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樂亭:讓大釗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寫在李大釗英勇就義91周年之際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檀詠)在歷史的長河中, 最閃亮的永遠是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漫漫歷程中, 革命先驅李大釗建立了光耀史冊的偉大功績:他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大釗精神成為引領中國人民沖出黑暗最閃亮的聖火。

彈指一揮間, 神州處處新。 從1927年4月28日, 李大釗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慷慨赴死, 距今已有91載。 然而, 大釗精神歷經風雨滄桑, 依然熠熠生輝, 在樂亭這片紅色土地上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

續寫新時代“春天的故事”

暮春四月, 在李大釗就義91周年之際, 筆者來到李大釗的出生地——樂亭縣大黑坨村。 當故居黑漆的大門敞開在視野裡, 歷史的煙塵就這樣真切地迫近了我們——

李大釗自小失去雙親疼愛, 卻受到無數後人的愛戴;他在四書五經的儒學薰陶下長大, 卻並不缺少“睜眼看世界”的勇氣;他擔任北大教授兼圖書館主任, 卻始終家境貧寒, 身後更無分文積蓄;他僅走過38個春秋, 他鋪就的事業卻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傳承……

“這位被譽為‘一時無兩’的先驅者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更為後人尤其是故鄉人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樂亭縣委書記張福林說, 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

我們都要始終不渝地繼承和發揚大釗精神, 過去如此, 現在如此, 將來同樣如此。

40年前, 當改革開放的潮水衝開封閉已久的大門, 樂亭人沒有觀望和等待, 而是在探索中不斷查找自己的差距, 歷任決策者更是將“同舟共濟”“腳踏實地”“登高望遠”的大釗精神傳承, 深刻領會李大釗“為世界進文明, 為人類造幸福”的思想, 在幹事創業中凝煉成“求真、實幹、擔當、效率”的新時代樂亭幹部作風品牌, 並融入到經濟建設之中。

40年來, 樂亭人勵精圖治, 艱苦創業, 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 經濟發展實現跨越式增長。 2017年,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4.7億元、13.7億元、16090元, 分別是1978年同類指標的193倍、75倍和130倍。

李大釗特別強調經濟建設對社會的意義。

1923年9月7日, 他在上海大學社會問題研究會上的講話中, 對社會主義是“窮”還是“富”的問題, 作了充分的論述。 他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是要富的, 不是要窮的, 是整理生產的, 不是破壞生產的。 ”

李大釗判斷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富”, 是整理生產的。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新時代的美好圖景已然描繪。 和著陣陣春潮, 又一個“春天的故事”在大釗故鄉徐徐拉開大幕。 如今, 在樂亭城鄉, 無論是工業聚集區, 還是農業生產一線, 亦或服務領域, 無不張揚著代表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激情和活力。

向“海”而興。 樂亭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縣, 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位於渤海灣畔的樂亭經濟開發區, 塔吊林立, 機聲隆隆……北京環衛集團裝備製造基地、京寶塗料、東方恒遠等一大批專案正在“趕工”。 從初創到中興, 這個在全市綜合排位同類居首的省級經濟開發區, 一如這個孕育希望的季節, 生機勃發。

以“海”為本。 樂亭確立了精品鋼鐵、臨港化工、裝備製造、新型能源、食品醫藥、健康養老六大重點產業, 著力打造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在不斷壯大產業規模的同時, 杜絕“揀到籃子就是菜”的短視思維。 通過設置科技、生態、稅收“三道門檻”, 將大量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業拒之門外, 全力打造高技術含量、高成長度、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

據瞭解, 今年以來, 樂亭共實施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專案71個, 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9個, 北京環衛集團、燕化永樂等一大批行業翹楚落戶樂亭, 保定天威特變配電產業園、航太科技704所航太電子傳感與資訊技術綜合實驗基地等尖端專案也即將落地。

