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米雷軍和碧桂園楊國強的一個共識,揭示了企業強大的秘密!

常識, 往往被人忽略, 我們的日常, 就像一群圍著蟻丘打轉的螞蟻, 忙忙碌碌, 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其實, 越是習以為常的東西, 就越蘊含著事物運轉的底層規律, 難以改變, 不可阻擋。

比如企業增長勢能的建立。

規模化運營, 才是企業一步一步發展壯大的核心關鍵。

隨著行業細分, 市場蛋糕做大再被切割, 根據二八定律, 相當於20%的企業佔據行業市場80%的份額。

而且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 這一流量、用戶、資源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就越明顯。

房地產, 通信, 手機。 。 。 無不如此。

幾年前, 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在和小米董事長雷軍見面的時候, 兩人就曾達成一致的共識:

經營企業, 規模很重要。 有規模自然有利潤, 規模越大, 利潤越大。

規模化, 是企業為了追求更多利潤的必然選擇。

近日, 碧桂園楊國強的10000元小目標傳出, 令人震撼。

高周轉, 不但是碧桂園, 也是其他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

“做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事”, 高周轉的前提是高效率, 然後, 得以實現高利潤, 並支撐企業規模化發展。

在標準化方面學習麥當勞, 在薄利多銷方面學習沃爾瑪。 楊國強是用做快消的方式做房地產, 他說碧桂園的商業模式很簡單,

就是專注三四線城市、低成本拿地, 快速開發, 低價開盤, 拿地的同時, 設計基本完成, 三個月內必須開工, 4、5個月可回收資金。

高速度, 高效益, 是楊老闆對員工的要求, 如果做不到這點, “能幹的會展示出你們的精彩, 不能幹的去你們應該待的位置就是了!”

碧桂園的周轉有多快呢?據說它們的專案實施有個“4568”法:4個月賣樓, 5個月回款, 6個月現金流為正, 8個月再投資。 開盤銷售實施“789”法:新入市項目, 開盤一周內去化不低於70%, 買地後, 首期開工須銷售80%的存貨, 新入市項目, 開盤當月去化率要達到90%。

大道至簡, 碧桂園從一家小房企, 到成為宇宙第一房企, 最本質的邏輯沒有變過:高周轉下的規模化擴張!

現在有人說做企業要小而美, 老方承認, 小有小的可愛, 但小也有小的悲哀。

小企業永遠是仰人鼻息、受制於大企業的, 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力量嘛!

你看日本的一些企業是很小, 甚至只有幾十個人的體量, 但人家的市場規模可不小, 可以佔據全球行業的頂尖位置。

所以, 規模大小不在於員工多少,

而要看市場規模、行業影響力和利潤高低。

小孩子的優勢在於快速的成長, 但在純粹的力量上, 小孩子怎麼可能打過一個健壯的成年人?

“專注、極致、口碑、快”, 雷軍創建的小米,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不過數年時間, 如果沒有高效率、高周轉和高效益支撐下的快速規模化擴張, 小米如何實現據說將會達到近兩千億的市值。

作為全宇宙最大房企碧桂園的老闆,楊國強常給手下不厭其煩的講到他在1994、1995年的打法:

那是碧桂園的冬天,內部震盪、市場下滑、前途暗淡。。。

這時候,楊老闆拍板,沒有銷售,一切為零。

於是,碧桂園和2800個仲介機構簽了代理,前後動員了超過20萬人賣房子,年末的時候,完成了1280億銷售額。95年,楊國強借來2000萬並全部做了廣告,結果當年就賺了5000萬;次年5000萬又全拿出來做了廣告,結果當年大賺1個億。

楊國強說,只要每平米能賺到100元,如果喜馬拉雅山上有這樣的機會,他也會幹。

碧桂園的規模有多大,看它的土地儲備就知道了。截至2017年年底,碧桂園的土地儲備2.8億平方米,另外還有正在簽約中的潛在土地儲備約1.4億平方米,按其現在的開發速度,足夠他們再賣五六年的房子。

企業的體量增加和市場規模擴大,離不開內部人力資源的力量。

其中,碧桂園的利潤分享和員工激勵機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這點老方曾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不在多說。

我想說的是另一點:快!

