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堊紀琥珀重現億年前“白蟻城堡”遭“入侵”

圖為此次研究的白堊紀琥珀。 琥珀中黑色部分為螱客。 楊顏慈 攝

原標題: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社會性寄生甲蟲 重現億年前“白蟻城堡”遭“神秘入侵”

中新網南京4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公佈最新發現:該院蔡晨陽博士和黃迪穎研究員通過對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進行研究, 在兩枚晶瑩剔透的“白蟻城堡”中發現“神秘入侵者”——螱客。 這一發現, 證明了白蟻的社會性在白堊紀中期已經形成, 也將螱客化石記錄往前推了約8000萬年。

蔡晨陽介紹, 不同種類的昆蟲之間存在寄生關係, 從而更好地利用資源、獲得保護。 白蟻巢穴中也常寄居有種類多樣、形態特化的小型動物(主要為昆蟲), 有些離開蟻巢則無法生存, 它們被稱之為螱客, 這種現象可稱為社會性寄生。

圖為蔡晨陽博士通過顯微鏡觀察白堊紀琥珀內的“白蟻城堡”。 楊顏慈 攝

通過長期而複雜的演化適應, 螱客能夠侵入隱蔽的白蟻巢穴, 利用巢穴內適宜穩定的環境、豐富營養的食物, 並能獲得蟻穴這一天然屏障的有效保護。 螱客生活在較為封閉的白蟻巢穴中, 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螱客偷食白蟻巢穴內的真菌, 而不會對白蟻的生長發育產生任何影響。

一旦離開‘衣食無憂’的‘白蟻城堡’, 螱客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 ”蔡晨陽介紹道。

圖為白蟻洞穴。 南古所供圖 攝

古生物學界認為, 螱客的研究對理解白蟻社會性的起源、白蟻巢穴中共生生物的早期演化以及昆蟲之間複雜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據蔡晨陽介紹, 已知最古老的白蟻化石發現于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3億年), 目前已知確信的螱客化石來自中新世的多明尼加和墨西哥琥珀(距今約1900萬年)。 此次通過對1萬多枚緬甸琥珀進行研究, 發現了兩枚保存完好的螱客化石, 代表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螱客化石, 將螱客的年代往前了約8000萬年。

圖為白堊紀螱客的生態復原圖。 南古所供圖 攝

“由於螱客與白蟻之間的寄主專一性很低, 因此這類原始的白蟻都有可能這類螱客的寄主。 ”蔡晨陽表示, 中生代首例螱客的發現不僅證明了白蟻的社會性在白堊紀中期已經形成, 而且表明了社會性昆蟲的巢穴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被其他動物所利用。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及美國Field博物館和堪薩斯大學合作完成,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資助。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