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民的名義》:成為反腐劇新標杆

《人民的名義》從中國火到了國外, BBC近日的一則報導將它形容為“中國版的《紙牌屋》”, 並分析:這部劇之所以能在中國引起轟動, 主要是因為它展示了中國政治中鮮見的一面, 但同時也展示了中國檢察機關的強大。

在國內, 除了一些年輕網友喜歡用CP、顏值等網路流行文化來“消費”《人民的名義》以外, 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劇中所呈現的“大尺度”反腐劇情。 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小官大貪”“貪官外逃”“塌方式腐敗”等行為或現象, 早已通過中紀委網站和各種媒體報導為人們所熟悉, 但能夠真實呈現到螢屏之上,

確實算一種進步。 無論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談論《人民的名義》, 都可以視為這部劇點燃了公眾對反腐題材作品的期待之火。

《人民的名義》的走紅不是偶然, 用“應運而生”來形容它頗為貼切。 2004年, 因數量氾濫和過度“開採”, 監管部門下文對反腐劇進行整頓, 反腐劇退出各大衛視黃金檔。 十多年後的今天, 中國反腐力度空前, 觀眾對這一領域的故事表現出強烈興趣, 創作者找到了反腐劇的立足點, 《人民的名義》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尤其在創作立足點這方面, 《人民的名義》既大膽又客觀, 無論是角色形象還是故事情節, 均大量從現實案例中取材, 進行了生動、真實地刻畫。 在劇中, 觀眾能看到貪官污吏的醜陋表演, 也能看到檢察院工作人員在工作與生活中的真實狀態。

不以“反腐”的名義刻意塑造“高大上”人物, 也不以“反腐”來否定一切事物, 讓《人民的名義》在接了地氣的同時, 也能夠傳達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給觀眾一種希望, “正義必勝”成為整部作品的主旋律。

在抨擊官場惡習與樹立民眾信心方面, 《人民的名義》起到了很好的勾連作用, 它緊緊地抓住了民心, 表達了民意向背。 在方式方法上, 《人民的名義》放棄了以往文藝作品的含蓄與迂回, 採取了最為直接的大眾話語來進行表達, 這在臺詞創作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比如, “老幹部在高幹病房一住就是18年”“你大把撈黑錢的時候, 怎麼沒想到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 就是一把手, 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這些在民間早已廣泛流傳的聲音或觀點,

一旦真實呈現於螢屏之上, 縮小了民間話語與官方話語之間的“鴻溝”, 觀眾發現:文藝作品原來可以與社會、生活、人心貼得如此之近。

《人民的名義》並非完美之作, 在人物表演和細節呈現方面也存在一些缺憾, 比如節奏上時不時的囉嗦等, 但在結構、人設、價值取捨等方面的穩固與堅硬, 使得它瑕不掩瑜, 成為反腐劇乃至於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個新標杆。

有人擔心《人民的名義》之後, 反腐劇會不會又紮堆。 如果“跟風”的反腐劇, 都能夠像《人民的名義》這樣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經得住觀眾的揣摩, 那麼這樣的劇在數量上多一些沒有壞處。

從《人民的名義》身上, 找到反腐劇的創作出發點,

找到反腐劇生存的立足點, 找到以“人民的名義”說真話、發現真問題的策略, 值得其他影視劇創作者認真體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