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6歲的中國鑒定第一人:健康長壽之道

他是文物鑒定大師, 做古瓷鑒定已70多年, 被稱為“中國古陶瓷鑒定第一人”。 他閱寶無數, 卻沒有一件私人藏品。 他從來不接私活搞鑒定, 是中國收藏界一面旗幟。 如今96歲高齡, 仍耳聰目明, 每天堅持到故宮南三所辦公室處理案頭工作, 同時“與年輕人談談, 學點新知識”。 他說“人要活到老, 學到老”。 他就是耿寶昌。

耿寶昌14歲拜孫瀛洲先生為師, 10年後在北京琉璃廠開古玩鋪“振華齋”。 時值戰亂, 他卻期待著振興中華文化, 幹出一番事業。 1956年, 故宮博物院向社會廣泛招募文物行業人才, 耿寶昌從此進入故宮工作。 故宮藏有36萬件瓷器, 幾乎都經過他的眼和手。

在北京的故宮裡, 收藏了30多萬件珍貴瓷器, 著名的古陶瓷鑒定大師耿寶昌每件瓷器都過過目。 耿寶昌先生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雙眼, 他從15歲做學徒的時候就開始練這雙火眼金睛。 今年耿老已經90多歲了, 他說自己雙眼的視力仍然是1.5。

在這幾十年當中, 耿老為國家鑒定了數萬件一級文物, 在文博界他被稱作是“人間國寶”。 但耿老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他風趣地說他是“人間國寶”, 那是吹牛, 反正吹牛不要錢!

在他的鑒定生涯中最為人稱道的一次, 就是1994年耿先生從香港的拍賣會上以110萬人民幣拍賣回的成化罐。

歷史上明代成化憲宗皇帝非常喜歡小器物, 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官窯瓷器都是碗、盤等小件, 故有成化無大器之說。 而這個通高31釐米, 口徑17釐米的成化罐則是現存少有的大件器物。 目前全世界也只有4只,

而故宮的這個是唯一一個帶蓋的最完整的成化罐。 但有人認為這個帶蓋的成化罐是假的, 這個爭論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現在它的身價已經漲至2千萬人民幣。

耿寶昌在孫瀛洲先生像前

耿寶昌的火眼金睛是在文物店做了10年學徒練就的。 他的老師就是人稱“宣德大王”的孫瀛洲。

孫先生是享譽20世紀中國博物館界的著名瓷器專家, 上世紀30年代開的敦華齋是京城極其有名氣的文物店。 15歲時, 耿寶昌在初次來到敦華齋時, 覺得文物店的工作看起來很乾淨, 便留下來做了學徒, 從此跟隨老師練古瓷鑒定的童子功。

在當了10年的學徒後,1945年,只有22歲的耿寶昌開了自己的文物店——振華齋,它的原址就在今天琉璃廠榮寶齋。雖然他年紀輕,但是在圈內名氣很大,那時他只看最美、最珍貴的東西。按照行內的規矩,作瓷器鑒定絕對不能把眼睛看窮了。解放後,1956年,故宮的老院長吳仲超對故宮原有的東西進行鑒定整理,便把過去年長有聲望的人網羅到故宮。老師孫瀛洲被請到故宮,他還向吳仲超舉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34歲的耿寶昌。

2007年底中國水下考古“南海1號”打撈工程完工,沉睡在海底800餘年的宋代古船歷經20個年頭,終於陳列在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南海1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耿寶昌是這項震驚國內外考古界工程的幕後推動者。

1986年4月,英國人邁克·哈徹將23.9萬件在我國南海打撈沉船獲得的文物送到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中國駐荷蘭使館工作人員急電國內,國家文物局派出耿寶昌和另一名專家,攜3萬美金迅速趕往阿姆斯特丹。拍賣現場大都是各國億萬富翁,中國人出現在這個領域還前所未有,結果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拍賣開始,富豪們舉牌出口就是加價十倍,而耿寶昌二人囊中羞澀,望著近在咫尺的國寶,心如刀絞。回國以後,他們撰寫報告建議加強水上考古,後來便催生了“南海1號”工程。

耿寶昌是文博界名副其實的大家,致力於中國古陶瓷及其他工藝品的研究,已發表大量研究論文及論著,特別是《明清瓷器鑒定》一書,資料翔實,觀點獨到,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成為學習古陶鑒定必讀的一部權威著作,已多次再版。2014年6月耿寶昌被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授予“希爾金獎”。這個獎項的獲得者均為世界上研究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藝術的重要人物。

