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復活二戰侵華主力航母,全力打造新型八·八艦隊劍指東亞

原創不易, 請隨手關注

作者:華丹(來源《戰爭特典·日本自衛隊·武器:隱藏之刃》一書, 作者獨家授權)

1、二戰航母滿血復活

1942年6月6日, 編入中途島海戰陣列的日本帝國海軍“加賀”號航母被從美“企業”號航母起飛的多架艦載機擊中, 帶著萬分遺憾沉入海底, 這艘服役於1928年、曾經的侵華海軍主力頃刻間灰飛煙滅。

(日本二戰期間的“加賀”號航母)

誰也沒有料到, 73年後的2015年8月27日, “加賀”號起死回生。 這一天防衛省為一艘新型直升機母艦命名為“加賀”號並舉行了隆重的下水儀式, 超過3500名普通民眾來到橫濱磯子造船廠一睹號稱“亞洲最大軍艦”的真容。 2017年3月22日, “加賀”號正式服役, 被編入佐世保基地的第2護衛隊群, 並成為該艦隊的旗艦。 該艦隊服役標誌著海自聯合艦隊的4個護衛隊群分別擁有1艘直升機航母作為旗艦, 也意味著海自20世紀頭20年4個最重要的艦艇發展項目——“出雲”級直升機母艦、“愛宕”級防空驅逐艦、“秋月”級通用型驅逐艦和“蒼龍”級AIP潛艇全部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自新一代主戰艦艇陣容悄然成形。

2、從直升機護衛艦到直升機航母

直升機護衛艦始終是海上自衛隊的作戰核心, 如果回顧歷史, 就不難發現, 自衛隊對於直升機護衛艦的渴望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執行“一次防”時代(昭和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 當時防衛廳就指出建立直升機部隊之於反潛作戰和護航不可或缺, 並計畫建造排水量6000—1.1萬噸的直升機護衛艦(CVH), 這一計畫本已正式列入“二次防”(昭和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但由於政局紛亂, 造艦計畫最後變成了一紙空文。

(2015 年 8 月, 防衛省為“加賀”號舉行下水和命名儀式)

前面提過, 到了“三次防”(昭和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期間, 以直升機為主力實施反潛戰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搭載3架直升機的43DDH“榛名”級和45DDH“比睿”級開始研發和建造。 4架艦載反潛直升機作為一個作戰集群, 考慮到保飛率, 防衛廳認為須保持6架艦載直升機才有可能實現作戰目標。

隨著直升機護衛艦的接連投入現役, 一支擁有6架反潛直升機的護衛隊群逐漸浮出水面。 “四次”防決定創建多功能部隊和反潛部隊, 為此重點發展能夠搭載3架直升機的50DDH“白根”級護衛艦和51DDH“鞍馬”級。 在之後的“後四次防”時代, 防衛廳的作戰思想進一步發展, 認為須以“八·八艦隊”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單元, 即設想一個護衛隊群擁有8艘護衛艦和8架直升機。 之所以將一個護衛隊群的反潛直升機從原先“八·六艦隊”中的6架增加到8架, 是因為潛艇性能不斷提升, 而且潛艇逐漸具備在水下發射反艦導彈的能力, 模擬推演的結果認為一個艦隊必須配置8架反潛直升機才能滿足作戰需要。

“日向”級所屬“日向”號和“伊勢”號2艘直升機航母是在周邊國家潛艇性能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出爐的,

旨在有效應對新的威脅和遂行多樣化任務。 建造計畫在《2005年以後的防衛計畫大綱》(以下簡稱“04大綱”)中提出, 以取代“榛名”級直升機母艦。 “日向”號不但是反潛中樞, 其戰機指揮引導能力和部隊通信控制能力也十分出眾。 此外, 其兵員裝備運輸能力也遠超之前型號的直升機母艦。 另一艘“日向”級直升機母艦“伊勢”號也於之後投入現役, 取代“比睿”級。 鑒於此前該艦在執行赴印度洋為美軍輸油、赴索馬里打擊海盜等任務過程中的不凡業績, 防衛省認為直升機母艦在使用時並不用拘泥於“八·八艦隊”的編制體制, 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靈活確定部隊編成和所需艦艇、直升機數量。

