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學習領會貫徹落實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

主持人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主編 肖華智

2018年3月10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 其中提出了“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要求。 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 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聽取和討論了陳敏爾代表市委常委會作的講話, 審議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於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意見》《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加強法治和德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堅決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的意見》。

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 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的重要政治任務。

為此,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精心策劃, 集中推出這組時評文章——“‘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七人談”。 時評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 從“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大處著眼, 從現實、歷史的故事、細節處娓娓道來, 力求切口小、觀點新、表達活, 以深刻的觀點、創新的表達, 力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效, 從而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入腦入心。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周神青

宋朝呂元膺在做東都留守時, 一次與一位掌管錢糧的下級弈棋。

當呂元膺抽身去處理緊急公務時, 這位錢糧官趁機偷換了一顆棋子, 從而贏下了這盤棋。

呂元膺當時對此雖有察覺, 但並未吭聲。 過了一段時間, 呂元膺藉故把此人調離身邊, 並預言此人終將因貪污而獲罪。

後來, 此人果然被言中!

如今, 人們在讚歎呂元膺慧眼識人並抱怨其未“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直言相勸的同時, 不禁由那位錢糧官的蛻變而想起一句古話:“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

“錢糧官的蛻變”故事提醒我們, 平時不注重小節, 必將有損于道德修養, 以致喪失大節。

學習我們党的領袖風範, 注重小節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從不為三親六故推薦工作, 劉少奇從不讓公車接送孩子上學, 周恩來把“遵守紀律”作為自己的一條重要修養, 鄧小平“一字不苟”修改題詞, 習近平全國兩會期間拒收茶油……他們, 是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

他們通過自己的率先垂範的實踐證明, 領導幹部慎小事、拘小節, 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愛戴。

現時, 有的黨員幹部在小事小節上漫不經心、疏於防範、隨波逐流、放鬆警惕。 有的認為吃別人一頓飯、拿別人一瓶酒、和他人一起輕歌曼舞、打打麻將都是區區小事, 不傷大雅;有的看到別人燈紅酒綠, 自己也隨波逐流, 認為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細數一些黨員幹部的腐敗, 大多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開始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 他們在推杯換盞中放鬆了警惕, 在小恩小惠前丟掉了原則, 在輕歌曼舞裡喪失了人格……這些黨員幹部的行為, 不僅損毀黨和政府的形象, 嚴重破壞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也使自己掉入腐敗的泥淖,葬送自己的前程,教訓深刻。

在新時代,共產黨人面臨著許多新的考驗,我們應該銘記“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一千年古訓,不斷檢點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真正築起拒腐防變的鋼鐵長城。

不輕視“小節”,在“細微”處積累大德。黨員幹部要破除“小節無害論”,並樹立“小處不可隨便”的理念,明辨善惡,棄惡揚善,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從“細微”之處下功夫,才能由量變到質變,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也只有守住小節,防微杜漸,才能拒腐蝕永不沾,才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才能不出事、幹成事。

不放縱“小惡”,在“慎微”中修煉品質。“勿以惡小而為之”,黨員幹部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思想上保持高度清醒,始終繃緊紀律這根弦,做到心中有敬畏,靈魂有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自覺做到防微杜漸,及時克服“小缺點”“小錯誤”,並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守住小節、防住底線。只有這樣,才能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黨員幹部要注意“小事”“小節”,謹防“一不留神 ”落入腐化墮落的深淵,時時事事處處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懂得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的道理,築牢廉潔自律防線,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永葆共產黨員廉潔本色。

《獄中八條》對立政德的啟思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趙正超

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即將迎來解放的前夜,困獸猶鬥的國民黨反動派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實施大規模屠殺……羅廣斌,是這場大屠殺中突圍成功的十多位倖存者之一。

出獄後的羅廣斌,忘不了慘死的獄友,更對重慶黨組織遭受毀滅性破壞的悲壯結局痛心疾首。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他將獄中同志們的討論,尤其是獄中黨組織的分析、總結和建議寫成了一份《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並上報中共重慶市委。這份報告共七個部分,最後一部分八條意見,就是被廣為傳頌的“獄中八條”,即:

第一,防止領導成員腐化;

第二,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鬥爭的鍛煉;

第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

第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

第五,切勿輕視敵人;

第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

第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

第八,懲辦叛徒特務。

“獄中八條”,字字血淚,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今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4月9日至10日,陳敏爾書記在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要求,“大力提高領導幹部政德建設水準,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強化宗旨意識,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聆聽總書記的教誨,落實陳敏爾書記的要求,重溫“獄中八條”,深感“獄中八條”對當下領導幹部立政德有著重要啟示。

抓“關鍵少數”。“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黨員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黨組織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決定著黨組織的執行力和戰鬥力。重慶黨組織遭破壞的直接原因就是當時主要領導人的墮落。市委副書記冉益智被捕當天即叛變,市委書記劉國定被冉益智指認後即繳械投降,導致大部分優秀黨員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獄中八條”意見中,第一條提到“領導”,第三條提到“上級”,第六條提到“領導幹部”,三處強調凸顯出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的重要性。政德建設同樣需要抓住“關鍵少數”這個牛鼻子。上行才會下效,見賢才會思齊,只有讓“關鍵少數”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才能在組織中樹立起榜樣,從而帶動身邊人自覺遠離不正之風,自覺厚植政德土壤、爭做政德標杆。

