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去他的“隱形貧困媽媽”,做媽媽,別人挖的坑我不跳

你被刷屏了嗎?

最近, 媽媽們被“隱形貧困媽媽”刷了屏, 很多人深表認同, 財務貧困、時間貧困、顏值貧困, 這說得可不就是我嗎?

有一陣子,

我被“吐槽男孩”刷屏, 不少文章吐槽家有男孩的種種窘況, 仿佛生了個男孩, 媽媽就遭遇了世界末日。

同樣有刷屏作用的, 還有婆婆、渣男、媽媽偉大、生娃九死一生、如果現在不對娃做點啥後悔就晚啦。

煽情的、自戀的、吐槽的、恐嚇的, 媽媽們每看到這樣的文章, 都不免對號入座一下、警覺一下、自憐一下、感歎一下、焦慮一下……

為什麼媽媽容易被刷屏?

媽媽們為什麼容易成為各種刷屏文章的傳播對象?為什麼人們更樂於生產關於女性、情感、家庭、育兒問題的刷屏文章?

如果你對媒體傳播, 尤其是社會化媒體傳播的運營機制稍有瞭解, 就會知道, 流量意味著廣告, 廣告意味著收入, 而作為家庭主婦的媽媽, 是最有價值的廣告物件:

身為媽媽, 給孩子買東西的決定權大部分在你手上;身為主婦, 家庭日常消費的決定權大部分在你手上;而身為女性, 愛美心理又讓你很可能不停地為自己買買買。

商業價值如此之高, 不刷你的屏刷誰的?如此, 你也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很多“雞湯”文章, 都在不停地告訴你“顏值即正義”、“女人就該對自己好一點”、“愛你的人肯為你花錢”, 因為這樣, 會鼓勵你不停地買、買、買, 且買得理直氣壯。

什麼樣的內容更容易刷屏?

早在上個世紀早期, 傳播學家們在研究大眾傳播的內容時就發現, 報紙上“腥膻”的內容, 更容易獲得廣泛的閱讀和傳播。

什麼是腥膻內容?渲染兇殺、色情、暴力、醜惡、墮落的內容是, 故意挑逗大眾感官和神經的內容是, 故意歪曲、裁剪某些事實以迎合大眾態度和口味的內容都是。 傳播學者凱文·威廉姆斯寫了一本英國大眾傳播史, 甚至不無諷刺地把書直接命名為《一天給我一樁謀殺案》。

在傳播領域, 人們甚至已經發展出專門的技術, 以為讀者、觀眾、網路使用者,

生產此類內容, 看看你微信朋友圈裡那些“紮心了”、“只看一眼就淚奔”、“看到的人都哭了”之類的標題, 你就會明白, 作為讀者的你, 常常不過是被仔細分析過好惡、需求, 然後被準確“套路”到的傳播物件而已。

媒體應該不應該傳播什麼樣的內容給受眾, 是傳播倫理的研究範疇, 傳播機構也有各種各樣關於社會責任的承諾以及自律, 但請相信, 你能看到的絕大部分刷屏內容, 都不在這些社會責任和自律的規約之內, 換句話說:它們確實沒有那麼好, 但還沒有不好到需要被禁止傳播的程度。

被此類內容刷屏會怎樣?

在大資料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 你很容易被類似內容包圍、洗腦, 甚至自覺地參與其中, 成為傳播者。

比如, 某天你看了一篇關於“渣男”的文章, 接著挺長時段時間, 你手機的各種內容用戶端, 都很容易為你推薦此類文章, 你看多了, 在遇到“老公月入八千給我五千都不肯”這樣的話題時, 就很可能不假思索地打上一句評論:“此等渣男, 速速遠離。 ”——你已經被此類文章洗腦, 完全認同其中的觀念,喪失自己的分析、判斷、觀點了。

有一天深夜,我們的育兒群裡有一位媽媽求助:自己和婆婆家關係不睦,而公公婆婆又想來長住,為此和丈夫大吵一頓,希望大家幫忙想想該怎麼辦。

不到一分鐘,就有另外一位媽媽發言:“我婆婆家也是……可偏心了……我就不能忍受和他們同住。”

人家需要的是建設性意見,而這位媽媽一上來就習慣性地“我也是”,然後開始吧啦吧啦吐槽,活脫脫就是被“惡婆婆”話題洗腦的例證。

我還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吐槽家裡的男孩子如何如何淘氣、如何如何讓爸爸媽媽哭笑不得,似乎成了一件特別“正確”的事,每一篇這樣的文章後,都追隨著一大批“我家兒子也是”的評論者。

作為兩孩媽媽,我特別不能理解:您是想說“我生男孩我驕傲”呢,還是“我生男孩我倒楣”呢,您是真不喜歡自家男孩恨不得別人抱個乖乖女寶來馬上就交換呢,還是沾染了“不吐槽就不行”的流行病症呢?

