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不同地方的人對“好吃”的定義不同?

1、野味的進化

小時候在山村, 經常遇到老鷹捉家雞的事, 於是大人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對付老鷹。

終於有一次, 爺爺逮到了一隻,

毫無疑問的把它變成了桌上的一盤菜。

當像雞一樣被燉著吃的時候, 估計它自己都沒想到會有一天變成自己的獵物一樣的下場。

但是, 奇怪的是老鷹的肉並不好吃, 又老又材肉還少。

於是對於野味的念想就開始慢慢淡下去了, 而且長大以後就覺得, 基本上我們人類已經把基於營養和美味的動物都篩選了一遍。

那些不在我們日常菜譜裡面的東西, 自然有其或者不好吃, 或者不好抓, 或者不好處理的理由。

對於野味的念想, 只剩下了一點獵奇感。

特別是當科技發達了以後, 隨著對於人體的認知和對於食物的探索越來越深, 我們人類針對現有的食物做出的科學的、契合我們味覺體驗的烹飪加工技術, 也在變得越來越發達。

所以現代的一塊炸雞的裡油脂+蛋白質兩種給味蕾帶來的美味刺激, 早已是原始人類初次嘗雞肉時候的幾百倍了。

2、為什麼我們會喜歡一樣食物

那麼我們喜歡吃蛋白質, 喜歡吃糖, 是因為我們的味蕾和胃喜歡它們嘛?

那麼那些難吃的東西, 我們觀念裡嫌棄的東西, 自然也是因為味蕾和胃不喜歡了咯?

在那麼一下, 我們味蕾最初的這種喜歡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經濟學上來說, 我們的喜歡, 來源於它們能夠更加有效的提供給我們能量。

也就是說, 經濟學上的選擇, 給了我們身體進化上方向。

換個演化論的說法, 那些基因中更喜歡高效食物的人, 活下來的更多, 傳承的基因就更多。

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比如雞肉、羊肉和老鷹肉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前者好吃, 後者難吃?

純粹從蛋白質的成分上來說, 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都能補充我們身體所需的氨基酸。

但是從獲取的成本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 抓一隻老鷹的時間和精力, 需要吃好幾隻老鷹才能補回來。

我們也可以從口味上去看, 對於蟲子的不同愛好, 有些人喜歡吃蟲子, 比如一些原始部落, 有些人特別厭惡蟲子, 比如西方人。

這種來自于基因層面的主觀喜好, 正是來源於他們對於蛋白質獲取的不同經濟選擇。

對於西方人來說, 同樣的蛋白質, 通過養羊的成本, 遠比去捉蟲子低的多的多的多。

但是那些部落裡的人就不一樣了, 對於他們天生蛋白質缺乏的地方, 芭蕉葉上的一團蟲子是他們最好的美味。

3、宗教裡的牛肉

除了這些不喜歡, 還有就是宗教因素帶來的對於食物的不同選擇。

比如印度人對於牛崇拜。

我們一直認為, 印度人不吃牛, 那是因為牛是他們宗教裡面神聖的代表, 所以不能食用。

因為宗教觀念, 所以對食物產生了主觀的選擇。

但是, 宗教觀念, 從來都是從解釋未知現象開始的, 它推動了事物的發展, 但是不是起源。

歷數世界上大部分宗教, 都是從解釋世界開始, 取得信仰以後, 才開始傳播觀念。

同樣的, 宗教對於不能吃牛肉, 也只是一種解釋的開始。

對於家養的動物蛋白來源來說, 從經濟學上, 我們得從餵食同等數量草料, 轉化的蛋白質含量來算。

我同樣花1小時割的草,

是喂羊好, 喂豬好, 喂馬好, 還是喂牛好呢?

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就是他在其他生產活動中發揮的作用, 是否帶來除蛋白質外其他的經濟回報, 比如馬在戰爭中的作用, 牛在農耕中的作用。

這個時候牛和馬就被排除在食肉以外了, 特別對於農耕文明來說, 吃牛肉是特別不經濟的, 像中國, 吃牛肉是要被抓起來的(不要相信武俠小說, 畢竟江湖的設定, 就是從游離朝廷開始的)。

自然而然對於印度來說牛自然也是一樣, 中間宗教一插手, 就變成了現在的文化符號。

4、宗教裡的豬肉

我們換個地方, 比如美國, 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牛肉呢?

