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美國經驗看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和投資價值

本文觀點:

儘管此次吹風會指出禁止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次診斷, 但類比美國的發展路徑, 國內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的規定未來或會取消。

在中國, 若以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 降低醫療成本為目的, 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的同時發展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國內互聯網醫療的變現前景可能會比美國樂觀。 就像平安好醫生, 可以將問診、和賣藥、送藥等醫療環節整合在一個閉環內。

通過淺析Teladoc、平安好醫生和凱撒醫療的模式, 互聯網和線下結合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這也是國家政策所宣導的。

說起網上掛號, 通過健康手環進行健康管理的APP, 以及線上問診服務等, 人們聯想到這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產物。

“互聯網+醫療健康”, 即互聯網醫療(又稱遠端醫療或線上醫療), 從廣義上來說, 是以可穿戴設備和互聯網平臺為載體, 利用資訊技術為手段開展的醫療服務活動, 包括互聯網診療活動、互聯網診療輔助服務、互聯網健康保健諮詢服務。

按照服務使用者分類, 互聯網醫療服務主要分為面向健康消費者/患者、醫生和醫院的三大類。

其中, 阿裡巴巴的“未來醫院”和騰訊的“智慧醫療”就是圍繞醫療資訊化的服務, 將醫院資訊移動化, 加入導診等服務。

其實, 在美國, 早期的互聯網醫療主要是由實際產生的臨床需求所推動的。 當FDA首次批准tPA這一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革命性藥物後, 為滿足偏遠地區患者無法得到神經學家及時的診斷, 而開發了基於基本音訊視頻硬體技術的互聯網中風治療服務(TeleStroke)。

確實, 互聯網醫療可以給偏遠地區和醫療資源分佈薄弱地區帶來效益,

提高其就醫管道, 同時大大優化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

根據美國CDC公佈的資料, 每年門診次數12億人次, 每次就診平均花在路上和在診所等候的時間往往超過兩個小時, 這意味著美國民眾花在等候就醫的時間上每年高達24億小時。

下圖所示是互聯網醫療分別對患者, 醫院和醫生的影響。

一、美國國家政策推進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全球互聯網醫療最早是起源於美國, 美國互聯網醫療有一半可以說是政策支持孵化出來的。 美國通過保險計畫的支付, 激勵政策以及對醫院的評估方法, 直接刺激醫院去使用互聯網醫療, 大大刺激了互聯網醫療市場的高速發展。

與此同時, 美國醫、藥分離, 以及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也都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1.1 美國互聯網醫療政策發展

可以看出美國已經在2017年的5月開始對互聯網醫療初診進行了“大鬆綁”, 然而此時國內的吹風會卻明確指出不能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 即首次看病必須通過線下醫生和患者面對面診斷進行。

1.2 從禁止到全面鬆綁的美國互聯網醫療初診規定

美國互聯網醫療的初診政策其實也是經歷了從禁止到全面鬆綁的這個過程。

2017年5月27日, 美國德克薩斯州州長Greg Abbott通過了該州的互聯網醫療立法法案, 廢除了互聯網醫療不能進行初診的規定。 德州是全美50個州最後一個廢除此項規定的州。

該法案的通過, 也標誌著美國互聯網醫療老牌公司Teladoc和德克薩斯醫療委員會之間兩年多官司的結束(其一季度訴訟費高達700萬美元), 成為美國醫療行業中里程碑式的反托拉斯案例。

德州互聯網醫療法案的通過使得一眾互聯網醫療公司, 如Teladoc、AmericanWell、Doctor on Demand和MD Live等, 得以將其遠端互聯網視頻業務擴展至全美市場。

德州擁有大量農村貧困人口, 有35個郡沒有任何家庭醫生。該州的人口增長速度位居全美第一,但人均初級保健醫生(家庭醫生)的數量卻僅列倒數第五。醫療服務的獲取在德州是個大難問題。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地為這些人提供緊缺的醫療服務。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德州其實不應該成為最後一個批准互聯網醫療業務的州。

