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連賠15年,3次瀕死:好運,從來不是混出來的

島語:2004年《時代》雜誌亞洲公佈全球旅客到亞洲的最棒選擇, 將“誠品”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誠品不但藏書豐富, 店裡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

讓半夜買書的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呆到天亮”

而“誠品”的創始人吳清友, 也連續三年進入臺灣yes123求職網“畢業生職涯規劃調查”社會新鮮人票選“夢幻老闆”的前三名, 2017年他為第二名, 第一名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某種程度上, 誠品重新開發了一種新的閱讀形式——走進誠品的人們, 在優雅的空間美學氛圍中, 感受到身心被安頓了, 從外在行為開始, 自動放慢腳步, 輕聲細語, 再從容進入閱讀的情景之中, 形塑出靜謐安定的“場所氣質”。

看到這樣輝煌的成績, 我們不禁會疑惑, 為什麼誠品能走到這一天?這家公司以及吳清友本人到底做了些什麼?

是因為30年前臺灣的閱讀風尚正在猛長, 而誠品抓住了機遇?

還是誠品將商業與人文結合得恰到好處, 最終開創了一個偉大的企業?

這些也許都是誠品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絕對不是最關鍵的原因。

其實, 誠品的成功秘訣, 就在她的名字裡——“誠”。

一個“誠”字, 貫穿了吳清友的一生, 也為誠品帶來三十年的輝煌歲月。

文章摘編自林靜宜作品《誠品時光》, 正和島作為中信出版社合作方, 經授權發佈。

財務有時而盡, 唯有誠字終身受用不盡

“誠”對吳清友有諾大意義, 這是父親吳寅卯的家訓, 他時常提醒每位孩子:“財務有時而盡, 唯有誠字終身受用不盡”。

吳清友的父親吳寅卯出身台南貧窮漁村馬沙溝將軍鄉, 是家族中第一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弟。 走過日據與光復時代, 白手起家, 成為罐頭工廠董事長。

五十六歲時, 因作保受牽連而破產。

當時, 有不少人勸吳寅卯脫產, 他卻堅持“留得清白在人間。 ”他不要九個孩子往後被人在背後議論, 選擇坦然面對, 回到馬沙溝, 挑糞、種田、養殖虱目魚。

人生從清貧到小富, 再到一無所有, 吳寅卯從不抱怨, 也沒找人討債, 堅持每個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吳清友念到小學五年級, 就被送到台南市寄讀, 準備報考初中。 他至今仍保留著父親用毛筆書寫勉勵孩子的“誠”字。

年近六十從頭打拼, 吳寅卯還竭盡所能奉獻鄉里, 創設家鄉第一所長平小學。 更熱心公益, 號召改建漁村信仰的廟宇, 讓出海討生活的漁民有心靈寄託。 八十歲離開人世時, 遺言是要子女把他的財產全數捐給遭遇海難的家庭。

“父親是我生命裡最真實的典範, 我從小看見他人生的坎坷, 他的人格卻始終那樣的有擔當、硬氣和精進。 ”父親用堅定不移的行動, 給吳清友指引了未來的方向。

所以, 吳清友接手第一家餐飲設備公司後, 更名為“誠建”, 當他決心創辦一家將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書店時, 也毫不猶豫的賦予她“誠品”的涵義。

所謂“誠”, 吳清友給了它一個簡潔卻又力量的定義:“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 這句話, 貫徹了誠品將近三十年的歷程, 未來還在繼續。

千萬個心靈, 就有億萬種心情

有一次, 吳清友到信義店二樓咖啡廳小坐, 鄰桌坐了一對年長的老夫婦, 看上去有八十歲, 面容慈藹, 很容易讓人想起家中的長輩。

他觀察店內服務同仁直挺地站在桌邊, 老夫婦必須抬高頭點餐, 點A餐, 服務同仁語氣平淡地說:“A餐點沒有了”點B餐, 同仁又說:“B餐點也沒有”, 待老夫婦終於點妥餐點後, 同仁又要他們自行去前面冷藏櫃挑選蛋糕。 之間沒聽到同仁說一句“對不起”和一句“請”。

這時,吳清友對同仁的服務非常汗顏,忍不住起身。先私下糾正咖啡廳同仁改進服務態度,再折回現場彎下身,雙手分別握著老夫婦的手,為同仁剛才的不周到向他們道歉,懇請他們原諒,並請老夫婦接受誠品招待,以表歉意!