“出雲”級直升機航母首艦“出雲”號的造艦計畫也是在“04大綱”中提出的,並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案中予以確認和批准,作為“白根”級的下一代艦艇。

(停泊在港內的艦艇)

同型號第2艘的造艦計畫在《2011年以後的防衛計畫大綱》(以下簡稱“10大綱”)中提出,並在2012年度防衛預算案中被確認和批准,作為“鞍馬”級的下一代戰艦。第二次安倍內閣成立後,日本判斷其周邊安全形勢“日趨嚴峻”,認為周邊各國的高性能潛艇不斷投入現役、各國加大反艦導彈的研發採購、其領海領空多次“受到不法侵入”,安全保障環境的變化迫使日本對“10大綱”進行修正,謀求構築新的海上防衛體制。

“加賀”號作為直升機作戰運用的基地,大幅增加了艦載直升機數量,其直升機平時搭載數從“日向”號的4架(警戒巡邏機3架、搜救運輸機1架)增長到目前的9架(警戒巡邏機7架,搜救運輸機2架)。直升機不僅執行搜救和運輸任務,更重要的是執行ISR(情報搜集、海上監控、偵察)任務和反潛作戰任務。近年來周邊各國的新型潛艇不斷下水,對艦機之間在更廣袤的海域實施聯合行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滿足連續作戰需要,勢必要配備更多數量的艦載機。不僅如此,“加賀”號擁有更多的內部空間,可以容納多架陸上自衛隊CH-47大型運輸機,該艦還能一次搭載50輛執行災害救援和島嶼攻防任務不可或缺的3.5噸卡車。此外,“加賀”號安裝了“日向”級所沒有的大型吊機和側門,卡車和其他裝備可從岸上直接開進艦內甲板,吊機也可將岸上物資吊運到艦上。

3、直升機母艦的服役經歷

在此前執行災害救援、聯合軍演等一系列任務過程中,DDH作為海上部隊指揮中樞、直升機母艦和海上基地發揮了核心作用。2004年12月印尼海嘯發生後,應印尼政府的援助請求,日本於次年1月緊急派遣了海上自衛隊直升機母艦“鞍馬”號、運輸艦“國崎”號以及補給艦“常磐”號投入救援。第三護衛隊群司令官一方面作為派遣部隊最高長官坐鎮“鞍馬”號指揮救災行動,另一方面負責與陸上、航空部隊以及統合幕僚監部進行協調聯絡。日本艦載直升機首次出現在執行國際緊急救援行動的舞臺上,陸上自衛隊的兩架大型直升機CH-47JA和一架多功能直升機UH-60JA由“國崎”號運抵災區周邊海域,而“鞍馬”號則直接搭載一架警戒直升機SH-60J。海自艦艇成為陸自部隊的海上活動據點,而“鞍馬”號則是此次部隊行動的指揮中樞和直升機作業中樞。不過遺憾的是,當時海自艦艇的綜合性能還不盡如人意,雖然“國崎”號負責運載陸自直升機,但該艦由於艦內空間所限,並不具備大型直升機的搭載能力,不得不將直升機的旋翼取下固定在甲板上,到達災區後以陸地為基地進行活動。

(“日向”級 2 號艦“伊勢”號)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新銳直升機母艦“日向”號於第一時間投入救災,該艦不僅運用搭載的4架警戒直升機在災區上空展開搜救行動,而且作為指揮中樞發揮了比以往DDH更重要的作用——既指揮同一海域執行任務的海自其他艦艇,又是日美聯合救災協調聯絡中心。災難發生後,駐日美軍和太平洋艦隊迅速出動1.6萬人執行代號為“友軍支援作戰”的救援行動,還派出了“雷根”號核動力航母和“埃塞克斯”號兩栖攻擊艦。“日向”號利用其強大的指揮資訊系統遂行了日美聯合救災行動,實際上,將之視為日美聯合作戰的實兵演練也不為過。“日向”號的直通型甲板構成了陸海空自衛隊以及美軍運送人員物資的海上中轉基地,此外該艦還充分利用自身的醫療資源和攜帶的淡水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和洗浴服務。

