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五一”秦州好去處——南郭寺

“五一”假期, 秦州區內4A級景區實行免費遊覽。 漫步南山, 無疑是來秦州遊玩和市民休閒的不錯選擇。 在這裡遊客可以近距離領略2500歲南山古柏的厚重、杜甫筆下北流泉的清靈、二妙軒詩碑詩文書法的精絕。

南郭寺景區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秦州區南郊兩公里的慧音山, 占地1268畝。 景區地形起伏多變, 梁峁溝壑眾多, 構成南郭寺景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地理分貌。 景區內生長著紅豆杉、白皮松、銀杏、紫斑牡丹等不少珍貴的植物, 四季分明, 濕潤的氣候環境, 也有利於動物的繁衍。 是隴上著名的遊覽勝地, 也是天水市目前主要的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文化教育、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隴上古刹

作為景區核心景點“隴上古刹”南郭寺, 歷史悠久, 素有的美譽, 宋代稱“妙勝院”, 清乾隆敕賜“護國禪林院”。 創建年代無確切文字記載, 現普遍認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

唐肅宗乾元二年(西元759年)秋天, 詩人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之職攜眷西行, 翻隴阪涉渭水到達秦州。 在秦州三個多月的時間裡, 詩人踏遍了秦州的山山水水, 寫下了膾在炙人口的《秦州雜詩》二十首。

登臨南郭寺, 這裡悠久的歷史, 優美的自然風景, 使詩人有感而發, 即興寫下了“山頭南郭寺, 水號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 情渠一邑傳…….”的著名詩句。 秦州人民為了紀念他, 在南郭寺東禪院建立了“杜少陵”祠, 讓後人能經常拜謁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南郭寺以三座牌坊式大門為中軸線組成東、中、西三個大院。 三座山門均坐南面北, 園內建築依山就勢, 呈散進七院佈置, 各個院落相對獨立卻又互相依託, 隔牆設門, 以門貫通, 均作四合院格局。 東院有北流泉、二妙軒詩碑;西院有鐘鼓樓、杜少陵祠、天王殿、大雄寶殿、隋塔地宮遺址、南山古柏等三絕古樹。

南山古柏

“南山古柏”為秦州八景之一, 享譽隴上。 它位於古刹院中, 南北分枝、形如斧劈, 正是杜甫詩中所稱的“老樹”。

1986年10月, 經北京園林院科學研究所用C14方法測定, 這古柏已有1728——1628年的生長歷史。 87年夏, 在天水召開的西北古樹復壯會議上, 來自全國的20名古樹復壯專家根據C14測定取樣誤差, 結合古柏根部探測, 對古柏樹齡進行了更正,

推算樹齡應為2300—2500年。

它的初值年代約與孔子的生年差不多, 所以又可以稱它為“春秋柏”, 我國陝西黃陵也有一株古柏, 有5000年的生長史, 相傳是軒轅黃帝親手栽植的, 如果屬實可稱全國第一, 在山西晉祠的周柏距今3500年, 位居第二, 而南山古柏則位居第三, 並稱“稀世珍寶”。

對於南山古柏的奇特長勢, 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隋朝末年, 天下大亂, 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西征, 在天水暫住休息。

一日, 大將秦瓊、尉遲恭結伴遊覽南郭寺, 見這裡風景旖旎, 氣候宜人, 便將戰馬分別拴在古柏的南北兩主枝上, 各自遊玩去了。

久經戰場的戰馬脾性剛烈, 見無人管束, 便發起脾氣來, 一個朝南, 一個朝北跳起來, 扯斷韁繩, 直奔天水城東而去, 將樹拉成倒斜形。

約奔20公里,戰馬口渴無水,用雙蹄急刨地面,結果所刨之處湧出嘩嘩泉水,戰馬飽飲後離去,從此當地人就將這塊地方起名“馬跑泉”。而被馬拉的這棵古柏就成了今天目睹到的南北斜生橫長的勢態。

北流泉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北流泉位於寺內靈湫亭內,水味甘美,四時不竭。

北流泉得名自泉水的流向。南郭寺地形南高北低的,泉水最初從南山向北流下。後築井存泉,鄉民稱之“八卦井”,文人墨客謂之“湫池”。

北流泉水質極好,經檢測,泉水含有17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北流泉更為神奇之處,便是它四時不涸,乾旱時泉水不減,雨澇時泉水不溢。被人們譽為隴上“神泉”。

