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勞動力成本升高,愛迪達將部分生產線撤回德國機器人工廠

20世紀90年代, 由於廉價勞動力, 愛迪達在中國開設工廠安營紮寨。 如今, 20年過去了, 中國勞動力成本蹭蹭上漲, 而機器自動化技術日益成熟, 愛迪達在試水機器人工廠 Speedfactory 後, 準備將部分中國生產線撤回德國大本營了。

據New Europe報導, 德國運動巨頭愛迪達近日宣佈, 將要把部分產品生產線, 從中國轉移回德國, 由人力製造轉變為機器人製造。 並計畫在美國開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 Speedfactory, 將產品逐步地變成美國以及德國製造。

海外工廠劣勢凸顯, 品牌紛紛選擇本土自動化

愛迪達在聲明中未透露究竟會撤出哪條生產線,

目前為愛迪達代工的是中國的鞋履製造商裕元集團, 工廠多設在東莞、浙江等地。

除了愛迪達以外, 耐克和安德瑪也都有計劃投資和建設新形態的工廠, 外界猜測很有可能就是高度自動化的工廠。

愛迪達的Speedfactory 2015年創建於德國, 除少量技術人員外, 該工廠全部由智慧型機器人進行產品的生產工作, 在去年10月推出了第一雙由機器人製造的跑鞋。  

品牌們紛紛撤離中國, 在本土建立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工廠, 主要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增高, 中國工廠優勢消失, 劣勢開始凸顯。

此前, 德勤發佈報告稱, 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 比1995年漲了15倍。 另外, 因為人口老齡化, 第三行業的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相關職業機會,

願意進製造業工廠工作的年輕人數量上和比例上都變少了。

不少製造工廠都抱怨, 在中國比東南亞更難招到工人。 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招工難, 利潤不斷被壓低, 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他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搬回自己國家。

根據愛燃燒計算, 一雙100美元的愛迪達鞋, 在亞洲製造的成本在21美元左右, 18美元耗費在了一些其他專案, 因為產品從開始生產, 額外費用不斷累積, 勞動力成本、工廠租金成本、運輸成本, 到達彼岸後, 還有複雜的關稅系統, 賣一雙鞋愛迪達從中能拿到的利潤僅為2美元左右, 在中國建廠的利潤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而且將生產線放在海外, 產品的製造和運輸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公司無法更快速地應對消費者的需求。 一些快消公司例如H&M也曾表示, 由於工廠在亞洲, 秋冬的天氣異常溫暖, 導致品牌來不及反映, 無法及時更換庫存, 導致很多貨賣不出去。

機器製造的諸多優點也逐漸凸顯

智慧化生產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愛迪達預計, Speedfactory 投入生產後, 未來每年通過機器人可生產出100萬雙球鞋。  

雖然與2016年愛迪達生產的3.6億雙運動鞋相比, 機器人工廠的100萬雙真的算不了什麼。 但是從長遠來看, 機器自動化的生產會越來越普遍, 技術會越來越成熟, 所呈現的優點就會更多。

首先, 機器生產的成本相較於當地的勞動力要低許多, 愛迪達能夠承擔得起, 本地生產能夠更貼近客戶,

以滿足更快地交付新款式的需求, 並應對亞洲不斷上漲的工資和漫長的運輸時間, 逐漸減少對於亞洲人工生產工廠的依賴。

隨著定制的流行, 愛迪達也在想辦法推出更為定制化的產品, 個性化需求會使得每個存貨單位生產數量變小。 愛迪達目前超過 74 %的銷售額都來自 1 年內推出的新產品。 傳統的人工流水線系統或許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與個性化的需求, 這時就需要機器的助力。

其次, 機器本土生產能夠保證產品的生產效率與品質。 目前, 愛迪達將高端鞋Ultra Boost和NMD系列放在了Speedfactory 就是為了保持生產的品質。

國外的工廠存在產品品質有問題的情況, 愛迪達曾經承認, 自己超過30%的工廠都有合規性問題。

Nike的處境也差不多, 他們的工廠中有32%的評級低於耐克的接受標準。 如果一旦出現品質問題, 對於品牌的公關來說也是頭疼的問題, 還不如從源頭就開始杜絕。

有了機器人工廠, 生產效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在愛迪達的Speedfactory, 一個生產單位大約有6台機器, 被分為兩組生產線:一組製作鞋底, 一組製作運動鞋的其他部分。

一雙鞋從開始到生產完成, 全過程大概需要5小時。 而在愛迪達位於亞洲的生產車間中, 這樣的流程要花費好幾周時間。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情境建模顯示, 自動化生產每年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提高0.8%至1.4%的生產力增長率。 怪不得, 很多人都預測, 自動化時代人類想保住飯碗並不容易。

從短期來看, Speedfactory 還不會大規模的取代愛迪達位於亞洲的生產工廠, 但不可否認的是,勞動力以及生產成本的升高以及機器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動搖大公司的心了。對於中國密集型的服裝鞋帽類生產企業來講,也是時候想想轉型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勞動力以及生產成本的升高以及機器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動搖大公司的心了。對於中國密集型的服裝鞋帽類生產企業來講,也是時候想想轉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