身為文物鑒定大師,耿寶昌卻謙虛得像個小學生。他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他的家裡沒擺一件藏品,到處堆著一米多高的書籍,只留下走路的一條窄道兒。他博學多聞,50多年前發生在收藏界或博物界的一些趣聞軼事,仍能娓娓道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讚他為“活字典”。九十有六的耿寶昌,至今仍堅持到故宮南三所辦公室處理案頭工作,同時“與年輕人談談,學點新的知識”。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古陶瓷鑒定方面的人才,他們遍佈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是古陶瓷研究領域的帶頭人和領軍人物。

現在,耿寶昌已經在故宮工作了60多年。60多年來耿寶昌閱寶無數,博覽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促使他成為古陶瓷的鑒定大師。

半世紀故宮人生:從學徒到大師

對於1936年第一次來故宮參觀,耿寶昌的記憶似乎就像這床上雕刻的花紋一樣清晰。“那是在‘七七事變’之前,當時正是春天,故宮裡非常殘破,到處是草和垃圾。門票是一塊大洋。”耿寶昌至今對當時在鐘錶館看到的一個“可以在一塊板子上滾動的”鐘錶記憶猶新。20年後他來到故宮工作,“那個東西還在那裡”。

1936年到1945年10年間,耿寶昌在孫瀛洲先生于東四南大街開的古玩店敦華齋內當學徒。10年出師後,耿寶昌開了自己的古玩店“振華齋”,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在與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先生相熟的師父孫瀛洲先生的介紹下,在故宮招收文物人員時進入故宮工作,開始了自己半個世紀的故宮人生涯。

投身文物行業70多年來,耿寶昌眼見中國陶瓷在國人心目中地位的變化。“過去瓷器在中國人心目中並沒有太高的地位。”說起過去故宮對外展示館藏瓷器時,耿寶昌印象深刻:“當年的觀眾一看,又是破瓷器,連(展廳)門檻都不進。隨著現在中國古瓷器價格的迅速升值,觀眾對於故宮館藏瓷器的熱情也越來越高。現在一有館藏珍品瓷器展,展廳內的人多得擠不動。”故宮100多萬件藏品,瓷器和書畫就各占三分之一。“舊社會青銅器價格高,後來書畫價格高,現在瓷器的價格漲了上來。但是與書畫相比,瓷器的價格仍有上升的空間。”

對於故宮所藏的眾多瓷器,耿寶昌自言60多年來連看帶動手,很多都有印象。“那時候沒有電腦,比如說到某件瓷器,你必須知道在哪裡。故宮藏品中36萬件瓷器,耿寶昌雖然摸了幾十年,但卻謙虛地自言“有些認識”。“其實對於瓷器的鑒別,沒有那麼高深。就像大夫瞧病一樣,有些一看也就知道。”

今天的人會更多地從經濟角度看待一件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寶昌感歎自己開古玩店的生涯是“一種真正的文化享受”。不論金錢和價值,只看藝術和歷史。正如在所有的中國瓷器中,雖然近年有元青花和明鬥彩的火爆,但耿寶昌言談最喜歡的是宋代的素色瓷。那是一種文人的審美情趣,“比如天青色的鈞窯,非常地雅致”。

從1956年第一次來到故宮到今天,耿寶昌與故宮的淵源有60多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話說,幾十年來故宮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耿寶昌歷數故宮內長壽的大師不止一人:王世襄先生、徐邦達先生、朱家先生。故宮內養心殿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這些國寶級泰斗似乎都領悟了其中真諦,皆於無欲中有所追求。

耿寶昌認為鑒定古陶瓷生涯是一種“文化享受”。據說故宮養心殿之名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耿寶昌淡泊名利,嚴於律己,於無欲中有所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半個多世紀裡,他閱寶無數,曾把自己數十件瓷品、銅器捐給故宮,他也從不接私活搞鑒定,人稱“中國文博收藏界的楷模”。這正是耿寶昌的成功之路、長壽之道。

在當了10年的學徒後,1945年,只有22歲的耿寶昌開了自己的文物店——振華齋,它的原址就在今天琉璃廠榮寶齋。雖然他年紀輕,但是在圈內名氣很大,那時他只看最美、最珍貴的東西。按照行內的規矩,作瓷器鑒定絕對不能把眼睛看窮了。解放後,1956年,故宮的老院長吳仲超對故宮原有的東西進行鑒定整理,便把過去年長有聲望的人網羅到故宮。老師孫瀛洲被請到故宮,他還向吳仲超舉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34歲的耿寶昌。

2007年底中國水下考古“南海1號”打撈工程完工,沉睡在海底800餘年的宋代古船歷經20個年頭,終於陳列在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南海1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耿寶昌是這項震驚國內外考古界工程的幕後推動者。