被洗腦的是你,受害的是娃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奇怪,真心爸媽不是寫育兒文章的嗎?媽媽被刷屏、被洗腦,難道與育兒、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嗎?——答案是:不但有,而且關係很大。

在每天和媽媽們的交流中,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特別嚴重的狀況:

很多媽媽,已經不自覺地被這些刷屏文章中的觀點洗腦,失去了自己對生活、對孩子、對家庭的思考能力——別人怎麼說,我就跟著怎麼想;別人怎麼說,我就跟著怎麼說。

比如說起孩子,描述的不是現象,而是先套上一大推現成的標籤:“不專注”、“閱讀障礙”、“學習障礙”、“英語啟蒙太晚”、“交友障礙”、“內向”、“被欺負”;

說起孩子爸爸,會說“那就是個外人”、“孩子和媽媽才是生死之交”;

說起全職媽媽,馬上就想到“隱形貧困媽媽”,想到缺錢、缺時間、缺顏值,還缺自由、自我、尊嚴;

說起作業,馬上想到“氣出心臟病”、“分分鐘想爆炸”;

這樣焦慮、盲從、拒絕深度思考的媽媽,如何能做到給孩子溫和、恒定的愛和理性的家庭教育呢?

資訊轟炸中,媽媽如何自保?

那麼,在這樣的資訊轟炸中,媽媽們如何自保,避免盲目跳入別人挖好的各種各樣的“坑”呢?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識別“娛樂性內容”,別把娛樂“當真”

無論什麼樣的媒體,有些內容,是純供娛樂的,準確識別出娛樂性內容、別把娛樂“當真”,是作為傳播受眾的一個基本素養。換句話說,就是你很清楚,哪些內容是看著玩兒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知識或者精神上的營養的。把速食麵當美食來吃,你就輸了。

比如,在真心媽媽看來,所謂“隱形貧困媽媽”,就是一個“段子”,認真拿著“段子”對號入座,搞得自己喪得不行,豈非不智?

2、保持獨立思考,別輕易“認同”

別一看到“淚奔”,馬上就跟著淚奔,看到“毫不猶豫地轉”,就跟著毫不猶豫地轉,看到“深度好文”,馬上就當成深度好文,一看到人人喊打,自己就加入喊打喊殺的行列。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看到大量的各種文章,讀的時候,想一想“這件事,事實到底是什麼?我會從什麼角度思考?我的觀點是什麼?”,別輕易地就認同別人的說法。有這樣的思考習慣,就可以避免被各種刷屏文章洗腦的危險。

當然,媽媽獨立思考的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避免孩子成為一個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人云亦云”的人。

3、保持深度閱讀,別依賴碎片資訊

真心爸媽認為,無論何時,保持深度閱讀的習慣,不依賴碎片資訊,都是避免在海量資訊和觀點中隨波逐流的最佳方式。

比如孕產,如果准媽媽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有品質的孕期指南,你就不會被“生孩子是九死一生”刷屏,煽情地認為,你真是拿自己的命,換來了你的寶貝娃。

比如育兒,如果爸爸媽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兒童心理學,或者是真的抱有尊重孩子的態度的育兒書,你就不會被鋪天蓋地的“英語啟蒙”洗腦,認為孩子沒有做英語啟蒙,過幾年簡直就連學都不配去上。

再比如夫妻關係,如果媽媽通過深度閱讀,建立起真正的“男女平等”而不是“女性霸權”的觀念,你就不會覺得,“給丈夫生了娃”的你,天經地義地是需要被格外呵護的弱者,或者被額外賦權的女王。

總之,媽媽們需要明白,那些不斷刷屏的、把你捲進去的煽情、自戀、吐槽、恐嚇,讀起來會很過癮、很有共鳴,但對自己和孩子,都並沒有好處。

做媽媽,有“別人挖的坑我不跳”的自覺,才能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保護好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免于成為被刷屏套路驅趕的群羊。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完全認同其中的觀念,喪失自己的分析、判斷、觀點了。

有一天深夜,我們的育兒群裡有一位媽媽求助:自己和婆婆家關係不睦,而公公婆婆又想來長住,為此和丈夫大吵一頓,希望大家幫忙想想該怎麼辦。

不到一分鐘,就有另外一位媽媽發言:“我婆婆家也是……可偏心了……我就不能忍受和他們同住。”

