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米脂血案背後,凶徒喜歡玩吃雞,其實一個遊戲哪能背得起這麼大鍋

前幾天, 也就是2018年4月27日下午6點多, 陝西米脂縣第三中學附近的城隍廟巷發生一起嚴重惡性暴力事件, 一名男子持匕首行兇, 導致19名學生(14女5男)受傷。 截至4月27日23時, 死亡學生人數上升為9人(7女2男), 其餘10名傷者正在全力救治中。

4月27日是個星期五, 按照今年五一假期調休的方案, 28日週六再上一天的學, 這些學生就要迎來一個五一小長假。 突如其來的慘劇發生了, 9個家庭被毀滅了, 還有許多家庭、父母、孩子繼續生活在恐怖的記憶中。

米脂城隍廟巷

凶徒很快被警方擒獲, 名叫趙澤偉, 生於1990年, 現年已經28歲。 根據目前公諸於媒體的說法, 趙澤偉家在米脂縣趙家山村, 少年時代曾經在三中讀書, 飽受校園霸淩之苦, 所以將仇恨轉嫁到三中和這裡的學生身上。 這個邏輯聽起來是如此的荒唐, 兇犯趙澤偉是怎樣一個懦弱又殘忍的人呢?

他的報復出現 時間和物件的嚴重錯位,

其間的原因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心理扭曲過程, 這個暫且不討論了。 除了一地雞毛的往事之外, 媒體還提及趙澤偉近期很喜歡玩“吃雞”遊戲, 在這種大逃殺題材的遊戲中, 趙澤偉“最喜歡選擇的殺人的地方就是學校和醫院”。

趙澤偉

按照上述披露出來的資訊,

一個懦弱、殘忍, 又沉迷於暴力網路遊戲的loser的凶徒形象被建構出來了。 但是, 事情似乎又不能那麼簡單。 趙澤偉沉迷其中的那種“吃雞遊戲”, 其實是以《絕地求生》(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為代表的大逃殺類遊戲。 在此之前, 《H1Z1》、《武裝突襲3》也都是類型相似的遊戲, 但遠遠沒有後來出現的《絕地求生》那麼火爆。

《絕地求生》徹底帶火了“大逃殺”這個新興遊戲分類, 它的遊戲場景就是所謂的絕地島(battlegrounds), 每一局遊戲將有100名玩家參與, 他們將被投放在島上, 開始時一無所有。 接著, 玩家就要利用島上的武器去攻擊其他玩家, 最終只有一人或一個隊伍存活獲得勝利, 贏家把這個勝利稱為“吃雞”。

絕地求生

《絕地求生》在歐美火爆之後, 也引起了中國資本的關注。 如果說2017年上半年《王者榮耀》將眾多遊戲玩家吸引到手機前靜靜地點擊螢幕, 那麼下半年的《絕地求生》又讓眾多玩家回到了網吧呐喊著晃動滑鼠。

《絕地求生》為何如此火爆呢?有玩家曾將吸引力解釋為一種倖存者的優越感, “經常會遇見基地周圍出現三五個別的玩家,

氣氛瞬間就緊張起來。 一言不合就開槍,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且大部分人都會在遊戲開始的頭五分鐘就死了。 活下來挺有成就感。

絕地求生

”這種“大逃殺”據說最初來源於日本作家高見廣春的暢銷小說, 小說描述了一群國中學生被日本獨裁政府強迫自相殘殺, 直至只剩1人存活。此後,就將這種互相砍殺,戰至最後一人的模式稱為“大逃殺”。

“大逃殺”模式激發的是人類的叢林本能,將人的社會性完全剝奪,暴力本能才是生存的第一法則,而這種生存模式是絕對排他的。《絕地求生》的基本玩法就是:所有玩家集體跳傘開局,玩家的所有裝備從地圖上搜刮,要麼劫殺其他玩家的。玩家不分陣營,相互殘殺,直至只剩一人存活,就算勝利。

《大逃殺》劇照

“大逃殺”類的遊戲或許能讓人短暫地陷入一種虛幻的暴力滿足感中,這似乎也有一定的危險導向。2017年,這款風靡全球的《絕地求生》卻遭到了當時的廣電總局點名批評,稱其暴力、血腥。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建議國內遊戲企業不宜安排研發、引進此類遊戲,不提倡以測試此類遊戲方式吸引使用者。

監管層更是認為,該類遊戲不僅普遍存在大量血腥、暴力內容,而且其類似于古羅馬角鬥場式的遊戲體驗與生存理念的設定,嚴重偏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慣與道德規範,不利於青少年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絕地求生

那麼,“絕地求生”遊戲是不是要為米脂血案負責呢?恐怕這麼大的一口鍋,一款遊戲是背不起的。趙澤偉的心理扭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年遭受的校園霸淩應該沒有得到正常管道的解決,他積壓於內心的怨氣沒有得到合理的紓解。

久而久之,原本就可能是陰暗抑鬱的性格形成了一種變態人格。不可否認,“大逃殺”遊戲喚醒了他內心的暴力本能,戾氣、殘忍、懦弱這些複雜的性格元素在趙澤偉身上雜糅在一起,遊戲的幻境與現實的殘殺也交織於一體。

直至只剩1人存活。此後,就將這種互相砍殺,戰至最後一人的模式稱為“大逃殺”。

“大逃殺”模式激發的是人類的叢林本能,將人的社會性完全剝奪,暴力本能才是生存的第一法則,而這種生存模式是絕對排他的。《絕地求生》的基本玩法就是:所有玩家集體跳傘開局,玩家的所有裝備從地圖上搜刮,要麼劫殺其他玩家的。玩家不分陣營,相互殘殺,直至只剩一人存活,就算勝利。

《大逃殺》劇照

“大逃殺”類的遊戲或許能讓人短暫地陷入一種虛幻的暴力滿足感中,這似乎也有一定的危險導向。2017年,這款風靡全球的《絕地求生》卻遭到了當時的廣電總局點名批評,稱其暴力、血腥。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建議國內遊戲企業不宜安排研發、引進此類遊戲,不提倡以測試此類遊戲方式吸引使用者。

監管層更是認為,該類遊戲不僅普遍存在大量血腥、暴力內容,而且其類似于古羅馬角鬥場式的遊戲體驗與生存理念的設定,嚴重偏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慣與道德規範,不利於青少年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絕地求生

那麼,“絕地求生”遊戲是不是要為米脂血案負責呢?恐怕這麼大的一口鍋,一款遊戲是背不起的。趙澤偉的心理扭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年遭受的校園霸淩應該沒有得到正常管道的解決,他積壓於內心的怨氣沒有得到合理的紓解。

久而久之,原本就可能是陰暗抑鬱的性格形成了一種變態人格。不可否認,“大逃殺”遊戲喚醒了他內心的暴力本能,戾氣、殘忍、懦弱這些複雜的性格元素在趙澤偉身上雜糅在一起,遊戲的幻境與現實的殘殺也交織於一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