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談到戰爭我們常說“大戰三百回合”,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每回聽單田芳老師的瓦崗英雄:“吔!來了個大個子, 你, 你叫什麼名字?”“小瘦子!我叫羅士信。 你有勁兒敢碰我的槍嗎?”“哈哈!我怕、怕過誰?你來, 你來。 ”羅士信說:“來就來!”說著掄起大槍往李元霸頭上打來。 李元霸兩柄大錘十字交叉也用了十成勁往上一挑, 就聽一聲巨響, 羅士信的大鐵槍被震得撤了手, 飛出去十幾丈遠。 被震得“撲通”摔得坐在了地上。 李元霸這邊呢, 大錘也震飛了, “撲通”, 也摔了個屁股蹲兒。 兩個人一骨碌都從地上爬了起來, 各找自己的兵器。 一個馬上, 一個步下, 打到一百多個回合還是難分勝負。

這段故事有一個事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打了一百多回合”那麼問題來了, 啥叫回合?怎麼打才叫一個回合?這個回合, 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解釋。 象李元霸與羅士信之間的回合, 一馬上一步下。 所謂回合就是你一槍我一捶, 一掄一扛。 就叫一個回合。

不對不對!那《三國演義》裡。 張飛鬥馬超, 兩人都是馬上將軍, 兩人大戰百多回合, 也不分勝負, 最後又夜戰......你能說他倆就站在原地掄槍玩嗎?肯定回合不是你解釋的那樣子的!

別急, 我不是說了嗎?回合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解釋。 要說回合, 咱們就得從最開始有戰爭的時代說起。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大家打仗是以車戰為主。 如果一場戰爭中只擊敗了步兵(徒兵), 也只算是小勝。 如果車兵被打敗了, 那就是大敗, 損失慘重了!不太理解?容我細細說來。

古代的標準配置按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解釋:車一乘有甲士三人, 步卒七十二人。 這裡的步卒就是徒兵或步兵的意思。 車一乘(我們可以理解成現代的坦克)配有甲士三人, 這三個人左邊一人手拿弓箭, 負責遠程攻擊、右面一人手拿矛盾, 負責近程攻擊。 中間這個人就是駕駛員。 負責駕馭馬匹。 大家能稍許明白了一些了嗎?

那還不對!我看書裡說有的國家的國君打仗時就是在戰車裡受的傷。 你說國君他們在車裡是什麼位置?近程?遠程?馬夫?我錯了, 怨我沒有解釋完整。 當主將坐在車裡的時候, 駕駛員的位置就要在左邊了。 右邊的位置和近戰職責不變。 這下大家就明白了吧!

春秋兩國交兵, 你出一百輛車, 我也得講道義, 也得出一百輛車。 如果我出了一百零一輛車,

也會被眾諸侯取笑。 為什麼說徒步被擊敗只是小敗, 車兵被擊敗就是大敗了呢?

周朝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你不要以為當時周朝就有全民義務教育了。 這六藝術僅僅是貴族學的技能。 其中“射、禦”大家有點看明白了吧。 射箭, 駕馭馬車。 車兵上的三人, 其中兩人都要經過貴族技能的訓練, 不用說這兩人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群眾了吧。 那麼居右持槍的呢?他更是需要孔武有力, 而且還要是忠誠國君的勇士才能擔當。 所以車上的全部是一國貴族精英。 而所謂的隨車步卒(徒兵)才是真正平常種地幹活、有事扛槍打仗的農民或者是奴隸。

講完了前因,咱們就要說後果了。開戰了!大家開始面對面、頭抵頭的開始衝鋒了。開始遠射、這時候就要看誰的功課學的好了。只顧玩不學習的代價就是生命。一兩輪箭射完了,車也靠近了。這時候右側的甲士就要掄槍近戰了。“鐺”一聲,兩槍碰撞。馬車擦身而過。跑向遠方。這時射箭的就抓緊再射出一箭。這個過程就叫做“合”。

好了。兩輛車跑遠,還得再折回來,準備第二次進攻。這個期間就叫做“回”。有一回就必有一合。除非車上三人,在“合”完後,左右兩人就會跟中間的禦者商量說:咱們打不過啊!射箭比不過,力氣也沒有他們大。咋辦?禦者直接了當:“傻啊!跑唄!”於是也就直接省略了“回”的步驟,直接在“合”完就一溜煙不回頭的望遠方跑去。

