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耕文化啟動偏遠小山村——甘肅徽縣永甯鎮高山村

農耕文化啟動偏遠小山村

每日甘肅網通訊員何方

鄉村民俗農耕文化是千年歷史的沉澱, 近幾年, 隨著鄉村遊受追捧, 蘊含在農耕民俗文化裡財富,

也越來越受到眾人的追捧。 在徽縣永甯鎮高山村, 有一座“劉馬灣農耕文化莊園”, 農耕文化則以實物的形式在這裡得到了完美呈現。 來這裡遊玩、賞景、觀花, 感受鄉土文化的遊人越來越多, 村子裡的村民看到了機遇, 也跟著建起了“農家樂”“遊樂園”。 一時間, 這個偏遠鄉村成了城裡人游民俗村落、賞山澗美景、吃農家飯、休閒辟暑的香餑餑。

大門前爬山虎探出嫩綠的枝條, 路邊兩旁, 幾十個石磨盤和石滾子分別“蹲”在草叢中, 像是在列隊迎客。 “院門”同樣是由石滾子、青瓦組成, 分成兩排並立壘起, 顯得樸素而獨特, 組成了“劉馬灣農耕文化莊園”的“門樓”。 院內一面爬滿紫藤的牆上, 掛著數件麻繩牛鞭、蒸饅頭用的竹篾等已經完全退出人民生活的舊生產生活工具。

“這裡我來過好多次了, 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新奇與感動, 看著這裡的每一件東西, 我感覺都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劉浪是徽縣一位幹了一輩子攝影工作的老攝影家, 這次他特意組織了攝影采風團來這裡搞創作。

莊園的主人叫馮麥社, 60多歲的他在村裡擔任村幹部30多年, 從村幹部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就決心建設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新型農民民俗展示基地, 遠離城市喧囂, 親近鄉土, 以“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為宗旨打造一個“民俗鄉村遊”新境地。

從2005年開始, 馮麥社就幹了起來, 流轉土地120畝, 發動全家力量共同參與建設, 13年來, 先後投資超過了100多萬元, 五六十年代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 小到一張紙幣、布票、大到桌椅板凳、農機具在他眼裡都是真實的民俗物品展示。

目前, 農耕文化莊園已經出具規模, 位於山澗湖畔, 人工打造的湖水青青, 小橋流水, 園區以“留住鄉愁”和“把農業民俗做成文化, 把文化注入農業”為出發點, 充分挖掘鄉土韻味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設有採摘園、垂釣台、擺渡船、騎馬場等休閒專案的同時, 還打造了“古井古牆”、“浮橋棧道”、“十二生肖洞”、“山澗涼亭”、“古橋飛渡”、“夢幻園田”等一個個遊覽景點, 園區內充滿了文化味、藝術味和田園鄉土味。

“沒有想到在這裡還能看到這麼完整的老式農耕用具和生活用具, 現在這些東西都很少見了,讓人感覺很親切。 真不枉此行。 ”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張勇年感慨地說。

為了給前來的遊客提供體驗樂趣, 馮麥社還在園區中種有桃、梨、李、山楂、櫻桃等十餘種果樹, 各種時令蔬菜等優質農作物, 除設“觀光園”“遊樂園”“採摘園”外, 還開設了農家特色的“體驗園”, 辟有菜畦, 租給遊客開展農事體驗活動, 讓遊客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體驗農耕的樂趣。 為了滿足遊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茶、住農家屋、娛農家樂、購農家品”的休閒需求, 遊樂園還設有田園風格餐廳及自助燒烤區域等, 讓遊客盡情享受鄉土菜肴、林間野果。

馮麥社深有感觸地說:“這些老舊的農村生活生產用具, 體現的不但是物質的,更是精神方面的傳承,現在社會發展很快,一些老的東西不斷成為人們的記憶,我們當初很隨便的生活生產用具,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認識了,如果不把這些東西保留下來,以後的人就體會不到我們這一輩人生活的艱辛,就會不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體現的不但是物質的,更是精神方面的傳承,現在社會發展很快,一些老的東西不斷成為人們的記憶,我們當初很隨便的生活生產用具,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認識了,如果不把這些東西保留下來,以後的人就體會不到我們這一輩人生活的艱辛,就會不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