(建造中的“加賀”號)

2013年6月,陸海空自衛隊遠赴美國加州聖克萊門特島和彭德爾頓海軍陸戰隊基地實施名為“黎明閃電—2013”的日美聯合軍演,主要演練水陸兩栖作戰,“日向”號和“宙斯盾”驅逐艦“愛宕”號、運輸艦“霜降”號共同參演。“日向”號成為兩架武裝直升機AH-64D和兩架大型運輸直升機CH-47JA的海上基地,這一情形與2004年派遣DDH去印尼救災時已是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DDH尚不具備投送多架直升機的能力。在該次日美聯合演習中,AH-64D和CH-47JA以“日向”號為母艦,分別演練了對敵陣地火力壓制和人員物資遠程投送等科目,而陸自隊員乘坐“霜降”號兩栖運輸艦搭載的登陸艇,攜帶車輛和迫擊炮實施島嶼進攻戰,與此同時,“愛宕”號的127毫米62口徑艦炮為登陸隊員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此外,美軍的傾轉旋翼機“魚鷹”首次飛抵“日向”號實施起飛、著陸訓練和升降甲板停放訓練,同時,海自和陸自官兵還利用“日向”號的中央指揮控制平臺演練了與美軍的情報交換和日美聯合指揮協調能力。通過此次日美聯合軍演,自衛隊檢驗了“日向”號的綜合作戰能力和對“魚鷹”的指揮運用能力。

未來旗艦功能如何發揮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戰略資源和商品市場都在國外,國民經濟對海外資源的依賴性極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日本認為其周邊安全環境正日益惡化,為確保海上交通線的順暢,反潛和島嶼攻防成為海自當前和未來面臨的最緊迫任務,而未來形成戰鬥力的直升機母艦艦隊能為這一任務的順利遂行提供有力保障。當前海自面臨的最大威脅無疑是敵方高性能潛艇攻擊海上交通線。直升機母艦作戰體系一旦打造完成,海自能夠從事反潛戰的海域將從歐亞大陸東岸擴張到第二島鏈。直升機母艦將確保從南海到巴士海峽東側的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在第一島鏈周邊對抗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並為在一、二島鏈之間航行的船舶提供護航任務,以及為來援的美海軍航母打擊群提供護衛支援。

(每艘直升機航母都有數十名女性隊員編制)

一旦日本與別國發生戰爭,奉行“洋上殲敵”戰略思想、以“保衛1000海裡交通線”為使命的海自無疑將沖在第一線。在此之前,每支護衛隊群中通常編有一艘“榛名”級或“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載3架各型反潛直升機,而新型直升機母艦編隊打造完成後,將取代“榛名”級和“白根”級。

(《戰爭特典·日本自衛隊·武器:隱藏之刃》這本書中全方位解密了日本三大自衛隊武器、戰術、戰略)

2018年至2019年左右,海自將正式打造完成以2艘“出雲”級和2艘“日向”級直升機母艦為旗艦的4個新型“八·八艦隊”,每支艦隊含1艘直升機母艦、2艘“宙斯盾”防空驅逐艦和5艘通用型驅逐艦。具體而言,新的艦隊作戰體制將是由“日向”級或“出雲”級擔任艦隊指揮艦並負責反潛,2艘“金剛”級或“愛宕”級防空驅逐艦和5艘“秋月”級通用型驅逐艦分別擔負艦隊的遠程和中近程防空和反艦任務,用於反潛和反艦作戰。此外,艦隊還配備一艘8000噸級的遠洋綜合補給船,擔負艦隊的遠洋補給保障。屆時,從2009年開始打造的新型“八·八艦隊”將最終完成作戰平臺建設和技戰術演練,部署在橫須賀、佐世保、舞鶴以及吳港四個港口。

(二戰加賀號最後的下場)

