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幅影像訴說家國歷史,70年攝影生涯躍然紙上

3人都是作家。

《石家莊日報》一名記者

1948年初, 《石家莊日報》的幾個記者合影, 自左至右:段春明、張申、陳勃、朱虹

1947年11月, 石家莊解放。 我到了《石家莊日報》,

當了一名記者。 我記得, 當時發給我一枚胸牌, 有“新華社石家莊分社記者”的字樣。 在日報創刊不久的這段時間裡, 我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每天的報紙幾乎都發有我寫的一兩則消息, 三五天還發表一篇通訊報導。

第一次給毛主席拍照

1949年5月在西山雙清別墅拍攝的毛澤東

1949年5月, 華北總工會借天津耀華中學召開華北職工代表會議, 劉少奇還在會上做了報告。 會議還未開完, 就接到上級通知:全體代表集合, 到北京去。 那會兒, 沒有人告訴我們去幹什麼。 一兩百個代表來到參加開國大典了北京, 住在前門打磨廠的一個小旅館裡, 到了那裡, 才知道, 是要等待毛主席的接見。 當得知是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要接見大家時, 人人都興奮得像過年的孩子一樣。

我帶著那部從哈爾濱買回來的相機, 帶著從天津繳獲的膠捲, 躍躍欲試。 當毛主席、朱總司令出現時, 台下一陣鼓掌聲, 口號聲此起彼伏。 李立三同志帶隊, 幾個代表帶著錦旗, 在接見的時候, 把錦旗獻給了主席。

當時沒有其他的記者拍照, 我一個人拼命地拍了起來。 由於時間很短, 我拍了大概兩個膠捲。 待我告一段落, 回過頭來看毛主席的時候, 感到他的形象比過去看照片時高大得多, 於是又拍了一些。 毛主席神采奕奕, 顯得十分慈祥。

參加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天安門廣場。

1949年開國大典的時候, 我有幸作為全國總工會的記者, 參加了這次重大活動, 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拍攝。

那天下午3點鐘, 大典開始。 當時, 天安門廣場上的攝影完全是無序的。 因為以前沒有搞過這麼大的活動, 沒有什麼經驗。 遊行隊伍從天安門東面的三座門進來, 再從西面的三座門出去, 廣場也不像現在的廣場這麼大, 南側兩邊還有圍牆和樹, 廣場是半包圍的。 我們就在廣場中間, 受閱的隊伍來了, 記者就讓開, 受閱隊伍過去了之後, 再鑽到隊伍中間拍照。 有的記者為選角度拍攝, 索性躺在廣場上仰攝。

中國攝影學會的誕生

1957年第一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的評選委員和工作人員。 前排自左至右:劉旭滄、黃翔、張印泉、蔡俊三、石少華、吳印咸、鄭景康。 後排:盧學志、陳正青、陳勃、高帆、彭高瑞、薛子江、秦淑蘭、吳寅伯、白瑛、楊子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得到了新機遇。 歷史的發展向我們提出, 需要趕快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攝影組織, 以便將各地的攝影工作者團結起來,發展創作,培養人才,提高水準,交流經驗,開展對外交流。

1956年6月底,全國文聯秘書長陽翰笙在北京東四頭條他家的會客室裡,召集有關同志開會,他說:“今天請大家來,是商量成立中國攝影學會籌委會的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攝影組織是老攝影家鄭景康同志和許多同行的朋友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的請求。經中國文聯研究,同意這個建議。我們認為,中國攝影界應該有自己的組織,把全國的攝影家團結起來,繁榮創作,更好地反映新中國的建設和生活。今天我受文聯黨組的委託,召開這個會,希望同志們共同努力,做好籌備工作,爭取早日把這個組織成立起來。”會上經過協商,成立了由30位委員組成的籌委會,一致推舉石少華同志為主任委員。《人民日報》7月1日發表了成立中國攝影學會籌委會的消息。

