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硬普及和軟開放:移動AI下沉的兩個節點

在我們的常識體系中, 科技一詞往往有兩種定義。 第一種是封存在實驗室裡的科技, 它們如同高嶺之花, 只有少部分山頂上的人才能接觸和瞭解這些科技, 大部分人只是在新聞中聽說過。 第二種則是進入了生活的科技, 人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它, 將其視作一種常態而不再把“技術”作為關鍵字。 從第一種到第二種的過程, 即是科技下沉的過程。 在下沉中, 科技會改變人類的生活, 會因此衍生出高價值的產業鏈, 從而進一步推動科技自身的進步。 這個過程曾經發生在智慧手機上, 也正發生在移動AI上。

移動AI並非奢侈品, 讓高嶺之花開遍平原

目前來看, 移動AI通常集中在蘋果、華為、榮耀等幾款搭載了AI晶片的旗艦機中。 但任何一項科技的應用化發展, 都離不開反復投入使用再進行調試。 對於AI這種需要資料累積的技術來說尤其如此。

想像一下, 如果未來移動AI技術帶來的語音助手、使用者習慣學習等等功能都只能應用在幾款手機上, 很有可能導致兩種後果。 第一種是由於無法攤薄技術研發成本, 能夠承載終端AI計算的手機會很昂貴, 第二種是由於用戶數量少無法帶來邊際效應也缺乏流量支持, 參與移動AI應用開發會變成一件低回報率的事情, 最終只能由終端製造企業自己承擔服務開發。

手機廠商和晶片廠商重金押注移動AI,

自然為的不是再造一個Vertu, 而是希望借助技術的提升完善硬體普遍的使用體驗, 碰撞出完整的商業機會。 讓移動AI功能下沉到更多終端中去, 才能讓高嶺之花開遍平原, 成為供養整個移動AI生態的作物。

但目前的現狀是, 移動AI的相關應用很少, 大部分集中在拍照、錄影等影像處理和翻譯、語音交互等等自然語言處理的簡單應用上, 移動AI的想像力還沒被完全打開。 同時能進行本地AI計算的終端數量不多, 開發者如果想在產品中加入深度學習等等功能, 就需要配適多種終端的不同解決方案——A型號可以在終端完成計算, B型號卻要在雲端進行計算, 為了包容兩種解決方案, 開發者只好在產品設計中加入更多彈性,

最終犧牲一部分功能和體驗。

硬普及和軟開放:移動AI下沉的兩個節點

但沒有任何一種技術的下沉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目前來看移動AI會在以下兩個節點開始發生下沉。

第一個節點是移動AI晶片向中端乃至低端機型的普及。

經過此前的介紹, 我們知道移動AI體驗的關鍵在於獨立的神經網路計算處理器, 利用異構計算極大地提升算力並降低計算任務的能源消耗。 因此移動AI想要向更多使用者下沉, 必然需要NPU向更多機型普及。

如今麒麟970已經搭載在華為P系列、Mate系列以及榮耀10和V10中, 遍佈了2500-6000元的中高端+旗艦兩個檔次。 有消息稱華為在麒麟659的下一代——麒麟670中也會搭載NPU, 把端側AI能力進一步下放給千元機。

除了麒麟海思,

高通推出的AI Engine模式也在讓更多機型增強端側計算能力, 雖然高通用向量處理+CPU+GPU的解決方案來替代NPU, 在最終實現效果上還與NPU有著一定的差別, 但毫無疑問的是, 未來在一系列晶片和AI引擎的加持下, 手機的端側算力會出現普遍的提升。 這也給移動AI下沉的第二個節點提供了先決條件。

第二個節點是移動AI應用開發適配性的提高。

在一千款手機中加入同一款移動AI應用, 顯然是達不到下沉的目的。 相比硬體, 應用生態的百花齊放才是讓消費者感知到移動AI的關鍵。 而在這方面付出最多的顯然是華為。

在通過麒麟970佔據了端側AI的先發優勢後, 華為一直很注重應用生態的打造, 在HiAI移動開發框架中開放了多項軟硬體能力, 還推出了開發板HiKey 970。

目前在華為的應用市場中, 已經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AI能力的應用, 包含拍照、翻譯、短視頻、社交等等多個場景。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久前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 華為消費者BG智慧工程部部長張寶峰解釋道華為HiAI框架和其他能夠實現異構計算的AI晶片是有相容性的。 也就是說開發者在HiAI框架上開發的AI應用, 在搭載了麒麟970以外的手機上也能應用, 只是根據端側計算能力的強弱有著體驗上的差別。

對於開發者來說, 這無疑是最有誘惑力的一點, 一方面可以佔據HiAI的高效開發優勢, 另一方面又在可見的端側AI未來中把應用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開發者的動能終將進行轉化成電能, 用豐富的應用體系點亮移動AI生態。

學霸的“心機”:移動AI下沉會削弱華為的NPU優勢嗎

但移動AI的下沉同樣也會帶來一個問題:當最大的優勢開始下沉,是否會削弱當今主打移動AI手機廠商體驗獨佔性?

