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走進梅州留餘堂,讓我想起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

走進梅州留餘堂 , 讓我想起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

-----兼論梅州之行到張資平故居留餘堂風水

曾祥裕 曾海亮

“孝友傳家詩書禮樂, 文章報國秋實春華”。 梅州是人文秀區, 英才輩出, 曾孕育和培養了以程旼、姚雨平、葉劍英、黃遵憲、李文古、宋湘、丁日昌、丘逢甲、林風眠、程賢章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和現代當代文化名人。 但是, 還有一個文化人卻被人遺忘了。 這個人就是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 。

我入住在梅州嘉應學院專家樓後, 聽朋友說嘉應學院是客都梅州最高學府, 它占了梅州一方風水寶地,

其位於梅城東北端的梅子崗上, 旁邊有一條風光秀麗的小溪——周溪, 東面與林木蓊蔥的象山和百花寨遙遙相望。

在這山水相依之地彌漫著出百年經入不息的文化氤氳。 早晨起床後, 聽珠海曾偉星老師說, 不遠處有個古建築叫留餘堂。

春日的梅州早晨空氣有點濕潤, 我們步行約五分鐘就到留餘堂, 這是一座典型的三堂四橫客家圍龍屋, 屋內有70間房, 建築面積1975平方米 門前有12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和900平方米禾坪。

留余堂始建于清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 迄今一百八十多年, 積澱了深厚的留余堂文化。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 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為《留餘堂試草》作的序中贊曰:“粵之文, 以嘉應為最, 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

留餘堂張氏從梅州張家圍分出, 整座圍屋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 之所以取名留餘堂, 據這座房子的後裔退休老人張海洋說:“開基祖張應謙有兩個兒子, 他希望後代做事做人要留有餘地, 同時, ‘留’字的另一種寫法為上面兩個‘口’, 先輩借此寄望兩兄弟和睦相處。

我喜歡客家人的門榜文化。客家人住宅門楣上有堂號,其文字多為三或四字,形成門榜文化。門榜的內容大部分是昭示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銘記等,以標榜門戶、榮宗耀祖、箴言子孫。

走進留餘堂,一幅幅對聯內容讓我著迷:“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讀著讀著,讓我聞到濃郁的書香氣。讀書是客家人豐富的精神傳承,也正為讀書才拓展了客家後裔的視野。之所以客家人人才輩出,這是知識的力量,讓客家人偏處一方而有胸懷天下闖世界,報效祖國的理想情懷。

“我們祖上有功名的!”聽一位老人訴說留余堂的輝煌,我的眼光移至留餘堂下禾坪矗立著七座舉人楣杆。它們標誌著留餘堂由十七世至廿世四代(約80年)出了七位舉人。流傳著“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清光緒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在《留餘堂試草》序中說:“粵之文,以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

我從風水視角來看留餘堂,其龍勢遠不如葉劍英故居的五虎下山的那般雄健;一條小溪也是柔和的有如江南小調。經測,留余堂坐向為甲兼卯,左水倒右。

留餘堂內部佈局無什麼特別之處,只是門口那偌大的半月池亮亮閃閃的池水,讓人眼前一亮。

客家人建屋前面要有腰帶狀的江河流過,而且來水之源與去水之口,皆有回環而看不見水口,這樣便能財源茂盛。為此,倘若門前沒有水流,則要在門前開渠挖塘,以求財納吉。池塘多為半圓形,可與半圓形的圍龍屋組成吉祥的圓形。反之,被視為“血盆照鏡”的正方形池塘,那是煞形,萬萬不可取的。

柔和山水之氣有利於培育人的寧靜和謙遜之性情。這有利於培育文人,而不是武人。留余堂歷史出的人才約絕大多數為纖弱文人。據不完全統計,從民國初年至今,留余堂大學教授有20人,中學教師有28人,小學教師亦有27人。

讓我喜出望外的是竟意外發現自己置身于張資平出生地故居。

張資平,對於喜愛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來說,太熟悉了。張資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的作家。他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高舉反封建大旗,提倡自由戀愛,是創造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寫作平實,筆調清新流暢,情致甜熟柔婉,這使其作品一紙風行,擁有眾多青年讀者,常常是一本書剛剛出版便被搶購一空。當時的上海貴婦以手捧張資平小說和張愛玲散文為時髦。張愛玲自己就明確說過,她曾迷戀于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

