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序曲:一派蒼翠撲面來——民和縣林業助推生態振興採訪記(上篇)

民和縣城南山綠化區, 到今年秋天, 這片長約30公里的荒山都將長滿綠樹。

民和滿坪鎮山佛寺綠化區。

剛剛種植完成的七裡花海。 本報記者 古岳 攝

又是一個春天。

對古老中國而言, 這個春天有著非同尋常的深遠意義。 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拉開帷幕, 這是一個時代的春天。 春天不僅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季節, 也是一個播種的季節。 播種的不僅是今天的種子, 還有未來的希望和夢想。 因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對這個春天又賦予了別樣的氣息和景致。

就在這個春天, 記者走進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鄉村山野時, 一派蒼翠撲面而來, 那是民和林業助推生態振興的一個行動成果。

民和縣城南面正對著一座荒山,

一般都叫縣城南山, 自西向東綿延30餘公里。 據說, 至漢代時山上還有森林覆蓋, 之後森林日漸消失, 千年以後, 其上已不見了林木生長, 後來就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野。 對這座荒山的綠化始於10年前, 其後斷斷續續, 也種上了不少樹木, 只是因為極度乾旱, 沒有水源, 加之投入不足, 栽種苗木過小, 成活保存率極低。 從縣城的街道上抬眼望去, 依舊是滿目荒涼。

但是, 現在不一樣了。 從縣城望向山野, 可視範圍內的整個山野已是一派蔥蘢, 滿山的油松已為這座荒山披上綠裝。 這座山自西向東有五條山溝, 依次是野狐溝、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和四道溝。 2017年, 啟動南山一期綠化工程, 從野狐溝到二道溝的153公頃荒山都種上身高兩米以上的油松。

今年3月29日, 記者從頭道溝進去上到二道溝山頂向下俯瞰, 漫山遍野已是綠樹婆娑。 這個時節, 青海大部尚未進入造林季節, 因為地處青海東端的緣故, 這裡的春天已經來臨, 全縣大規模的國土綠化已經全面鋪開。

從南山頂下來, 沿川垣公路由西向東一路走去時, 從三道溝、四道溝一直到下川口, 一群群勞作的人正在南面的山坡上開挖樹坑, 一條條引水管道直抵山頂。 據縣林業局局長景存山介紹, 這是南山綠化二期工程, 綠化面積將超過1000公頃。 今年的綠化任務是200公頃, 這個春天要完成67公頃荒山的綠化, 秋季要完成的133公頃荒山綠化的整地任務也要在春季完成。 所栽種苗木也以油松為主, 苗木身高也要在兩米以上。

這樣, 到今年冬天時, 這一大片山野之上, 將是一片綠油油的森林了。

但這並不是一片樹種單一的油松林, 考慮到林分的科學合理和林相的生態需求, 除建群樹種油松之外, 還分成五大板塊, 以雲杉、丁香、榆葉梅、連翹、山杏和桃樹等品種, 實行喬灌混交。 這樣它就更像一片森林了, 不僅具有生態價值, 也有了景觀意義。

這項綠化工程還有一個名字, 叫縣城南山綠化提升工程。 它的一個標誌是, 綠化標準高, 樹種檔次高, 綠化見效速度快, 三五年時間就能讓一座荒山變成一片森林。

這項綠化工程是一個更大公共服務專案的一個組成部分。 2017年, 民和縣開始實施一項總投資超過17億元的公共服務建設工程, 專案包括濕地公園、城區綠化、京藏高速林帶、中央公園、大臺階公園、湟水兩岸景觀治理、巴州河河道景觀治理以及汙水處理等, 大多與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有關。這項工程的投資規模相當於當年民和全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6倍,比當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支出還要多3億多元。

僅林業項目投資達4.2億元,縣城南山綠化提升工程也在其列。此外,濕地公園、城區綠化和京藏高速林帶也屬林業項目。拿京藏高速林帶建設來說,它已經不是常見的那種道路綠化帶建設,而是一條林帶,以後,公路兩側凡能種樹的山坡上都會種上樹。這條林帶與國家一項林業試點專案——涉及6個鄉鎮、兩個國有林場的湟水流域規模化17333林場建設專案連城一體,將整個民和北部山野變成一片綠色林莽。

可問題是,對民和這樣一個尚未“摘帽”的貧困縣來說,它拿什麼來建設這樣一個堪稱宏偉的工程,錢從何而來?這裡有必要對它的投融資和建設模式進行一個簡要交代。這個項目有一個名稱或代號叫PPP項目(簡稱三P專案),一般表述為公私合營模式,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廣泛關注。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係。

據《財經週刊》報導的資料,截至2017年12月末,PPP項目在全國已落地實施597個,總投資額超過1.5萬億元。民和PPP專案屬青海林業以及生態建設領域實施的首個此類專案,與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實施,所需建設資金先通過企業貸款融資解決,縣財政分期償還,償還週期為15年。