那就得從美國的起源五月花那艘船說起了, 話說五月花船上大部分都是清教徒, 他們來到了美國以後,廣大的平原和牧場,讓在歐洲不划算的養牛,在美國變成了一門更划算的經濟。

於是他們對於牛肉的喜愛開始刻到了基因(或者說模因裡)裡,甚至於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接受了這一套觀念。

著名的神戶牛肉正是來源於這個觀念的產物。

不過說到蛋白質轉化效率,其實最高的是豬(35%,羊13%,牛6.5%),而且豬繁殖還快,產崽還多。

但是猶太人和基於猶太教的伊斯蘭教都對豬厭惡極深,兩個宗教都在教義裡明令禁止吃豬肉。

當然如果我們去翻一下《古蘭經》和《舊約》我們就會發現,主要是和豬的生活習慣有關:懶惰、暴躁、髒等等。

這些習慣和教義不符,於是禁止人們實用,因為這會污染你的靈魂。

當然,我們說過宗教都是從解釋現象開始的。

豬肉在我們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老百姓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什麼在猶太人和伊斯蘭那邊不行了呢?

他們為什麼會討厭吃豬肉呢?如果按照經濟學來解釋,是什麼讓他們無法像中國一樣養豬呢?

主要他們那邊不適合養豬,沒錯,因為不適合。

豬喜歡呆在陰涼潮濕的森林穀底或者河岸地區,但是那邊炎熱乾燥日曬還多。

另一方面豬是穀食類動物,不是草食類,他是和人類在口糧上有競爭關係的。

所以養豬的條件就比較苛刻了,第一氣候要允許,第二要有剩餘糧食,比如東亞完善農產體系,比如美國橫貫中西的玉米種植帶。

而他們都不具備,所以養豬變得非常非常不經濟,不經濟自然會排斥,自然少有人來飼養。

而且它的習性太適合宗教來做反派了,就像我們講故事需要一個反向類比一樣,豬立馬出現了。

於是禁食豬肉的傳統就形成了。

所以,口味的主觀偏好,有時候可能是長時間的經濟選擇的結果。

所以,以後雞蛋只會越來越美味,哈哈哈。

他們來到了美國以後,廣大的平原和牧場,讓在歐洲不划算的養牛,在美國變成了一門更划算的經濟。

於是他們對於牛肉的喜愛開始刻到了基因(或者說模因裡)裡,甚至於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接受了這一套觀念。

著名的神戶牛肉正是來源於這個觀念的產物。

不過說到蛋白質轉化效率,其實最高的是豬(35%,羊13%,牛6.5%),而且豬繁殖還快,產崽還多。

但是猶太人和基於猶太教的伊斯蘭教都對豬厭惡極深,兩個宗教都在教義裡明令禁止吃豬肉。

當然如果我們去翻一下《古蘭經》和《舊約》我們就會發現,主要是和豬的生活習慣有關:懶惰、暴躁、髒等等。

這些習慣和教義不符,於是禁止人們實用,因為這會污染你的靈魂。

當然,我們說過宗教都是從解釋現象開始的。

豬肉在我們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老百姓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什麼在猶太人和伊斯蘭那邊不行了呢?

他們為什麼會討厭吃豬肉呢?如果按照經濟學來解釋,是什麼讓他們無法像中國一樣養豬呢?

主要他們那邊不適合養豬,沒錯,因為不適合。

豬喜歡呆在陰涼潮濕的森林穀底或者河岸地區,但是那邊炎熱乾燥日曬還多。

另一方面豬是穀食類動物,不是草食類,他是和人類在口糧上有競爭關係的。

所以養豬的條件就比較苛刻了,第一氣候要允許,第二要有剩餘糧食,比如東亞完善農產體系,比如美國橫貫中西的玉米種植帶。

而他們都不具備,所以養豬變得非常非常不經濟,不經濟自然會排斥,自然少有人來飼養。

而且它的習性太適合宗教來做反派了,就像我們講故事需要一個反向類比一樣,豬立馬出現了。

於是禁食豬肉的傳統就形成了。

所以,口味的主觀偏好,有時候可能是長時間的經濟選擇的結果。

所以,以後雞蛋只會越來越美味,哈哈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