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朱良春:痛風不再“痛”,這是我的治療良方!

導讀:如今, “吃得好、運動少”的生活方式漸漸風靡開來, 如此一來, 很多“貴族病”不請自來, 比如痛風, 越來越多見, 其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 一說到痛風, 很多人的心都微微一顫, 時常聽到一些痛風朋友說“少吃海鮮、少喝酒”, 因為痛風, 心中難免會有滄桑, 多少美食面前, 唯有克制欲望。 痛風帶來的豈止是“痛”徹心扉, 更是對生活的無窮考驗。 如何讓痛風不再“痛”?國醫大師朱良春治有良方!

一、痛風病名之商榷

痛風之名, 始于李東垣、朱丹溪, 但中醫之痛風是廣義的曆節病, 而西醫學之痛風, 則系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風性關節炎”及其繼發症,

所以病名雖同, 概念則異。

從臨床觀察, 有其特徵, 如多以中老年, 形體豐腴, 或有飲酒史, 喜進膏粱肥甘之人為多;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 且有結節, 或潰流脂液。

從病因來看, 受寒受濕雖是誘因之一, 但不是主因, 濕濁瘀滯內阻, 才是其主要病機, 且此濕濁之邪, 不受之於外, 而生之於內。 因為患者多為形體豐腴之痰濕之體, 並有嗜酒、喜啖之好, 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升清降濁無權, 因之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 難以泄化, 與血相結而為濁瘀, 滯留於經脈, 則骨節腫痛, 結節畸形, 甚則潰破, 滲溢脂膏。 或鬱閉化熱, 聚而成毒, 損及脾腎, 初則腰痛、尿血, 久則壅塞三焦, 而呈“關格”危候, 即“痛風性腎炎”而致腎功能衰竭之症。

凡此悉皆濁瘀內阻使然, 實非風邪作祟, 故我稱之為“濁瘀痹”, 似較契合病機。

二、主要治則是泄化濁瘀

由於痛風之發生, 是濁瘀為患, 故應堅守“泄化濁瘀”這一法則, 審證加減, 濁瘀即可逐漸泄化, 而血尿酸亦將隨之下降, 從而使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 而趨健複。 這也說明:痛風雖然也屬於痹證範圍, 具有關節疼痛、腫脹等痹證的共同表現, 但濁瘀滯留經脈, 乃其特點, 若不注意及此, 以通套治痹方藥籠統施治, 則難以取效。

三、辨證辨病, 靈活用藥

我治痛風常用的處方用藥:土茯苓、萆薢、苡仁、威靈仙、澤蘭、澤瀉、秦艽是泄濁解毒之良藥, 伍以赤芍、地鱉蟲、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之品, 則可促進濕濁泄化, 溶解瘀結,

推陳致新, 增強療效, 能明顯改善症狀, 降低血尿酸濃度。 曾取以上藥物製成“痛風沖劑”, 經六年來系統觀察, 大多數病例在服藥2~3天后, 症狀有顯著改善, 繼續服用, 可以獲愈。

至於蘊遏化熱者, 可加清泄利絡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蠍、蜈蚣、延胡索、五靈脂以開瘀定痛;漫腫較甚者, 加僵蠶、白芥子、陳膽星等化痰藥, 可加速消腫緩痛;如關節僵腫, 結節堅硬者, 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結開瘀, 既可軟堅消腫, 亦利於降低血尿酸指標。 如在急性發作期, 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 並依據證候之偏熱、偏寒之不同, 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熱通絡;或加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細辛、仙靈脾、鹿角霜等以溫經散寒, 可收消腫定痛、控制發作之效。

體虛者, 又應選用熟地黃、補骨脂、骨碎補、生黃芪等以補腎壯骨。 至於腰痛血尿時, 可加通淋化石之品, 如金錢草、海金沙、芒硝、小薊、茅根等。

四、病案舉例

案1

夏某, 男, 55歲, 幹部, 1988年3月14日就診。

主訴:手指、足趾小關節經常腫痛, 以夜間為劇, 已經5年, 右手食指中節僵腫破潰, 亦已兩年餘。

病史:5年前因經常出差, 頻頻飲酒, 屢進膏粱厚味, 兼之旅途勞頓, 感受風寒, 時感手指、足趾腫痛, 因工作較忙, 未曾介意。 以後每於飲酒或勞累、受寒之後, 即疼痛增劇, 右手食指中節及左足趾內側腫痛尤甚, 以夜間為劇, 即去醫院就診, 作風濕性關節炎處理, 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藥, 疼痛有所緩解, 時輕時劇, 終未根治。 兩年前右手食指中節僵腫處破潰,

流出白色脂膏, 查血尿酸高達918μmol/L, 確診為“痛風”, 即服用別嘌呤醇、丙磺酸等藥, 症情有所好轉, 但因胃痛不適而停服, 因之腫痛又增劇, 乃斷續服用, 病情纏綿, 迄今未愈。