規範“八小時外”生活圈。沒有嚴謹純潔的生活作風,就不可能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方向。眾多腐敗案例表明,一些領導幹部是被身邊人“拉下水”、被“枕邊風”擾亂了心智,先失了小節,才丟了大節。羅廣斌在《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從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較,經濟、戀愛問題、私生活問題,這三個個人問題處理得好壞,往往決定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對革命是否忠貞。”因而在第六條意見中提出,要“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立政德要“嚴私德”,“嚴私德”就要規範好黨員領導幹部“八小時外”的生活圈,使其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防好“身邊人”,避開“枕邊風”,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勿“以貪小利而失其大利”。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以過去的教訓指導當下的實踐,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獄中八條”,為當下政德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們既要學習領悟,更要借之鑒之,不然就會像杜牧在《阿房宮賦》所寫的那樣:“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陳 呈

“文化”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所謂“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形成的產物,它凝結在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作為思想意識、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等的集中體現,文化具有教化、規範、調節、導向等功能,對每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基礎、深層、持久的力量。

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亦是相互作用,關係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在政治關係、政治過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動中產生,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是影響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還決定著政治制度的運作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政治生態必然受到污染。”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

築牢政治文化之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普通人在集體行為中,就像白沙在黑沙中會變黒一樣,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風氣的影響。而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定力,定力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決定著人生發展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劉胡蘭、焦裕祿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不論他們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哪怕孤身一人,也決不向艱難困苦屈服。反之,如果一個人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受到各種腐朽文化的誘惑和腐蝕。所以,馬克思主義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指導思想,一旦缺位,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開拓政治文化之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政治文化的內涵需要不時補充完善。黨員幹部進一步築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政治文明中汲取營養。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孔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提倡“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無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生態,放之今日看來,依然很有現實針對性。此外,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民為本、與時俱進、知行合一、集思廣益、儉約自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思想,都是五千餘年政治發展的文明結晶。這些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精神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最豐富的精神寶庫。

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明辨是非,掌握具體判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曾指出:“宣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係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有些腐敗分子非但識別不出文化精華,反而醉心于那些文化糟粕,比如馬向東癡迷的《賭術精選》《賭博遊戲技巧分享》,讓胡建學愛不釋手的《麻衣相法》《相術大全》等。 因此,必須剔除文化中的渣滓、毒素,選擇先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為建構政治生態的基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大力宣導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深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抵制和反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政治文化是可塑的,與當前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可以增強我們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鞏固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執政基礎。

“八小時外”不是“跑馬場”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郭 羽

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自古以來,為官者在做出卓越政績之前,皆需先立好政德。所謂立政德,即明大德、守功德、嚴私德,三位合一,方成其道。其中,如何嚴私德正是“八小時外”試卷的必答題。

如今,個別領導幹部雙腳一旦踏上“八小時外”的土壤,隨即“笑顏逐開”,自以為終於迎來“私人時間”,組織和同志無權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便撒開腳丫子,奔向那剝離職務、身份的“跑馬場”信馬由韁。殊不知,“八小時外”的“撒歡”,稍不注意,極有可能給“腐化墮落”提供“暗生情愫”的機會。

“八小時”“內”與“外”的割裂正是滋生“兩面人”的溫床: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很會偽裝,喜歡表演作秀;有的公開場合要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背地裡自己卻不敬蒼生敬鬼神,篤信風水、迷信“大師”;還有的張口“廉潔”、閉口“清正”,私底下卻瘋狂斂財……這些“兩面人”在“八小時外”兩面三刀的做派,仿佛匍匐在刀刃上的一塊塊鐵銹,鈍化了原本鋒銳堅毅的領導幹部力量。實際上,對於黨員幹部來講,“八小時外”在時間維度上是“八小時內”職責、操守的延伸,它們是始終無法完全割裂的兩個部分。而“八小時外”如同一面“照妖鏡”,心懷鬼胎之人在它面前註定將無所遁形。

“八小時外”是生活中涓涓細流的聚首,是個人志趣、價值取向的展演。因此,領導幹部在“八小時外”也必須嚴格尊崇黨章,用黨章黨規嚴格約束自己,做到內外如一,拔除“雙面人”劣根;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培養高雅生活情趣,審慎處理好私人生活,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游離於組織、紀律之外。總的來說,就是要從淨化“三圈”做起,堅持有原則、有紀律、有規矩地與人交往,在心中立一把戒尺,用黨規黨紀衡量自己,嚴守政治紅線和為官底線。

