝影,這個偶然性的媒介,在open flash效果裡,更是完全偶然性的未知,增添驚奇。時至今日,在拍攝時裝表演的台前幕後時,此種方式仍時常被他沿用。

我在William Klein家中大廳的一角拍攝這前輩大師。西南面的陽光穿過巴黎第五區盧森堡公園Jardins du Luxembourg的樹葉,柔和地灑落在這樣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身上,腳上的牛仔靴仍桀驁不馴地突顯著他美國西部的精神。我挑選這一幀目因為我在拍攝期間 , 他的法國太太抱怨他又遲到,嘮嘮叨叨。所以 William Klein在桀驁不馴裡也有滑稽表情的夾雜,我們都是人,都有生活的大小無奈。”

藝術家 攝影師 羅雄劍 Kean Millar歷年所獲國際大獎:

- 獲法國領使館 (香港) 轄下Attaché Culturel (法國領使館文化部) 直接推薦入學 l'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Appliqués et des Métiers d'Art de Paris, France (巴黎國立美術設計學院) 修讀廣告設計及攝影1979-1984,5年獎學金, 高級院士畢業。

- 同期就讀巴黎美院Beaux-Arts de Paris,主修繪畫。

- 1985獲法國巴黎攝影殿堂級級攝影雜誌藝術攝影刊出。

- 1986獲德國攝影雜誌Foto Magazin藝術攝影師獎。

- 1987, 1988獲法國巴黎 PHOTO 雜誌新銳攝影師獎。連續兩年。

- 1987-2005獲美國柯達膠捲公司專業攝影贊助膠捲及頂級數碼相機18年。

- 1987獲美國紐約PDN攝影雜誌---寫實大獎。

- 1987獲日本<讀賣新聞>藝術攝影特別刊出。

- 1988獲瑞士PHOTOGRAPHIE攝影雜誌年終大獎。

- 1989獲美國洛杉磯 Camera & Darkroom雜誌藝術攝影刊出。

- 1989獲全美國/加拿大---平面設計大獎。

- 1989獲加拿大CBC國家電視廣播局劇集海報攝影大獎。在加拿大揚名立萬。

- 1992獲加拿大<蒙特理爾>省 攝影優秀獎。

- 1996獲美國紐約<時代週刊> Time/AsiaWeek 雜誌推廣廣告一等大獎

- 1997獲西班牙電視廣告片(30秒)大獎。

- 1997-2006 獲澳大利亞殿堂級級攝影雜誌Not Only Black + White藝術攝影刊出。

- 1979-1999獲香港 <攝影藝術>雜誌連續20年攝影刊出。

- 1979-2006獲香港 <攝影畫報>雜誌連續27年攝影刊出。

- 1997獲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藝術探討優秀獎。

- 1999-2008獲中國攝影雜誌<攝影之友>長期刊登攝影作品。

- 2002獲中國十大廣告/時裝攝影師大獎。

- 2005獲鳳凰衛視<<粵港澳零距離>>獨家專業攝影訪問。

- 2006-2012獲香港 <攝影世界>雜誌連續6年攝影刊出。

- 2001-2010獲北京攝影雜誌 <中國攝影>、<人像攝影>、<大眾攝影>

長期刊登攝影作品。

攝影展 (個展)

-1982, 1983 ENSAAMA巴黎美術設計學院, Paris

-1984, 1985, 1986, 1987 Studio Ethel, Paris

-1987, 1988, 1989 Galerie Marion-Valentine Paris

-1989, 1990, 1993, Studio 57th Street West, New York New York.

-1991, 1992, 1995 Gallery Spherical, Toronto

-1995, Galerie Atlantic, Toronto

François DeConnick (比利時人, 攝於巴黎 )

“這個比利時人,無所事事,跑到巴黎混,反正語言通行。他直接拿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去見雜誌社和廣告公司,他坦白說有誰在攝影開始便有動人的作品?雜誌、廣告公司給我機會,我拍攝得不會比他們差!歐洲人的坦白,將鼠摸狗盜,成為一種坦率甚至無損自尊。你莫說,真的給他矇騙的客戶不少,但他也真的拍攝得出色。”

Frank Horvat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Frank Horvat是時裝攝影界的殿堂級人物 , 50-60年代的蒙太奇式內涵和深度凝結在他的二度平面空間的時裝攝影裡。 那個時代 , 知識被知識份子, 音樂家 , 藝術家等廣泛地運用 , 豐富了整個50年代到70年代。

在Satie的印象派鋼琴娓娓餘音, 冒出了一個寫‘蒼蠅’ 的Sartre(沙特, 存在主義鼻祖), 探索每一個存在的價值。攝影師透過定焦距鏡頭 , 追求超過畫面的變焦距電影元素(代表人物是義大利人Frank Horvat 和美國人William Klein, 同是在巴黎生活的 )。也啟發了後來一代新進導演如義大利的費利尼(Fellini), 瑞士的高達(Godard), 法國的杜魯福(Truffaut)..等的新視覺。”