Teladoc的CEO表示,最終能讓德州和互聯網醫療公司共同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從2010年至今人們對於互聯網醫療看法的轉變。政府的監管機構常常傾向於在變革中保護現狀。德州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新事物越能展現自己的價值,並採取措施確保平等,就越能夠打破現狀,使其開始適應創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瞭解互聯網醫療並不是一個充滿噱頭的新鮮玩意兒,而是能夠解決醫療系統中的真正問題,並可以為德州人民帶來巨大價值的行業。

1.3 中國或延續美國互聯網醫療初診規定的發展路徑

儘管此次國內吹風會明令指出禁止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但是借鑒美國的發展路徑,實踐所知,安全與否可能並不取決於線上線下。只要有了適當的監管,安全都是可以獲得保證的。

如Teldoc的資料顯示,經過15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200多萬次初診行為,累計為用戶節省了4.93億美元,尚沒有大的醫療事故發生。美國凱撒醫療集團的互聯網醫療發展也很迅速,52%的初診通過線上完成。

易界預測:按照美國的發展路徑,中國未來或將取消禁止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的規定,這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

美國已有資料證明,通過對使用者進行遠端互聯網干預、診斷、以及治療,健康體的患病風險及患病體的誤診風險都被有效的控制在了客觀的範圍。

如上圖所示,患者初診意見的改變率可高達62%,非必要性手術高達34%

還有根據IHS lnMedica對部分美國患者對互聯網醫療滿意度調查統計,67%的患者認為互聯網醫療提高了就診滿意度(如下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醫療的用戶體驗將會隨之提升,以美國市場為例,預計2018年會有超過120萬的互聯網醫療用戶。

67%的患者認為互聯網醫療提高了就診滿意

二、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未來或在中國相互融合促進發展

2.1 家庭醫生作為線上線下融合的紐帶,可加速互聯網醫療轉診效率

在美國的醫療體系中,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根據患者病情的需求,及時轉診給專科醫生。除此之外,也承擔預防保健、病人康復、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

與此同時,家庭醫生也和病患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不僅病患可以跟家庭醫生保持密切的溝通聯繫,同時家庭醫生也會更瞭解病患以往的病史。

在理想的情況下,如果家庭醫生與專科醫生之間建立靈活的遠端互聯網諮詢系統,將會明顯增加轉診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相應的醫療服務品質。特別是在全科醫生並不能確定轉診專科時,通過轉診前的遠端互聯網諮詢,能夠很快且明確轉診的專科領域或需要要聯合會診等。

因此,理論上來說,家庭醫生是線上和線下醫療融合的一個關鍵紐帶,同時,也提高就診效率和品質,促進了醫療資源合理分配。有調查顯示,78%的美國家庭醫生認為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提高醫療診斷品質和就醫管道。

但其實在美國,有20%的人也是沒有家庭醫生的,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及時預約日常的就診。

2.2 國內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制,但效果未達預期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人也是沒有家庭醫生這個概念。但其實國家從2011年開始已經一直在推進家庭醫生制度。但這裡指的家庭醫生(其實是社區醫生),不同于私人醫生。家庭醫生按國家政策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般1個醫生要服務800-1000戶簽約家庭,所以家庭醫生並不是以提供上門和個性化服務為主的私人醫生。

在國內,家庭醫生模式的建立被認為是分級診療制度建立的關鍵。2016年5月,國務院醫改辦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正式全面啟動。

但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衛計委網站上就發佈過一篇醫改政策文章《上海市推進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構建居民健康“守門人”制度》;2012年,上海就啟動了家庭醫生制試點並且擴展到上海市17個區縣,並於2020年基本建立起家庭醫生制。

自新醫改實施以來,從國家層面至地方政府一直就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給予政策支援。目前已有27個省(區、市)印發了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性檔或實施方案。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95%以上的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家庭醫生簽約超過5億人,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65%。

但國家衛生計生委宋樹立也於2017年表示:國家一直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制,但是群眾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感受還不強,政策實施效果未達預期。

在中國,推進家庭醫生制緩慢主要原因有:

1)家庭醫生,又稱全科醫生,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引入國內,百姓對這概念瞭解不深。同時,國內全科醫生緊缺。

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累計招收規範化培養全科醫生3.7萬人,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共有20.9萬人,不足醫生總數的7%,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約為30%。按照到2020年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要求,我國約需28萬至42萬名全科醫生。