一本發行200多萬冊的小書

《簡明攝影知識》第1版和第2版的封面。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成立,我當選為學會常務理事,並調任駐會副秘書長。過了一段時間,我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人日報社,向我提了個要求,問我能不能給他們的內部刊物《工人通訊員》寫一點學習攝影知識的文章,以便擴大攝影方面的稿源。這義不容辭,我答應下來,共寫了4篇:①照相機和膠捲;②光線、光圈和快門;③用光和取景;④沖洗和放大。這四篇短文簡明地介紹了一點攝影的知識,據說,它受到工人通訊員們的歡迎。

上海的著名出版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總編輯趙家璧先生,建議我將這4部分文稿集中起來,編輯成一本簡明攝影知識的書出版。讓人沒有想到,這本《簡明攝影知識》出版發行之後,第一次印刷40萬冊,很快銷售一空,以後是30萬冊、40萬冊地印刷都供不應求,幾年中15次印刷,共發行200多萬冊。

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和創作

來自北京的機關工作人員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

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庫建設工地

1958年,國家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中。這一年,在北京郊區的昌平十三陵地區,修建了十三陵水庫。從1月21日破土動工,經過近40萬名勞動者160天的日夜奮戰,一座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蓄水量達8200多萬立方米的大水庫即告完成。7月1日,舉行了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這堪稱社會主義建設的奇跡。

當時,我任職于中國文聯下屬的中國攝影學會(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短短5個月中有幸三次來到這個水庫工地:第一次是背著鋪蓋卷來參加中直機關組織的義務勞動;第二次是作為文藝工作者下工地搞創作;第三次是陪同法國著名攝影家布列松到水庫工地採訪。

第一枚金牌

雨越大幹勁越大。

《雨越大幹勁越大》創作於第二次隨文藝隊伍去十三陵水庫時。一天下午,我正在工地拍照,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頃刻間下起了瓢潑大雨,我趕緊把相機在貼身藏在襯衣下面保護好,呼喊著近處的同伴楊子頤去附近的帳篷避雨。猛然一回頭,看到了不遠處的許多民工,他們不但沒有躲雨,反而披起隨身攜帶的雨衣、叫著比雨聲更響亮的勞動號子、挑著沉重的沙石,一個個向前奔跑,好像在同大雨比賽。這個場面一下子讓我驚呆了,當時我也忘了大雨的沖刷,逕自向人群跑去,選取一個好的逆光角度,以突出落下的雨點和奮戰的人群,從襯衣內掏出相機,在滂沱大雨中按下了快門。

這張照片放大後,同事們認為冒雨奮戰的氣氛還可以,於是根據當時“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口號,取名為《雨越大幹勁越大》,先在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中國攝影》上發表,後來在匈牙利舉行的一次國際影賽中,獲得第一名,這是中國攝影工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於國際影賽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中國》大畫冊的問世

《中國》大畫冊的封面。

195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中央決定編輯出版一本以攝影作品為主的大型畫冊。擔任《中國》大畫冊主編的實際上是廖承志同志,他當時是國務院僑辦主任兼黨組書記,召集我們開會佈置這一任務。最後共選定了172位作者的463幅(其中彩色118幅)作品,此外還選出了古今畫家的美術作品27幅。這些作品,既有表現新中國十年建設成就、人民生活變化和美麗山川的畫面,同時又有表現燦爛古國文化的畫卷,古今結合、影畫合璧,組成了一部豐富多彩的皇皇巨著。

國慶前夕,一部精美、莊重、大方的《中國》大畫冊正式問世。畫冊為6開本,共545頁,厚度約6.5釐米,重達8公斤。

第一次風光攝影展

1962年舉辦的“黃山風景攝影展”的目錄冊

1961年是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中最嚴重的一年。那時,不少同志因為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不僅浮腫,還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醫生讓我離開工作崗位轉地治療。我住在杭州一個工人療養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好轉,於是決定到黃山拍拍照片,借此機會鞏固治療效果。剛到黃山賓館,我正巧遇上前來拍攝《黃山風光》藝術電影的吳印咸、程默、盧施福(安徽攝影家)3人,我們一行4人,從9月20日到10月1日,一直在山上攝影創作,拍了不少照片。