此外,“八小時外”尤須防微杜漸。事實證明,小事小節之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有操守,在小事小節上過不了關,就很難在大事大節上過得了硬。因此,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事事注意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注重點滴養成,培養自我審查和糾錯能力,杜絕“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同時,還要謹記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從而真正實現見微知著、明辨是非,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陳敏爾書記強調,要落實嚴管和厚愛結合這個基本要求,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同樣地,領導幹部對自己“八小時外”的“嚴管”,拉緊“韁繩”,是對個人品德進行悉心培育、精心呵護,是“嚴私德”的實現途徑,這既是對組織、對同志、對家人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給予自身的一種“厚愛”。是以,在“八小時外”,領導幹部需勒緊手中“韁繩”、默念心中信念、緊盯腳下道路,而決不能肆無忌憚如同身處“跑馬場”般信馬由韁。

莫讓“圈子”文化圈住了自己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冉 彪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時語重心長地對領導幹部說,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總書記強調要管好“三圈”,給每一位領導幹部敲響了警鐘:不要讓“圈子”文化圈住了自己。

社會上一些人有一種說法:“進班子,不進圈子,等於沒有進班子。進圈子,不進班子,等於進了班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點到了某些領導幹部熱衷“圈子”文化的要害。對此,我們不妨來畫一個像:不管張三李四王五有無本事,也不管這些人政治上是否合格,只要是自己“圈子”裡的人,對自己言聽計從,甘願為自己賣命,就提拔重用。對這類問題,群眾深惡痛絕。

“圈子”文化帶來的危害十分嚴重。

破壞了團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幹事創業,凝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然而,一些地方由於“圈子”文化、“碼頭”文化氾濫,把原本乾淨純潔的政治生態,搞得烏煙瘴氣。“你拉你的山頭,我搞我的圈子”,互不買帳,形成內耗,班子形不成向心力、隊伍形不成戰鬥力、人心形不成凝聚力。

敗壞了風氣。隨著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持續反“四風”的深入,黨風政風民風有了根本性好轉。但是,一些地方“圈子”文化盛行,黨內政治生態破壞嚴重,導致邪氣上升、正氣不彰。明知有的黨員幹部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甚至違法犯罪,但也對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敢堅持原則,不敢拿問題開刀。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有的領導幹部明知對方違反中央規定和“六大紀律”,也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嚴肅的政治紀律變成了“稻草人”,黨內的政治規矩變成了“橡皮泥”,紀律底線和法治懲戒變成了“裝飾品”。

帶壞了隊伍。這方面的反面典型不勝枚舉。近幾年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畫等搞個人勢力範圍、結黨營私。這些搞“圈子”文化和搞“碼頭老大”的人,嚴重背離了黨性、背叛了人民,帶壞了隊伍,最終不得善果。

只有淨化“圈子”,才能書寫人生壯麗畫卷。

堅定理想信念是當務之急。我們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破除陳腐觀念,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合格”。要大力破除“圈子”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揚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不健康,黨內政治生態就會嚴重惡化。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做黨內政治文化的宣導者、引領者、實踐者、推動者和維護者。

鑄牢法紀意識刻不容緩。其實每個人“圈子”的形成,都是與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不開的。黨員幹部要樹立法紀意識,不接觸不三不四的人,更不能同不法之人混在一起。對與自己志趣和愛好相去甚遠的人,要有思想上的警覺,也要有行動上的分寸,更要有政治上的界限。要遠離那些負能量多的“垃圾人”,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範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形成“頭雁效應”。

總之,黨員領導幹部要想成就偉大事業,必須徹底摒棄“圈子”文化,追求高尚人生。要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教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党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臺上台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

讓“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鄧 莉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小學課本這段優美的文字,把大雁遷徙圖生動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大雁排陣飛,萬里不迷航,關鍵就在於頭雁把握飛翔的目標與方向,掌控雁陣的速度和秩序……頭雁勤,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而頭雁惰,只會“萬里寒雲雁陣遲”——這,就是“頭雁效應”。

黨員領導幹部作為“關鍵少數”,就好比頭雁,是全力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的關鍵。

“關鍵少數”究竟有多關鍵?經濟管理學中一個著名的“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法則,認為就“關鍵少數和次要多數”的關係而論,“20%的事態成因,可以導致80%的事態結果”。“關鍵少數”處在從嚴治党、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是全力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名副其實的 “關鍵力量”。《論語·子路篇》早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領導幹部自我品行端正了、表率作用發揮了,即使不發佈命令,幹部群眾也會去實行,若自身品行不端正、表率作用差,即使發佈命令,幹部群眾也不會服從。

因此,“關鍵少數”是政治生態的“頭雁”,往往可以決定一方政治生態環境是“清水一片光照人”還是“惡風卷地吹黃沙”,從所謂“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即可見一斑。“山西塌方式腐敗案”“遼寧拉票賄選案”的背後,都是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都有“上面偏出一尺,下面跑出一丈”的“跑偏”。從落馬的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蔣潔敏的話中,“我帶頭破壞了制度,別人也能破壞制度,我腐敗,別人也能腐敗,所以我是中石油的歷史罪人”;或者從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的懺悔中,“對不起那些跟著我把工作當事業追求,當學問去研究的成都的幹部群眾,我是要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的”, 無不顯示了“關鍵少數”出了問題,就會成為政治生態最大的“污染源”。而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抓好了,才能引領普通黨員幹部這個“絕大多數”,從而營造“頭雁高飛群雁隨,雁陣展翅排雲上”的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清則心境高雅,清則正氣充盈,清則百毒不侵,清則萬眾歸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不容易,要想一直保持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更難,這個時候就更需要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