對於大多數中小創業企業而言,在如今日新月異的時代,慢慢熬是沒有多大出路的,就是過去的三十年到現在,那些獲得巨大成就的公司,也是靠高效率、高周轉和快人一步做到的。

你慢一點也能夠活下去,但落後一步,往往就再也追不上比你快的競爭對手,因為你進步一點,可他們比你快,進步也就比你多,這就導致你們的差距越來越大,強者恒強,行業裡80%的落後梯隊只能在20%的剩餘市場苟延殘喘。

我們現在把華為引以為豪,你可知道華為30年是怎麼跑出來的?任正非說,...通信的進步速度太快,我實在累得跑不動了。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產,我們沒有什麼退路,只有堅持到現在。那個時候錯誤地以為通信產業大,好幹,就糊裡糊塗地進去了。後來才知道通信最難幹,它的產品太標準了,對小公司是一種殘酷。

華為做到了行業規模的全球第一,實為不易。

除了華為的奮鬥精神、共用機制和高效率的作風,學習能力也是值得我們引為榜樣的地方。

因為“華為一天都沒消停過,時時刻刻都在一個危機接一個危機的衝擊中走到今天,但很快又會遇到衝擊。”

華為學習了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創新、日本的精益、德國的規範。

“這30年來,華為一直在全面學習西方公司管理。至今還沒有打通全流程,雖然我們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經很好了,但和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公司相比,多了2萬管理人員,每年多花40億美元管理費用。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優化組織和流程,提升內部效率。”任正非說,“我雖然不跟國內的企業家打交道,但是全球最頂尖的企業家,我會一個一個拜訪。只有跟比你水準高的人打交道,你才感受到壓力,你才進步得快,你只有永遠謙虛做學生,才能學得東西。”

做企業,沒有永不止步的學習能力,沒有一股對自己、對別人的狠勁,沒有用規模化佔領自己的地盤,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最後,用馬雲的話結尾:

對待工作,要講究效率,要快,要計畫未來;對待家庭生活,要慢,要享受現在。

作為全宇宙最大房企碧桂園的老闆,楊國強常給手下不厭其煩的講到他在1994、1995年的打法:

那是碧桂園的冬天,內部震盪、市場下滑、前途暗淡。。。

這時候,楊老闆拍板,沒有銷售,一切為零。

於是,碧桂園和2800個仲介機構簽了代理,前後動員了超過20萬人賣房子,年末的時候,完成了1280億銷售額。95年,楊國強借來2000萬並全部做了廣告,結果當年就賺了5000萬;次年5000萬又全拿出來做了廣告,結果當年大賺1個億。

楊國強說,只要每平米能賺到100元,如果喜馬拉雅山上有這樣的機會,他也會幹。

碧桂園的規模有多大,看它的土地儲備就知道了。截至2017年年底,碧桂園的土地儲備2.8億平方米,另外還有正在簽約中的潛在土地儲備約1.4億平方米,按其現在的開發速度,足夠他們再賣五六年的房子。

企業的體量增加和市場規模擴大,離不開內部人力資源的力量。

其中,碧桂園的利潤分享和員工激勵機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這點老方曾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不在多說。

我想說的是另一點:快!

對於大多數中小創業企業而言,在如今日新月異的時代,慢慢熬是沒有多大出路的,就是過去的三十年到現在,那些獲得巨大成就的公司,也是靠高效率、高周轉和快人一步做到的。

你慢一點也能夠活下去,但落後一步,往往就再也追不上比你快的競爭對手,因為你進步一點,可他們比你快,進步也就比你多,這就導致你們的差距越來越大,強者恒強,行業裡80%的落後梯隊只能在20%的剩餘市場苟延殘喘。

我們現在把華為引以為豪,你可知道華為30年是怎麼跑出來的?任正非說,...通信的進步速度太快,我實在累得跑不動了。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產,我們沒有什麼退路,只有堅持到現在。那個時候錯誤地以為通信產業大,好幹,就糊裡糊塗地進去了。後來才知道通信最難幹,它的產品太標準了,對小公司是一種殘酷。

華為做到了行業規模的全球第一,實為不易。

除了華為的奮鬥精神、共用機制和高效率的作風,學習能力也是值得我們引為榜樣的地方。

因為“華為一天都沒消停過,時時刻刻都在一個危機接一個危機的衝擊中走到今天,但很快又會遇到衝擊。”

華為學習了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創新、日本的精益、德國的規範。

“這30年來,華為一直在全面學習西方公司管理。至今還沒有打通全流程,雖然我們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經很好了,但和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公司相比,多了2萬管理人員,每年多花40億美元管理費用。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優化組織和流程,提升內部效率。”任正非說,“我雖然不跟國內的企業家打交道,但是全球最頂尖的企業家,我會一個一個拜訪。只有跟比你水準高的人打交道,你才感受到壓力,你才進步得快,你只有永遠謙虛做學生,才能學得東西。”

做企業,沒有永不止步的學習能力,沒有一股對自己、對別人的狠勁,沒有用規模化佔領自己的地盤,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最後,用馬雲的話結尾:

對待工作,要講究效率,要快,要計畫未來;對待家庭生活,要慢,要享受現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