也就是說,按常規,靠現有的財力,15年之後,民和也未必有能力實施這樣一項工程。民和依託先進商業模式,提前15年實現了也許15年之後才能實現的一個夢。對中國乃至青海,這當然是一個小夢,但一個個這樣的小夢的實現就會成就一個偉大的夢想。對民和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僅僅一年,這個項目為當地帶來的生態提升效果已經清晰可見。

這些年,全省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專案,投資大多只有幾百萬元的規模,村莊綠化一般每個村也只有幾十萬元。下川口也是一個村,因為一種模式、一種開放的勇氣和膽識,它的投資要達到7億元的規模。可以想見,待項目建成以後,那裡將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村落,而是一大片鄉村園林。

當然,青海的任何一個縣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村莊實施一項這樣的專案,所以,對絕大多數村莊來說,鄉村振興或者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都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從民和的情況看,無論是投資力度還是建設規模,都比以往有了顯著變化,鄉村生態振興的步伐已經明顯加快。

民和縣林業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縣國土綠化面積將超過5333.3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要達到4902公頃,森林撫育1000公頃,春季完成造林撫育3635.3公頃,秋季造林撫育1733.3公頃,總投資要達到1.92億元以上。截至4月10日,已完成造林綠化2133.3公頃。

另一組資料是,近五年,民和全縣共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2686.7公頃,退耕還林840公頃,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1400公頃,封山育林5666.7公頃,森林撫育8266.7公頃,國家公益林造林3166.7公頃,完成城區綠化10萬平方米,栽種各類苗木85.42萬株,完成義務植樹600萬株,四旁植樹20萬株,農田林網10萬株……還有校園綠化、寺院綠化等。

從近幾年民和國土綠化的趨勢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改變以往供苗的不管造林、造林的不管苗木管護做法,因而區域內所有的造林綠化都採取工程造林的方式,從苗木的組織調運到造林管護都實行專案全程負責制,不僅要保證造林品質、規格和檔次,更注重成效,包栽包活,精准綠化。完成造林之後,都由造林工程負責人延續管護,鞏固兩年以上,補栽、澆水、施肥、看護,以保證造林苗木的成活保有率,做到了種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景存山告訴記者,到“十三五”末,全縣新增有林地面積將達到7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2.4%,所有鄉鎮和村莊的綠化也將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提供有力的生態支撐。

民和地勢大致呈西高東低的南北走向,由北而南,青海南山東端橫貫民和全境,當地人稱南大山。民和的自然生態也以南大山根分野,越往西生態條件越好,而越往東則越乾旱,生態條件也越差。可以說,民和所有的國土綠化成果都集中在南大山麓,不僅所有的天然林都分佈在這裡,人工造林的主要保有成果也集中在這裡。從近30年的發展趨勢看,民和國土綠化也呈從山坡向山下延伸擴展的態勢。然而,除卻南大山麓,民和中東部地區的主體是乾旱山區,生態脆弱,造林綠化難度也很大,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缺水。鑒於此,民和縣一邊繼續由西向東擴大國土綠化成果,一邊積極謀劃解決中東部缺水的問題。一項引黃河之水解決其中東部乾旱山區缺水的重點水利工程早已提上日程,可望在今年內得到國家建設批復。屆時,民和中東部乾旱山區的國土綠化將會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基本的生態格局也決定了民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總體而言,中東部乾旱山區基本上也都是深度貧困地區。究其根源,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態。因為生態環境的極度脆弱和已經導致的歷史性過度消耗和破壞,造成了當下惡劣的生存環境;因為生存環境的惡劣,造成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低下;因為生產生活條件極差,最終導致了生活的貧困。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振興或者說生態環境能否得以改善是民和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關鍵。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近些年,民和縣在不斷調整產業佈局和發展格局時,把如何改善生態環境作為重中之重來整體把控和推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凝心聚力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實施“五四戰略”,確立“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扎實推進“綠屏障、綠河谷、綠城區”建設,加快鄉村綠化進程,以國土綠化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以腦山突出水源涵養林、淺山突出水土保持林、川水突出經濟林建設的國土綠化總佈局,“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著力提升全域自然景觀價值,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民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一個綠意盎然的新民和呼之欲出。

大多與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有關。這項工程的投資規模相當於當年民和全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6倍,比當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支出還要多3億多元。

僅林業項目投資達4.2億元,縣城南山綠化提升工程也在其列。此外,濕地公園、城區綠化和京藏高速林帶也屬林業項目。拿京藏高速林帶建設來說,它已經不是常見的那種道路綠化帶建設,而是一條林帶,以後,公路兩側凡能種樹的山坡上都會種上樹。這條林帶與國家一項林業試點專案——涉及6個鄉鎮、兩個國有林場的湟水流域規模化17333林場建設專案連城一體,將整個民和北部山野變成一片綠色林莽。

