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瀋陽中學生情侶開房告訴我們,父母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每個女孩的父母告訴女孩要好好保護自己, 但是卻缺少對於保護途徑的普及, 對於底線的強調!

並且, 很少有男孩的父母告訴男孩要尊重女性, 保護女性。

這種環境下, 青少年們在懵懂階段就容易做錯事、越雷池!

吳先生在瀋陽開了一家小型旅店, 前不久, 店內來了兩名背書包手把手的“小情侶高中生”, 要求開一間房住。

因為沒有身份證, 被工作人員發現並彙報給老闆。

吳先生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 民警火速趕到並將孩子帶回派出所, 將兩個孩子的家長喊來。

看到女兒被人帶去開房, 媽媽失聲痛哭:“平時,

我對她管理挺嚴的, 千叮嚀萬囑咐不讓她和男生玩, 誰會想到, 剛上高一, 她就學會處物件了, 還要去開房!”

據瞭解, 原來, 這對男女生早戀, 當日下午, 因為學校有事臨時提前放學, 於是, 男生便提出去開房, 女生沒有多想, 也沒有反對, 便跟著前去了。

最後, 在民警的勸說下, 雙方家長將各自的孩子帶回了家, 把可能要發生的惡果扼殺在搖籃中。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成長。

01

作家羅松講過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於女孩:

一個步入青春期的高中女孩淩晨才回家, 過了幾天, 父親約她外出喝酒:“儘量喝, 喝醉, 爸爸帶你回家。 ”那一晚, 女孩醉倒在吧臺上。

第二天, 她一醒來, 就看見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你記得昨晚喝了多少酒醉倒的嗎?一共是兩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 記住, 這就是你的極限。 世界上有很多壞人, 我沒辦法永遠在身邊保護你, 所以才讓你知道你的極限, 你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 ”

第二個故事關於男孩:

一個14歲男孩, 在書亭看到了一本很喜歡的書, 可是身上沒帶那麼多錢, 於是就偷偷把書藏進了懷裡, 不料卻被老闆發現了, 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 很快, 孩子的父親趕到了。

男孩低著頭, 等待父親的大罵。 但父親並沒罵他, 而是對書亭老闆說:“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 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做的。 你看這樣行不行, 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

出了派出所, 父親對孩子說:“人這一輩子都會犯錯誤。 聽著, 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裡留下陰影, 好好學習和生活, 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講完這兩個故事後, 羅松說了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02

有關女孩的底線教育, 有四點特別重要, 希望大家可以告訴自己的女兒。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虎媽貓爸》有這麼一個劇情:羅茜茜剛被保送直博的時候, 博導陳小武開車帶羅茜茜到他姐姐家, 進門不久他就把防盜門反鎖了, 然後開始講他和師母關係不好……然後他就要霸王硬上弓。

羅茜茜就大哭大鬧起來, 陳小武生怕驚動了鄰居, 於是立馬停止了侵犯。 事後, 為避免再次落入“色狼”之手, 羅茜茜尋求交換生專案, 毅然出了國。

羅茜茜沒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樣, 迫于導師的打壓和恐嚇而默默忍受。 因為父親對她說過一句話:“千萬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身體, 以換求什麼好處。 ”所以關鍵時刻, 她選擇了抗爭。

何為身體底線教育?身為父母一定要告誡女兒: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我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後,父親給她寄錢:“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

父親又說:“想買什麼就買,別虧自己。”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麼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裡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品質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週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裡要錢。”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對女兒哦:“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

這位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濟獨立能力。

“經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作家柒柒曾寫過一慘痛經歷:大三時,她愛上一個男生,為了討好這個男生,她低到了塵埃裡。

男生喜歡吃魚,柒柒就在寒冽的冬晨,在河邊守候數小時,為他買最新鮮的魚。

兩人吵架了,明明不是自己的問題,柒柒也要站一整夜的綠皮火車,去他的城市,跟他說聲對不起。

大冬天,例假來了,她蹲在地上,也要把他的臭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柒柒以為,這樣就能換來他的真愛。

可她熬好魚湯,打電話叫他回來吃飯時,換來的是一聲:“煩不煩,我正忙。”她將乾淨的衣服放到他面前時,換來的是一句:“這本來就是女人該做的事。”

即便這麼忍氣吞聲,柒柒最後還是失去了他。

多年後,回憶這段感情經歷時,柒柒這樣寫道:

“我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將就一些,這個世界就會為我讓出一席之地,後來才知道: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所以現在,柒柒總是給女兒強調一個“感情底線”:“不要在一個不愛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要為他無底線地犧牲自己,因為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我們一生中,總難免遇到惡人。當遭遇惡人時,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歹徒鬥爭,就應該打迂回的戰鬥,不管手中的東西有多麼重要,都不應該和其發生正面衝突。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舍財保命。”

因此一定要教育女兒:生命高於一切,沒有什麼物品能比生命更重要。

我們一生中,也總難免遇到傷心事。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傷心事,都不能選擇終結生命,自殺是解決問題中最愚蠢的辦法。”

03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有關男孩的陽光教育,也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我發小劉宇是搞地質勘測的,他最喜歡帶兒子去探險。比如,上周他就帶兒子小劉野營去了。奶奶本不想上孫子去:“那個山太陡了,摔了咋辦?”“還有野豬,危險得很。”

但劉宇偷偷對媽媽說:“其實就是一個普通旅遊景區,我告訴他可能有野豬出沒,是想練練他的膽。”

那晚,父子倆在帳篷裡,似乎聽到了野豬的叫聲。劉宇把一根木棒遞給兒子,自己也抄起一根,假裝守衛起來。這樣的“冒險教育”,讓他家小兒子的膽子比一般小孩大,十足的男子漢氣息。

現在總有很多家長這樣教育兒子:“那裡不能去,這個地方不能待,太危險了!”