未來,以“加賀”號為代表的直升機母艦將扮演作戰指揮中樞、反潛戰中樞、通信指揮中樞、兵力投送中樞和海上補給中樞“四位一體”的角色,大幅提升新型“八·八艦隊”的綜合作戰效能。(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出雲”級直升機航母首艦“出雲”號的造艦計畫也是在“04大綱”中提出的,並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案中予以確認和批准,作為“白根”級的下一代艦艇。

(停泊在港內的艦艇)

同型號第2艘的造艦計畫在《2011年以後的防衛計畫大綱》(以下簡稱“10大綱”)中提出,並在2012年度防衛預算案中被確認和批准,作為“鞍馬”級的下一代戰艦。第二次安倍內閣成立後,日本判斷其周邊安全形勢“日趨嚴峻”,認為周邊各國的高性能潛艇不斷投入現役、各國加大反艦導彈的研發採購、其領海領空多次“受到不法侵入”,安全保障環境的變化迫使日本對“10大綱”進行修正,謀求構築新的海上防衛體制。

“加賀”號作為直升機作戰運用的基地,大幅增加了艦載直升機數量,其直升機平時搭載數從“日向”號的4架(警戒巡邏機3架、搜救運輸機1架)增長到目前的9架(警戒巡邏機7架,搜救運輸機2架)。直升機不僅執行搜救和運輸任務,更重要的是執行ISR(情報搜集、海上監控、偵察)任務和反潛作戰任務。近年來周邊各國的新型潛艇不斷下水,對艦機之間在更廣袤的海域實施聯合行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滿足連續作戰需要,勢必要配備更多數量的艦載機。不僅如此,“加賀”號擁有更多的內部空間,可以容納多架陸上自衛隊CH-47大型運輸機,該艦還能一次搭載50輛執行災害救援和島嶼攻防任務不可或缺的3.5噸卡車。此外,“加賀”號安裝了“日向”級所沒有的大型吊機和側門,卡車和其他裝備可從岸上直接開進艦內甲板,吊機也可將岸上物資吊運到艦上。

3、直升機母艦的服役經歷

在此前執行災害救援、聯合軍演等一系列任務過程中,DDH作為海上部隊指揮中樞、直升機母艦和海上基地發揮了核心作用。2004年12月印尼海嘯發生後,應印尼政府的援助請求,日本於次年1月緊急派遣了海上自衛隊直升機母艦“鞍馬”號、運輸艦“國崎”號以及補給艦“常磐”號投入救援。第三護衛隊群司令官一方面作為派遣部隊最高長官坐鎮“鞍馬”號指揮救災行動,另一方面負責與陸上、航空部隊以及統合幕僚監部進行協調聯絡。日本艦載直升機首次出現在執行國際緊急救援行動的舞臺上,陸上自衛隊的兩架大型直升機CH-47JA和一架多功能直升機UH-60JA由“國崎”號運抵災區周邊海域,而“鞍馬”號則直接搭載一架警戒直升機SH-60J。海自艦艇成為陸自部隊的海上活動據點,而“鞍馬”號則是此次部隊行動的指揮中樞和直升機作業中樞。不過遺憾的是,當時海自艦艇的綜合性能還不盡如人意,雖然“國崎”號負責運載陸自直升機,但該艦由於艦內空間所限,並不具備大型直升機的搭載能力,不得不將直升機的旋翼取下固定在甲板上,到達災區後以陸地為基地進行活動。

(“日向”級 2 號艦“伊勢”號)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新銳直升機母艦“日向”號於第一時間投入救災,該艦不僅運用搭載的4架警戒直升機在災區上空展開搜救行動,而且作為指揮中樞發揮了比以往DDH更重要的作用——既指揮同一海域執行任務的海自其他艦艇,又是日美聯合救災協調聯絡中心。災難發生後,駐日美軍和太平洋艦隊迅速出動1.6萬人執行代號為“友軍支援作戰”的救援行動,還派出了“雷根”號核動力航母和“埃塞克斯”號兩栖攻擊艦。“日向”號利用其強大的指揮資訊系統遂行了日美聯合救災行動,實際上,將之視為日美聯合作戰的實兵演練也不為過。“日向”號的直通型甲板構成了陸海空自衛隊以及美軍運送人員物資的海上中轉基地,此外該艦還充分利用自身的醫療資源和攜帶的淡水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和洗浴服務。