因此,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必須從各級領導幹部做起。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做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表率、加強法治和德治建設的表率,強化責任擔當,堅持以上率下,始終嚴格自律,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

增強政治定力,不做“兩面人”。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關鍵少數”必須築牢信仰信念之基,自覺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要當好對党忠誠的“關鍵少數”,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必須增強政治自覺、政治定力、政治歷練、政治擔當、政治自律,做到“風吹不轉向,浪打不迷航”。堅決防止“七個有之”,堅決做到“五個必須”,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不搞小山頭、小團夥、小圈子,從而讓政治生態環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勇於自我革命,不 做“稻草人”。“關鍵少數”尤其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洗心滌塵的自覺,常清思想“垃圾”,常掃靈魂“旮旯”,常懷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自覺意識,經常為自己“修枝打杈”,切實守好潔身自好這一關。尤其要增強慎獨慎初慎微慎欲的意識,從小事小節上加強約束、規範自己,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把好用權“方向盤”、系好廉潔“安全帶”。要自覺接受監督,習慣在“聚光燈”下工作和生活,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構築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是新時代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兩把刷子”。領導幹部要砥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的學習態度,永葆“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始終把工作當學問做,在實踐中培養專業精神、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做什麼鑽什麼,有針對性彌補精神軟肋、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使自己真正成為專門家、主攻手。

強化責任擔當,發揮“頭雁效應”。古人曰:“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關鍵少數”身處關鍵崗位、關鍵領域、關鍵環節,要謀在關鍵點、幹在實在處,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到以點帶面、以上率下。“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在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中,黨員幹部要有“寸草遮丈風”的自覺和自信,要敢為,敢於較真碰硬、迎難而上,敢於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在抵制歪風、營造新風中擔其責、盡其力。要善為,善於調動群眾反腐倡廉的積極性,善於運用各種方法形成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的強大正能量,善於在解決問題中求共識,形成層層把關、人人負責的工作合力,形成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工作狀態,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工作格局。

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關鍵少數”應發揮出關鍵作用。“關鍵少數”要以上率下,身體力行, 迎風奮力,不懼逆風之難,不懼山河之遠,無論“夏木陰陰正可人”,還是“北風吹雁雪紛紛”,持續發揮好正向帶動的“頭雁效應”,就能形成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海晏河清。

營造風清氣正的“小氣候”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封 莎

“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2018年3月10日,在參加全國兩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將政治生態生動形象地比喻成自然生態,並擲地有聲地向全黨發出“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號召,為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政治生態“大氣候”如若同良好的自然生態一般生機盎然,那必定與一抔黃土、一滴甘露、一縷清風、一片“小氣候”息息相關。“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就曾以“小氣候”涵養 “大氣候”之法,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指明了方向、撥開了迷霧。

“小氣候”之說發人深思。那麼,究竟什麼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小氣候”呢?不難發現,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深入下屬單位檢查指導,還是到達平行單位學習取經,亦或是前往上級單位彙報請示,我們心中總會不由自主地對其打下“第一印象分”,分值大小直接反映了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身子骨”硬不硬,“精氣神”足不足,“小氣候”好不好。

因此,“小氣候”就是指局部的政治生態。大到一個省市縣的政治環境,小到一名黨員的行為作風,都是“小氣候”,都直接影響著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氣候”。簡單來說,黨員幹部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群眾遵紀守法、勤勞勇敢,則風清氣正;反之,政治空氣污濁不堪,則會引發一系列腐敗的“破窗效應”。

細數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腐敗案件,山西官場“坍塌式”腐敗堪稱典型例證:半年之間有7名省部級官員被查,其中包括杜善學、陳川平、聶春玉、白雲四名在任常委;省城太原先後有三任市委書記、連續三任市公安局長出問題;高平市連續三任市長也均因腐敗落馬,其前後總任職時間不過短短七八年;而在呂梁市,原市長丁雪峰,原副市長張中生,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良森,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明珠,原市政協副主席劉廣龍也被調查……

諸如此類的案例,無不警醒著我們:一旦政治生態的“小氣候”發生了問題,就會引發滾雪球式的連鎖反應,從而造成更大範圍的政治生態惡化。

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指出:“政治生態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過程。”良好政治生態的形成,絕非朝夕之功,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不懈、共同努力,更需要基層“小氣候”的全力呼應與精心打造。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改善“小氣候”也要像治理環境一樣,聚沙成塔、久久為功。