二妙軒詩碑

寺內最為有名的,當屬《二妙軒》碑的拓本,原碑已在清乾隆年間流失的,幸運拓本留存於世。

此碑是集王羲之的字和杜甫的詩而成。原碑作者宋琬,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他既是一個書法家又是一位詩人,平生最愛杜甫的詩和王羲之的字。

清順治11年,宋琬來天水任隴右道僉事。第二年,他就用自己的俸祿聘請當時西安碑林最著名的篆刻家蔔棟和臨摹刻工張正言、張正心兄弟二人,讓他們對著杜甫的詩,從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拓本中挑選對應的字,做成了最早的二妙軒碑。整個過程耗時兩年。

極為遺憾的是,康熙57年(西元1784年)天水發生了7級大地震,這批詩碑遭到了毀壞。

“二妙軒”碑二百多年來銷聲匿跡、鮮為人知,1995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南郭寺籌建杜甫隴右詩墨蹟碑林,遍尋杜甫秦州詩書跡。

喜出望外的是,竟從民間收集到一副完整的宋琬《杜詩石刻》拓本。收藏者周酉山之子周恒將《二妙軒碑帖》捐獻地方。

1998年,以此帖為本,放大刻制,並于當年建成仿唐風格的二妙軒碑廊,刻有杜甫117首詩中的60首,前20首是秦州雜詩,20首之後的整個是杜甫的隴右詩,膾炙人口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赫然其上。

這廊宏偉壯觀,雅致大方的碑刻,終成南郭寺一景。

(南郭寺)

(天水線上編輯:陶靜)

將樹拉成倒斜形。

約奔20公里,戰馬口渴無水,用雙蹄急刨地面,結果所刨之處湧出嘩嘩泉水,戰馬飽飲後離去,從此當地人就將這塊地方起名“馬跑泉”。而被馬拉的這棵古柏就成了今天目睹到的南北斜生橫長的勢態。

北流泉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北流泉位於寺內靈湫亭內,水味甘美,四時不竭。

北流泉得名自泉水的流向。南郭寺地形南高北低的,泉水最初從南山向北流下。後築井存泉,鄉民稱之“八卦井”,文人墨客謂之“湫池”。

北流泉水質極好,經檢測,泉水含有17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北流泉更為神奇之處,便是它四時不涸,乾旱時泉水不減,雨澇時泉水不溢。被人們譽為隴上“神泉”。

二妙軒詩碑

寺內最為有名的,當屬《二妙軒》碑的拓本,原碑已在清乾隆年間流失的,幸運拓本留存於世。

此碑是集王羲之的字和杜甫的詩而成。原碑作者宋琬,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他既是一個書法家又是一位詩人,平生最愛杜甫的詩和王羲之的字。

清順治11年,宋琬來天水任隴右道僉事。第二年,他就用自己的俸祿聘請當時西安碑林最著名的篆刻家蔔棟和臨摹刻工張正言、張正心兄弟二人,讓他們對著杜甫的詩,從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拓本中挑選對應的字,做成了最早的二妙軒碑。整個過程耗時兩年。

極為遺憾的是,康熙57年(西元1784年)天水發生了7級大地震,這批詩碑遭到了毀壞。

“二妙軒”碑二百多年來銷聲匿跡、鮮為人知,1995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南郭寺籌建杜甫隴右詩墨蹟碑林,遍尋杜甫秦州詩書跡。

喜出望外的是,竟從民間收集到一副完整的宋琬《杜詩石刻》拓本。收藏者周酉山之子周恒將《二妙軒碑帖》捐獻地方。

1998年,以此帖為本,放大刻制,並于當年建成仿唐風格的二妙軒碑廊,刻有杜甫117首詩中的60首,前20首是秦州雜詩,20首之後的整個是杜甫的隴右詩,膾炙人口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赫然其上。

這廊宏偉壯觀,雅致大方的碑刻,終成南郭寺一景。

(南郭寺)

(天水線上編輯:陶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