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來了!溧水養老的新模式,看完你還會怕老嗎?

老有所養, 老有所樂。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 老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日漸升溫,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而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 機構養老還不被大多數老人接受。 因此, 以日間照料、娛樂服務為特色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迅速, 正日益成為當下養老模式的主流。

小編採訪獲悉, 為讓全區近10萬名老人在家附近享受到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區民政局牽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 依託全區100多個社區鋪設了105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其中達省4A級1家, 3A級23家, 日間照料中心5個, 社區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

居家老人有了娛樂的好去處

陳秀英是開發區荷花社區的一位80歲老人, 多年來獨自一人生活。 雖然子女基本每個星期會回來看她一次, 但是大多數時候, 她都是一人呆在空蕩蕩的房子中。 “子女上班有自己的生活, 我不能什麼事都找他們,

所以我一個人在家有時候想找個說說話的人都沒有。 ”陳秀英無奈地說。

去年, 開發區民政辦把居家養老服務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有機結合, 充分利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地處人口密集、方便服務群眾、資源優勢多的特點, 整合功能和特色, 打造了荷花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 這裡有麻將室、棋藝室、日間照料室、淋浴房、配餐中心等, 可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 為日間家裡無人照料能夠“走出來”的老人提供就餐、看護、休息等服務。

因此, 這裡很自然地成了陳秀英每天白天娛樂的去處, “自從有了這個服務中心, 每天我都會來這裡, 跟老夥計們聊聊天, 或者到舞蹈室看看他們跳舞,

日子也不再孤單了。 ”

日間照料中心一時間成了社區老人們的聚集地, 大家歡聚一堂, 按照自己的喜好, 或跳舞、或看書、或打牌、或下棋, 歡歌笑語, 其樂融融。 今年63歲的繆龍英也是其中一員, 她笑著說, 雖然自己跟老伴生活在一起, 但是兩個人平時在家也挺無聊的, “這裡熱鬧, 打牌、跳舞、看書, 什麼都有, 我們在這裡很開心。 ”

家門口就有助浴、助餐等服務

“大爺, 這飯菜好吃嗎?”“挺好的, 味道還不錯!”4月19日上午11點多, 今年94歲的閻平根正在位於交通路上的溧水巾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吃午餐。 老人告訴記者, 自己一個人住, 每天的吃飯成了問題, “現在年紀大了, 有些事能省就省了, 唯獨這吃飯省不了啊。 可我一個人又怕燒,

這裡的飯菜還不錯, 有葷有素還有湯, 只要幾塊錢。 ”

自從有了這個助餐點, 閻大爺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真沒想到, 我們這麼大年紀了還能享受到這樣的日子, 還是國家的政策好啊, 關愛我們老年人, 兒子都沒這麼好。 ”閻大爺開玩笑地說道。

作為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老助餐服務重點解決了行動不便、高齡、獨居、失獨、經濟困難等特殊老年群體的吃飯問題, 尤其是兩年前開闢的農村助餐點, 為農村養老又指明了一條新型的道路。 像這樣的助餐點, 全區有21個, 日服務量700人次以上, 有效解決部分村、社區老年就餐難的問題。 同時, 進一步拓展社區養老服務內容, 把為老服務做細做扎實, 養老服務中心還開展為老助浴服務。

目前, 我區已建成一個老年助浴中心, 即巾幗老人愛心浴室, 可提供集中助浴、上門助浴和接送助浴服務。

“公共浴室設施條件良莠不齊, 環境、服務和價格等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群體需求, 尤其是許多老式住宅社區居民受房屋條件限制, 冬天家中洗浴成了難事。 ”巾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李春霞表示, “希望我們的浴室能為社區老人和殘疾人的冬天洗浴提供方便, 使部分冬天洗浴受條件限制的老人們能洗上舒心的熱水澡。 ”

老人有需求可撥打56601234助老專線

隨著居家養老服務物件範圍不斷拓寬, 人數逐漸增多, 我區主動創新, 利用資訊化手段, 轉變為老服務模式, 突破傳統觀念, 主動探索養老“互聯網+”, 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區一級“虛擬養老院”, 實現為老服務的資訊採集、科學評估、呼叫服務、定位和監督功能。