從黃山回到北京,我開始策劃舉辦一次“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先同吳老商量:將過去歷年到過黃山的攝影家的作品一道展出,這可能會對我國的風光攝影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吳老欣然贊同,並得到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會的討論和批准。

1962年10月12日起,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展廳舉辦了“黃山風景攝影展覽”。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風光攝影作品專題展覽。影展出乎意料地盛況空前,水榭展廳內經常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

在周總理家裡做客

1963年4月12日,周總理和鄧大姐特邀攝影界代表到他的家裡做客,這是在中南海西花廳前的合影。自左至右,第一排:侯波、蘭芳、張彬、陳娟美、童小鵬、蘇河清;第二排:丁補天、周總理、鄭小箴、王為申、徐佑珠、張印泉、石少華、吳印咸、鄧大姐、陳正青;第三排:陳勃、陳淑芬、陳昌謙、程默、吳群、宋貝珩。

周總理同陳勃熱情握手(左二為張印泉,右一為石少華)。

1963年,為紀念“三八”婦女節而舉辦的“全國女攝影工作者作品展覽”剛剛結束,4月12日,我們接到通知,鄧穎超大姐邀請一批女攝影工作者和攝影界人士到家裡—中南海西花廳賞花。那天下午,行前剛下過一陣小雨,空氣非常清新,我們一行20人,從各自的單位出發,大約在下午4點鐘,由中南海西門坐車進入,來到西花廳時,等候在這裡的不僅有鄧大姐,還見到了敬愛的周總理,這讓大家驚喜萬分。

其時,西花廳的海棠花盛開,庭院裡一片清香,主人先領著我們漫步賞花,當時我們的情緒就像滿樹燦爛的花朵一樣,心花怒放,興奮無比。

拍攝尼克森首次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

尼克森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

1972年2月21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森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了一周的訪問。

尼克森首次訪華期間,從當年2月21日到27日訪問北京、杭州、上海,我與中外記者一直陪同採訪,直到28日上午在上海虹橋機場送別尼克森。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印象深刻。40年過去了,回憶起來,一幕幕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香港攝影界精英組團上黃山

“黃山影展”的魅力、陳複禮1962年上黃山的影響,一直誘惑香港的攝影家們想組團結隊上黃山,他們等待了16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8年,一支由18位香港攝影界精英組成的赴黃山攝影創作團,在團長陳複禮先生的率領下終於成行。

臺灣攝影紀行

大陸第一個攝影家訪問團應臺灣海峽兩岸藝術攝影聯展籌委會主持人郎靜山先生的邀請,由高帆、徐肖冰、呂厚民、陳勃、陳淑芬、梁惠湘、胡國欽、陸中秋、任一權和簡慶福10人組成,於1993年12月8日至17日在臺灣進行了10天友好訪問。103歲的老人郎靜山親自到機場迎接。

2009年8月在雲南大理中國攝影藝術節上,陳勃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2009年是我三喜臨門的一年。

一喜:2009年是中國文聯成立60周年的日子。6月,中國文聯在人民大會堂為60位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年的文藝工作者頒發證書和獎章,我獲得了這個殊榮。

二喜:8月,中國攝影家協會在雲南大理名城舉行了隆重的第8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其間,8位老攝影家獲得了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他們是陳複禮、徐肖冰、呂厚民、簡慶福、陳勃、侯波、陳昌謙、袁毅平。

三喜:11月,中國文聯在北京為10位老藝術家頒發了第8屆“造型藝術成就獎”和“表演藝術成就獎”。我作為這次唯一的攝影藝術家獲得了“造型藝術成就獎”。

以便將各地的攝影工作者團結起來,發展創作,培養人才,提高水準,交流經驗,開展對外交流。

1956年6月底,全國文聯秘書長陽翰笙在北京東四頭條他家的會客室裡,召集有關同志開會,他說:“今天請大家來,是商量成立中國攝影學會籌委會的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攝影組織是老攝影家鄭景康同志和許多同行的朋友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的請求。經中國文聯研究,同意這個建議。我們認為,中國攝影界應該有自己的組織,把全國的攝影家團結起來,繁榮創作,更好地反映新中國的建設和生活。今天我受文聯黨組的委託,召開這個會,希望同志們共同努力,做好籌備工作,爭取早日把這個組織成立起來。”會上經過協商,成立了由30位委員組成的籌委會,一致推舉石少華同志為主任委員。《人民日報》7月1日發表了成立中國攝影學會籌委會的消息。

