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工資要變少了!國家先幫你存著養老?

這段時間, 相信你多多少少已經聽說了關於“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即將試點的消息, 但這熱度始終不如海南自貿區、中美毛衣戰這些國家大事。

可在本君看來, 與這些國家大事相比, 跟我們個人關係最密切的未來養老問題更值得咱們去做更多的思考。

儘管這些並不發生在當下, 但卻對我們未來影響深遠, 未雨綢繆的長遠眼光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所必須的。

“養兒防老”是不道德的自私

在二胎開發的大背景下, 在中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把生子養女看成是一種利益需要、把子女當成養老避險的工具。

我們常說孩子是最好的投資, 但是否有想過, 這是哪方面的投資呢?

我們投資自己孩子的目的, 是為了讓他們為我們現在匱乏的財富積累能力養老?還是要他們來替我們實現我們放棄的理想?

中國人自古重親情, 但這並不是我們用以“綁架”子女的藉口和理由。

就像, 我們在孩子年幼的時候, 花重金報了一堆覺得對他以後生活職業發展好的補習班、培訓班。

我們理所當然的覺得這一切是為了孩子, 但他們是否願意, 有這個天賦?

我們這種自以為的為孩子“好”, 是真正地看中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了嗎?

在本君看來, 在我們嘔心瀝血甚至咆哮似的決定投資孩子前, 請首先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

如果父母沒有自己的養老和醫療保障,

完全靠子女養老的話, 孩子日後就業甚至選擇人生伴侶時都不會有太多自由。

如何讓自己的養老不成為他們以後成長、生活的負擔, 才是我們父母所能給予的最大支持。

我們養老的錢到底在哪?

那麼, 我們自己的養老錢到底在哪裡?我們先從“國”這個大家之處找一找答案。

我們中國的養老金的來源, 按照政府、企業和個人區分, 清晰地形成了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政府):基本養老保險

第二支柱(企業):企業年金制度

第三制度(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目前, 來自政府的第一大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口老齡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測未來30年, 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可能減少1.7億, 這也就意味著養老金的繳納人少了1.7個億。

如何用更少的年輕人, 來養活更多的老人, 這個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答案。

隨著人口老齡化, 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制度壓力逐年增大, 支出增速長期高於收入增速(下圖淺藍色線高於深藍色線):

支出規模也在2013年超過收入規模, 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目前這部分差額由財政來暫時補貼, “緩兵之計”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而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制度”, 本來是被寄予厚望。

畢竟發達國家養老體系的年金制度表現都很靚眼, 如美國的401(k)計畫, 澳大利亞的超級年金、英國的職業養老金等, 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 英國、美國、加拿大也有50%左右。

但中國版“401k”計畫發展緩慢, 截至2016 年底,

企業年金累計結存只有1.3萬億, 占養老保險體系資產總規模的16%(美國這個數字是61%)。

另外, 年金制度覆蓋職工人數也只有2300多萬, 占當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2.6%左右, 聊勝於無。

第一支柱的“收不抵支”, 第二支柱的“發展緩慢”, 意味著這兩條腿以後越來越難以支撐日益飆升的養老成本, 那麼只能在第三支柱上做文章了。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有何療效?

就在十幾天前(4月12日), 財政部等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 首次提出了“稅收遞延”的概念。

具體運作是這樣的:

咱舉個具體的栗子來看一下。

也就是每月少交了:323-253=70元, 但每個月的可支配工資卻減少了630元。

為了每個月省去幾十塊的稅收, 就去掉大幾百的可支配工資是不是太划不來?

雖說一年也就節省一兩千, 但是你算上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應, 節稅效果會更加明顯。

而且每個月減少的工資也不是平白無故地消失了, 而是國家幫我們攢著為養老做準備。

總的來說, 當你老了, 頭髮白了, 年輕時多交的養老金, 都會還給你。(當然,這裡說的是理想狀態,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後會是什麼情況。)

儘管這個政策還只是在局部地區試點,試用期限暫限一年,也許在實際操作中也有很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但這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80、90後父母這輩人,所有的養老都寄託給了體制;而當下的我們,未來養老則更多地要靠自己。

如果我們還不重視第三支柱的作用,不樹立長期投資、定期投資的理念,30年後我們的子女恐怕也要在節目裡討論“父母想要去養老院,我們能不能出得起這筆錢”這樣的話題了。

都會還給你。(當然,這裡說的是理想狀態,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後會是什麼情況。)

儘管這個政策還只是在局部地區試點,試用期限暫限一年,也許在實際操作中也有很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但這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80、90後父母這輩人,所有的養老都寄託給了體制;而當下的我們,未來養老則更多地要靠自己。

如果我們還不重視第三支柱的作用,不樹立長期投資、定期投資的理念,30年後我們的子女恐怕也要在節目裡討論“父母想要去養老院,我們能不能出得起這筆錢”這樣的話題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