人家需要的是建設性意見,而這位媽媽一上來就習慣性地“我也是”,然後開始吧啦吧啦吐槽,活脫脫就是被“惡婆婆”話題洗腦的例證。

我還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吐槽家裡的男孩子如何如何淘氣、如何如何讓爸爸媽媽哭笑不得,似乎成了一件特別“正確”的事,每一篇這樣的文章後,都追隨著一大批“我家兒子也是”的評論者。

作為兩孩媽媽,我特別不能理解:您是想說“我生男孩我驕傲”呢,還是“我生男孩我倒楣”呢,您是真不喜歡自家男孩恨不得別人抱個乖乖女寶來馬上就交換呢,還是沾染了“不吐槽就不行”的流行病症呢?

被洗腦的是你,受害的是娃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奇怪,真心爸媽不是寫育兒文章的嗎?媽媽被刷屏、被洗腦,難道與育兒、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嗎?——答案是:不但有,而且關係很大。

在每天和媽媽們的交流中,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特別嚴重的狀況:

很多媽媽,已經不自覺地被這些刷屏文章中的觀點洗腦,失去了自己對生活、對孩子、對家庭的思考能力——別人怎麼說,我就跟著怎麼想;別人怎麼說,我就跟著怎麼說。

比如說起孩子,描述的不是現象,而是先套上一大推現成的標籤:“不專注”、“閱讀障礙”、“學習障礙”、“英語啟蒙太晚”、“交友障礙”、“內向”、“被欺負”;

說起孩子爸爸,會說“那就是個外人”、“孩子和媽媽才是生死之交”;

說起全職媽媽,馬上就想到“隱形貧困媽媽”,想到缺錢、缺時間、缺顏值,還缺自由、自我、尊嚴;

說起作業,馬上想到“氣出心臟病”、“分分鐘想爆炸”;

這樣焦慮、盲從、拒絕深度思考的媽媽,如何能做到給孩子溫和、恒定的愛和理性的家庭教育呢?

資訊轟炸中,媽媽如何自保?

那麼,在這樣的資訊轟炸中,媽媽們如何自保,避免盲目跳入別人挖好的各種各樣的“坑”呢?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識別“娛樂性內容”,別把娛樂“當真”

無論什麼樣的媒體,有些內容,是純供娛樂的,準確識別出娛樂性內容、別把娛樂“當真”,是作為傳播受眾的一個基本素養。換句話說,就是你很清楚,哪些內容是看著玩兒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知識或者精神上的營養的。把速食麵當美食來吃,你就輸了。

比如,在真心媽媽看來,所謂“隱形貧困媽媽”,就是一個“段子”,認真拿著“段子”對號入座,搞得自己喪得不行,豈非不智?

2、保持獨立思考,別輕易“認同”

別一看到“淚奔”,馬上就跟著淚奔,看到“毫不猶豫地轉”,就跟著毫不猶豫地轉,看到“深度好文”,馬上就當成深度好文,一看到人人喊打,自己就加入喊打喊殺的行列。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看到大量的各種文章,讀的時候,想一想“這件事,事實到底是什麼?我會從什麼角度思考?我的觀點是什麼?”,別輕易地就認同別人的說法。有這樣的思考習慣,就可以避免被各種刷屏文章洗腦的危險。

當然,媽媽獨立思考的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避免孩子成為一個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人云亦云”的人。

3、保持深度閱讀,別依賴碎片資訊

真心爸媽認為,無論何時,保持深度閱讀的習慣,不依賴碎片資訊,都是避免在海量資訊和觀點中隨波逐流的最佳方式。

比如孕產,如果准媽媽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有品質的孕期指南,你就不會被“生孩子是九死一生”刷屏,煽情地認為,你真是拿自己的命,換來了你的寶貝娃。

比如育兒,如果爸爸媽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兒童心理學,或者是真的抱有尊重孩子的態度的育兒書,你就不會被鋪天蓋地的“英語啟蒙”洗腦,認為孩子沒有做英語啟蒙,過幾年簡直就連學都不配去上。

再比如夫妻關係,如果媽媽通過深度閱讀,建立起真正的“男女平等”而不是“女性霸權”的觀念,你就不會覺得,“給丈夫生了娃”的你,天經地義地是需要被格外呵護的弱者,或者被額外賦權的女王。

總之,媽媽們需要明白,那些不斷刷屏的、把你捲進去的煽情、自戀、吐槽、恐嚇,讀起來會很過癮、很有共鳴,但對自己和孩子,都並沒有好處。

做媽媽,有“別人挖的坑我不跳”的自覺,才能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保護好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免于成為被刷屏套路驅趕的群羊。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