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周新書推薦】人類歷史是向前發展 還是重複著已上演無數次的錯誤?

《清風三歎》

曹乃謙曾說他一直有個感覺, 來到這個世上, 就是為了寫母親。 《清風三歎》是曹乃謙“母親三部曲”的終章。 接續著前兩部《流水四韻》和《同聲四調》,

這本書以自述散文體的形式, 講述了曹乃謙1978年前後在大同市公安局的生活。 正是在這段時期, 他從一個在公安局辦案的員警, 一個總也得不到提拔的倒楣下屬, 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學生涯, 變成了一位小說家。

在曹乃謙的文學生涯中, 母親一直是主角和核心, 其實, 這位母親是他的養母, 他是她偷來的孩子。 他的母親教導他生活、人際, 勸誡他“為人一條路, 惡人一堵牆”, 也教導他給送進監牢的犯人帶點炊餅, 處處充滿中國式的圓熟智慧。 他也在《清風三歎》中表達了對母親的中國式的愛:“我被母親從下馬峪背到大同, 用加著糖的小米湯喂活, 用白菜山藥蛋做的大燴菜養大”, “我要讓我的筆, 記錄下我的養母對我的重如泰山和深似東海的恩情。

曹乃謙的語言很特別, 看過他的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就知道, 書裡的人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 都浸染著潑辣幽默的山西味道。 這散文也是紮根在山西的, 就像《繁花》是生根在上海的一樣。

《紅發女人》

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帕慕克的新作, 也是他自稱“最受歡迎的”一本小說。 《紅發女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伊斯坦布爾男孩傑姆在父親的一次不辭而別之後, 跟隨打井人馬哈茂德師傅做了學徒, 他們來到了一個小鎮打井, 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 馬哈茂德和傑姆之間產生了父子般的情誼。 傑姆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年長他許多的紅發女人, 並瘋狂地愛上了她, 深深著了迷。 在一次打井時, 傑姆不小心弄掉水桶, 砸中了井底的馬哈茂德師傅, 他以為師傅死了, 於是倉皇逃離小鎮, 開始了新的生活。 三十年之後, 已是富有的建築承包商的傑姆, 回到了原來那個小鎮, 重新審視自我和命運……

在一次專訪中, 帕慕克談到《紅發女人》的創作動機之一,

是出於“對文明的文學基石的智性探尋, 對東西兩大基本神話的對比: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獲得者, 中國對她來說“從來不是, 也從來不會是學術研究或獵奇的一個簡單的物件, 而是實在而鮮活的現實”。

《食物的心機:過敏的歷史》

《食物的心機》是三聯“新知文庫”系列新作之一,

探討的話題是“食物過敏”。 在日常生活中, 食物過敏的話題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我們常常在電影裡看到國外的各種食物過敏現象, 對自己身邊的過敏人群卻鮮有瞭解。 知乎上擁有4402個關注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美國人對特定食物過敏, 而在中國很少聽說?”, 很好地體現了關於這一現象的矛盾和疑惑。 簡單地說, 過敏產生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識別無害物質並進行攻擊, 這種攻擊行為會損害正常身體組織, 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正如黑死病和天花一樣, 作為一種身體病症的“過敏”, 也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被賦予了獨特的社會內涵。 在這本《食物的心機》裡, 醫學博士馬修·史密斯以一場“花生引發的血案”為引子, 為我們梳理了過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歷史演化,解讀食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過敏的奇怪病症、免疫學的重大事件等科學和醫療問題,闡明了社會和疾病、自然、醫學知識之間的矛盾關係,為我們以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過敏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提供了更加科學的視角。

《日常天才:自學藝術和本真性文化》

這本書的標題有點難懂,其實它涉及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在看待藝術時應該更看重什麼,究竟是藝術還是藝術家?比如說,如果某些藝術是由一些身處邊緣的、沒有受過藝術訓練的、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人們對於這些作品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美國社會學家蓋瑞·阿蘭·法恩花費五年時間,以民族志的考察方式,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檔分析,走訪了策展人、批評家以及自學藝術家等,為讀者呈現了“局外人藝術家”這一群體的社會面貌。這一人群可能是未受教育的、貧窮的、犯罪的、農村的、年老的或患有精神疾病的,而這些“邊緣”特質恰恰為他們的作品賦予了不同於學院派的特色,用術語來說,就是更具有本真性。本真性強調作品與創作者的內心具有直接的聯繫,也標識著創作者的身份值得關注。