要正本清源,加強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錘煉黨性修養,補足流失的“精神之鈣”,夯實鬆動的“信仰之基”。要厚植黨內政治文化的沃土,繼承紅色基因,摒棄“家長制”“一言堂”“圈子文化”“碼頭文化”等“陋習”,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把好選人用人的“風向標”,堅持党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幹部標準落到實處,讓“見賢思齊”蔚然成風。要堅持不懈治理黨員幹部隊伍中的“污染源”,始終利劍高懸,鐵腕執紀監督問責,以“零容忍”的態度將“污染源”連鍋端,絕不讓一個“污染源”影響一片“小氣候”。要用法治的“金箍棒”,劃出“紅線”、懲處越線者、清除“污染源”。要抓住“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以上率下,提高 “小氣候”的“自淨能力”。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小氣候”的形成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一股強大的軟實力。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營造風清氣正的“小氣候”,需要每一位元黨員幹部從自身做起,以一顆忠於黨的赤膽忠心、一腔揚正氣的鐵血豪情、一副敢擔當的鐵肩臂膀、一雙善執紀的鐵腕硬拳,做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小氣候”的營造者、維護者;並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小氣候”促成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氣候”,借“大氣候”的東風之力,嚴以修身,正心明道,激濁揚清,促進海晏河清政治生態的形成。

也使自己掉入腐敗的泥淖,葬送自己的前程,教訓深刻。

在新時代,共產黨人面臨著許多新的考驗,我們應該銘記“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一千年古訓,不斷檢點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真正築起拒腐防變的鋼鐵長城。

不輕視“小節”,在“細微”處積累大德。黨員幹部要破除“小節無害論”,並樹立“小處不可隨便”的理念,明辨善惡,棄惡揚善,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從“細微”之處下功夫,才能由量變到質變,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也只有守住小節,防微杜漸,才能拒腐蝕永不沾,才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才能不出事、幹成事。

不放縱“小惡”,在“慎微”中修煉品質。“勿以惡小而為之”,黨員幹部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思想上保持高度清醒,始終繃緊紀律這根弦,做到心中有敬畏,靈魂有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自覺做到防微杜漸,及時克服“小缺點”“小錯誤”,並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守住小節、防住底線。只有這樣,才能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黨員幹部要注意“小事”“小節”,謹防“一不留神 ”落入腐化墮落的深淵,時時事事處處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懂得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的道理,築牢廉潔自律防線,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永葆共產黨員廉潔本色。

《獄中八條》對立政德的啟思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趙正超

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即將迎來解放的前夜,困獸猶鬥的國民黨反動派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實施大規模屠殺……羅廣斌,是這場大屠殺中突圍成功的十多位倖存者之一。

出獄後的羅廣斌,忘不了慘死的獄友,更對重慶黨組織遭受毀滅性破壞的悲壯結局痛心疾首。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他將獄中同志們的討論,尤其是獄中黨組織的分析、總結和建議寫成了一份《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並上報中共重慶市委。這份報告共七個部分,最後一部分八條意見,就是被廣為傳頌的“獄中八條”,即:

第一,防止領導成員腐化;

第二,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鬥爭的鍛煉;

第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

第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

第五,切勿輕視敵人;

第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

第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

第八,懲辦叛徒特務。

“獄中八條”,字字血淚,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今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4月9日至10日,陳敏爾書記在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要求,“大力提高領導幹部政德建設水準,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強化宗旨意識,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聆聽總書記的教誨,落實陳敏爾書記的要求,重溫“獄中八條”,深感“獄中八條”對當下領導幹部立政德有著重要啟示。

抓“關鍵少數”。“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黨員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黨組織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決定著黨組織的執行力和戰鬥力。重慶黨組織遭破壞的直接原因就是當時主要領導人的墮落。市委副書記冉益智被捕當天即叛變,市委書記劉國定被冉益智指認後即繳械投降,導致大部分優秀黨員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獄中八條”意見中,第一條提到“領導”,第三條提到“上級”,第六條提到“領導幹部”,三處強調凸顯出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的重要性。政德建設同樣需要抓住“關鍵少數”這個牛鼻子。上行才會下效,見賢才會思齊,只有讓“關鍵少數”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才能在組織中樹立起榜樣,從而帶動身邊人自覺遠離不正之風,自覺厚植政德土壤、爭做政德標杆。

規範“八小時外”生活圈。沒有嚴謹純潔的生活作風,就不可能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方向。眾多腐敗案例表明,一些領導幹部是被身邊人“拉下水”、被“枕邊風”擾亂了心智,先失了小節,才丟了大節。羅廣斌在《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從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較,經濟、戀愛問題、私生活問題,這三個個人問題處理得好壞,往往決定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對革命是否忠貞。”因而在第六條意見中提出,要“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立政德要“嚴私德”,“嚴私德”就要規範好黨員領導幹部“八小時外”的生活圈,使其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防好“身邊人”,避開“枕邊風”,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勿“以貪小利而失其大利”。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以過去的教訓指導當下的實踐,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獄中八條”,為當下政德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們既要學習領悟,更要借之鑒之,不然就會像杜牧在《阿房宮賦》所寫的那樣:“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陳 呈