一本發行200多萬冊的小書

《簡明攝影知識》第1版和第2版的封面。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成立,我當選為學會常務理事,並調任駐會副秘書長。過了一段時間,我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人日報社,向我提了個要求,問我能不能給他們的內部刊物《工人通訊員》寫一點學習攝影知識的文章,以便擴大攝影方面的稿源。這義不容辭,我答應下來,共寫了4篇:①照相機和膠捲;②光線、光圈和快門;③用光和取景;④沖洗和放大。這四篇短文簡明地介紹了一點攝影的知識,據說,它受到工人通訊員們的歡迎。

上海的著名出版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總編輯趙家璧先生,建議我將這4部分文稿集中起來,編輯成一本簡明攝影知識的書出版。讓人沒有想到,這本《簡明攝影知識》出版發行之後,第一次印刷40萬冊,很快銷售一空,以後是30萬冊、40萬冊地印刷都供不應求,幾年中15次印刷,共發行200多萬冊。

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和創作

來自北京的機關工作人員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勞動。

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庫建設工地

1958年,國家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中。這一年,在北京郊區的昌平十三陵地區,修建了十三陵水庫。從1月21日破土動工,經過近40萬名勞動者160天的日夜奮戰,一座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蓄水量達8200多萬立方米的大水庫即告完成。7月1日,舉行了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這堪稱社會主義建設的奇跡。

當時,我任職于中國文聯下屬的中國攝影學會(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短短5個月中有幸三次來到這個水庫工地:第一次是背著鋪蓋卷來參加中直機關組織的義務勞動;第二次是作為文藝工作者下工地搞創作;第三次是陪同法國著名攝影家布列松到水庫工地採訪。

第一枚金牌

雨越大幹勁越大。

《雨越大幹勁越大》創作於第二次隨文藝隊伍去十三陵水庫時。一天下午,我正在工地拍照,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頃刻間下起了瓢潑大雨,我趕緊把相機在貼身藏在襯衣下面保護好,呼喊著近處的同伴楊子頤去附近的帳篷避雨。猛然一回頭,看到了不遠處的許多民工,他們不但沒有躲雨,反而披起隨身攜帶的雨衣、叫著比雨聲更響亮的勞動號子、挑著沉重的沙石,一個個向前奔跑,好像在同大雨比賽。這個場面一下子讓我驚呆了,當時我也忘了大雨的沖刷,逕自向人群跑去,選取一個好的逆光角度,以突出落下的雨點和奮戰的人群,從襯衣內掏出相機,在滂沱大雨中按下了快門。

這張照片放大後,同事們認為冒雨奮戰的氣氛還可以,於是根據當時“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口號,取名為《雨越大幹勁越大》,先在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中國攝影》上發表,後來在匈牙利舉行的一次國際影賽中,獲得第一名,這是中國攝影工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於國際影賽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中國》大畫冊的問世

《中國》大畫冊的封面。

195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中央決定編輯出版一本以攝影作品為主的大型畫冊。擔任《中國》大畫冊主編的實際上是廖承志同志,他當時是國務院僑辦主任兼黨組書記,召集我們開會佈置這一任務。最後共選定了172位作者的463幅(其中彩色118幅)作品,此外還選出了古今畫家的美術作品27幅。這些作品,既有表現新中國十年建設成就、人民生活變化和美麗山川的畫面,同時又有表現燦爛古國文化的畫卷,古今結合、影畫合璧,組成了一部豐富多彩的皇皇巨著。