2)國家激勵機制調動性不足,難以留住已經培養出的全科醫生。

但是今年1月24日,國務院已經公佈了《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國家也正在一步步推進此事。

3)百姓的就醫理念陳舊,如“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沒病少往醫院跑”的觀念。

2.3 家庭醫生制和互聯網醫療或能互相促進發展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一方面,家庭醫生制度推進緩慢,同時缺少全科醫生;另一方面,中國的互聯網醫療發展起步晚於美國,且在國內沒有像美國那樣完整的醫療體系制度。倆者獨立發展,其實都面臨發展緩慢的困境。

但假如說家庭醫生制和互聯網醫療同時在國內發展,那或許倆者之間會有互相促進發展的趨勢。家庭醫生作為線上線下的關鍵紐帶,其實可以加速互聯網醫療的轉診效率,且倆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除此之外,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的同時推進,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且降低了醫療成本。

本節觀點:在中國,若以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降低醫療成本為目的,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的同時發展是可以互相促進的。但與此同時,還是要考慮會診醫生是否需具備遠端互聯網會診執照,以及互聯網醫療是否納入醫保範圍等方面。

三、淺析Teladoc、平安好醫生的模式差異和凱撒醫療的+物聯網戰略

1.1 以服務企業客戶為核心的Teladoc

美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且已經於2015年上市的互聯網醫療企業Teladoc,主要業務是做線上問診服務。其競爭對手有American Well、Doctor on Demand等,但其服務側重點各不相同。

以Teladoc為例,該公司主要業務流程是會員先通過移動設備、視頻或電話提出問診申請,然後再由系統指派(對,並非客戶自己選)醫生進行問診,平均回應時間為10分鐘左右,而且是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全天候服務,其問診範圍包含非緊急疾病診斷、開處方、轉診建議、兒科以及電子病歷共用。

Teladoc收費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雇主按員工人數每月交一筆費用(基礎訂閱會費),基於合同時限的原因,這部分收入相對穩定和可預見。二是每次問診,會額外向雇主或會員收取40美元。

查看該公司的2017年財報可以發現,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來源於企業級的用戶。目前Teladoc已經有10000家以上的企業客戶,其中包括了300家以上的財富1000強企業。這些大客戶使其會員總數達到了2320萬,由此帶來了1.975億美元的收入,也是Teladoc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佔據了整個收入的85%。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互聯網醫療發展迅猛,企業主為員工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福利在美國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其中。

對於醫生來說,當前在美國,醫生對於收入降低非常不滿,已經有44%的醫生決定逐漸減少看病人的數量等。但加入Teladoc在收入上的增加可以給美國醫生帶來十足的動力。據Becker's Healthcare報告,Teladoc平臺註冊的醫生平均每小時掙150美元,比其他全職醫生平均99美元的小時收入而言,高出50%,所以Teladoc的醫生每年能獲得額外10萬美元的豐厚收益。

但是根據Teladoc的財務資料顯示(如下):

Teldoc雖然已經上市,但仍在“燒錢賺流量”的階段。

綜上,Teladoc的業務模式目前主要以2B業務為主,偏輕資產,問診服務費和註冊費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仍在虧損階段。目前國內春雨醫生就是模仿的Teladoc的商業模式。

3.2 平安好醫生:消費型醫療和健康商城的雙輪驅動

以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好醫生來說,以自建醫生資源為核心,7*24小時全天候免費為互聯網用戶提供預防保健、導醫初診、分診轉診、預約掛號、複診隨訪、康復指導、用藥建議以及慢病管理等健康醫療諮詢服務的O2O平臺。中國平安將於今年5月4日將該平臺在香港拆分上市,估值最高達800億港元。

按業務劃分,其可分為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互動,其中,每個板塊占2017年前九個月收入的比重依次為12.96%、35.08%、47.97%和0.04%。

因投入成本低,同時能提高集團內子公司的效益,平安好醫生最初以線上問診諮詢服務作為其核心業務切入互聯網醫療領域。同時,此類輕資產型的平臺也是更受投資者們的歡迎。但目前從收入比重和近三年增幅來看,當前的平安好醫生的健康商城業務更像是O2O醫藥電商平臺。然而美國的Teladoc無法通過醫藥電商進行變現,這主要是因為中美國情不同,美國是醫和藥分離制的,中國是醫和藥合在一起的。

