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型智慧城市:分級分類推進 共用美好生活

東南網4月30日訊23日,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舉辦新型智慧城市分論壇, 與會嘉賓圍繞主題“新型智慧城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展開腦力激蕩,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新理念:以人民為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怎樣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會專家提出, 首先要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過去, 一些地方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主要以政府為中心, 更多從政府角度分析需求、制定規劃和部署系統, 與市民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動不足, 所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還不夠強、滿意度還不夠高。 ”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資訊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說。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何朝曦則認為, 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盲目追求政績工程, 或者是為了技術而技術, 卻忽略了人民生活的真正訴求, 這便與新型智慧城市的目標背道而馳。

張望表示, 要圍繞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 從普及智慧生活、推廣智慧生產、構建智慧治理、打造智慧生態這些方面入手, 積極鼓勵引導人人參與, 推動智慧成果人人共用。

如何實現普惠共用?在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巡視員伍浩看來, 均衡發展至關重要,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體現出的不均衡性, 其根源也在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 因此要堅持政府引導, 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補齊短板, 縮小城鄉差距。

“縣域治天下安, 數位中國也應該從數位縣域做起。 ”航太神舟智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學友建議以縣為基礎, 實現城鄉一體, 讓基層的百姓也能享受智慧城市的便利。

李學友還分享了他們的一個成功實踐。 在浙江湖州的長興縣, 他們梳理了48個部門386類資訊資料, 打通了各部門的資料壁壘, 全縣在實現資訊系統互聯互通的基礎上, 將與群眾密切相關且能下放的事項全部下放, 集中於各鄉鎮便民服務中心, 實現了在縣鄉也能“最多跑一趟”。

新模式:分級分類推進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近十年來, 國內外的成功案例不斷湧現, 是否可以直接採用“拿來主義”複製照搬?專家們表示, 每個城市規劃定位、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人口規模、區位特點等各不相同,

要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因地制宜, 找准定位, 制定合適的路線圖。

“各國建設智慧城市的經驗不盡相同, 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固定模式, 我們認為也沒有非常成熟的示範經驗, 大家都在摸索之中。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需要分級分類推進。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說。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認為, 要避免在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千城一面”問題, 如果沒有區別級別類型盲目建設, 就會“讓所有城市失去了個性, 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屬性, 我認為這是很悲哀的”。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孫文龍表示, 在分級分類基礎上實施標準化,

有助於快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標準已經發佈, 各地可以在縱向、橫向上進行全方位分析比較, 瞄準目標, 找到短板, 提升各個城市的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

專家們還強調, 在建設中應避免技術和實踐脫節, 要打造資料驅動、軟體定義、平臺支撐、虛實交互的數位孿生城市體系。

“如果僅僅是講數位化、資訊化, 不足以支撐我們實體城市的發展, 也不可能讓新型智慧城市做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說, 要虛擬城市和實體城市兩個一起抓, 利用實體城市建設, 使虛擬城市更加健壯, 同時通過虛擬城市把實體城市進行優化提升。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刁志中說:“在展廳裡,

我看到了福州濱海新城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一體化為抓手來探索城市發展的新理念。 ”利用建築的BIM、地理資訊3D的GIS, 以及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 濱海新城實現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橫向融合和縱向打通, 實現了虛擬和現實的無縫對接。

新應用:優政惠民興業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全國提出智慧城市規劃的城市超過300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亮點, 如城市綜合指揮中心(智腦)、城市審批最多跑一次、審批不見面、城市資料資源資產登記、城市多功能智慧杆柱等。

以防抗颱風、應對內澇為例, 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陳忠岳分享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成功應用。 去年中國電信在全國率先將物聯網NB-IoT技術應用于智慧井蓋與智慧防汛領域, 並首次在福州市抗颱風、排澇工作中投入實戰。

據瞭解,中國電信在福州市中心47個區域提前部署了1500多套的監測傳感設備,包括智慧井蓋,路面積水、井下水位、河道水位監測點,以及小型的氣象站等,把原先分散獨立的排澇系統,彙聚成一體化的聯排聯調系統。傳感設備可即時採集上傳水位和相關資料變化,實現提前預警、全網視頻聯動、五分鐘快速回應,保障了洩洪,排澇導流等應急調度和指揮,去年成功避免了城市內澇的老大難問題。

交通擁堵、警力有限成為不少大城市的頑疾,智慧城市對此也有妙招!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阿裡巴巴集團合夥人彭翼捷介紹說,阿裡雲在杭州推出城市資料大腦,用機器代替了交警,可以360度、24小時不間斷巡邏,最多20秒就能發現路面上的事故。目前,每天有2500件報警,有效釋放200名警力。試點的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平均時間節省了4.6分鐘。

並首次在福州市抗颱風、排澇工作中投入實戰。

據瞭解,中國電信在福州市中心47個區域提前部署了1500多套的監測傳感設備,包括智慧井蓋,路面積水、井下水位、河道水位監測點,以及小型的氣象站等,把原先分散獨立的排澇系統,彙聚成一體化的聯排聯調系統。傳感設備可即時採集上傳水位和相關資料變化,實現提前預警、全網視頻聯動、五分鐘快速回應,保障了洩洪,排澇導流等應急調度和指揮,去年成功避免了城市內澇的老大難問題。

交通擁堵、警力有限成為不少大城市的頑疾,智慧城市對此也有妙招!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阿裡巴巴集團合夥人彭翼捷介紹說,阿裡雲在杭州推出城市資料大腦,用機器代替了交警,可以360度、24小時不間斷巡邏,最多20秒就能發現路面上的事故。目前,每天有2500件報警,有效釋放200名警力。試點的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平均時間節省了4.6分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