有了這個“虛擬養老院”,老年人可以通過手機和網路預約助餐、助潔、助醫、助急、助浴等服務,與市12349助老服務平臺實現“無縫”對接,有效拓展了為老服務資源和服務需求,實現服務與資訊共用。目前,平臺每天呼叫量達200多人次。

“有的老人腿腳不方便的,不能出門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撥打56601234區養老服務專線,平臺工作人員接到電話,會根據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地圖迅速定位。這樣,‘虛擬養老院’就有效解決了老年人吃飯穿衣、日常起居的問題。”區民政局福事科科長劉和順說,接下來,我區還將推動“虛擬養老院服務”平臺終端與“智慧溧水APP”實現互聯互通,使“互聯網+”養老模式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105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全區

據瞭解,我區從2010年初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主要物件為80周歲以上的“獨居特困”老人,人數相對較少。前幾年拓展到近1000名“五類老人”,現在主要為全區60周歲以上近9.6萬老人提供服務。

針對居家養老服務群體不斷擴充、服務內容不斷增加、服務方式不斷變化、服務組織急需增加的狀況,區民政局結合我區涉農特點,不斷尋求符合我區特點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整合、置換或者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閒置學校、廢棄辦公用房等設施改造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105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其中達省4A級1家,3A級23家, 日間照料中心5個,社區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全區形成了以居家服務、虛擬養老、老年配餐中心、托老所及老年大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居家服務中心和服務民營、配餐助餐、呼叫平臺、老年教育網路化的“1+4”格局。

“我們養老目標就是打造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資訊為輔助,功能完善、服務優良、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受老人們的思想觀念,今後的養老模式的發展將會以居家養老為主。

如今,我們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由原來的家庭式、鄰里式幫忙和照顧,已經發展到現在的助餐、助醫、助潔、助急、助浴、助理發等服務,內容涵蓋了老人所有吃穿住行及娛樂休閒等。

最溧水/今日溧水記者 陶燕燕

實現為老服務的資訊採集、科學評估、呼叫服務、定位和監督功能。

有了這個“虛擬養老院”,老年人可以通過手機和網路預約助餐、助潔、助醫、助急、助浴等服務,與市12349助老服務平臺實現“無縫”對接,有效拓展了為老服務資源和服務需求,實現服務與資訊共用。目前,平臺每天呼叫量達200多人次。

“有的老人腿腳不方便的,不能出門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撥打56601234區養老服務專線,平臺工作人員接到電話,會根據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地圖迅速定位。這樣,‘虛擬養老院’就有效解決了老年人吃飯穿衣、日常起居的問題。”區民政局福事科科長劉和順說,接下來,我區還將推動“虛擬養老院服務”平臺終端與“智慧溧水APP”實現互聯互通,使“互聯網+”養老模式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105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全區

據瞭解,我區從2010年初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主要物件為80周歲以上的“獨居特困”老人,人數相對較少。前幾年拓展到近1000名“五類老人”,現在主要為全區60周歲以上近9.6萬老人提供服務。

針對居家養老服務群體不斷擴充、服務內容不斷增加、服務方式不斷變化、服務組織急需增加的狀況,區民政局結合我區涉農特點,不斷尋求符合我區特點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整合、置換或者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閒置學校、廢棄辦公用房等設施改造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105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其中達省4A級1家,3A級23家, 日間照料中心5個,社區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全區形成了以居家服務、虛擬養老、老年配餐中心、托老所及老年大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居家服務中心和服務民營、配餐助餐、呼叫平臺、老年教育網路化的“1+4”格局。

“我們養老目標就是打造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資訊為輔助,功能完善、服務優良、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受老人們的思想觀念,今後的養老模式的發展將會以居家養老為主。

如今,我們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由原來的家庭式、鄰里式幫忙和照顧,已經發展到現在的助餐、助醫、助潔、助急、助浴、助理發等服務,內容涵蓋了老人所有吃穿住行及娛樂休閒等。

最溧水/今日溧水記者 陶燕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