“文化”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所謂“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形成的產物,它凝結在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作為思想意識、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等的集中體現,文化具有教化、規範、調節、導向等功能,對每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基礎、深層、持久的力量。

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亦是相互作用,關係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在政治關係、政治過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動中產生,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是影響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還決定著政治制度的運作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政治生態必然受到污染。”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

築牢政治文化之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普通人在集體行為中,就像白沙在黑沙中會變黒一樣,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風氣的影響。而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定力,定力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決定著人生發展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劉胡蘭、焦裕祿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不論他們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哪怕孤身一人,也決不向艱難困苦屈服。反之,如果一個人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受到各種腐朽文化的誘惑和腐蝕。所以,馬克思主義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指導思想,一旦缺位,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開拓政治文化之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政治文化的內涵需要不時補充完善。黨員幹部進一步築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政治文明中汲取營養。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孔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提倡“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無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生態,放之今日看來,依然很有現實針對性。此外,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民為本、與時俱進、知行合一、集思廣益、儉約自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思想,都是五千餘年政治發展的文明結晶。這些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精神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最豐富的精神寶庫。

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明辨是非,掌握具體判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曾指出:“宣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係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有些腐敗分子非但識別不出文化精華,反而醉心于那些文化糟粕,比如馬向東癡迷的《賭術精選》《賭博遊戲技巧分享》,讓胡建學愛不釋手的《麻衣相法》《相術大全》等。 因此,必須剔除文化中的渣滓、毒素,選擇先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為建構政治生態的基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大力宣導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深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抵制和反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政治文化是可塑的,與當前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可以增強我們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鞏固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執政基礎。

“八小時外”不是“跑馬場”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郭 羽

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自古以來,為官者在做出卓越政績之前,皆需先立好政德。所謂立政德,即明大德、守功德、嚴私德,三位合一,方成其道。其中,如何嚴私德正是“八小時外”試卷的必答題。

如今,個別領導幹部雙腳一旦踏上“八小時外”的土壤,隨即“笑顏逐開”,自以為終於迎來“私人時間”,組織和同志無權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便撒開腳丫子,奔向那剝離職務、身份的“跑馬場”信馬由韁。殊不知,“八小時外”的“撒歡”,稍不注意,極有可能給“腐化墮落”提供“暗生情愫”的機會。

“八小時”“內”與“外”的割裂正是滋生“兩面人”的溫床: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很會偽裝,喜歡表演作秀;有的公開場合要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背地裡自己卻不敬蒼生敬鬼神,篤信風水、迷信“大師”;還有的張口“廉潔”、閉口“清正”,私底下卻瘋狂斂財……這些“兩面人”在“八小時外”兩面三刀的做派,仿佛匍匐在刀刃上的一塊塊鐵銹,鈍化了原本鋒銳堅毅的領導幹部力量。實際上,對於黨員幹部來講,“八小時外”在時間維度上是“八小時內”職責、操守的延伸,它們是始終無法完全割裂的兩個部分。而“八小時外”如同一面“照妖鏡”,心懷鬼胎之人在它面前註定將無所遁形。

“八小時外”是生活中涓涓細流的聚首,是個人志趣、價值取向的展演。因此,領導幹部在“八小時外”也必須嚴格尊崇黨章,用黨章黨規嚴格約束自己,做到內外如一,拔除“雙面人”劣根;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培養高雅生活情趣,審慎處理好私人生活,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游離於組織、紀律之外。總的來說,就是要從淨化“三圈”做起,堅持有原則、有紀律、有規矩地與人交往,在心中立一把戒尺,用黨規黨紀衡量自己,嚴守政治紅線和為官底線。

此外,“八小時外”尤須防微杜漸。事實證明,小事小節之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有操守,在小事小節上過不了關,就很難在大事大節上過得了硬。因此,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事事注意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注重點滴養成,培養自我審查和糾錯能力,杜絕“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同時,還要謹記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從而真正實現見微知著、明辨是非,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陳敏爾書記強調,要落實嚴管和厚愛結合這個基本要求,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同樣地,領導幹部對自己“八小時外”的“嚴管”,拉緊“韁繩”,是對個人品德進行悉心培育、精心呵護,是“嚴私德”的實現途徑,這既是對組織、對同志、對家人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給予自身的一種“厚愛”。是以,在“八小時外”,領導幹部需勒緊手中“韁繩”、默念心中信念、緊盯腳下道路,而決不能肆無忌憚如同身處“跑馬場”般信馬由韁。

莫讓“圈子”文化圈住了自己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冉 彪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時語重心長地對領導幹部說,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總書記強調要管好“三圈”,給每一位領導幹部敲響了警鐘:不要讓“圈子”文化圈住了自己。

社會上一些人有一種說法:“進班子,不進圈子,等於沒有進班子。進圈子,不進班子,等於進了班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點到了某些領導幹部熱衷“圈子”文化的要害。對此,我們不妨來畫一個像:不管張三李四王五有無本事,也不管這些人政治上是否合格,只要是自己“圈子”裡的人,對自己言聽計從,甘願為自己賣命,就提拔重用。對這類問題,群眾深惡痛絕。