教育家理查說得好:“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一個男孩子,應該要具有冒險精神的。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裡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孩子一臉驚訝:“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則教育”,用規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楊寶德,因為不堪導師騷擾而自殺;中興程式師歐建新,因為不堪被公司辭退而自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之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因為缺少了挫折教育。

前段時間,在央視看到一故事。一長途車司機,因為常年不在家,就利用寒假帶著兒子一起出車。那路陡峭崎嶇,行車步步驚險。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車子壞了。父親趴在雪地上修車,一趴兩小時。

車修好,沖上山頂那一刻,他告訴兒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沖,沖上去就能看到萬丈霞光。”

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給了孩子很多這樣的挫折教育,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博士。

在畢業典禮上,兒子說:“我之所以能跳出農門考上博士,是因為父親從小就告訴我: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一位我尊敬的公務員朋友,講過他父親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戀一個姑娘時說:“一個姑娘不會因為你專一癡情而喜歡你,只會因為你優秀而喜歡你。”

朋友感歎:真是醍醐灌頂。

初中一年級,他爸問他:“怎麼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我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我。”

“錯了。是實力。”

朋友感歎:太他媽深刻了。

他父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但說話從來輕聲細語,只對他說過一句狠話:“不要妄想我會給你報銷發票。”

朋友感歎:這句話,成了我的做事準則。

後來,他身邊很多同事都犯事入了獄,但他卻一直清清白白、平安無事。他感歎:“所以我一直很感謝我父親。”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我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後,父親給她寄錢:“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

父親又說:“想買什麼就買,別虧自己。”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麼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裡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品質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週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裡要錢。”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對女兒哦:“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

這位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濟獨立能力。

“經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作家柒柒曾寫過一慘痛經歷:大三時,她愛上一個男生,為了討好這個男生,她低到了塵埃裡。

男生喜歡吃魚,柒柒就在寒冽的冬晨,在河邊守候數小時,為他買最新鮮的魚。

兩人吵架了,明明不是自己的問題,柒柒也要站一整夜的綠皮火車,去他的城市,跟他說聲對不起。

大冬天,例假來了,她蹲在地上,也要把他的臭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柒柒以為,這樣就能換來他的真愛。

可她熬好魚湯,打電話叫他回來吃飯時,換來的是一聲:“煩不煩,我正忙。”她將乾淨的衣服放到他面前時,換來的是一句:“這本來就是女人該做的事。”

即便這麼忍氣吞聲,柒柒最後還是失去了他。

多年後,回憶這段感情經歷時,柒柒這樣寫道:

“我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將就一些,這個世界就會為我讓出一席之地,後來才知道: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所以現在,柒柒總是給女兒強調一個“感情底線”:“不要在一個不愛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要為他無底線地犧牲自己,因為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我們一生中,總難免遇到惡人。當遭遇惡人時,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歹徒鬥爭,就應該打迂回的戰鬥,不管手中的東西有多麼重要,都不應該和其發生正面衝突。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舍財保命。”

因此一定要教育女兒:生命高於一切,沒有什麼物品能比生命更重要。

我們一生中,也總難免遇到傷心事。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傷心事,都不能選擇終結生命,自殺是解決問題中最愚蠢的辦法。”

03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有關男孩的陽光教育,也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我發小劉宇是搞地質勘測的,他最喜歡帶兒子去探險。比如,上周他就帶兒子小劉野營去了。奶奶本不想上孫子去:“那個山太陡了,摔了咋辦?”“還有野豬,危險得很。”

但劉宇偷偷對媽媽說:“其實就是一個普通旅遊景區,我告訴他可能有野豬出沒,是想練練他的膽。”

那晚,父子倆在帳篷裡,似乎聽到了野豬的叫聲。劉宇把一根木棒遞給兒子,自己也抄起一根,假裝守衛起來。這樣的“冒險教育”,讓他家小兒子的膽子比一般小孩大,十足的男子漢氣息。

現在總有很多家長這樣教育兒子:“那裡不能去,這個地方不能待,太危險了!”

教育家理查說得好:“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一個男孩子,應該要具有冒險精神的。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裡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孩子一臉驚訝:“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則教育”,用規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楊寶德,因為不堪導師騷擾而自殺;中興程式師歐建新,因為不堪被公司辭退而自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之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因為缺少了挫折教育。

前段時間,在央視看到一故事。一長途車司機,因為常年不在家,就利用寒假帶著兒子一起出車。那路陡峭崎嶇,行車步步驚險。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車子壞了。父親趴在雪地上修車,一趴兩小時。

車修好,沖上山頂那一刻,他告訴兒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沖,沖上去就能看到萬丈霞光。”

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給了孩子很多這樣的挫折教育,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博士。

在畢業典禮上,兒子說:“我之所以能跳出農門考上博士,是因為父親從小就告訴我: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一位我尊敬的公務員朋友,講過他父親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戀一個姑娘時說:“一個姑娘不會因為你專一癡情而喜歡你,只會因為你優秀而喜歡你。”

朋友感歎:真是醍醐灌頂。

初中一年級,他爸問他:“怎麼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我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我。”

“錯了。是實力。”

朋友感歎:太他媽深刻了。

他父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但說話從來輕聲細語,只對他說過一句狠話:“不要妄想我會給你報銷發票。”

朋友感歎:這句話,成了我的做事準則。

後來,他身邊很多同事都犯事入了獄,但他卻一直清清白白、平安無事。他感歎:“所以我一直很感謝我父親。”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