很明顯,作者沒有將藝術當做絕對之物,而將之視為一種出於特定社會位置的產物;這本書所關注的也“不是對作品做出個人的美學判斷或比較判斷”,“而是觀察這些作品及其製作者是如何被對待和處理的”。有意思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的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並非沒有反思,他很清楚來自他人的種種批評——有人認為,強調邊緣群體藝術的“本真”只是一種精英對窮人文化的熱愛,還有人將這種本真性諷刺為一種“對於泥土的愛”。

《天才假像: 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全靠長相?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沒有這1%的靈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口號使得達爾文主義在中國頗有市場,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以及與他人的橫向對比後,很多人相信:他們不適合開車,有些人註定賺不到錢,笨的人天生就不應該讀書……

對於成功來說,究竟是天賦更重要,還是後天努力更重要?英國乒乓球名將、畢業于牛津大學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專業的馬修·薩伊德在這本《天才假像》中,收集並整理了近25年來出現的、能夠有效駁斥天才之說的重大證據,通過自身經驗的總結和嚴格的科學邏輯,證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領域達到“專家”級別的人,都是經過後天長時間練習,才最終實現了所謂的成功。

本書力圖打碎有著“宿命論”意味的神話——天分對成功的決定性作用,但並未否認天資的重要性,而是強調“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起初存在的差異造成的影響最終會不復存在”。對於很多因失敗而自我安慰或自我質疑的人來說,這是一劑戳破當代流行謊言的強力藥劑。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為我們梳理了過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歷史演化,解讀食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過敏的奇怪病症、免疫學的重大事件等科學和醫療問題,闡明了社會和疾病、自然、醫學知識之間的矛盾關係,為我們以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過敏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提供了更加科學的視角。

《日常天才:自學藝術和本真性文化》

這本書的標題有點難懂,其實它涉及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在看待藝術時應該更看重什麼,究竟是藝術還是藝術家?比如說,如果某些藝術是由一些身處邊緣的、沒有受過藝術訓練的、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人們對於這些作品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美國社會學家蓋瑞·阿蘭·法恩花費五年時間,以民族志的考察方式,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檔分析,走訪了策展人、批評家以及自學藝術家等,為讀者呈現了“局外人藝術家”這一群體的社會面貌。這一人群可能是未受教育的、貧窮的、犯罪的、農村的、年老的或患有精神疾病的,而這些“邊緣”特質恰恰為他們的作品賦予了不同於學院派的特色,用術語來說,就是更具有本真性。本真性強調作品與創作者的內心具有直接的聯繫,也標識著創作者的身份值得關注。

很明顯,作者沒有將藝術當做絕對之物,而將之視為一種出於特定社會位置的產物;這本書所關注的也“不是對作品做出個人的美學判斷或比較判斷”,“而是觀察這些作品及其製作者是如何被對待和處理的”。有意思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的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並非沒有反思,他很清楚來自他人的種種批評——有人認為,強調邊緣群體藝術的“本真”只是一種精英對窮人文化的熱愛,還有人將這種本真性諷刺為一種“對於泥土的愛”。

《天才假像: 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全靠長相?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沒有這1%的靈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口號使得達爾文主義在中國頗有市場,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以及與他人的橫向對比後,很多人相信:他們不適合開車,有些人註定賺不到錢,笨的人天生就不應該讀書……

對於成功來說,究竟是天賦更重要,還是後天努力更重要?英國乒乓球名將、畢業于牛津大學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專業的馬修·薩伊德在這本《天才假像》中,收集並整理了近25年來出現的、能夠有效駁斥天才之說的重大證據,通過自身經驗的總結和嚴格的科學邏輯,證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領域達到“專家”級別的人,都是經過後天長時間練習,才最終實現了所謂的成功。

本書力圖打碎有著“宿命論”意味的神話——天分對成功的決定性作用,但並未否認天資的重要性,而是強調“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起初存在的差異造成的影響最終會不復存在”。對於很多因失敗而自我安慰或自我質疑的人來說,這是一劑戳破當代流行謊言的強力藥劑。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