Gian Paolo Barbier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怎樣去形容這個有著沉靜乾淨美麗貴族的面孔? 衣著隨意而優雅,舉止溫文儒氣,結著領帶 (助手Alexandre也結著領帶)去拍攝,一切舉動不慌不亂,但總也帶憂鬱的微笑。這個時裝攝影大師,不經常露臉而紅透整個歐洲1970-2000年代。他害羞,總躲在他在Madagascar(法屬馬達加斯卡群島,非洲岸邊 )的別墅看書。 溫文雅爾像個書生多過像個攝影師, 靜靜地散發貴族的儒氣。”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Bensimon 的攝影以一派明亮的光線 , 簡潔悅目的構圖和漂亮健康的模特見稱。從80年代至今深受各國時裝攝影師及設計師的喜愛。

他的好友Regis特地和他進軍美國市場,創立一本美國版的ELLE風行北美洲,打破了Conde Nast一直以來的壟斷地位。Conde Nast 機構曾暗地裡出10倍的薪金,希望將Gilles Bensimon從ELLE挖過來,但遭他婉拒。在Gilles看來,與Regis的愉快合作及知遇之恩比金錢更為重要。

80年代的風采 : Gilles Bensimon 娶了名叫 Elle的女人。Gilles為ELLE雜誌拍攝 editorials時喜歡用上來自澳大利亞身段超級豐滿 , 無巧不成書 , 也叫 Elle的模特 Elle Macpherson。結婚當日 Elle的 1.85米身高靠在1.76的 Gilles, 成為頗有趣的畫面,最精彩是Gilles一直不會說英語(可能也不願意吧 ), 離婚時Elle的法語己是順口流暢,而Gilles 仍然停留在法語和希伯萊文 (Gilles Bensimon 是法國猶太人)。

Gilles Tapi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Tapi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Gilles Tapie ,都說照片不說謊,這個男人深愛著這個女人 , 炯炯有神的淩曆眼睛卻露不出半點喜悅。因為這個他深愛著的女人要離開他。她也不忍 , 愛怨交織 , 構成這個千言萬語也說不盡也解決不了的情愛。說不定 , 她的離去 , 可能如 “祖與占”, 是愛上他的好朋友。

Gilles Tapie 是一個出色的時裝攝影師 , 身材高大 , 時常一身黑衣服。他愛上和他一起工作有著東方血統的化妝師。

我恰巧闖進那動盪的感情風雨, 這125分之1秒將愛怨成為傷痕的見證。”

Jean Larivière (法國人, 攝於巴黎)

“噢 Jean , Jean Larivière, 在法國我們叫他 Maitre de la lumière (燈光大師)。他會用一整天甚至兩三天時間來安排燈光 , 一切妥當 , 拍攝時間只需要一二十分鐘。1940年出生於巴黎市 , 畢業於離巴黎不遠的城市Anger , 電影系。23歲開始跟隨電影大師當助手 , 一直都在短片領域中拍攝。後來喜愛上將電影大滂薄氣勢凝固在定格 , 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法國大牌子廣告 : 當中有鞋 , 有香檳 , 名牌手袋 , 珠寶…. 因自1978年來為 Louis Vuitton名牌產品拍攝高檔次廣告影像而聞名。那些氣勢滂薄 , 異域風情的藝術廣告巨型影像 , 永遠有一行小字 photo Jean Larivière。

Jean Loup Sieff (法國人, 攝於巴黎)

“這位已去世的攝影大師是攝影界的一大損失。 我有幸在法國的日子時常接觸到他本人及其作品。 Sieff 以黑白作品著名, 善用廣角鏡頭拍攝時裝。他的性感作品包涵著深奧及豐富的人生哲學,他的文筆非常好, 在歐洲及世界享有盛譽,一生出版攝影畫集無數 , 美術館更是鍾情他的作品展覽。”

Marc Hispard ( 法國人, 攝於巴黎 )

“這麼帥的一個男人 , 人如其工作 , 拍攝的影像都是非常優美悅目的。Marc Hispard 生活很簡單 , 愛妻子愛女兒 , 拍漂亮圖片。一身都是經典 : 用Hermes 記事簿Billingham550號相機袋用作日常出入袋 , Paraboot皮鞋 , Persol眼鏡 , Trussardi大褸 , Armani襯衣…Bottega皮帶, Paco Rabanne古龍水…說話溫文 , 淡定自若 , 一把捲曲金髮 , 電影中法國貴族氣派。他就是地地道法國貴族。 Hispard這一姓氏在 ‘Bourbon波旁皇朝 ’己出任官員, 遠祖們曾任首相 , 後一支遠親為拿破崙幕僚長 , 封爵封邑。 幾百年的超乎平民百姓家的生活模式 , 使我見識到法國貴族的氣派。”