因此,相對比而言,國內互聯網醫療的變現前景可能會比美國樂觀。就像平安好醫生,可以將問診、和賣藥、送藥等醫療環節整合在一個閉環內。

根據最新上市檔顯示,平安好醫生從2016和2017年的收入分別為6.02億元人民幣、18.6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10%。而淨利潤方面,2016和2017年的淨虧損分別為7.58億人民幣、10億人民幣。平安好醫生也是一直在虧損狀態中。

但實際上,平安好醫生最終對標的公司是美國最大的HMO(Health MaintenanceOrganizations) 健康維護組織模式擁有者凱撒醫療。平安好醫生的CEO王濤,曾直言,平安好醫生正努力打造“中國式”HMO 健康維護組織模式。由此得知,平安好醫生未來還要佈局更多的線下醫院或門診來完善其“中國式”HMO健康維護組織模式。

綜上,平安好醫生以線上問診為切入點進入了互聯網醫療的2C業務領域,未來將打造“中國式”HMO健康維護組織模式,其中包含了生態化醫藥電商之路,以及從線上往線下發展,往重資產模式方向發展。

3.3 醫療服務國際級標杆的+互聯網之路

凱撒醫療(Kaiser Permanente)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奧克蘭市,是美國最大的健康維護組織(HMO),目前已有70多年的歷史,曾經被前總統奧巴馬在講話中,多次提及。

從成立初期只有26名醫生、201名雇員,到現在成長為擁有1130萬會員,員工總數逾20萬,坐擁706家醫院及醫療設施,有約33%的美國人參保,其2015年營業收入達607億美元。凱撒醫療的經營理念是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可負擔的醫療服務並提高客戶的健康水準,提高社區整體健康水準。

凱撒醫療商業模式的核心特點是其保險、醫療一體化的組織架構與按人頭付費的制度。在保險公司、醫院、醫生集團三位一體的封閉體系內,凱撒醫療實現了自負盈虧的高效運營,並通過預付費制度為醫療機構提供了成本控制的動機。

凱撒醫療銷售健康險產品,並通過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建立起自有的醫療服務網路為會員提供醫療服務,並通過按人頭付費的制度進行管理。平安好醫生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和凱撒醫療相近的模式。

隨著世代更迭,傳統的HMO模式也曾從頂峰走向衰落,比如90年代很多新興的HMO公司攪亂了整個市場,用低會員費吸引了客戶卻鮮有提供醫療服務,形成惡性競爭,使凱撒飽受重創。

但是新的醫療模式也應運而生。在集團前任CEO Halvorson在任期間,凱撒逐漸打造起了自己的一套互聯網醫療體系,通過電子問診、電子連通、電子監控和手機應用等為在家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2016年2月,凱撒醫療也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進行佈局,向一家提供視覺化通信解決方案的企業Vidyo投資了1000萬美元。

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這家傳統的線下商業醫療服務集團的運營效率和營收能力。凱撒醫療的淨收入從2014年的27億美金躍升到2017年的38億美金,+互聯網所帶來的能效提升,功不可沒。

淺析完以上三家代表性企業,單純運營線上的遠端醫療企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公司,目前仍還處於“燒錢”階段,虧算較嚴重,就算是即將要在香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也一樣。

但平安好醫生的虧損相對優於Teladoc這其中有兩點原因:其一是老牌公司Teladoc進行過多次並購擴張,此部分支出費用較大;其二是平安好醫生通過醫藥電商變現會快於Teladoc只通過線上問診創收。但是美國HMO健康管理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是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由此預測,未來遠端醫療最有的模式是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會是更優的商業模式。這點也是印證了此次吹風會明確指出要鼓勵互聯網醫院和實體醫院的結合政策。

有35個郡沒有任何家庭醫生。該州的人口增長速度位居全美第一,但人均初級保健醫生(家庭醫生)的數量卻僅列倒數第五。醫療服務的獲取在德州是個大難問題。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地為這些人提供緊缺的醫療服務。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德州其實不應該成為最後一個批准互聯網醫療業務的州。