事後,吳清友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所有同仁,其中一段話尤其真誠:

“好的服務,應該是待客如親、是體貼細微、是將心比心,是以專業與關懷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以上次的老夫婦為例,咖啡廳同仁應該體恤年長者,主動彎下腰或蹲坐著讓視線與他們同高。

對於無法提供的餐點,表達歉意並主動介紹適合的品項,將冰櫃中的蛋糕拿到座位旁請老夫婦挑選等。對同仁而已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我相信他們獲得這樣的服務,感受一定大不相同。”

正如吳清友所言:“我們不是把每一個來的顧客當成是消費者,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一個人是有心靈的,然後,他的心靈在不同時刻有不同心情;千萬個心靈,就有億萬種心情。”

因為重視顧客的心靈感受,就會思考所提供的服務對他們有何利益,書店就不會只是買賣交易的營業空間,而是一處能夠觸發讀者隨著心情自由閱讀、心靈安頓的場所。

再苦不能苦員工,與產業共度難關

除了對顧客懷著滿滿的誠意,吳清友對工人、對產業,也有堅定的原則。

有一次,碰上周轉金不足,本預計入帳的項目款晚兩天才會入帳。時任財務經理的沈玉華心想才兩天,就跟吳清友報告:“項目的工人薪水能否跟著晚兩天發。”

吳清友聽了臉一沉,嚴肅地跟她說:“薪水只能提前,沒有往後。那些工人很辛苦,我們晚發了,他們的家庭怎麼辦?一定要準時!錢的事我來想辦法。”日後,資金調度再怎麼困難,沈玉華再也沒問過吳清友,薪水可否晚發?

2001年九月,全球還在美國“911”恐怖襲擊的驚魂未定裡,颱風納莉襲台,停滯陸地長達約50小時,臺北水淹兩三層樓高。

誠品是重災區的“受災戶”,敦南店、臺北車站捷運店等多家書店幾乎全數“泡湯”,大水肆虐後,店面嚴重毀損,滿室的混濁泥濘裡還有一堆“漂”來的垃圾,滿目瘡痍。

納莉風災雖然讓一部分的誠品書店受創,但誠品的庫存都有投保產物險,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存貨損失。

當時的負責人李介修回憶,那時期的誠品書店庫存大多採用“月結可退”制,由於納莉風災重創北臺灣,嚴重影響零售市場,誠品擔心市場景氣間接造成供應商的資金周轉困難,因此在風災隔天的緊急會議上,決議暫停支付當期貨款,先盤點庫存與退貨,再與供應商對賬付款,與產業一起度過難關。

注:“月結可退制”是指當月的“進貨款”減掉“退貨款”的應付貨款,通路商隔月將應付貨款支付給供應商。但若是當月退貨款大於進貨款,則供應商需要還款給通路商。

不要等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

誠品不是等企業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而是一開始在營運模式中就思考對於人、社會、城市、文化、產業的價值。

2003年,全球暴露在SARSD的死亡威脅下,N95口罩隔絕飛沫傳染,卻擋不住人人自危的無盡恐懼。

五月,台大醫院因超收大量SARS病患,對其他病人和醫護人員造成重大威脅,宣佈關閉一周急診,進行大消毒。除了醫療團隊之外,還有一組團隊也堅守在崗位上——第一次標下臺大醫院店美食商場經營權、得標不到半年的誠品團隊。

“我們仍然決定留下來,服務那些被隔離的醫護人員與病人。外面沒人敢送便當進來醫院啊!”時任台大營運主任的曹慧文回憶,公司決定醫院的員工餐只收50元(新臺幣,折算10.71人民幣),多出的費用由誠品補上。每天供應美食街完整營養、多種選擇的現煮套餐,讓抗SARS前線的醫護人員能有體力作戰。

身處治療最嚴重SARS病患的台大醫院,誠品團隊面對的是稍一不慎,就會被病毒感染的性命危險,她們卻選擇了留在危險的前線協同醫院作戰。

除了與醫院共同作戰SARS,誠品還成立了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推廣閱讀“為使命,走入了許多誠品書店未能企及的社區人群,特別關注那些”不山不市“的鄉鎮。

書店開不到的地方,那就用四輪前進吧!其實,從2008年開始,誠品就啟動”深耕閱讀計畫“,整合實體通路和物流倉儲,打造行動閱讀書車,以行動圖書館模式走進誠品未到達的城鄉。接著,執行”閱讀分享計畫“,對外募書,號召理書志願者,把書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另外,基金會還提出了從高一陪伴到高三的“青年璞玉計畫”,從2016年1月開始執行。