Pamela Hanso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Pamela Hanson 在英國倫敦出生 , 在瑞士日內瓦長大。在瑞士義大利語區 Lugano 的美國學校讀中學,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畢業。這個出生和成長的國際化, 註定她多姿多彩的大無畏。她曾毛遂自薦去紐約敲著名攝影師 Arthur Elgort 攝影棚大門 , 說要當他助手。在歐美攝影界 , 女性攝影師不少 , 就是不曾多見女性攝影助手。她一干就是三年 , 之後行走江湖的風格也很像恩師Arthur Elgort的自然隨意。我在她的貴族住宅巴黎第 7區(她丈夫是歌萊雅英國總部總裁 )拍攝她的時候 , 她首次懷孕, 而且也 9個多月之期。在興高采烈 , 談得正濃之際 , 她肚子突然異動 , 我馬上抓緊時間 , 僅僅拍了 7分鐘 , Pamela Hanson叫痛 , 便得送她到醫院。後來得知她誕下男嬰。這次拍攝的影像成為她兒子的前傳,世事真稀奇。”

Paolo Rovers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Paolo Roversi (義大利人, 攝於巴黎)

“怎樣去形容這個風趣生鬼的義大利人呢 ? 他生活及工作在巴黎, 卻時常隱居倫敦,因為躲避過於繁密的攝影工作。詫意吧? 對, 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是這樣朦朧的, 既古典又現代的非常視覺藝術 , 那就是Paolo Roversi。

膠捲時代 , 攝影師拍攝完畢 , 等照片沖出來 , 因個別風格 , 後期放曬及處理一些特別效果 , 這些後期處理通常都交付長期合作夥伴或公司。 但Paolo Roversi 的照片是即時做出特別效果 , 他是集美術指導 , 攝影師及後期處理師一身, 所以每趟拍攝均非常疲憊。

他用的是大型8 X 10寸木制照相機 ,而且一律不用膠捲 , 只用大張 8 X 10寸Polaroid.”

Ralph Gibso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Ralph Gibson 是美國人, 但像電影 An American in Paris一樣出名。跟Ralph Gibson談話像上了一節攝影哲學課 , 每一句都可以筆錄成為教科材料。他專長黑白作品, 是極黑和極白。 原來在他的晶瑩透澈的藍眼睛裡,只能看到黑白。他不是色盲, 只是一切對他來看, 只見黑白。在極黑和極白當中卻產生很協調和諧。他有一套自家沖曬黑白膠捲方式 , 絕不公開。他的作品是以藝先行,而以術次之。 這話怎說? 在他的作品裡尺碼大小不打緊, 效果一樣,也看不出是用什麼樣鏡頭拍攝。不像國內大部分攝影,一看便是廣角鏡頭或遠攝鏡頭效果,術先於藝。

看Ralph Gibson的作品 , 是被整張照片所吸引而非某一部分。 此所謂藝先行, 而術輔之。Ralph Gibson 的作品是從一顆水珠看世界, 將生活的局部成為一個小宇宙, 種種片段成為一個境界。

拍攝Ralph Gibson時值巴黎夏天, 在 Marion Valentine的攝影廊我拍攝這一代宗師。Ralph Gibson很好玩也隨意 , 身材魁梧 , 雙眼像鷹一樣精銳。”

Sacha (Sacha van Dorssan, 荷蘭人, 攝於巴黎)

“Sacha 這名字在歐州由 80年代到現在, 在時裝攝影界應無人不曉。 但看過她真面目的人寥寥可數, 歐州人大部份都喜歡才華被賞識 , 但面孔隱於市。這才保持一份不被認出的自由感。和她一樣才華出眾的攝影師 Paolo Roversi為ELLE雜誌拍攝她穿著品牌的editorials, 在Paolo Roversi按快門那一煞那 , Sacha卻突然轉個面去, 只給他拍攝背部。 盧山真面目只有我拍攝這僅此一次。

Sacha這幅肖像我拍攝在巴黎 9月下旬, 法國人很自然地把手袖拉長來保暖初秋的微寒。 黑圍巾襯著黑布鞋 , 她那永遠的微笑 , 點綴了這從來未被公開過樣貌的攝影師神采。”

Steve Hiett (英國人, 攝於巴黎)