普惠“新生活”的民生之舉

隨著天氣轉暖, 家住樂亭縣城健康社區的徐盼霞老人總喜歡早早將陽臺的窗子統統打開, 清新的空氣旋即飄進屋內。

“這是一天快樂的開始, 快樂源於‘推窗見藍天’的生態環境。 ”曾經做過語文老師的徐盼霞這樣詩意地描繪自己的感受。 老人或許不太清楚, 在每一個優良天氣增加的背後, 是由企業污染源、燃煤污染、揚塵污染等諸多治理專案組成的嚴密精細的系統工程所支撐。

經濟條件是影響大眾幸福程度的基礎因素。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諸如生活環境的舒適度、教育醫療條件的滿意度、人際關係的和諧度等,對人的幸福指數影響越來越大。

李大釗曾在《新紀元》一文中這樣講到:“人生最有趣味的東西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欲求,就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李大釗出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王朝雙重壓榨的年代。地處灤河沖積平原的樂亭由於當時統治者疏于治理,致使灤河氾濫經常造成水患,再加上海嘯及海盜猖獗,百姓飽受其害。許多百姓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去東北謀生活。

這樣的悲慘景象在李大釗幼小的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為什麼窮人沒飯吃、沒衣穿?”或許,正是這樣的疑問讓李大釗在“自束髮受書”便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意識,而且隨著社會見識的增多,他的為民情懷貫穿於一生。

李大釗這種“民本”思想時刻縈回在樂亭各級幹部的心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樂亭堅持統籌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打造“新生活”的普惠民生之舉。

和許多地區一樣,城中村、城周村和縣城棚戶區越來越成為樂亭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和民生改善的“短板”。伴隨著群眾對美好生活期望值的提高,樂亭先後啟動了發展大路南延、騰飛街北側濱河路與樂港路圍合地段及溫莊、柏莊、蒙莊、大呂莊等區域的棚戶區改造工程。

“民心”工程要得民心,就得保障廣大群眾利益,但每家每戶都有不同的訴求。在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中,樂亭始終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總原則,從縣直各單位及各鎮鄉抽調20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精幹力量,夙興夜寐奮戰在一線,使棚改工作一直在和諧有序的氛圍中高效推進。截至目前,包括發展大路南延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在內的2300戶被徵收戶已完成協定簽訂工作,補償發放、棚戶區房屋騰空及拆除工作也在緊鑼密鼓跟進。

教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是社會關注度、重視度最高的熱點民生。作為一位年輕的父親,大相各莊鄉張潘各莊村民張海民更加看中民生清單中“完善教育設施”的份量。

“自從幼稚園翻建了新校舍,安裝了電視、電腦,建起了活動草坪,增加了大型玩具,孩子去幼稚園就不用‘動員’了。”張海民覺得,幼稚園的煥然一新讓他倍感欣喜。最讓他覺得暖心的是,幼稚園還添置了床鋪、被褥,設置了廚房,具備了午休條件,再也不用擱下手中的活計趕著接送孩子。

3月22日,蘆河小學建築面積近兩千平方米的新教學樓破土動工。預計年底前,全校145名學生將告別陳舊平房,遷入有實驗室、圖書室等配套專用教室的新教學樓。同時推進的還有其他改擴建教學校、宿舍4所,惠及學生5000余人。

2018年,註定是樂亭民生事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年。涉及教育、衛生、交通、城建四項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三年大提升行動先後啟動,讓李大釗“人人都能安逸享福,過那一種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殷切期許在故鄉成為完美現實。

紅色薪火代代傳承

大釗故居、大釗紀念館、大釗路、大釗班、大釗精神研究會……在樂亭,耳聞目及處處散發著濃濃的“大釗情結”。

正如偉人就義前,面對反動派的狂妄叫囂,在絞刑架前的慷慨陳詞:“不能因為你們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眾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

李大釗所說的“紅花的種子”是對戰爭年代共產黨員的稱謂。如今,這些“紅花的種子”在和平建設時期正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形式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誓言,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壯成長。