按正常來講,“合”完撒丫子跑的一般來講都會成功脫離戰場。為什麼呢?因為那一方沖過去後,他還要“回”。折回馬頭,再找對手。一看跑了!這就有時間差了。一般就難追上了。

雖然在禮崩樂壞,打仗開始你死我活了,但是在前期打仗也是溫情脈脈,比較好玩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國打敗了開始逃跑,楚國人後面就追。一輛晉國的戰車落入泥譚裡動彈不得,與之交戰的楚國戰車追上後,就幫助晉國人推出了戰車,說:“接著跑吧,哥們!”晉國人又接著跑,沒跑幾步,車軸又脫了。楚國人又追上,幫助他們修好了車。接著又送他們一程。再跑,邊跑晉國人邊喊:謝謝哥們啊,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我們晉國打敗沒經驗。佩服佩服!

這件事就透露出一個小秘密。在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兵車的駕馭是有竅門的:要順著同一條車轍印來進行“回合”。如果是有逃跑之意的時候,戰車是不必順著車轍印駕駛的。這也就後來一鼓作氣的典故中:曹劌“下視其轍”的緣故所在。

這就是“回合”的出處,但是嚴格來講,所娛樂後期大將單挑,動不動就大戰幾百回合。一是出於藝術的渲染需要、一個是突出大將的勇猛過人。真正的單挑,五六十回合內就基本能解決勝負了。但是拼到最後,也是拼馬力與人力了。就像張飛馬超大戰一樣,後期也只有扔錘與射箭了。估計再打下去,這兩人也會象地痞流氓一樣,抱團肉搏,挖眼掏檔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恒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恒實的贊許!您的關注是對恒實的支持!

講完了前因,咱們就要說後果了。開戰了!大家開始面對面、頭抵頭的開始衝鋒了。開始遠射、這時候就要看誰的功課學的好了。只顧玩不學習的代價就是生命。一兩輪箭射完了,車也靠近了。這時候右側的甲士就要掄槍近戰了。“鐺”一聲,兩槍碰撞。馬車擦身而過。跑向遠方。這時射箭的就抓緊再射出一箭。這個過程就叫做“合”。

好了。兩輛車跑遠,還得再折回來,準備第二次進攻。這個期間就叫做“回”。有一回就必有一合。除非車上三人,在“合”完後,左右兩人就會跟中間的禦者商量說:咱們打不過啊!射箭比不過,力氣也沒有他們大。咋辦?禦者直接了當:“傻啊!跑唄!”於是也就直接省略了“回”的步驟,直接在“合”完就一溜煙不回頭的望遠方跑去。

按正常來講,“合”完撒丫子跑的一般來講都會成功脫離戰場。為什麼呢?因為那一方沖過去後,他還要“回”。折回馬頭,再找對手。一看跑了!這就有時間差了。一般就難追上了。

雖然在禮崩樂壞,打仗開始你死我活了,但是在前期打仗也是溫情脈脈,比較好玩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國打敗了開始逃跑,楚國人後面就追。一輛晉國的戰車落入泥譚裡動彈不得,與之交戰的楚國戰車追上後,就幫助晉國人推出了戰車,說:“接著跑吧,哥們!”晉國人又接著跑,沒跑幾步,車軸又脫了。楚國人又追上,幫助他們修好了車。接著又送他們一程。再跑,邊跑晉國人邊喊:謝謝哥們啊,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我們晉國打敗沒經驗。佩服佩服!

這件事就透露出一個小秘密。在春秋戰國時期打仗,兵車的駕馭是有竅門的:要順著同一條車轍印來進行“回合”。如果是有逃跑之意的時候,戰車是不必順著車轍印駕駛的。這也就後來一鼓作氣的典故中:曹劌“下視其轍”的緣故所在。

這就是“回合”的出處,但是嚴格來講,所娛樂後期大將單挑,動不動就大戰幾百回合。一是出於藝術的渲染需要、一個是突出大將的勇猛過人。真正的單挑,五六十回合內就基本能解決勝負了。但是拼到最後,也是拼馬力與人力了。就像張飛馬超大戰一樣,後期也只有扔錘與射箭了。估計再打下去,這兩人也會象地痞流氓一樣,抱團肉搏,挖眼掏檔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恒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恒實的贊許!您的關注是對恒實的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