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這種車子曾經是二戰時世界各國裝甲部隊的重要裝備,如今隨處可見

在二戰前, 隨著汽車內燃機和相關車輛製造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機械化和摩托化理念開始逐漸深入當時世界各國陸軍, 尤其是歐洲各國陸軍的建設發展理念。

在這之中, 要求最高的就是機械化部隊。 顧名思義, 從字面意義上就能夠看出這種部隊的建軍理念。 就是運用當時興起的機械化裝甲兵器來武裝當時的陸軍, 提升陸軍部隊, 尤其是步兵部隊整體的機動速度和機動能力。

但是, 在那時, 世界各國陸軍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 最終都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當時的美國孤懸於北美大陸上, 沒有嚴峻的國防壓力。 加上當時和平主義的流行, 整個美國陸軍也才區區20萬人。 主力坦克都是只裝備機槍的輕型坦克, 更別說機械化部隊了。

而法國則沉迷於一戰時的塹壕戰, 整天龜縮在馬奇諾防線後面, 製造的坦克大多是配合步兵作戰的“移動碉堡”,

更別說機械化部隊的靈魂——機動性了。

當時唯有兩個國家對機械化建軍上心並且付諸行動, 那就是二戰時的德國和蘇聯。

當時的德國在“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指導思想下, 軍工產能大幅度提升。 但是受制於條約的影響, 德國也不敢太過於招搖,

這從二戰初期德軍大量的一號、二號“小豆丁”坦克就能夠看出來了。

而蘇聯倒是完全不受條約的影響, 但是當時的蘇聯面對著更嚴重的問題, 不僅沒有技術, 也沒有產能。

雖然蘇聯通過戰前與德國的秘密合作, 在消化吸收之後也發展出了很多快速坦克。

但是當時蘇聯整體的軍工產能有限, 少量的裝甲資源理所應當的向坦克部隊傾斜。

什麼?你說步兵也需要裝甲機動?我們不是有坦克嗎?綁上去就行了!

於是,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 我們今天的主角——自行車部隊就登場了。

當時的自行車部隊能夠在歐洲現行發展起來, 和環境的關係比較大。

當時的西歐平原不僅地勢平坦, 而且當時的西歐各國對於公路基建也格外上心。 因此而形成的的結果就是, 二戰前覆蓋了幾乎整個西歐的公路網。

而且, 當時各國的單兵裝備還算是比較輕的, 不像現在動輒幾十公斤的單兵裝備。 因此,一輛自行車,已經足夠為一名普通的步兵提供夠用的機動能力了。

當然,最主要的是這玩意兒他不燒汽油,只燒脂肪啊!這就意味著即使大規模使用自行車,也不會對裝甲部隊的油料供應帶來太大的壓力。

在這種種的好處誘惑下,自行車部隊作為當時裝甲部隊的重要補充,開始正式成為各國陸軍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過,早期的自行車部隊並不是用來擔負即時伴隨裝甲部隊進行即時衝擊的,一方面,裝甲部隊本身攜帶有少量的伴隨步兵。這部分步兵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在坦克部隊發起衝擊的時候進行協同進攻,以及在衝破對方陣地或者防線後進行臨時防線的組建的。

運載這部分步兵,德軍採用的是大量的履帶式、輪履結合車輛進行搭載輸送。實在是裝甲運載能力有限的,大部分也能夠通過相對不那麼珍貴的卡車進行運輸。

而蘇軍就比較牛逼了,就像上文裡提到的那樣,步兵直接綁坦克上面進行機動!

順便說句題外話,和大家在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不同,二戰除了美帝這種實打實的大土豪之外,大部分國家的陸軍車輛都是十分珍貴的,比如二戰時的德軍就保留有數量巨大的騾馬等畜力運輸部隊。

言歸正傳,等到前線的弟兄們撕開扣口子,後面這幫踩著自行車的慢慢悠悠晃上來的步兵主力就開始鞏固戰線、加固陣地和擴大戰果,然後等最後面真的用腳前進的步兵來交接陣地就可以了。

當然實際的戰場環境千變萬化,在許多環境下,也不太可能真的按照上面的標準流程走上一遍。

比如在遇到坦克部隊難以前進的山地地形的時候,自行車部隊就只能夠恢復步兵原來的身份,扛著自行車爬山,替坦克部隊啃下那些硬骨頭了。

說道這裡,大家其實也發現了。自行車部隊更多的是早期陸軍對於裝甲部隊攜帶能力不足的一種妥協,希望能夠運用以人力驅動的自行車來儘量提升伴隨步兵的機動能力,縮小步兵與裝甲部隊之間存在的空檔。

因此,在二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各國陸軍裝甲運兵車等技術裝備的服役,步兵的機械化摩托化水準的不斷提升,自行車部隊這一歷史兵種也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因此,一輛自行車,已經足夠為一名普通的步兵提供夠用的機動能力了。

當然,最主要的是這玩意兒他不燒汽油,只燒脂肪啊!這就意味著即使大規模使用自行車,也不會對裝甲部隊的油料供應帶來太大的壓力。

在這種種的好處誘惑下,自行車部隊作為當時裝甲部隊的重要補充,開始正式成為各國陸軍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過,早期的自行車部隊並不是用來擔負即時伴隨裝甲部隊進行即時衝擊的,一方面,裝甲部隊本身攜帶有少量的伴隨步兵。這部分步兵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在坦克部隊發起衝擊的時候進行協同進攻,以及在衝破對方陣地或者防線後進行臨時防線的組建的。

運載這部分步兵,德軍採用的是大量的履帶式、輪履結合車輛進行搭載輸送。實在是裝甲運載能力有限的,大部分也能夠通過相對不那麼珍貴的卡車進行運輸。

而蘇軍就比較牛逼了,就像上文裡提到的那樣,步兵直接綁坦克上面進行機動!

順便說句題外話,和大家在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不同,二戰除了美帝這種實打實的大土豪之外,大部分國家的陸軍車輛都是十分珍貴的,比如二戰時的德軍就保留有數量巨大的騾馬等畜力運輸部隊。

言歸正傳,等到前線的弟兄們撕開扣口子,後面這幫踩著自行車的慢慢悠悠晃上來的步兵主力就開始鞏固戰線、加固陣地和擴大戰果,然後等最後面真的用腳前進的步兵來交接陣地就可以了。

當然實際的戰場環境千變萬化,在許多環境下,也不太可能真的按照上面的標準流程走上一遍。

比如在遇到坦克部隊難以前進的山地地形的時候,自行車部隊就只能夠恢復步兵原來的身份,扛著自行車爬山,替坦克部隊啃下那些硬骨頭了。

說道這裡,大家其實也發現了。自行車部隊更多的是早期陸軍對於裝甲部隊攜帶能力不足的一種妥協,希望能夠運用以人力驅動的自行車來儘量提升伴隨步兵的機動能力,縮小步兵與裝甲部隊之間存在的空檔。

因此,在二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各國陸軍裝甲運兵車等技術裝備的服役,步兵的機械化摩托化水準的不斷提升,自行車部隊這一歷史兵種也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