檢查:形體豐腴, 右手食指中節腫痛破潰, 左足大趾內側亦腫痛較甚, 入暮為劇, 血尿酸714μmol/L, 口苦, 苔黃膩, 質襯紫, 脈弦數。 右耳翼摸到2枚痛風石結節, 左側亦有1枚。

診斷:濁瘀痹(痛風)。

治療:泄化濁瘀, 蠲痹通絡。

處方:土茯苓60g, 生苡仁、威靈仙、葎草、虎杖各30g, 萆薢20g, 秦艽、澤蘭、澤瀉、桃仁、地龍、赤芍各15g, 地鱉蟲12g, 三妙丸10g(包煎)。 10劑。

3月25日二診:藥後濁瘀泄化, 疼痛顯減, 破潰處之分泌物有所減少, 足趾之腫痛亦緩, 苔薄, 質襯紫稍化, 脈細弦。 此佳象也, 藥既奏效, 毋庸更改, 繼進之。 上方去三妙丸, 加炙僵蠶12g,炙蜂房10g。15劑。

4月10日三診:破潰處分泌已少,僵腫漸消,有斂愈之征;苔薄,襯紫已化,脈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續進,並複入補腎之品以善其後。

上方土茯苓減為30g,去赤芍、葎草,加熟地黃15g,補骨脂、骨碎補各10g。15劑。

10月5日隨訪:手足指、趾之腫痛,迄未再作。

案2

郭某,男,57歲,農民。

2000年1月7日初診:確診痛風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均已多年。雙手十指變形,左手小指有痛風結石,全身關節酸痛,近日足趾突發紅腫熱痛,故來就診。納可,便調,舌紅絳、苔黃濁,脈弦,此濁瘀阻絡,有化熱傷陰之征,治宜泄化濁瘀,養陰清熱,通絡定痛。

(1)青風藤、土茯苓、澤蘭、澤瀉、豨薟草、炒延胡各30g,生地20g,沒藥、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鱉蟲各10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2月8日二診: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藥後擅自將強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劇,腫不消,口幹、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膩,舌紅,脈弦。前法損益。

(1)穿山龍50g,土茯苓、豨薟草、青風藤、澤蘭、澤瀉、金蕎麥、炒延胡各30g,徐長卿、沒藥、地龍、赤芍、炙僵蠶各15g,皂刺、地鱉蟲、當歸各10g,甘草6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3月14日三診:藥後腫痛緩解,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1)穿山龍50g,雞血藤、土茯苓、威靈仙、金蕎麥各30g,徐長卿15g,制川烏、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鳳凰衣8g。30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隨訪已趨緩解,囑忌食含嘌呤類食物如各種豆類、海魚、動物內臟、菠菜等及酒,多飲水,仍每日服益腎蠲痹丸2包,以期鞏固。

按:長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藥的過程中均需遞減,不可驟停。方中用穿山龍,且所用劑量較大,據筆者使用體會,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金蕎麥則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熱消炎藥。

例3

張××,男,70歲。

1999年11月10日初診:雙手指關節腫痛月餘,伴晨僵1小時,左手中指關節嚴重紅腫熱痛,猶如胡蘿蔔,活動受限,二便調,納可。

查:UA 666mmol/L,ENA總抗體陽性,WBC 3.67×10 /L,ESR 56mm/h,Cr15.6mg/L,舌紅,苔薄白中裂,脈細小弦。此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痛風,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絡,佐以泄化濁瘀。

處方:

(1)穿山龍、雞血藤、威靈仙、生黃芪、青風藤、澤蘭、澤瀉、土茯苓各30g,生地黃20g,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鳳凰衣、甘草各6g。7劑。

(2)益腎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3)痛風沖劑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11月20日二診:藥後關節腫痛減輕,口幹,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劇,舌脈同前。複檢:血尿酸540mmol/L,原法續進。

處方:

(1)穿山龍、豨薟草、雞血藤、土茯苓、威靈仙各30g,制川烏、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7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1月27日三診:近有低熱T37.8℃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 28mm/h,脈細澀。此症頑固,常有反復,原法續進。

處方:

(1)穿山龍、雞血藤、威靈仙、鹿銜草、葎草、土茯苓、懷山藥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甘草6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2月11日四診:低熱漸除,神疲,納可,寐不實,舌苔白膩,脈細小數,原法續進。

處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2月25日五診:腫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熱未已,需耐心服藥,方能痊癒。

處方:

(1)上方30劑。

(2)痛風沖劑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隨訪已愈。

按:此案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痛風,二者都是頑纏難愈的疾病,發生在一人身上,就更顯得難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鮮有可資借鑒的成例。筆者初診用烏蛇、蜂房、地鱉蟲、地龍、僵蠶等蠲痹通絡為主,佐以澤蘭、澤瀉、威靈仙、土茯苓、穿山龍泄濁化瘀。二診因受寒而痛,加川烏;三診因發熱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診因寐不實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證而施,而蠲痹通絡,泄化濁瘀的主導方針不動,且湯丸並進,意在加強作用,並鼓勵患者耐心服藥,結果在五診時即收腫疼盡消之效。

——END——

推薦閱讀

「中醫」必須回歸經典才有出路!

