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狼瘡和乳糜瀉—SLE and Celiac disease

賈俊峰, 西京醫院臨床免疫科

乳糜瀉(Celiac disease)又稱麥膠性腸病、非熱帶性脂肪瀉, 在北美、北歐、澳大利亞發病率較高, 國內很少見。 男女之比為1∶1.3~2.0,

女性多於男性, 發病高峰年齡主要是兒童與青年, 但近年來老年人發病率在增高。

本病與進食麥粉關係密切, 大量研究已證實麥膠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並認為發病原因是遺傳、免疫和麥膠飲食相互作用的結果。

本病患者對含麥膠(俗稱麵筋)的麥粉食物異常敏感, 大麥、小麥、黑麥、燕麥中的麥膠可被乙醇分解為麥膠蛋白(即麥素gliadin), 其可能為本病的致病因素。 正常人小腸黏膜細胞內有多肽分解酶, 可將其分解為更小分子的無毒物質, 但在活動性乳糜瀉病人, 腸黏膜細胞酶活性不足, 不能將其分解而致病。

乳糜瀉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但在狼瘡中罕見, 僅限於個案報導。 2010年文獻報導僅僅有17例, 由於資料有限,

狼瘡中的CD比例尚不清楚。 乳糜瀉往往通過無穀膠飲食(無麩質飲食)或者激素可緩解, 一般來講預後較好。 大部分患者存在抗醇溶朊(AG)抗體以及相應的十二指腸活檢表現, 有些患者即使沒有活檢證據, 也會因為CD特異性抗體陽性得以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

2001年Rensch等發現103位SLE患者中AG抗體的陽性率為23.3%, 但無一例有內鏡或活檢證實的CD, 即AD抗體通常為假陽性, 類似的抗體還有抗穀氨醯轉肽酶抗體。 2008年Freeman評估了246例病理證實的CD患者, 發現6例(2.4%)狼瘡患者, 4例為男性, 2例為女性, 而且狼瘡的診斷均在CD診斷之後。 經過無麩質飲食後均恢復良好。 另有研究報導, CD患者罹患狼瘡的風險為普通人群的3倍。

根據2007年Mayo Clinic的經驗, 符合以下五條者可以診斷為CD:1)慢性腹瀉超過6周;2)吸收不良;3)特定的組織學證據;4)排除類似疾病;5)特異性抗體陽性, 如抗腸上皮細胞抗體和抗杯狀細胞抗體陽性。

參考文獻:Autoimmune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LE: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S Custodio Alves, et al Lupus, 2016, 0, 1-1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