“圈子”文化帶來的危害十分嚴重。

破壞了團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幹事創業,凝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然而,一些地方由於“圈子”文化、“碼頭”文化氾濫,把原本乾淨純潔的政治生態,搞得烏煙瘴氣。“你拉你的山頭,我搞我的圈子”,互不買帳,形成內耗,班子形不成向心力、隊伍形不成戰鬥力、人心形不成凝聚力。

敗壞了風氣。隨著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持續反“四風”的深入,黨風政風民風有了根本性好轉。但是,一些地方“圈子”文化盛行,黨內政治生態破壞嚴重,導致邪氣上升、正氣不彰。明知有的黨員幹部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甚至違法犯罪,但也對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敢堅持原則,不敢拿問題開刀。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有的領導幹部明知對方違反中央規定和“六大紀律”,也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嚴肅的政治紀律變成了“稻草人”,黨內的政治規矩變成了“橡皮泥”,紀律底線和法治懲戒變成了“裝飾品”。

帶壞了隊伍。這方面的反面典型不勝枚舉。近幾年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畫等搞個人勢力範圍、結黨營私。這些搞“圈子”文化和搞“碼頭老大”的人,嚴重背離了黨性、背叛了人民,帶壞了隊伍,最終不得善果。

只有淨化“圈子”,才能書寫人生壯麗畫卷。

堅定理想信念是當務之急。我們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破除陳腐觀念,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合格”。要大力破除“圈子”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揚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不健康,黨內政治生態就會嚴重惡化。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做黨內政治文化的宣導者、引領者、實踐者、推動者和維護者。

鑄牢法紀意識刻不容緩。其實每個人“圈子”的形成,都是與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不開的。黨員幹部要樹立法紀意識,不接觸不三不四的人,更不能同不法之人混在一起。對與自己志趣和愛好相去甚遠的人,要有思想上的警覺,也要有行動上的分寸,更要有政治上的界限。要遠離那些負能量多的“垃圾人”,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範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形成“頭雁效應”。

總之,黨員領導幹部要想成就偉大事業,必須徹底摒棄“圈子”文化,追求高尚人生。要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教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党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臺上台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

讓“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鄧 莉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小學課本這段優美的文字,把大雁遷徙圖生動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大雁排陣飛,萬里不迷航,關鍵就在於頭雁把握飛翔的目標與方向,掌控雁陣的速度和秩序……頭雁勤,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而頭雁惰,只會“萬里寒雲雁陣遲”——這,就是“頭雁效應”。

黨員領導幹部作為“關鍵少數”,就好比頭雁,是全力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的關鍵。

“關鍵少數”究竟有多關鍵?經濟管理學中一個著名的“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法則,認為就“關鍵少數和次要多數”的關係而論,“20%的事態成因,可以導致80%的事態結果”。“關鍵少數”處在從嚴治党、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是全力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名副其實的 “關鍵力量”。《論語·子路篇》早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領導幹部自我品行端正了、表率作用發揮了,即使不發佈命令,幹部群眾也會去實行,若自身品行不端正、表率作用差,即使發佈命令,幹部群眾也不會服從。

因此,“關鍵少數”是政治生態的“頭雁”,往往可以決定一方政治生態環境是“清水一片光照人”還是“惡風卷地吹黃沙”,從所謂“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即可見一斑。“山西塌方式腐敗案”“遼寧拉票賄選案”的背後,都是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都有“上面偏出一尺,下面跑出一丈”的“跑偏”。從落馬的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蔣潔敏的話中,“我帶頭破壞了制度,別人也能破壞制度,我腐敗,別人也能腐敗,所以我是中石油的歷史罪人”;或者從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的懺悔中,“對不起那些跟著我把工作當事業追求,當學問去研究的成都的幹部群眾,我是要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的”, 無不顯示了“關鍵少數”出了問題,就會成為政治生態最大的“污染源”。而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抓好了,才能引領普通黨員幹部這個“絕大多數”,從而營造“頭雁高飛群雁隨,雁陣展翅排雲上”的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清則心境高雅,清則正氣充盈,清則百毒不侵,清則萬眾歸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不容易,要想一直保持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更難,這個時候就更需要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

因此,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必須從各級領導幹部做起。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做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表率、加強法治和德治建設的表率,強化責任擔當,堅持以上率下,始終嚴格自律,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當好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