Teladoc的CEO表示,最終能讓德州和互聯網醫療公司共同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從2010年至今人們對於互聯網醫療看法的轉變。政府的監管機構常常傾向於在變革中保護現狀。德州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新事物越能展現自己的價值,並採取措施確保平等,就越能夠打破現狀,使其開始適應創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瞭解互聯網醫療並不是一個充滿噱頭的新鮮玩意兒,而是能夠解決醫療系統中的真正問題,並可以為德州人民帶來巨大價值的行業。

1.3 中國或延續美國互聯網醫療初診規定的發展路徑

儘管此次國內吹風會明令指出禁止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但是借鑒美國的發展路徑,實踐所知,安全與否可能並不取決於線上線下。只要有了適當的監管,安全都是可以獲得保證的。

如Teldoc的資料顯示,經過15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200多萬次初診行為,累計為用戶節省了4.93億美元,尚沒有大的醫療事故發生。美國凱撒醫療集團的互聯網醫療發展也很迅速,52%的初診通過線上完成。

易界預測:按照美國的發展路徑,中國未來或將取消禁止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初診的規定,這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

美國已有資料證明,通過對使用者進行遠端互聯網干預、診斷、以及治療,健康體的患病風險及患病體的誤診風險都被有效的控制在了客觀的範圍。

如上圖所示,患者初診意見的改變率可高達62%,非必要性手術高達34%

還有根據IHS lnMedica對部分美國患者對互聯網醫療滿意度調查統計,67%的患者認為互聯網醫療提高了就診滿意度(如下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醫療的用戶體驗將會隨之提升,以美國市場為例,預計2018年會有超過120萬的互聯網醫療用戶。

67%的患者認為互聯網醫療提高了就診滿意

二、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未來或在中國相互融合促進發展

2.1 家庭醫生作為線上線下融合的紐帶,可加速互聯網醫療轉診效率

在美國的醫療體系中,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根據患者病情的需求,及時轉診給專科醫生。除此之外,也承擔預防保健、病人康復、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

與此同時,家庭醫生也和病患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不僅病患可以跟家庭醫生保持密切的溝通聯繫,同時家庭醫生也會更瞭解病患以往的病史。

在理想的情況下,如果家庭醫生與專科醫生之間建立靈活的遠端互聯網諮詢系統,將會明顯增加轉診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相應的醫療服務品質。特別是在全科醫生並不能確定轉診專科時,通過轉診前的遠端互聯網諮詢,能夠很快且明確轉診的專科領域或需要要聯合會診等。

因此,理論上來說,家庭醫生是線上和線下醫療融合的一個關鍵紐帶,同時,也提高就診效率和品質,促進了醫療資源合理分配。有調查顯示,78%的美國家庭醫生認為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提高醫療診斷品質和就醫管道。

但其實在美國,有20%的人也是沒有家庭醫生的,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及時預約日常的就診。

2.2 國內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制,但效果未達預期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人也是沒有家庭醫生這個概念。但其實國家從2011年開始已經一直在推進家庭醫生制度。但這裡指的家庭醫生(其實是社區醫生),不同于私人醫生。家庭醫生按國家政策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般1個醫生要服務800-1000戶簽約家庭,所以家庭醫生並不是以提供上門和個性化服務為主的私人醫生。

在國內,家庭醫生模式的建立被認為是分級診療制度建立的關鍵。2016年5月,國務院醫改辦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正式全面啟動。

但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衛計委網站上就發佈過一篇醫改政策文章《上海市推進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構建居民健康“守門人”制度》;2012年,上海就啟動了家庭醫生制試點並且擴展到上海市17個區縣,並於2020年基本建立起家庭醫生制。

自新醫改實施以來,從國家層面至地方政府一直就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給予政策支援。目前已有27個省(區、市)印發了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性檔或實施方案。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95%以上的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家庭醫生簽約超過5億人,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65%。

但國家衛生計生委宋樹立也於2017年表示:國家一直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制,但是群眾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感受還不強,政策實施效果未達預期。

在中國,推進家庭醫生制緩慢主要原因有:

1)家庭醫生,又稱全科醫生,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引入國內,百姓對這概念瞭解不深。同時,國內全科醫生緊缺。

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累計招收規範化培養全科醫生3.7萬人,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共有20.9萬人,不足醫生總數的7%,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約為30%。按照到2020年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要求,我國約需28萬至42萬名全科醫生。

2)國家激勵機制調動性不足,難以留住已經培養出的全科醫生。

但是今年1月24日,國務院已經公佈了《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國家也正在一步步推進此事。

3)百姓的就醫理念陳舊,如“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沒病少往醫院跑”的觀念。

2.3 家庭醫生制和互聯網醫療或能互相促進發展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一方面,家庭醫生制度推進緩慢,同時缺少全科醫生;另一方面,中國的互聯網醫療發展起步晚於美國,且在國內沒有像美國那樣完整的醫療體系制度。倆者獨立發展,其實都面臨發展緩慢的困境。

但假如說家庭醫生制和互聯網醫療同時在國內發展,那或許倆者之間會有互相促進發展的趨勢。家庭醫生作為線上線下的關鍵紐帶,其實可以加速互聯網醫療的轉診效率,且倆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除此之外,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的同時推進,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且降低了醫療成本。

本節觀點:在中國,若以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降低醫療成本為目的,家庭醫生和互聯網醫療的同時發展是可以互相促進的。但與此同時,還是要考慮會診醫生是否需具備遠端互聯網會診執照,以及互聯網醫療是否納入醫保範圍等方面。

三、淺析Teladoc、平安好醫生的模式差異和凱撒醫療的+物聯網戰略

1.1 以服務企業客戶為核心的Teladoc

美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且已經於2015年上市的互聯網醫療企業Teladoc,主要業務是做線上問診服務。其競爭對手有American Well、Doctor on Demand等,但其服務側重點各不相同。

以Teladoc為例,該公司主要業務流程是會員先通過移動設備、視頻或電話提出問診申請,然後再由系統指派(對,並非客戶自己選)醫生進行問診,平均回應時間為10分鐘左右,而且是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全天候服務,其問診範圍包含非緊急疾病診斷、開處方、轉診建議、兒科以及電子病歷共用。

Teladoc收費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雇主按員工人數每月交一筆費用(基礎訂閱會費),基於合同時限的原因,這部分收入相對穩定和可預見。二是每次問診,會額外向雇主或會員收取40美元。

查看該公司的2017年財報可以發現,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來源於企業級的用戶。目前Teladoc已經有10000家以上的企業客戶,其中包括了300家以上的財富1000強企業。這些大客戶使其會員總數達到了2320萬,由此帶來了1.975億美元的收入,也是Teladoc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佔據了整個收入的85%。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互聯網醫療發展迅猛,企業主為員工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福利在美國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其中。

對於醫生來說,當前在美國,醫生對於收入降低非常不滿,已經有44%的醫生決定逐漸減少看病人的數量等。但加入Teladoc在收入上的增加可以給美國醫生帶來十足的動力。據Becker's Healthcare報告,Teladoc平臺註冊的醫生平均每小時掙150美元,比其他全職醫生平均99美元的小時收入而言,高出50%,所以Teladoc的醫生每年能獲得額外10萬美元的豐厚收益。

但是根據Teladoc的財務資料顯示(如下):

Teldoc雖然已經上市,但仍在“燒錢賺流量”的階段。

綜上,Teladoc的業務模式目前主要以2B業務為主,偏輕資產,問診服務費和註冊費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仍在虧損階段。目前國內春雨醫生就是模仿的Teladoc的商業模式。

3.2 平安好醫生:消費型醫療和健康商城的雙輪驅動

以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好醫生來說,以自建醫生資源為核心,7*24小時全天候免費為互聯網用戶提供預防保健、導醫初診、分診轉診、預約掛號、複診隨訪、康復指導、用藥建議以及慢病管理等健康醫療諮詢服務的O2O平臺。中國平安將於今年5月4日將該平臺在香港拆分上市,估值最高達800億港元。

按業務劃分,其可分為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互動,其中,每個板塊占2017年前九個月收入的比重依次為12.96%、35.08%、47.97%和0.04%。