光是找出青年璞玉的過程就充滿著諸多細節。基金會團隊向各校老師徵求推薦家境清寒或家庭相對弱勢,但學習與生活態度正向,具備社會行動力特質的學生。經過書面審查與電訪,真實聆聽被推薦者的人生故事後,邀請入選者參加計畫。

每一次的開始,就是為期三年的陪伴。獲選的學生將于高中三年中,通過三個階段的五天四夜營隊:高一的寒假營隊、升高二的暑假營隊、升高三的暑假營隊,打開眺望世界的窗,學習應對社會的能力。

營隊由基因會負擔來返車資與所有費用,並安排陣容強大的講師群,以及與童子賢、吳清友等長者面對面的交流,期盼通過細心打磨的過程,這些青年璞玉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遠比自己想得更有希望,有機會翻轉未來。

在這些行動的背後,是貫徹每一個誠品人心中的“誠”,和那句吳清友反復強調的“誠懇的心意,執著的關懷。”

結語:“誠”是一種生命哲學

吳清友一生走到哪裡,就把“誠”字帶到哪裡。

如果不是因為“誠”,在他生命垂危需要極其稀有的Rh陰性血時,第一家公司“誠建”的全體同事不會積極的去驗血、獻血,那麼吳清友也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不是因為“誠”,也不會有大量的投資人和朋友願意借錢給吳清友,那麼,誠品可能根本熬不過連續虧損的15年。

三次瀕臨死亡的經歷,讓吳清友對人生、對經營都有了全新的體驗:

古今中外的任何生命,一生中都會遭遇不同的橫逆。如果回到哲學的起源,其實是探索人存在的本質。

而經營的起點,可以從市場的商業模式出發,也能從經營者的生命哲學出發。

一個能夠真正做到“誠”的人,自然會聚攏所有的資源與好運,而所謂成功,其實是不請自來的。

這時,吳清友對同仁的服務非常汗顏,忍不住起身。先私下糾正咖啡廳同仁改進服務態度,再折回現場彎下身,雙手分別握著老夫婦的手,為同仁剛才的不周到向他們道歉,懇請他們原諒,並請老夫婦接受誠品招待,以表歉意!

事後,吳清友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所有同仁,其中一段話尤其真誠:

“好的服務,應該是待客如親、是體貼細微、是將心比心,是以專業與關懷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以上次的老夫婦為例,咖啡廳同仁應該體恤年長者,主動彎下腰或蹲坐著讓視線與他們同高。

對於無法提供的餐點,表達歉意並主動介紹適合的品項,將冰櫃中的蛋糕拿到座位旁請老夫婦挑選等。對同仁而已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我相信他們獲得這樣的服務,感受一定大不相同。”

正如吳清友所言:“我們不是把每一個來的顧客當成是消費者,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一個人是有心靈的,然後,他的心靈在不同時刻有不同心情;千萬個心靈,就有億萬種心情。”

因為重視顧客的心靈感受,就會思考所提供的服務對他們有何利益,書店就不會只是買賣交易的營業空間,而是一處能夠觸發讀者隨著心情自由閱讀、心靈安頓的場所。

再苦不能苦員工,與產業共度難關

除了對顧客懷著滿滿的誠意,吳清友對工人、對產業,也有堅定的原則。

有一次,碰上周轉金不足,本預計入帳的項目款晚兩天才會入帳。時任財務經理的沈玉華心想才兩天,就跟吳清友報告:“項目的工人薪水能否跟著晚兩天發。”

吳清友聽了臉一沉,嚴肅地跟她說:“薪水只能提前,沒有往後。那些工人很辛苦,我們晚發了,他們的家庭怎麼辦?一定要準時!錢的事我來想辦法。”日後,資金調度再怎麼困難,沈玉華再也沒問過吳清友,薪水可否晚發?