健康時報:忽悠國人多年的18種病你該知道了!!

你有想過沒有,艾灸緣何能治病 ?

不可思議的“推腹5分鐘”,趕走亞健康還有慢性病

每個人體內都有七種“陰毒”,如何排毒?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加炙僵蠶12g,炙蜂房10g。15劑。

4月10日三診:破潰處分泌已少,僵腫漸消,有斂愈之征;苔薄,襯紫已化,脈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續進,並複入補腎之品以善其後。

上方土茯苓減為30g,去赤芍、葎草,加熟地黃15g,補骨脂、骨碎補各10g。15劑。

10月5日隨訪:手足指、趾之腫痛,迄未再作。

案2

郭某,男,57歲,農民。

2000年1月7日初診:確診痛風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均已多年。雙手十指變形,左手小指有痛風結石,全身關節酸痛,近日足趾突發紅腫熱痛,故來就診。納可,便調,舌紅絳、苔黃濁,脈弦,此濁瘀阻絡,有化熱傷陰之征,治宜泄化濁瘀,養陰清熱,通絡定痛。

(1)青風藤、土茯苓、澤蘭、澤瀉、豨薟草、炒延胡各30g,生地20g,沒藥、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鱉蟲各10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2月8日二診: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藥後擅自將強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劇,腫不消,口幹、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膩,舌紅,脈弦。前法損益。

(1)穿山龍50g,土茯苓、豨薟草、青風藤、澤蘭、澤瀉、金蕎麥、炒延胡各30g,徐長卿、沒藥、地龍、赤芍、炙僵蠶各15g,皂刺、地鱉蟲、當歸各10g,甘草6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3月14日三診:藥後腫痛緩解,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1)穿山龍50g,雞血藤、土茯苓、威靈仙、金蕎麥各30g,徐長卿15g,制川烏、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鳳凰衣8g。30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隨訪已趨緩解,囑忌食含嘌呤類食物如各種豆類、海魚、動物內臟、菠菜等及酒,多飲水,仍每日服益腎蠲痹丸2包,以期鞏固。

按:長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藥的過程中均需遞減,不可驟停。方中用穿山龍,且所用劑量較大,據筆者使用體會,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金蕎麥則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熱消炎藥。

例3

張××,男,70歲。

1999年11月10日初診:雙手指關節腫痛月餘,伴晨僵1小時,左手中指關節嚴重紅腫熱痛,猶如胡蘿蔔,活動受限,二便調,納可。

查:UA 666mmol/L,ENA總抗體陽性,WBC 3.67×10 /L,ESR 56mm/h,Cr15.6mg/L,舌紅,苔薄白中裂,脈細小弦。此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痛風,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絡,佐以泄化濁瘀。

處方:

(1)穿山龍、雞血藤、威靈仙、生黃芪、青風藤、澤蘭、澤瀉、土茯苓各30g,生地黃20g,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鳳凰衣、甘草各6g。7劑。

(2)益腎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3)痛風沖劑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11月20日二診:藥後關節腫痛減輕,口幹,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劇,舌脈同前。複檢:血尿酸540mmol/L,原法續進。

處方:

(1)穿山龍、豨薟草、雞血藤、土茯苓、威靈仙各30g,制川烏、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7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1月27日三診:近有低熱T37.8℃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 28mm/h,脈細澀。此症頑固,常有反復,原法續進。

處方:

(1)穿山龍、雞血藤、威靈仙、鹿銜草、葎草、土茯苓、懷山藥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g,甘草6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2月11日四診:低熱漸除,神疲,納可,寐不實,舌苔白膩,脈細小數,原法續進。

處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

12月25日五診:腫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熱未已,需耐心服藥,方能痊癒。

處方:

(1)上方30劑。

(2)痛風沖劑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飯後服。隨訪已愈。

按:此案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痛風,二者都是頑纏難愈的疾病,發生在一人身上,就更顯得難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鮮有可資借鑒的成例。筆者初診用烏蛇、蜂房、地鱉蟲、地龍、僵蠶等蠲痹通絡為主,佐以澤蘭、澤瀉、威靈仙、土茯苓、穿山龍泄濁化瘀。二診因受寒而痛,加川烏;三診因發熱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診因寐不實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證而施,而蠲痹通絡,泄化濁瘀的主導方針不動,且湯丸並進,意在加強作用,並鼓勵患者耐心服藥,結果在五診時即收腫疼盡消之效。

——END——

推薦閱讀

「中醫」必須回歸經典才有出路!

健康時報:忽悠國人多年的18種病你該知道了!!

你有想過沒有,艾灸緣何能治病 ?

不可思議的“推腹5分鐘”,趕走亞健康還有慢性病

每個人體內都有七種“陰毒”,如何排毒?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