國慶前夕,一部精美、莊重、大方的《中國》大畫冊正式問世。畫冊為6開本,共545頁,厚度約6.5釐米,重達8公斤。

第一次風光攝影展

1962年舉辦的“黃山風景攝影展”的目錄冊

1961年是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中最嚴重的一年。那時,不少同志因為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不僅浮腫,還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醫生讓我離開工作崗位轉地治療。我住在杭州一個工人療養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好轉,於是決定到黃山拍拍照片,借此機會鞏固治療效果。剛到黃山賓館,我正巧遇上前來拍攝《黃山風光》藝術電影的吳印咸、程默、盧施福(安徽攝影家)3人,我們一行4人,從9月20日到10月1日,一直在山上攝影創作,拍了不少照片。

從黃山回到北京,我開始策劃舉辦一次“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先同吳老商量:將過去歷年到過黃山的攝影家的作品一道展出,這可能會對我國的風光攝影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吳老欣然贊同,並得到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會的討論和批准。

1962年10月12日起,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展廳舉辦了“黃山風景攝影展覽”。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風光攝影作品專題展覽。影展出乎意料地盛況空前,水榭展廳內經常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

在周總理家裡做客

1963年4月12日,周總理和鄧大姐特邀攝影界代表到他的家裡做客,這是在中南海西花廳前的合影。自左至右,第一排:侯波、蘭芳、張彬、陳娟美、童小鵬、蘇河清;第二排:丁補天、周總理、鄭小箴、王為申、徐佑珠、張印泉、石少華、吳印咸、鄧大姐、陳正青;第三排:陳勃、陳淑芬、陳昌謙、程默、吳群、宋貝珩。

周總理同陳勃熱情握手(左二為張印泉,右一為石少華)。

1963年,為紀念“三八”婦女節而舉辦的“全國女攝影工作者作品展覽”剛剛結束,4月12日,我們接到通知,鄧穎超大姐邀請一批女攝影工作者和攝影界人士到家裡—中南海西花廳賞花。那天下午,行前剛下過一陣小雨,空氣非常清新,我們一行20人,從各自的單位出發,大約在下午4點鐘,由中南海西門坐車進入,來到西花廳時,等候在這裡的不僅有鄧大姐,還見到了敬愛的周總理,這讓大家驚喜萬分。

其時,西花廳的海棠花盛開,庭院裡一片清香,主人先領著我們漫步賞花,當時我們的情緒就像滿樹燦爛的花朵一樣,心花怒放,興奮無比。

拍攝尼克森首次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

尼克森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

1972年2月21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森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了一周的訪問。

尼克森首次訪華期間,從當年2月21日到27日訪問北京、杭州、上海,我與中外記者一直陪同採訪,直到28日上午在上海虹橋機場送別尼克森。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印象深刻。40年過去了,回憶起來,一幕幕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香港攝影界精英組團上黃山

“黃山影展”的魅力、陳複禮1962年上黃山的影響,一直誘惑香港的攝影家們想組團結隊上黃山,他們等待了16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8年,一支由18位香港攝影界精英組成的赴黃山攝影創作團,在團長陳複禮先生的率領下終於成行。

臺灣攝影紀行

大陸第一個攝影家訪問團應臺灣海峽兩岸藝術攝影聯展籌委會主持人郎靜山先生的邀請,由高帆、徐肖冰、呂厚民、陳勃、陳淑芬、梁惠湘、胡國欽、陸中秋、任一權和簡慶福10人組成,於1993年12月8日至17日在臺灣進行了10天友好訪問。103歲的老人郎靜山親自到機場迎接。

2009年8月在雲南大理中國攝影藝術節上,陳勃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2009年是我三喜臨門的一年。

一喜:2009年是中國文聯成立60周年的日子。6月,中國文聯在人民大會堂為60位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年的文藝工作者頒發證書和獎章,我獲得了這個殊榮。

二喜:8月,中國攝影家協會在雲南大理名城舉行了隆重的第8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其間,8位老攝影家獲得了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他們是陳複禮、徐肖冰、呂厚民、簡慶福、陳勃、侯波、陳昌謙、袁毅平。

三喜:11月,中國文聯在北京為10位老藝術家頒發了第8屆“造型藝術成就獎”和“表演藝術成就獎”。我作為這次唯一的攝影藝術家獲得了“造型藝術成就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