在距離李大釗出生地大黑坨村不遠的於寨村,有這樣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她叫吳鳳芹,這個與共和國同齡,有著50年黨齡的老人從18歲擔任生產隊會計到肩挑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兩副重擔,從未停止過忙碌:村裡修路沒有資金,她去縣裡“跑關係”;村民們的果菜沒銷路,她“軟磨硬泡”把客商拉到家裡管吃管住;頂著“不孝”的駡名,她取消慣例的白事宴席和份子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的警句讓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50年間擔起了於寨村全體村民的信任,並讓這柔弱的肩膀磨煉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鐵肩”。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101年前,李大釗的“青春祭”如是說。“正如李大釗對青年的期許,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2017年5月3日,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兩次引用李大釗的名言,勉勵廣大青年要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大釗精神始終是大黑坨村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創新創業的不竭動力。

在大黑坨村採訪時,遇到了正在運輸農資的村民李寶童。29歲的李寶童復員後本來有機會獲得一份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但是在返鄉後卻從家鄉的巨變中覓到了創業的良機。

“8家超市和百貨、7家農資商店、4家餐館……全村不到2000人,這樣的商鋪規模充分印證村民的生活水準”。看到商機的李寶童掌握了村裡主街道“商業情報”後毅然決定回鄉創業,“掌管”了村裡的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為村民們提供商品和政務服務。

大黑坨村的中央,生長著一棵600多年的老槐樹,枝繁葉茂,凝望著偉人故里的滄桑巨變。迎著朝陽,上學的孩子們前呼後擁從老槐樹下跑過,歡笑聲打破了村子的寧靜。村裡人告訴我們,村小學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原來是華岩寺的所在地。1919年冬,從北京大學回家休假的李大釗聯絡開明鄉紳,把華岩寺改建成了村學校,並親自撰寫對聯:“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

歲月荏苒,如今的大黑坨小學早已改建成漂亮的樓房,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雖然孩子們輕點滑鼠就能流覽大釗爺爺的生平,但他們更樂於近距離地感受大釗爺爺的氣息:打掃故居衛生,收拾花壇裡的花草,接受大釗爺爺人品、學品、道德情操的薰陶。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朗誦著李大釗《青春》一文中的節選。我們聽到的是李大釗對未來的期許,感受的是紅色薪火代代傳承……

經濟條件是影響大眾幸福程度的基礎因素。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諸如生活環境的舒適度、教育醫療條件的滿意度、人際關係的和諧度等,對人的幸福指數影響越來越大。

李大釗曾在《新紀元》一文中這樣講到:“人生最有趣味的東西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欲求,就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李大釗出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王朝雙重壓榨的年代。地處灤河沖積平原的樂亭由於當時統治者疏于治理,致使灤河氾濫經常造成水患,再加上海嘯及海盜猖獗,百姓飽受其害。許多百姓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去東北謀生活。

這樣的悲慘景象在李大釗幼小的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為什麼窮人沒飯吃、沒衣穿?”或許,正是這樣的疑問讓李大釗在“自束髮受書”便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意識,而且隨著社會見識的增多,他的為民情懷貫穿於一生。

李大釗這種“民本”思想時刻縈回在樂亭各級幹部的心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樂亭堅持統籌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打造“新生活”的普惠民生之舉。

和許多地區一樣,城中村、城周村和縣城棚戶區越來越成為樂亭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和民生改善的“短板”。伴隨著群眾對美好生活期望值的提高,樂亭先後啟動了發展大路南延、騰飛街北側濱河路與樂港路圍合地段及溫莊、柏莊、蒙莊、大呂莊等區域的棚戶區改造工程。

“民心”工程要得民心,就得保障廣大群眾利益,但每家每戶都有不同的訴求。在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中,樂亭始終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總原則,從縣直各單位及各鎮鄉抽調20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精幹力量,夙興夜寐奮戰在一線,使棚改工作一直在和諧有序的氛圍中高效推進。截至目前,包括發展大路南延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在內的2300戶被徵收戶已完成協定簽訂工作,補償發放、棚戶區房屋騰空及拆除工作也在緊鑼密鼓跟進。

