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安商幫,一個曾經繁榮了安陽最大的商業帝國

武安也就是現在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市, 歷史上與安陽有著長期的行政隸屬關係。 明朝以前, 武安與安陽同屬河(黃河)北大政區。 明初, 恢復彰德府, 隸屬河南布政使司。 彰德府轄安陽、湯陰、林縣、武安、涉縣、磁州、臨漳七州縣。 從此, 彰德府正式脫離河北大政區, 改屬河南大政區。

武安位於太行山東麓, 安陽西北90公里。 當地中藥材資源豐富, 尤以西部山區為多。 上世紀80年代統計, 有600多種。 農民採集野生藥材積極性高, 有“上山帶根繩, 下山背一捆”, “(買)油鹽醬醋進商店, 不用錢來用藥(材)換”的形象說法。

武安中醫源遠流長, 多系祖傳。 學醫先學藥, 大都在自家開業, 或應邀出診。 有的只開方不賣藥;有的兼營藥鋪, 既開方又賣藥;有的應聘做藥鋪的“坐堂”醫生。 武安人有經商傳統。 明嘉靖《彰德府志》有“武安最多商賈, 廂房村墟罔不居貨。 ”的記載。 明清至民國, 尤以縣外商業稱著全國。

自清乾隆年間始, 至咸豐年間, 縣外藥商已達300多家, 到民國, 迅猛發展到千餘家。 全國各地藥商于古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 全國著名中藥材交易市場), 均以省或聯省立幫, 共有13家, 唯獨武安以縣立“武安幫”, 可見其規模之盛。 武安藥商壟斷東北三省, 商號遍及東北、河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及江蘇、安徽等省。 按地域分為關東、河南、冀魯、熱察綏、山陝甘、和蘇皖等幫。 1935年統計, 諸幫共計商號1950家, 從業人員2·5萬人。

武安長期歸屬安陽, 因而安陽成為武安藥商重要經營地和南下豫北、開封、鄭州以及南京、合肥的橋頭堡。 其中, “祥順公”創辦最早。 “祥順公”是武安伯延鄉房氏於清乾隆年間始創於安陽的老號, 後在滑縣道口、懷慶府(今河南焦作沁陽)開設分號, 生意極為發達, 在河南幫中首屈一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 開封藥材行四大“德”(德慶恒、德慶成、德慶興、德茂恒)相繼興起,

均為安陽“祥順公”總櫃所派生。

武安藥商中藥材經營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代購代銷。 一些外地藥商對安陽本地行情不熟悉, 又不能耽擱太久, 所以請求武安藥商代為購銷。 武安藥商到外地也是這樣, 這是全國藥材行業的慣例。 武安藥商從中收取傭金,僅這一項就獲利頗豐。這類稱藥材行,主要有德盛恒、德和慶、德聚西、廣盛恒等。第二種是專營零售批發,自行成交,稱藥棧,主要有廣順恒、德和興、德聚成等。第三種稱藥莊,專門經銷大宗藥材,成批進,成批銷,價格雖便宜,但量大,利自然也在其中了。

西大街中段、東段是武安人藥材行、藥棧、藥莊紮堆的地方。大商號往往多重院落,甚至前後通街。像路北,前門是門市,後門通竹竿巷。院內、倉庫堆積的都是中藥材。購銷外地大宗中藥材由鐵路運輸,本地由馬車運輸。藥行、藥棧、藥莊整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現在西大街東段路北一個破牆頭上殘留著一個“廣”字,就是當時武安人開的藥棧。

武安人除在安陽經銷中藥材,還在南、北大街開設藥店,後來稱藥房。大都是前店後作坊,臨街開闊門面,靠牆一溜中藥櫃,每個小抽屜上方都寫著中藥名。坐堂醫生開藥方,店員用戥子稱藥。

武安人開的藥店最出名的要數北大街的“德聚誠”。此店在安陽名頭很響,就是在晉冀魯豫周邊也聲名遠播。它創立於1644年,比北京‘同仁堂’還早25年。據說是一位姓許的武安人籌建的。

“德聚誠”原位於中山街,現郭朴祠南側。座東朝西一溜7間門面,1米高臺階,前簷帶廊柱,中式花格窗,一色朱紅木板門。前廳名醫坐診,中院是炮製作坊和煎藥室,後院是職工宿舍。