增強政治定力,不做“兩面人”。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關鍵少數”必須築牢信仰信念之基,自覺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要當好對党忠誠的“關鍵少數”,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必須增強政治自覺、政治定力、政治歷練、政治擔當、政治自律,做到“風吹不轉向,浪打不迷航”。堅決防止“七個有之”,堅決做到“五個必須”,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不搞小山頭、小團夥、小圈子,從而讓政治生態環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勇於自我革命,不 做“稻草人”。“關鍵少數”尤其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洗心滌塵的自覺,常清思想“垃圾”,常掃靈魂“旮旯”,常懷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自覺意識,經常為自己“修枝打杈”,切實守好潔身自好這一關。尤其要增強慎獨慎初慎微慎欲的意識,從小事小節上加強約束、規範自己,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把好用權“方向盤”、系好廉潔“安全帶”。要自覺接受監督,習慣在“聚光燈”下工作和生活,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構築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是新時代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兩把刷子”。領導幹部要砥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的學習態度,永葆“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始終把工作當學問做,在實踐中培養專業精神、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做什麼鑽什麼,有針對性彌補精神軟肋、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使自己真正成為專門家、主攻手。

強化責任擔當,發揮“頭雁效應”。古人曰:“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關鍵少數”身處關鍵崗位、關鍵領域、關鍵環節,要謀在關鍵點、幹在實在處,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到以點帶面、以上率下。“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在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中,黨員幹部要有“寸草遮丈風”的自覺和自信,要敢為,敢於較真碰硬、迎難而上,敢於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在抵制歪風、營造新風中擔其責、盡其力。要善為,善於調動群眾反腐倡廉的積極性,善於運用各種方法形成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的強大正能量,善於在解決問題中求共識,形成層層把關、人人負責的工作合力,形成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工作狀態,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工作格局。

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關鍵少數”應發揮出關鍵作用。“關鍵少數”要以上率下,身體力行, 迎風奮力,不懼逆風之難,不懼山河之遠,無論“夏木陰陰正可人”,還是“北風吹雁雪紛紛”,持續發揮好正向帶動的“頭雁效應”,就能形成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海晏河清。

營造風清氣正的“小氣候”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封 莎

“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2018年3月10日,在參加全國兩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將政治生態生動形象地比喻成自然生態,並擲地有聲地向全黨發出“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號召,為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政治生態“大氣候”如若同良好的自然生態一般生機盎然,那必定與一抔黃土、一滴甘露、一縷清風、一片“小氣候”息息相關。“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就曾以“小氣候”涵養 “大氣候”之法,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指明了方向、撥開了迷霧。

“小氣候”之說發人深思。那麼,究竟什麼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小氣候”呢?不難發現,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深入下屬單位檢查指導,還是到達平行單位學習取經,亦或是前往上級單位彙報請示,我們心中總會不由自主地對其打下“第一印象分”,分值大小直接反映了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身子骨”硬不硬,“精氣神”足不足,“小氣候”好不好。

因此,“小氣候”就是指局部的政治生態。大到一個省市縣的政治環境,小到一名黨員的行為作風,都是“小氣候”,都直接影響著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氣候”。簡單來說,黨員幹部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群眾遵紀守法、勤勞勇敢,則風清氣正;反之,政治空氣污濁不堪,則會引發一系列腐敗的“破窗效應”。

細數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腐敗案件,山西官場“坍塌式”腐敗堪稱典型例證:半年之間有7名省部級官員被查,其中包括杜善學、陳川平、聶春玉、白雲四名在任常委;省城太原先後有三任市委書記、連續三任市公安局長出問題;高平市連續三任市長也均因腐敗落馬,其前後總任職時間不過短短七八年;而在呂梁市,原市長丁雪峰,原副市長張中生,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良森,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明珠,原市政協副主席劉廣龍也被調查……

諸如此類的案例,無不警醒著我們:一旦政治生態的“小氣候”發生了問題,就會引發滾雪球式的連鎖反應,從而造成更大範圍的政治生態惡化。

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指出:“政治生態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過程。”良好政治生態的形成,絕非朝夕之功,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不懈、共同努力,更需要基層“小氣候”的全力呼應與精心打造。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改善“小氣候”也要像治理環境一樣,聚沙成塔、久久為功。

要正本清源,加強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錘煉黨性修養,補足流失的“精神之鈣”,夯實鬆動的“信仰之基”。要厚植黨內政治文化的沃土,繼承紅色基因,摒棄“家長制”“一言堂”“圈子文化”“碼頭文化”等“陋習”,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把好選人用人的“風向標”,堅持党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幹部標準落到實處,讓“見賢思齊”蔚然成風。要堅持不懈治理黨員幹部隊伍中的“污染源”,始終利劍高懸,鐵腕執紀監督問責,以“零容忍”的態度將“污染源”連鍋端,絕不讓一個“污染源”影響一片“小氣候”。要用法治的“金箍棒”,劃出“紅線”、懲處越線者、清除“污染源”。要抓住“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以上率下,提高 “小氣候”的“自淨能力”。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小氣候”的形成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一股強大的軟實力。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營造風清氣正的“小氣候”,需要每一位元黨員幹部從自身做起,以一顆忠於黨的赤膽忠心、一腔揚正氣的鐵血豪情、一副敢擔當的鐵肩臂膀、一雙善執紀的鐵腕硬拳,做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小氣候”的營造者、維護者;並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小氣候”促成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氣候”,借“大氣候”的東風之力,嚴以修身,正心明道,激濁揚清,促進海晏河清政治生態的形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