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對待孩子的非主流

充滿頹廢感的圖片、勁爆荒誕的音樂, 以及天花亂墜不知所云的網路簽名……這些令60後、70後的“老古董”們匪夷所思的“火星文”和“腦殘體”, 以標新立異的姿態攜“非主流文化”之名正式登陸大眾生活。

顯而易見, 這些“非主流現象”無不張揚、宣洩著各種各樣的躁動情緒。 對於文化價值觀尚未清晰牢固、恰逢青春逆反期的青少年來說, 這些情緒很容易引發共鳴, 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缺乏節制和判斷力, 情緒頹廢、脆弱, 容易封閉自我, 充滿不安全感等, 不容忽視。

最重要的是, 我們的父母面對這樣一群“非主流孩子”,

根本無從下手交流, 更別提管教了。 但是, 想要解決孩子的“非主流”問題, 首先就要瞭解“非主流”為何物, 只有這樣才能填補代溝, 跟孩子建立起交流的平臺。

“非主流”從何而來

目前, 對於“非主流”這個概念, 並沒有絕對權威的闡釋。 網路上一條還算中肯的釋義如是說: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維,

指不盲目跟從主流, 另類、個性, 相對於主流超前或者滯後。

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 那麼“非主流”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 它最初起源于歐美的“朋克”文化。 “朋克”早期是一種地下文化, 本意宣揚反壓迫和對現實的不滿, 並力圖改變現狀。 “朋克”外化為音樂、服飾等社會文化形式, 帶著激烈和晦暗的意味。 但另一方面, 它還是有著本質的精神內核, 那就是:基於青少年特質的一種年輕的, 有想像力、創造力與活力, 不被傳統所拘束的文化。 可以說, 它是一切“非主流”在文化藝術上的創造思想和精神源泉。

再回頭看中國當前的“非主流”, 卻顯得離“非主流”的要義相去甚遠, 更多的只是一種膚淺的“非主流現象”。

這是因為“朋克”在流傳過程中, 被日本、韓國注入了一些本土的“非主流”元素, 使其漸漸背離原位, 空留“非主流”的外殼。 從哈日族、哈韓族的大熱, 到“超女”帶來的中性風潮, “非主流”開始顯現出它的“腐朽文化”特徵:有人刻意頹廢, 拿傷感當飯吃, 網戀、翹課、厭學, 甚至自殺, 刻意追求出口成“髒”……

在我們身邊, 很多青少年在“非主流現象”中尋找精神慰藉, 他們盲目追求另類, 分不清虛幻與現實, 不懂得自尊、自愛, 甚至出現自殘、肆意揮霍金錢、過分扭曲自己以求與眾不同等行為。 他們的“非主流”行為並非來自于自主的意識, 更多是一種心理盲從, 缺乏正確的心理認知所導致的。 這恰恰體現了心靈成長的過程中是多麼需要健康文化的導向,

否則這些“非主流現象”就會乘虛而入, 佔據青少年的心靈。

孩子們為何喜歡“非主流”

首先,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青少年的心理特徵, 這是導致他們最易受“非主流”影響的原因。

其一, 少年期的矛盾與衝動。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比較迅速, 一旦某方面的教育沒有跟上,

就容易造成他們的內心矛盾衝突。 如果他們迷茫, 無法判斷是非對錯, 那麼就極易受“非主流”影響。

其二, 生理發育的逐步成熟。 他們開始有了性意識, 對應的心理表現就是易興奮和衝動, 神經敏感。

其三, 抽象的邏輯思維有了發展, 但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 在認識事物和考慮問題時還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來支撐, 認識還比較片面, 易受外界的影響。

其四, 獨立性和差別性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準, 呈現出較重的逆反心理。 實際上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來看, 此時的他們正進入人生的第二次反抗高潮。

如何應對“非主流”

考慮到青少年的這些心理特點,父母們在處理“非主流”問題時,應該本著順勢引導的宗旨,而不是一味地剷除封殺,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另外,孩子盲從“非主流”的深層原因之一,也正是家長急於改變、不斷施壓所造成的逆反效果。再加上社會媒體的一些非健康節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與判斷,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形成錯誤價值觀的誘導。

父母們在瞭解了“非主流文化”的精髓之後,恰恰可以引導孩子發揚真正的“非主流”精神。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非主流”並不是在身體上打洞、說髒話、玩遊戲,真正的“非主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具有文化價值、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一種創新、挑戰、超越的精神。比如孩子可以將“非主流”精神運用到創造性學習和生活中去,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對父母的建議是,可以參加一些日常家庭心理教育的學校和社區培訓課程,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無言以對、束手無策,要知道,家長和孩子永遠是一起成長的。

如何應對“非主流”

考慮到青少年的這些心理特點,父母們在處理“非主流”問題時,應該本著順勢引導的宗旨,而不是一味地剷除封殺,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另外,孩子盲從“非主流”的深層原因之一,也正是家長急於改變、不斷施壓所造成的逆反效果。再加上社會媒體的一些非健康節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們的思維與判斷,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形成錯誤價值觀的誘導。

父母們在瞭解了“非主流文化”的精髓之後,恰恰可以引導孩子發揚真正的“非主流”精神。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非主流”並不是在身體上打洞、說髒話、玩遊戲,真正的“非主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具有文化價值、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一種創新、挑戰、超越的精神。比如孩子可以將“非主流”精神運用到創造性學習和生活中去,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對父母的建議是,可以參加一些日常家庭心理教育的學校和社區培訓課程,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無言以對、束手無策,要知道,家長和孩子永遠是一起成長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