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40年前,日本窮人只能買剩飯吃,洋人卻讚美他們精神上很富足

1

1863年, 被譽為軍事報導攝影的先驅者之一的費莉絲·比托再次到了日本。 在這裡, 他拍很多照片, 讓我們能一窺150多年前的日本是什麼樣子。

今天要說的, 就是1868年左右的日本農村。 宗澤亞在《明治維新的國度》裡, 引用了1877年在東京大學工作的外國教授的話——

2

日本的貧困層沒有美國貧困層那樣野蠻卑劣的習俗, 日本人雖然住在鱗次櫛比只能遮蔽雨露的木屋內, 但是在這些小屋內居住的自幼貧窮的人們,

精神上卻是快樂幸福的(正好十個字)。 而歐美窮人被深埋在貧民窟, 在悲慘和絕望中生存。 日本人在貧窮中享受幸福, 實乃令人不可思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然而, 日本的當政者們顯然不會認同外國教授這種帶著浪漫的描述。 否則, 他們也不會喊出富國強兵的口號了。 實際上, 誰願意受窮呢?

3

1872年, 富岡制絲廠建成, 這是一個樣板工廠。 這裡的女工, 分成四等。 一等女工只占全員的3%, 但她們的年薪, 卻可以在家鄉建一棟小樓。 到工廠上班的, 肯定不會是華族女子, 只會是沒落武士及農民的女兒, 那麼, 當時的日本, 在農村建一棟小樓是什麼概念?費莉絲·比托的照片, 能有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本文除本圖外, 均為費莉絲·比托拍攝)

4

這是1868年一個小漁村。 中間就有一棟小樓, 而它旁邊, 都是茅屋。 由此可知, 如果在農村能建成那樣一棟小樓, 該是何等榮耀?

5

然而, 那都只是表像而已。 在明治維新之後, 農民大量破產, 流入城市, 住在貧民窟裡。 東京貧困人口上十萬。 他們中的很多, 只有微薄的工資, 在“殘飯屋”裡買剩飯吃。 西方人對當時日本人的評論, 因只看到了東方貧民特有的忍辱負重與無奈苦笑。 他們寫下那些文字的時候, 並沒有去問日本窮人, 你們的精神上真的是快樂幸福的嗎?(本文照片, 來源網路, 感謝原作者, 若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