“德聚誠”堅持只購產地正宗、品質上乘的地道藥材,比如黃芪,只購張家口外的,山藥只進河南懷慶府的,黃連、黃柏只購四川產的川連、連柏。奉行“無貨難請進,有貨客自來”、“能買哈哈笑,不買夜夜愁”的經營信條。店規嚴格,學徒滿3年,才能在前臺售藥。製作丸、散、膏、丹,均用祖傳秘方,世代相傳,不外泄。30多種小成藥稱譽於世,如紫金定眼藥、三黃湯、五黃湯、吹喉散、撥雲散、六味地黃丸、普濟回春丹、珍珠化毒散、九龍丸、等。

民國時期,西醫很少,安陽人對西醫不瞭解,所以有病還是到藥店找中醫,方便、快捷、花費也少。“德聚誠”的坐堂醫生醫德高尚,醫術精良。他們大都是中醫世家或御醫之後,如擅長婦科,人稱“送子菩薩”的貺祖同,善治疑難雜症的李世傑。

“德聚誠”從創立之日起,幾百年間一直是武安人當掌櫃,楊望山是最後一任,大家都稱他“楊掌櫃”。他身材高大,嚴肅慈祥,常說:“德聚誠”的堂訓是做誠信人,賣良心藥。

武安藥商從中收取傭金,僅這一項就獲利頗豐。這類稱藥材行,主要有德盛恒、德和慶、德聚西、廣盛恒等。第二種是專營零售批發,自行成交,稱藥棧,主要有廣順恒、德和興、德聚成等。第三種稱藥莊,專門經銷大宗藥材,成批進,成批銷,價格雖便宜,但量大,利自然也在其中了。

西大街中段、東段是武安人藥材行、藥棧、藥莊紮堆的地方。大商號往往多重院落,甚至前後通街。像路北,前門是門市,後門通竹竿巷。院內、倉庫堆積的都是中藥材。購銷外地大宗中藥材由鐵路運輸,本地由馬車運輸。藥行、藥棧、藥莊整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現在西大街東段路北一個破牆頭上殘留著一個“廣”字,就是當時武安人開的藥棧。

武安人除在安陽經銷中藥材,還在南、北大街開設藥店,後來稱藥房。大都是前店後作坊,臨街開闊門面,靠牆一溜中藥櫃,每個小抽屜上方都寫著中藥名。坐堂醫生開藥方,店員用戥子稱藥。

武安人開的藥店最出名的要數北大街的“德聚誠”。此店在安陽名頭很響,就是在晉冀魯豫周邊也聲名遠播。它創立於1644年,比北京‘同仁堂’還早25年。據說是一位姓許的武安人籌建的。

“德聚誠”原位於中山街,現郭朴祠南側。座東朝西一溜7間門面,1米高臺階,前簷帶廊柱,中式花格窗,一色朱紅木板門。前廳名醫坐診,中院是炮製作坊和煎藥室,後院是職工宿舍。

“德聚誠”堅持只購產地正宗、品質上乘的地道藥材,比如黃芪,只購張家口外的,山藥只進河南懷慶府的,黃連、黃柏只購四川產的川連、連柏。奉行“無貨難請進,有貨客自來”、“能買哈哈笑,不買夜夜愁”的經營信條。店規嚴格,學徒滿3年,才能在前臺售藥。製作丸、散、膏、丹,均用祖傳秘方,世代相傳,不外泄。30多種小成藥稱譽於世,如紫金定眼藥、三黃湯、五黃湯、吹喉散、撥雲散、六味地黃丸、普濟回春丹、珍珠化毒散、九龍丸、等。

民國時期,西醫很少,安陽人對西醫不瞭解,所以有病還是到藥店找中醫,方便、快捷、花費也少。“德聚誠”的坐堂醫生醫德高尚,醫術精良。他們大都是中醫世家或御醫之後,如擅長婦科,人稱“送子菩薩”的貺祖同,善治疑難雜症的李世傑。

“德聚誠”從創立之日起,幾百年間一直是武安人當掌櫃,楊望山是最後一任,大家都稱他“楊掌櫃”。他身材高大,嚴肅慈祥,常說:“德聚誠”的堂訓是做誠信人,賣良心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