1986年4月,英國人邁克·哈徹將23.9萬件在我國南海打撈沉船獲得的文物送到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中國駐荷蘭使館工作人員急電國內,國家文物局派出耿寶昌和另一名專家,攜3萬美金迅速趕往阿姆斯特丹。拍賣現場大都是各國億萬富翁,中國人出現在這個領域還前所未有,結果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拍賣開始,富豪們舉牌出口就是加價十倍,而耿寶昌二人囊中羞澀,望著近在咫尺的國寶,心如刀絞。回國以後,他們撰寫報告建議加強水上考古,後來便催生了“南海1號”工程。

耿寶昌是文博界名副其實的大家,致力於中國古陶瓷及其他工藝品的研究,已發表大量研究論文及論著,特別是《明清瓷器鑒定》一書,資料翔實,觀點獨到,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成為學習古陶鑒定必讀的一部權威著作,已多次再版。2014年6月耿寶昌被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授予“希爾金獎”。這個獎項的獲得者均為世界上研究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藝術的重要人物。

身為文物鑒定大師,耿寶昌卻謙虛得像個小學生。他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他的家裡沒擺一件藏品,到處堆著一米多高的書籍,只留下走路的一條窄道兒。他博學多聞,50多年前發生在收藏界或博物界的一些趣聞軼事,仍能娓娓道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讚他為“活字典”。九十有六的耿寶昌,至今仍堅持到故宮南三所辦公室處理案頭工作,同時“與年輕人談談,學點新的知識”。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古陶瓷鑒定方面的人才,他們遍佈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是古陶瓷研究領域的帶頭人和領軍人物。

現在,耿寶昌已經在故宮工作了60多年。60多年來耿寶昌閱寶無數,博覽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促使他成為古陶瓷的鑒定大師。

半世紀故宮人生:從學徒到大師

對於1936年第一次來故宮參觀,耿寶昌的記憶似乎就像這床上雕刻的花紋一樣清晰。“那是在‘七七事變’之前,當時正是春天,故宮裡非常殘破,到處是草和垃圾。門票是一塊大洋。”耿寶昌至今對當時在鐘錶館看到的一個“可以在一塊板子上滾動的”鐘錶記憶猶新。20年後他來到故宮工作,“那個東西還在那裡”。

1936年到1945年10年間,耿寶昌在孫瀛洲先生于東四南大街開的古玩店敦華齋內當學徒。10年出師後,耿寶昌開了自己的古玩店“振華齋”,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在與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先生相熟的師父孫瀛洲先生的介紹下,在故宮招收文物人員時進入故宮工作,開始了自己半個世紀的故宮人生涯。

投身文物行業70多年來,耿寶昌眼見中國陶瓷在國人心目中地位的變化。“過去瓷器在中國人心目中並沒有太高的地位。”說起過去故宮對外展示館藏瓷器時,耿寶昌印象深刻:“當年的觀眾一看,又是破瓷器,連(展廳)門檻都不進。隨著現在中國古瓷器價格的迅速升值,觀眾對於故宮館藏瓷器的熱情也越來越高。現在一有館藏珍品瓷器展,展廳內的人多得擠不動。”故宮100多萬件藏品,瓷器和書畫就各占三分之一。“舊社會青銅器價格高,後來書畫價格高,現在瓷器的價格漲了上來。但是與書畫相比,瓷器的價格仍有上升的空間。”

對於故宮所藏的眾多瓷器,耿寶昌自言60多年來連看帶動手,很多都有印象。“那時候沒有電腦,比如說到某件瓷器,你必須知道在哪裡。故宮藏品中36萬件瓷器,耿寶昌雖然摸了幾十年,但卻謙虛地自言“有些認識”。“其實對於瓷器的鑒別,沒有那麼高深。就像大夫瞧病一樣,有些一看也就知道。”

今天的人會更多地從經濟角度看待一件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寶昌感歎自己開古玩店的生涯是“一種真正的文化享受”。不論金錢和價值,只看藝術和歷史。正如在所有的中國瓷器中,雖然近年有元青花和明鬥彩的火爆,但耿寶昌言談最喜歡的是宋代的素色瓷。那是一種文人的審美情趣,“比如天青色的鈞窯,非常地雅致”。

從1956年第一次來到故宮到今天,耿寶昌與故宮的淵源有60多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話說,幾十年來故宮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耿寶昌歷數故宮內長壽的大師不止一人:王世襄先生、徐邦達先生、朱家先生。故宮內養心殿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這些國寶級泰斗似乎都領悟了其中真諦,皆於無欲中有所追求。

耿寶昌認為鑒定古陶瓷生涯是一種“文化享受”。據說故宮養心殿之名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耿寶昌淡泊名利,嚴於律己,於無欲中有所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半個多世紀裡,他閱寶無數,曾把自己數十件瓷品、銅器捐給故宮,他也從不接私活搞鑒定,人稱“中國文博收藏界的楷模”。這正是耿寶昌的成功之路、長壽之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