(建造中的“加賀”號)

2013年6月,陸海空自衛隊遠赴美國加州聖克萊門特島和彭德爾頓海軍陸戰隊基地實施名為“黎明閃電—2013”的日美聯合軍演,主要演練水陸兩栖作戰,“日向”號和“宙斯盾”驅逐艦“愛宕”號、運輸艦“霜降”號共同參演。“日向”號成為兩架武裝直升機AH-64D和兩架大型運輸直升機CH-47JA的海上基地,這一情形與2004年派遣DDH去印尼救災時已是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DDH尚不具備投送多架直升機的能力。在該次日美聯合演習中,AH-64D和CH-47JA以“日向”號為母艦,分別演練了對敵陣地火力壓制和人員物資遠程投送等科目,而陸自隊員乘坐“霜降”號兩栖運輸艦搭載的登陸艇,攜帶車輛和迫擊炮實施島嶼進攻戰,與此同時,“愛宕”號的127毫米62口徑艦炮為登陸隊員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此外,美軍的傾轉旋翼機“魚鷹”首次飛抵“日向”號實施起飛、著陸訓練和升降甲板停放訓練,同時,海自和陸自官兵還利用“日向”號的中央指揮控制平臺演練了與美軍的情報交換和日美聯合指揮協調能力。通過此次日美聯合軍演,自衛隊檢驗了“日向”號的綜合作戰能力和對“魚鷹”的指揮運用能力。

未來旗艦功能如何發揮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戰略資源和商品市場都在國外,國民經濟對海外資源的依賴性極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日本認為其周邊安全環境正日益惡化,為確保海上交通線的順暢,反潛和島嶼攻防成為海自當前和未來面臨的最緊迫任務,而未來形成戰鬥力的直升機母艦艦隊能為這一任務的順利遂行提供有力保障。當前海自面臨的最大威脅無疑是敵方高性能潛艇攻擊海上交通線。直升機母艦作戰體系一旦打造完成,海自能夠從事反潛戰的海域將從歐亞大陸東岸擴張到第二島鏈。直升機母艦將確保從南海到巴士海峽東側的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在第一島鏈周邊對抗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並為在一、二島鏈之間航行的船舶提供護航任務,以及為來援的美海軍航母打擊群提供護衛支援。

(每艘直升機航母都有數十名女性隊員編制)

一旦日本與別國發生戰爭,奉行“洋上殲敵”戰略思想、以“保衛1000海裡交通線”為使命的海自無疑將沖在第一線。在此之前,每支護衛隊群中通常編有一艘“榛名”級或“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載3架各型反潛直升機,而新型直升機母艦編隊打造完成後,將取代“榛名”級和“白根”級。

(《戰爭特典·日本自衛隊·武器:隱藏之刃》這本書中全方位解密了日本三大自衛隊武器、戰術、戰略)

2018年至2019年左右,海自將正式打造完成以2艘“出雲”級和2艘“日向”級直升機母艦為旗艦的4個新型“八·八艦隊”,每支艦隊含1艘直升機母艦、2艘“宙斯盾”防空驅逐艦和5艘通用型驅逐艦。具體而言,新的艦隊作戰體制將是由“日向”級或“出雲”級擔任艦隊指揮艦並負責反潛,2艘“金剛”級或“愛宕”級防空驅逐艦和5艘“秋月”級通用型驅逐艦分別擔負艦隊的遠程和中近程防空和反艦任務,用於反潛和反艦作戰。此外,艦隊還配備一艘8000噸級的遠洋綜合補給船,擔負艦隊的遠洋補給保障。屆時,從2009年開始打造的新型“八·八艦隊”將最終完成作戰平臺建設和技戰術演練,部署在橫須賀、佐世保、舞鶴以及吳港四個港口。

(二戰加賀號最後的下場)

未來,以“加賀”號為代表的直升機母艦將扮演作戰指揮中樞、反潛戰中樞、通信指揮中樞、兵力投送中樞和海上補給中樞“四位一體”的角色,大幅提升新型“八·八艦隊”的綜合作戰效能。(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