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繞島飛行員頭盔瞄準具看哪打哪,“目光殺人”並非武俠神話

作者:瀚海狼山

聲明:瀚海狼山授權發佈, 未經作者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我軍轟炸機和偵察機的繞島巡航活動, 已經成為常態。

為了防止島上的飛機進行近距離干擾, 繞島中全程有我軍戰鬥機護航。 軍方最近發佈了兩張比較罕見圖片, 顯示的是我殲11A戰機飛行員, 以臨戰全披掛狀態出現。

和日常訓練不同, 最突出的就是在殲11A戰機飛行員的頭盔上, 出現了一組比較罕見的設備。 仔細識別, 這就是當年和蘇式空對空導彈一起引進的頭盔瞄準具。 我們平時看飛行員訓練飛行時, 頭盔上只有這個瞄準具的基座, 現在設備全部配齊, 說明整個巡航任務中, 隨時可以實戰發射導彈。

頭盔瞄準具是與飛行員頭盔結合在一起的瞄準裝置。 通常由頭盔、顯示器、頭部位置測量器和機載電腦系統等組成。 頭盔起支架作用。 顯示器位於飛行員眼前或頭盔的護目鏡上,

用來觀察跟蹤目標及顯示瞄準資訊, 它隨飛行員的頭部運動。

飛行員發現目標後, 通過顯示器內的標誌盯住目標, 可實現對目標的跟蹤;頭部位置測量器用於測量飛行員頭部轉動的角度, 以獲得目標相對載機的角位置;電腦將目標位置資訊轉變為瞄準指令, 控制導彈的導引頭、炮塔、雷達或其他光電探測裝置跟蹤目標。

頭盔瞄準具使用簡便、瞄準迅速、便於目視搜索、跟蹤範圍大, 適用於發射制導武器或用於雷達、光電探測器的定位跟蹤。 此外, 它只能測目標角位置, 測距及瞄準計算仍需由其他設備完成。 頭盔瞄準具最早由美蘇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 首先用於武裝直升機上。 20世紀80年代, 開始應用到戰鬥機上。

圖片中, 我殲11A飛行員佩戴的是和R73導彈一起引進的Shchel-3UM頭盔瞄準具。

圖:米格-29“支點”和蘇-27“側衛”, 代表頭盔瞄準具技術一場革命, 這兩種戰鬥機從問世第一天起, 就整合了Shchel-3UM頭盔瞄準具和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系統, 讓R-73(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具備強大的近距作戰能力。

俄羅斯製造的R-73(AA-11)空空格鬥導彈是全世界最早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實現高運動性的空對空導彈。 其離軸發射能力, 在配合使用頭盔瞄準具設備時, 達到以機頭為中心正負75度的驚人離軸發射能力。

R-73的離軸發射能力大幅高於西方國家1982年起裝備的AIM-9M。 在上世紀90年代初, 被西方專家評價為比當時西方導彈領先整整一代。

當時中國引進蘇27系列戰機時, 同時引進了數千枚R73導彈, 也一起引進了Shchel-3UM頭盔瞄準具。 雖然這兩者的組合, 在2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不是世界最先進, 但仍然有強大的空中殺傷力。 另外對中國自己研發的, 更先進的五代格鬥導彈霹靂10和為殲20配套的國產先進頭盔瞄準具也幫助極大。

從更多的官方圖片中, 我們看到, 護航的殲11A, 普通採用機翼掛兩枚R73導彈, 而機體中部兩個發動機之間, 串聯掛載兩枚R27導彈的方式。 這樣掛載, 飛行阻力最小, 是長航巡邏的標準空優模式。 可堅決粉碎巡航中遇到的任何外敵的挑釁。

圖:頭盔顯示器不僅運用於戰鬥機,同樣也適應於武裝直升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採用的綜合頭盔和顯示瞄準系統(IHADSS),可直接控制30mm M230鏈炮和機備鼻感測器。

圖:頭盔顯示器不僅運用於戰鬥機,同樣也適應於武裝直升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採用的綜合頭盔和顯示瞄準系統(IHADSS),可直接控制30mm M230鏈炮和機備鼻感測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