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少仁:猛海田採茶記

歡迎點擊上方“撿拾光陰的碎片”關注我們!

猛海田採茶記

文: 周少仁

記憶中猛海田的茶是好吃的!

突然從記憶中醒回到現實,

便想再次去觸摸猛海田的茶, 與猛海田茶葉來一次直接的碰撞, 感受猛海田茶葉綿長的回甘。

此次去同心猛海田, 是想去採摘猛海田大孃家團墩上的老茶。 而到大孃家、到茶山, 內心卻有著說不出的、隱隱的疼痛, 那就是大孃家依舊、茶仍在, 而我們內心尊敬的、始終疼愛我們侄輩的大孃, 卻早已去到了另一個世界。

小時候常去大孃家, 是因為大孃心好, 她家可以吃的東西又多。 大孃家的李子果、茶葉, 似是印象中最深刻的東西。 現在雖然大孃不在了, 但童年的記憶始終無法磨滅。

大孃家的老茶地在她家正前方一個團墩的左邊, 也就是她家有李子果的園圃地上面, 記得我多年前曾去採摘過。 經詢問臥病在床的大姑爹, 他說那個團墩叫廟房山, 山上的茶種植於1964年。 大姑爹家的茶地, 面積不大, 包產到戶後曾挖整成臺地, 但臺地上的茶早已長成了老茶樹、大茶樹了。

怕我忘記老茶地, 三表妹妹香夫婦直接帶我們夫妻二人到茶地。 他倆採摘了幾把茶葉之後, 就去忙碌他們的農活了。

茶地雜草叢生, 特別是毛草非常多, 這幾乎成了區別妹香家茶地與其他人家茶地的標誌物。 我們夫妻二人從茶地腳開始往上採茶, 時而上坎, 時而鑽草叢。 因多年未曾採茶, 故方法不靈, 動作很慢, 許久才掐得一小點兒。 妻子采速稍快些, 卻也緣於近久的幾次春茶採摘。

休息間隙, 我拍茶巡山。 突然看見一隻鳥從一棵茶樹中飛出, 我猜想有鳥窩。 走近拔開茶樹篷一看, 果然有鳥窩, 窩中有四個綠色的鳥蛋。 拍發傳微友認定, 原來是土畫眉鳥蛋。 表妹家的老茶地, 因勞力少兼茶價低, 從來就沒有管理、採摘過, 更沒有打農藥、除雜草, 因而成了雀鳥築巢下蛋的理想居所、生態綠色的家園。

在兩人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妻子的辛苦採摘下, 掐得了一手提袋及兩小背籮茶葉, 之後就草草收工回妹香家了。

晚飯之後, 燒火洗鍋, 準備炒茶。 妹香炒茶, 妻子揉茶。 三炒三揉, 精心製作。 從中, 亦學到好多做茶知識。

深夜, 表妹夫開車, 全家送我們回寧洱城家中。 到家趕緊把炒揉好的茶葉倒在簸箕上攤開散熱, 等待次日翻曬。

猛海田採茶, 采的是茶葉, 學的是知識, 講的是故事, 憶的是歷史。 猛海田茶葉, 回味甘甜;猛海田茶葉, 有歷史有故事;猛海田茶葉, 期待更多的有緣人去瞭解、去採買、去品味!

作者:草木英華,周少仁(筆名夢華),1968年11月18日生,男,哈尼族,雲南省甯洱(原普洱)縣人。不愛數位愛文字。先後在財政、宣傳、文聯、政協系統工作。著有《挺起不屈的脊樑——雲南寧洱“6·3”地震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紀實》。30餘年筆耕不輟,有詩歌、散文、評論和新聞、攝影等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網路。

作者:草木英華,周少仁(筆名夢華),1968年11月18日生,男,哈尼族,雲南省甯洱(原普洱)縣人。不愛數位愛文字。先後在財政、宣傳、文聯、政協系統工作。著有《挺起不屈的脊樑——雲南寧洱“6·3”地震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紀實》。30餘年筆耕不輟,有詩歌、散文、評論和新聞、攝影等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