教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是社會關注度、重視度最高的熱點民生。作為一位年輕的父親,大相各莊鄉張潘各莊村民張海民更加看中民生清單中“完善教育設施”的份量。

“自從幼稚園翻建了新校舍,安裝了電視、電腦,建起了活動草坪,增加了大型玩具,孩子去幼稚園就不用‘動員’了。”張海民覺得,幼稚園的煥然一新讓他倍感欣喜。最讓他覺得暖心的是,幼稚園還添置了床鋪、被褥,設置了廚房,具備了午休條件,再也不用擱下手中的活計趕著接送孩子。

3月22日,蘆河小學建築面積近兩千平方米的新教學樓破土動工。預計年底前,全校145名學生將告別陳舊平房,遷入有實驗室、圖書室等配套專用教室的新教學樓。同時推進的還有其他改擴建教學校、宿舍4所,惠及學生5000余人。

2018年,註定是樂亭民生事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年。涉及教育、衛生、交通、城建四項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三年大提升行動先後啟動,讓李大釗“人人都能安逸享福,過那一種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殷切期許在故鄉成為完美現實。

紅色薪火代代傳承

大釗故居、大釗紀念館、大釗路、大釗班、大釗精神研究會……在樂亭,耳聞目及處處散發著濃濃的“大釗情結”。

正如偉人就義前,面對反動派的狂妄叫囂,在絞刑架前的慷慨陳詞:“不能因為你們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眾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

李大釗所說的“紅花的種子”是對戰爭年代共產黨員的稱謂。如今,這些“紅花的種子”在和平建設時期正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形式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誓言,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壯成長。

在距離李大釗出生地大黑坨村不遠的於寨村,有這樣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她叫吳鳳芹,這個與共和國同齡,有著50年黨齡的老人從18歲擔任生產隊會計到肩挑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兩副重擔,從未停止過忙碌:村裡修路沒有資金,她去縣裡“跑關係”;村民們的果菜沒銷路,她“軟磨硬泡”把客商拉到家裡管吃管住;頂著“不孝”的駡名,她取消慣例的白事宴席和份子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的警句讓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50年間擔起了於寨村全體村民的信任,並讓這柔弱的肩膀磨煉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鐵肩”。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101年前,李大釗的“青春祭”如是說。“正如李大釗對青年的期許,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2017年5月3日,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兩次引用李大釗的名言,勉勵廣大青年要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大釗精神始終是大黑坨村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創新創業的不竭動力。

在大黑坨村採訪時,遇到了正在運輸農資的村民李寶童。29歲的李寶童復員後本來有機會獲得一份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但是在返鄉後卻從家鄉的巨變中覓到了創業的良機。

“8家超市和百貨、7家農資商店、4家餐館……全村不到2000人,這樣的商鋪規模充分印證村民的生活水準”。看到商機的李寶童掌握了村裡主街道“商業情報”後毅然決定回鄉創業,“掌管”了村裡的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為村民們提供商品和政務服務。

大黑坨村的中央,生長著一棵600多年的老槐樹,枝繁葉茂,凝望著偉人故里的滄桑巨變。迎著朝陽,上學的孩子們前呼後擁從老槐樹下跑過,歡笑聲打破了村子的寧靜。村裡人告訴我們,村小學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原來是華岩寺的所在地。1919年冬,從北京大學回家休假的李大釗聯絡開明鄉紳,把華岩寺改建成了村學校,並親自撰寫對聯:“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

歲月荏苒,如今的大黑坨小學早已改建成漂亮的樓房,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雖然孩子們輕點滑鼠就能流覽大釗爺爺的生平,但他們更樂於近距離地感受大釗爺爺的氣息:打掃故居衛生,收拾花壇裡的花草,接受大釗爺爺人品、學品、道德情操的薰陶。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朗誦著李大釗《青春》一文中的節選。我們聽到的是李大釗對未來的期許,感受的是紅色薪火代代傳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