因投入成本低,同時能提高集團內子公司的效益,平安好醫生最初以線上問診諮詢服務作為其核心業務切入互聯網醫療領域。同時,此類輕資產型的平臺也是更受投資者們的歡迎。但目前從收入比重和近三年增幅來看,當前的平安好醫生的健康商城業務更像是O2O醫藥電商平臺。然而美國的Teladoc無法通過醫藥電商進行變現,這主要是因為中美國情不同,美國是醫和藥分離制的,中國是醫和藥合在一起的。

因此,相對比而言,國內互聯網醫療的變現前景可能會比美國樂觀。就像平安好醫生,可以將問診、和賣藥、送藥等醫療環節整合在一個閉環內。

根據最新上市檔顯示,平安好醫生從2016和2017年的收入分別為6.02億元人民幣、18.6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10%。而淨利潤方面,2016和2017年的淨虧損分別為7.58億人民幣、10億人民幣。平安好醫生也是一直在虧損狀態中。

但實際上,平安好醫生最終對標的公司是美國最大的HMO(Health MaintenanceOrganizations) 健康維護組織模式擁有者凱撒醫療。平安好醫生的CEO王濤,曾直言,平安好醫生正努力打造“中國式”HMO 健康維護組織模式。由此得知,平安好醫生未來還要佈局更多的線下醫院或門診來完善其“中國式”HMO健康維護組織模式。

綜上,平安好醫生以線上問診為切入點進入了互聯網醫療的2C業務領域,未來將打造“中國式”HMO健康維護組織模式,其中包含了生態化醫藥電商之路,以及從線上往線下發展,往重資產模式方向發展。

3.3 醫療服務國際級標杆的+互聯網之路

凱撒醫療(Kaiser Permanente)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奧克蘭市,是美國最大的健康維護組織(HMO),目前已有70多年的歷史,曾經被前總統奧巴馬在講話中,多次提及。

從成立初期只有26名醫生、201名雇員,到現在成長為擁有1130萬會員,員工總數逾20萬,坐擁706家醫院及醫療設施,有約33%的美國人參保,其2015年營業收入達607億美元。凱撒醫療的經營理念是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可負擔的醫療服務並提高客戶的健康水準,提高社區整體健康水準。

凱撒醫療商業模式的核心特點是其保險、醫療一體化的組織架構與按人頭付費的制度。在保險公司、醫院、醫生集團三位一體的封閉體系內,凱撒醫療實現了自負盈虧的高效運營,並通過預付費制度為醫療機構提供了成本控制的動機。

凱撒醫療銷售健康險產品,並通過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建立起自有的醫療服務網路為會員提供醫療服務,並通過按人頭付費的制度進行管理。平安好醫生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和凱撒醫療相近的模式。

隨著世代更迭,傳統的HMO模式也曾從頂峰走向衰落,比如90年代很多新興的HMO公司攪亂了整個市場,用低會員費吸引了客戶卻鮮有提供醫療服務,形成惡性競爭,使凱撒飽受重創。

但是新的醫療模式也應運而生。在集團前任CEO Halvorson在任期間,凱撒逐漸打造起了自己的一套互聯網醫療體系,通過電子問診、電子連通、電子監控和手機應用等為在家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2016年2月,凱撒醫療也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進行佈局,向一家提供視覺化通信解決方案的企業Vidyo投資了1000萬美元。

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這家傳統的線下商業醫療服務集團的運營效率和營收能力。凱撒醫療的淨收入從2014年的27億美金躍升到2017年的38億美金,+互聯網所帶來的能效提升,功不可沒。

淺析完以上三家代表性企業,單純運營線上的遠端醫療企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公司,目前仍還處於“燒錢”階段,虧算較嚴重,就算是即將要在香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也一樣。

但平安好醫生的虧損相對優於Teladoc這其中有兩點原因:其一是老牌公司Teladoc進行過多次並購擴張,此部分支出費用較大;其二是平安好醫生通過醫藥電商變現會快於Teladoc只通過線上問診創收。但是美國HMO健康管理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是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由此預測,未來遠端醫療最有的模式是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會是更優的商業模式。這點也是印證了此次吹風會明確指出要鼓勵互聯網醫院和實體醫院的結合政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