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政策+科技”助力大氣防治 多措並舉撐起一片藍天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 也是持久戰。 根據業內專家觀點, 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過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敵強我弱、戰略相持、攻堅衝刺階段。

如今, 全國各地初步告別了敵強我弱的階段, 逐步進入到第二階段。

雖然空氣品質與群眾的需求和期望仍然有差距, 但不可否認的是, 近年來, 我國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 政策與監管齊上陣, 但大氣治理的成效已開始顯示出來。 在“人努力”和“天幫忙”的雙重作用下, 各地的良好天數變多, 空氣品質等級偏優, 藍天漸成常態。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 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一半, 71%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 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這都是五年來我國大氣治理所取得的成就。

就近來看, 2017年全國空氣品質也得到明顯改善, 以下一組資料則能給出十足的證明:全年優良天數比例78%,

達標城市同比增加12個, PM2.5、PM10主要污染物濃度均超5%。

隨著藍天保衛戰的升級,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 作為一項長期且複雜的工程, 業內一致認為, 新一輪的大氣污染治理要突出精治法治共治, 既要有政策保障、技術支持, 還必須將具體措施落實到執行層面。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 我國已經搭建起堅固的“四梁八柱”。 從《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十條”的出臺, 到各類空氣品質標準的頒佈, 再到細分污染物排放規範的加嚴, 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先過制度關。 據悉,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畫有望在年內出臺。

4月25日,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透露, 重點區域將重點對待。 為改善個別地區污染現狀,

今年我國將出臺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如同打仗一樣, 大氣污染防治這場戰役也是越打越精。 在摸准了空氣污染狀況, 看清了污染源結構, 收穫藍天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如:去年開始實施的重污染天氣成因與治理攻關專項, 科研機制的正式建立, 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日前, 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推薦先進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的通知》, 決定在非電、VOCs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惡臭治理技術等7個領域徵集大氣污染防治技術, 旨在推廣先進的技術路線。

另外, 依託技術支撐, “科技治氣”也是未來大氣污染防治的趨勢之一, 呼喚更多的智慧解決方案。 如:哈爾濱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測站,

建立一體化環境品質感知體系, 天地空同時發力“鎖定”污染。

綜上, 在政策+技術的助力下, 鎖定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 科學落實則成為大氣污染“精治”的堅實後盾。 具體而言, 大氣污染防治還需踩准以下兩點:

其一, 從理念來看, 認清打贏藍天保衛戰, 需要一天一天保、一微克一微克摳、一座城一座城守。 雖然“大氣十條”目標圓滿實現, 但大氣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遠, 必須久久為功, 拒絕“短頻快”。

其二, 從主要措施來看, 為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 整治“散亂汙”企業, 大力推廣清潔可再生能源, 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要列出清單, 明確目標, 從嚴執法, 全民參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