代表人物張資平為留餘堂第20代裔孫。1906年入廣益中西學堂,1910年春考進東山初級師範學堂讀書,9月,考入兩廣高等警官學堂,1912年夏被廣東國民政府選派為留日學生,1922年4月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1913年開始創作,1920年發表小說《約檀河之水》,1921年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成立創造社,1922年出版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最早長篇小說。

從留餘堂出來,此時天空漂灑幾滴雨。我腦海中躍動著張資平的形象,他也許冥冥之中感應到人間輿情似乎在發生改變,在人們心中他愛國的一面日益清晰。 由於受歷史事件的影響,張資平雪藏了,就是梅州很多人不知道梅州曾出了一位言情小說大家。我想,歷史是非,過眼雲煙,隨風雲吧! 張資平的文學才華和著作,在 中國文學史冊上的地位是不可不肯定的。何時梅州名人堂上也有張資平一席之地呢?

我喜歡客家人的門榜文化。客家人住宅門楣上有堂號,其文字多為三或四字,形成門榜文化。門榜的內容大部分是昭示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銘記等,以標榜門戶、榮宗耀祖、箴言子孫。

走進留餘堂,一幅幅對聯內容讓我著迷:“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讀著讀著,讓我聞到濃郁的書香氣。讀書是客家人豐富的精神傳承,也正為讀書才拓展了客家後裔的視野。之所以客家人人才輩出,這是知識的力量,讓客家人偏處一方而有胸懷天下闖世界,報效祖國的理想情懷。

“我們祖上有功名的!”聽一位老人訴說留余堂的輝煌,我的眼光移至留餘堂下禾坪矗立著七座舉人楣杆。它們標誌著留餘堂由十七世至廿世四代(約80年)出了七位舉人。流傳著“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清光緒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在《留餘堂試草》序中說:“粵之文,以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

我從風水視角來看留餘堂,其龍勢遠不如葉劍英故居的五虎下山的那般雄健;一條小溪也是柔和的有如江南小調。經測,留余堂坐向為甲兼卯,左水倒右。

留餘堂內部佈局無什麼特別之處,只是門口那偌大的半月池亮亮閃閃的池水,讓人眼前一亮。

客家人建屋前面要有腰帶狀的江河流過,而且來水之源與去水之口,皆有回環而看不見水口,這樣便能財源茂盛。為此,倘若門前沒有水流,則要在門前開渠挖塘,以求財納吉。池塘多為半圓形,可與半圓形的圍龍屋組成吉祥的圓形。反之,被視為“血盆照鏡”的正方形池塘,那是煞形,萬萬不可取的。

柔和山水之氣有利於培育人的寧靜和謙遜之性情。這有利於培育文人,而不是武人。留余堂歷史出的人才約絕大多數為纖弱文人。據不完全統計,從民國初年至今,留余堂大學教授有20人,中學教師有28人,小學教師亦有27人。

讓我喜出望外的是竟意外發現自己置身于張資平出生地故居。

張資平,對於喜愛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來說,太熟悉了。張資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的作家。他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高舉反封建大旗,提倡自由戀愛,是創造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寫作平實,筆調清新流暢,情致甜熟柔婉,這使其作品一紙風行,擁有眾多青年讀者,常常是一本書剛剛出版便被搶購一空。當時的上海貴婦以手捧張資平小說和張愛玲散文為時髦。張愛玲自己就明確說過,她曾迷戀于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

代表人物張資平為留餘堂第20代裔孫。1906年入廣益中西學堂,1910年春考進東山初級師範學堂讀書,9月,考入兩廣高等警官學堂,1912年夏被廣東國民政府選派為留日學生,1922年4月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1913年開始創作,1920年發表小說《約檀河之水》,1921年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成立創造社,1922年出版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最早長篇小說。

從留餘堂出來,此時天空漂灑幾滴雨。我腦海中躍動著張資平的形象,他也許冥冥之中感應到人間輿情似乎在發生改變,在人們心中他愛國的一面日益清晰。 由於受歷史事件的影響,張資平雪藏了,就是梅州很多人不知道梅州曾出了一位言情小說大家。我想,歷史是非,過眼雲煙,隨風雲吧! 張資平的文學才華和著作,在 中國文學史冊上的地位是不可不肯定的。何時梅州名人堂上也有張資平一席之地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