“這個是在法國非常有名氣的英國藉時裝攝影師。1940年出生於英國牛津郡。畢業於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平面設計系。他原來是Rock & Roll樂與怒樂隊吉他手, 喜歡Jimi Hendrix。亦是數本攝影集的平面設計師。工作多元化亦豐富了其時裝攝影。他著名攝影風格 : 其一 , 戶外拍攝。其二 , 永遠在戶外現場加上強力外拍閃燈, 從不用偏振鏡下, 把天色壓得出奇地藍 , 把人物表得額外色彩化 , 那種怪異帶扭曲的構圖, 一望就知道是Steve Hiett拍攝的。Steve Hiett作品風格一如他家居生活——簡單而明快 , 但藏有極富饒趣的耐人尋味。 他從來只用上135片幅相機拍攝。那個深秋 , 在巴黎第六區 Quartier Latin, 面對賽納河的 Pont Neuf, 美麗的北光照著這個異鄉客, 我按下相機一煞那 , 他給我一個敬禮的動作。”

William Klein (美國人, 攝於巴黎)

“這是很早版的An American in Paris(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 也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名字)。 William Klein很早已跑到巴黎生活,一直從事攝影工作。他的攝影起自街頭巷尾,1956年開始使用在日光下加閃光燈的拍攝方法,並利用照相機慢快門製造出移動效果,使二度平面空間裡產生一種強烈的呼之欲出的動力。這種拍攝方式一直被人採用,叫做open flash。攝影,這個偶然性的媒介,在open flash效果裡,更是完全偶然性的未知,增添驚奇。時至今日,在拍攝時裝表演的台前幕後時,此種方式仍時常被他沿用。

我在William Klein家中大廳的一角拍攝這前輩大師。西南面的陽光穿過巴黎第五區盧森堡公園Jardins du Luxembourg的樹葉,柔和地灑落在這樣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身上,腳上的牛仔靴仍桀驁不馴地突顯著他美國西部的精神。我挑選這一幀目因為我在拍攝期間 , 他的法國太太抱怨他又遲到,嘮嘮叨叨。所以 William Klein在桀驁不馴裡也有滑稽表情的夾雜,我們都是人,都有生活的大小無奈。”

藝術家 攝影師 羅雄劍 Kean Millar歷年所獲國際大獎:

- 獲法國領使館 (香港) 轄下Attaché Culturel (法國領使館文化部) 直接推薦入學 l'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Appliqués et des Métiers d'Art de Paris, France (巴黎國立美術設計學院) 修讀廣告設計及攝影1979-1984,5年獎學金, 高級院士畢業。

- 同期就讀巴黎美院Beaux-Arts de Paris,主修繪畫。

- 1985獲法國巴黎攝影殿堂級級攝影雜誌藝術攝影刊出。

- 1986獲德國攝影雜誌Foto Magazin藝術攝影師獎。

- 1987, 1988獲法國巴黎 PHOTO 雜誌新銳攝影師獎。連續兩年。

- 1987-2005獲美國柯達膠捲公司專業攝影贊助膠捲及頂級數碼相機18年。

- 1987獲美國紐約PDN攝影雜誌---寫實大獎。

- 1987獲日本<讀賣新聞>藝術攝影特別刊出。

- 1988獲瑞士PHOTOGRAPHIE攝影雜誌年終大獎。

- 1989獲美國洛杉磯 Camera & Darkroom雜誌藝術攝影刊出。

- 1989獲全美國/加拿大---平面設計大獎。

- 1989獲加拿大CBC國家電視廣播局劇集海報攝影大獎。在加拿大揚名立萬。

- 1992獲加拿大<蒙特理爾>省 攝影優秀獎。

- 1996獲美國紐約<時代週刊> Time/AsiaWeek 雜誌推廣廣告一等大獎

- 1997獲西班牙電視廣告片(30秒)大獎。

- 1997-2006 獲澳大利亞殿堂級級攝影雜誌Not Only Black + White藝術攝影刊出。

- 1979-1999獲香港 <攝影藝術>雜誌連續20年攝影刊出。

- 1979-2006獲香港 <攝影畫報>雜誌連續27年攝影刊出。

- 1997獲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藝術探討優秀獎。

- 1999-2008獲中國攝影雜誌<攝影之友>長期刊登攝影作品。

- 2002獲中國十大廣告/時裝攝影師大獎。

- 2005獲鳳凰衛視<<粵港澳零距離>>獨家專業攝影訪問。

- 2006-2012獲香港 <攝影世界>雜誌連續6年攝影刊出。

- 2001-2010獲北京攝影雜誌 <中國攝影>、<人像攝影>、<大眾攝影>

長期刊登攝影作品。

攝影展 (個展)

-1982, 1983 ENSAAMA巴黎美術設計學院, Paris

-1984, 1985, 1986, 1987 Studio Ethel, Paris

-1987, 1988, 1989 Galerie Marion-Valentine Paris

-1989, 1990, 1993, Studio 57th Street West, New York New York.

-1991, 1992, 1995 Gallery Spherical, Toronto

-1995, Galerie Atlantic, Toront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