可問題是,對民和這樣一個尚未“摘帽”的貧困縣來說,它拿什麼來建設這樣一個堪稱宏偉的工程,錢從何而來?這裡有必要對它的投融資和建設模式進行一個簡要交代。這個項目有一個名稱或代號叫PPP項目(簡稱三P專案),一般表述為公私合營模式,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廣泛關注。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係。

據《財經週刊》報導的資料,截至2017年12月末,PPP項目在全國已落地實施597個,總投資額超過1.5萬億元。民和PPP專案屬青海林業以及生態建設領域實施的首個此類專案,與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實施,所需建設資金先通過企業貸款融資解決,縣財政分期償還,償還週期為15年。

也就是說,按常規,靠現有的財力,15年之後,民和也未必有能力實施這樣一項工程。民和依託先進商業模式,提前15年實現了也許15年之後才能實現的一個夢。對中國乃至青海,這當然是一個小夢,但一個個這樣的小夢的實現就會成就一個偉大的夢想。對民和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僅僅一年,這個項目為當地帶來的生態提升效果已經清晰可見。

這些年,全省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專案,投資大多只有幾百萬元的規模,村莊綠化一般每個村也只有幾十萬元。下川口也是一個村,因為一種模式、一種開放的勇氣和膽識,它的投資要達到7億元的規模。可以想見,待項目建成以後,那裡將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村落,而是一大片鄉村園林。

當然,青海的任何一個縣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村莊實施一項這樣的專案,所以,對絕大多數村莊來說,鄉村振興或者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都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從民和的情況看,無論是投資力度還是建設規模,都比以往有了顯著變化,鄉村生態振興的步伐已經明顯加快。

民和縣林業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縣國土綠化面積將超過5333.3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要達到4902公頃,森林撫育1000公頃,春季完成造林撫育3635.3公頃,秋季造林撫育1733.3公頃,總投資要達到1.92億元以上。截至4月10日,已完成造林綠化2133.3公頃。

另一組資料是,近五年,民和全縣共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2686.7公頃,退耕還林840公頃,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1400公頃,封山育林5666.7公頃,森林撫育8266.7公頃,國家公益林造林3166.7公頃,完成城區綠化10萬平方米,栽種各類苗木85.42萬株,完成義務植樹600萬株,四旁植樹20萬株,農田林網10萬株……還有校園綠化、寺院綠化等。

從近幾年民和國土綠化的趨勢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改變以往供苗的不管造林、造林的不管苗木管護做法,因而區域內所有的造林綠化都採取工程造林的方式,從苗木的組織調運到造林管護都實行專案全程負責制,不僅要保證造林品質、規格和檔次,更注重成效,包栽包活,精准綠化。完成造林之後,都由造林工程負責人延續管護,鞏固兩年以上,補栽、澆水、施肥、看護,以保證造林苗木的成活保有率,做到了種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景存山告訴記者,到“十三五”末,全縣新增有林地面積將達到7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2.4%,所有鄉鎮和村莊的綠化也將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提供有力的生態支撐。

民和地勢大致呈西高東低的南北走向,由北而南,青海南山東端橫貫民和全境,當地人稱南大山。民和的自然生態也以南大山根分野,越往西生態條件越好,而越往東則越乾旱,生態條件也越差。可以說,民和所有的國土綠化成果都集中在南大山麓,不僅所有的天然林都分佈在這裡,人工造林的主要保有成果也集中在這裡。從近30年的發展趨勢看,民和國土綠化也呈從山坡向山下延伸擴展的態勢。然而,除卻南大山麓,民和中東部地區的主體是乾旱山區,生態脆弱,造林綠化難度也很大,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缺水。鑒於此,民和縣一邊繼續由西向東擴大國土綠化成果,一邊積極謀劃解決中東部缺水的問題。一項引黃河之水解決其中東部乾旱山區缺水的重點水利工程早已提上日程,可望在今年內得到國家建設批復。屆時,民和中東部乾旱山區的國土綠化將會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基本的生態格局也決定了民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總體而言,中東部乾旱山區基本上也都是深度貧困地區。究其根源,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態。因為生態環境的極度脆弱和已經導致的歷史性過度消耗和破壞,造成了當下惡劣的生存環境;因為生存環境的惡劣,造成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低下;因為生產生活條件極差,最終導致了生活的貧困。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振興或者說生態環境能否得以改善是民和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關鍵。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近些年,民和縣在不斷調整產業佈局和發展格局時,把如何改善生態環境作為重中之重來整體把控和推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凝心聚力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實施“五四戰略”,確立“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扎實推進“綠屏障、綠河谷、綠城區”建設,加快鄉村綠化進程,以國土綠化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以腦山突出水源涵養林、淺山突出水土保持林、川水突出經濟林建設的國土綠化總佈局,“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著力提升全域自然景觀價值,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民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一個綠意盎然的新民和呼之欲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