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迎接雨季考驗 海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入民心

自本月24日午夜一場暴雨結束了長久以來的乾旱天氣, 海口進入雨季。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生態理念為指導, 海口完成“海綿化”改造的河段和地段經過連續6天雨水考驗, 調蓄作用明顯。

29日傍晚, 儘管雨下個不停, 海口東西湖湖面通透、開闊, 湖水仍未漫過親水棧道。 種滿水草的浮島隨水位升高, 雨中搖曳生姿。 在湖邊住了幾十年的市民董蕾說, 如今最鬧心的“水髒”問題已經解決, 就等著大雨和潮水來檢驗是否“內澇”。 “這些問題都很難解決,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 但生態理念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董蕾表示。

在大同溝, 沿著護堤往下看, 河水剛剛蓋住棧道, 水生美人蕉鮮豔的花朵露出水面, 河床裡的大石塊已經沒頂, 但水質看上去良好。 數十年來, 雨水和潮水一起上漲時, 下游龍昆溝的水往往倒灌入上游大同溝。 此次海口水體治理採取了“時間換空間”的創新辦法, 將兩溝之間用閘門截斷, 雨天大同溝僅承擔自身流域的“蓄”“滯”功能, 龍昆溝則承擔其流域的排澇功能。 待洪水或潮水退去, 才開閘放大同溝多餘的水進下游入海。

受弱冷空氣和低空切變共同影響, 4月24日8時至29日18時, 海口普降大到暴雨, 局地大暴雨, 全市平均雨量129.2毫米, 市區平均雨量73.1毫米, 有38個自動站累積雨量超過100毫米, 3個自動站累積雨量超過200毫米。

為了保障“水安全”, 海口在踐行生態理念治理美舍河、東西湖、大同溝等水體時, 充分運用“海綿城市”六大要素——滲、滯、蓄、淨、用、排。 如降低水位, 改造硬質駁岸為水草豐美的緩坡, 使雨水能順勢經植物等過濾儘快排放。 雨季到來前夕, 海口市委、市政府全方位部署, 又開閘將庫、湖、河、溝騰出了一定空間。

6天來, 單日最大降水量出現在25日至26日。 據瞭解, 26日2時至19時, 海口市區最大降雨量出現在美蘭區白沙街道市七中, 為65.1毫米, 但此次降雨並未導致積水影響。

美舍河畔的七中校門口處於周邊相對低窪、雨水彙集之地。 該校校長王梅南說, 以前市區下大雨, 七中門前必定澇, “感謝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治水, 26日大雨沒有積水。 ”

解決七中門口內澇的秘訣,

正是美舍河畔宣傳展板上的“海綿”二字, 過往的師生、市民不時駐足觀看,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晴天不髒臭, 雨天不內澇”, 是市民對“水安全”的基本需求。 在艱巨的治水道路上, 海口一邊細心摸索, 一邊大膽創新, 因地制宜、系統全面、協同聯動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標題:迎接雨季考驗調蓄作用明顯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入椰城民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