想像一下,如果以往只能在旗艦機中體驗到的離線機器翻譯、場景識別拍照等等功能,一下子突然成了所有手機的必備功能。對於華為這樣重金投入研製NPU、打造HiAI開發生態的企業,好像顯得有些“不公平”。但在這時華為堅持開放HiAI的適配性,顯然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參與競爭。

我們可以回想起智慧機與功能機反覆運算的情形,蘋果等廠商作為先鋒掀起了觸屏智慧手機的浪潮,很快其他廠商就進行跟進,甚至打起了千元機大戰,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類似的體驗。但等到智慧機真的成為一種常態時,反而加大了蘋果的優勢:當人人都可以擁有大屏時,我們才開始注重螢幕的解析度和交互感,當我們已經離不開智慧手機應用時,才會注重哪些手機使用應用時更流暢。

同樣的道理,也一定會發生在移動AI上。目前來看華為等廠商固然擁有NPU硬體獨佔優勢,但只有當移動AI徹底下沉,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的獨佔優勢才能真正顯露出來。

當我們習慣於用語音和手機交互,才會去追求哪款手機可以更精准的聽懂我們的話;當我們習慣於端側AI帶來的快速處理,才會提高閾值不斷追求NPU帶來的高效體驗。

就好像在一個班級,大家都不及格的時候,考八十分和考九十分都算得上好學生,但等全班都考到了八十分,才能展現出九十分的可貴。如今盡心盡力推廣HiAI框架,培育移動AI生態的華為,就是一位九十分的學霸在幫全班的學渣“補習”。下沉不是最終目的,下沉後的細緻體驗差異,才是移動AI的真正戰場。

在2018年的新機發售季,雖然有不少廠商打出了AI手機的旗號,但移動AI的真正競爭還尚未開始。等到發佈會上“手機AI”、“AI手機”的叫賣聲漸漸停歇,真正的角鬥才會開始。耐心等待,你想像中的移動AI或許就會在下沉之後出現。

文|腦極體

來源|微信公眾號:品途商業評論

學霸的“心機”:移動AI下沉會削弱華為的NPU優勢嗎

但移動AI的下沉同樣也會帶來一個問題:當最大的優勢開始下沉,是否會削弱當今主打移動AI手機廠商體驗獨佔性?

想像一下,如果以往只能在旗艦機中體驗到的離線機器翻譯、場景識別拍照等等功能,一下子突然成了所有手機的必備功能。對於華為這樣重金投入研製NPU、打造HiAI開發生態的企業,好像顯得有些“不公平”。但在這時華為堅持開放HiAI的適配性,顯然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參與競爭。

我們可以回想起智慧機與功能機反覆運算的情形,蘋果等廠商作為先鋒掀起了觸屏智慧手機的浪潮,很快其他廠商就進行跟進,甚至打起了千元機大戰,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類似的體驗。但等到智慧機真的成為一種常態時,反而加大了蘋果的優勢:當人人都可以擁有大屏時,我們才開始注重螢幕的解析度和交互感,當我們已經離不開智慧手機應用時,才會注重哪些手機使用應用時更流暢。

同樣的道理,也一定會發生在移動AI上。目前來看華為等廠商固然擁有NPU硬體獨佔優勢,但只有當移動AI徹底下沉,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的獨佔優勢才能真正顯露出來。

當我們習慣於用語音和手機交互,才會去追求哪款手機可以更精准的聽懂我們的話;當我們習慣於端側AI帶來的快速處理,才會提高閾值不斷追求NPU帶來的高效體驗。

就好像在一個班級,大家都不及格的時候,考八十分和考九十分都算得上好學生,但等全班都考到了八十分,才能展現出九十分的可貴。如今盡心盡力推廣HiAI框架,培育移動AI生態的華為,就是一位九十分的學霸在幫全班的學渣“補習”。下沉不是最終目的,下沉後的細緻體驗差異,才是移動AI的真正戰場。

在2018年的新機發售季,雖然有不少廠商打出了AI手機的旗號,但移動AI的真正競爭還尚未開始。等到發佈會上“手機AI”、“AI手機”的叫賣聲漸漸停歇,真正的角鬥才會開始。耐心等待,你想像中的移動AI或許就會在下沉之後出現。

文|腦極體

來源|微信公眾號:品途商業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