2001年九月,全球還在美國“911”恐怖襲擊的驚魂未定裡,颱風納莉襲台,停滯陸地長達約50小時,臺北水淹兩三層樓高。

誠品是重災區的“受災戶”,敦南店、臺北車站捷運店等多家書店幾乎全數“泡湯”,大水肆虐後,店面嚴重毀損,滿室的混濁泥濘裡還有一堆“漂”來的垃圾,滿目瘡痍。

納莉風災雖然讓一部分的誠品書店受創,但誠品的庫存都有投保產物險,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存貨損失。

當時的負責人李介修回憶,那時期的誠品書店庫存大多採用“月結可退”制,由於納莉風災重創北臺灣,嚴重影響零售市場,誠品擔心市場景氣間接造成供應商的資金周轉困難,因此在風災隔天的緊急會議上,決議暫停支付當期貨款,先盤點庫存與退貨,再與供應商對賬付款,與產業一起度過難關。

注:“月結可退制”是指當月的“進貨款”減掉“退貨款”的應付貨款,通路商隔月將應付貨款支付給供應商。但若是當月退貨款大於進貨款,則供應商需要還款給通路商。

不要等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

誠品不是等企業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而是一開始在營運模式中就思考對於人、社會、城市、文化、產業的價值。

2003年,全球暴露在SARSD的死亡威脅下,N95口罩隔絕飛沫傳染,卻擋不住人人自危的無盡恐懼。

五月,台大醫院因超收大量SARS病患,對其他病人和醫護人員造成重大威脅,宣佈關閉一周急診,進行大消毒。除了醫療團隊之外,還有一組團隊也堅守在崗位上——第一次標下臺大醫院店美食商場經營權、得標不到半年的誠品團隊。

“我們仍然決定留下來,服務那些被隔離的醫護人員與病人。外面沒人敢送便當進來醫院啊!”時任台大營運主任的曹慧文回憶,公司決定醫院的員工餐只收50元(新臺幣,折算10.71人民幣),多出的費用由誠品補上。每天供應美食街完整營養、多種選擇的現煮套餐,讓抗SARS前線的醫護人員能有體力作戰。

身處治療最嚴重SARS病患的台大醫院,誠品團隊面對的是稍一不慎,就會被病毒感染的性命危險,她們卻選擇了留在危險的前線協同醫院作戰。

除了與醫院共同作戰SARS,誠品還成立了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推廣閱讀“為使命,走入了許多誠品書店未能企及的社區人群,特別關注那些”不山不市“的鄉鎮。

書店開不到的地方,那就用四輪前進吧!其實,從2008年開始,誠品就啟動”深耕閱讀計畫“,整合實體通路和物流倉儲,打造行動閱讀書車,以行動圖書館模式走進誠品未到達的城鄉。接著,執行”閱讀分享計畫“,對外募書,號召理書志願者,把書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另外,基金會還提出了從高一陪伴到高三的“青年璞玉計畫”,從2016年1月開始執行。

光是找出青年璞玉的過程就充滿著諸多細節。基金會團隊向各校老師徵求推薦家境清寒或家庭相對弱勢,但學習與生活態度正向,具備社會行動力特質的學生。經過書面審查與電訪,真實聆聽被推薦者的人生故事後,邀請入選者參加計畫。

每一次的開始,就是為期三年的陪伴。獲選的學生將于高中三年中,通過三個階段的五天四夜營隊:高一的寒假營隊、升高二的暑假營隊、升高三的暑假營隊,打開眺望世界的窗,學習應對社會的能力。

營隊由基因會負擔來返車資與所有費用,並安排陣容強大的講師群,以及與童子賢、吳清友等長者面對面的交流,期盼通過細心打磨的過程,這些青年璞玉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遠比自己想得更有希望,有機會翻轉未來。

在這些行動的背後,是貫徹每一個誠品人心中的“誠”,和那句吳清友反復強調的“誠懇的心意,執著的關懷。”

結語:“誠”是一種生命哲學

吳清友一生走到哪裡,就把“誠”字帶到哪裡。

如果不是因為“誠”,在他生命垂危需要極其稀有的Rh陰性血時,第一家公司“誠建”的全體同事不會積極的去驗血、獻血,那麼吳清友也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不是因為“誠”,也不會有大量的投資人和朋友願意借錢給吳清友,那麼,誠品可能根本熬不過連續虧損的15年。

三次瀕臨死亡的經歷,讓吳清友對人生、對經營都有了全新的體驗:

古今中外的任何生命,一生中都會遭遇不同的橫逆。如果回到哲學的起源,其實是探索人存在的本質。

而經營的起點,可以從市場的商業模式出發,也能從經營者的生命哲學出發。

一個能夠真正做到“誠”的人,自然會聚攏所有的資源與好運,而所謂成功,其實是不請自來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